喹硫磷廢水
① 求助:一種生活污水處理的添加劑或者處理劑,用在化糞池防止蚊蟲滋生。在經過沉澱後不能影響魚類養殖。
我國農業部農葯檢定所推薦的用於衛生害蟲防治的有機磷類殺蟲劑且國內生產的品種有:敵百蟲、敵敵畏、倍硫磷,馬拉硫磷、辛硫磷、毒死蜱、喹硫磷、胺丙畏、殺螟硫磷,乙醯甲胺磷等。
農業部農葯檢定所推薦可用作衛生殺蟲劑的氨基甲酸酯主要品種且已生產有:甲萘威、混滅威、殘殺威、仲丁威。
還有一個最近比較新的產品,低毒,非常適合您描述的情況
保幼激素、抗保幼激素、蛻皮激素和幾丁質合成抑制劑是昆蟲生長調節劑,其特點如下
(1) 殺蟲作用機制特殊。對害蟲主要是胃毒,有一定的觸殺作用,進入蟲體後抑制幼蟲、若蟲及卵胚胎發育過程中幾丁質的合成,使之不能正常蛻皮,而死亡。
(2) 殺蟲力強。 苯甲醯脲類殺蟲劑的毒力高於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殺蟲劑,相當或略低於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其效果表現在降低幼蟲化蛹率和成蟲羽化率。
(3) 選擇性高。 對天敵和魚等水生動物殺傷作用小,對蜜蜂安全。這種在害蟲和天敵、害蟲與水生動物之間的高度選擇性,是其重要的特點。
(4)殺蟲譜廣。 對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的許多農業害蟲和雙翅目中的蚊蠅等衛生害蟲以及蟎類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 低毒、低殘留。 人和畜禽等沒有幾丁質,所以苯甲醯脲類殺蟲劑對人畜的毒性很低,也無慢性毒性問題,這是它們在殺蟲活性與對哺乳動物毒性之間表現的高度選擇性。它們在動植物體內容易分解,在土壤和水中也易分解,因此在農產品中殘留量很低,對環境無污染。
(6) 苯甲醯脲殺蟲劑的缺點: ①殺蟲作用緩慢,一般要在施葯後4~5天害蟲才會大量死亡,有的甚至要長達7~15天,因此施葯應掌握在幼蟲低齡期,噴葯過遲,防效下降。當害蟲嚴重發生時,應與速效殺蟲劑混合使用;②對家蠶高毒,在養蠶區的養蠶季節慎用。主要品種: 除蟲脲 、滅幼脲Ⅱ號 、蘇脲Ⅰ號等。
2. 保幼激素類似物 ,包括烯蟲酯 和滅幼寶殺。
3. 苯醚威
苯醚威是一種非萜烯類昆蟲生長調節劑,對許多昆蟲表現出保幼激素活性,可導致卵死亡或不孵化,抑製成蟲期的變態和幼蟲期的蛻皮,因而使幼蟲後期或蛹死亡。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殺蟲廣譜,具胃毒和觸殺作用,可防治衛生害蟲、農林害蟲和貯糧害蟲。
(2) 高效、低毒,其葯效超過烯蟲酯,對哺乳動物毒性非常低,大鼠經口LD50為16800毫克/千克體重。
(3) 持效長,且不污染環境。
(4) 能防治抗性昆蟲,對天敵無害。
化學防治的同時要物理防治
一、翻盆倒罐,清除室內外各種積水容器,如舊鐵桶、塑料桶、缸、罐、酒瓶、飲料罐(容器)、輪胎、石臼等積水容器。
二、嚴禁露天堆放廢舊輪胎。
三、填平窪地,封堵樹洞、竹筒,及時清除建築工地的地面、地下積水,一時不能清除的應投放葯物處理。
四、防火水缸、噴水池、泡菜壇、蓄水缸、花瓶、盆景的水3-5天更換一次,根據實際情況放養魚類或投放葯物。
五、定期疏通陰井、明溝、排水溝,及時排除屋頂、陽台積水。
六、定期對高層建築地下室的排水溝和積水坑進行檢查,有蚊幼蟲孳生應投放葯物處理。
http://chinaljw.cn/yawajizy/2009/1108/557.html
② 解析農葯廢水有哪些處理方法
在我國,80%的農葯品種是有機磷農葯,該類農葯具有品種繁多,生產工藝復雜,副產物多,三廢排放量大、含鹽量高、色重、味臭、難生化等特點。以樂果廢水為例,該水味奇臭,COD 高達200000 mg /L,有機磷含量1000 ~ 18000 mg /L,含鹽量15%。目前國內有機磷生產廠家往往對該類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就向外排放,嚴重地污染了環境,因此研究並實施有機磷農葯廢水處理方法是治理農葯行業污染的重點。
1 有機磷農葯的分類、生化特點及廢水共性
1.1 有機磷農葯按化學結構大致分為
(1) 磷酸酯類,如敵百蟲、草甘膦等,該類化合物生化處理比較容易,如南通農葯廠生產的敵百蟲,久效磷等廢水直接稀釋進生化,COD 去除率可達85%左右[1]。
(2) 一硫代磷酸酯類,如甲基對硫磷、甲基嘧啶磷、丙溴磷等,該類化合物因含硫而味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與可生化降解物混合,可部分降解為正磷酸。
(3) 二硫代磷酸酯類,如樂果、馬拉硫磷等,該類化合物因含多硫味特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與可生化降解物混合,極少部分降解為正磷酸。
由以上可知,硫代磷酸酯類有機磷農葯是該類農葯預處理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通過預處理降解才能進一步進生化池生化。
s
2.2 有機磷農葯廢水共性成分
通過對有機磷廢水的成分分析可知,廢水中95% 以上不是農葯本體,而是它們的中間體及不同階段的降解產物(圖2)中含量較多的有:
3 有機磷農葯廢水預處理的方法
近年來對有機磷廢水的處理,基本圍繞著分解和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硫、磷進行,大體可分為物理處理法和化學處理法。物理處理法包括: 吸附、萃取、氣提、絮凝沉降等方法,化學處理法包括: 氧化、還原、水解等方法。
3.1 物理處理
3.1.1 吸附
吸附是一種物質附著在另一物質表面的過程。目前採用較多的吸附劑有大孔樹脂、活性炭、粉煤灰及膨潤土。其中大孔樹脂及活性炭因價格昂貴,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存在活化再生的問題,而粉煤灰吸附雖效果不及前者,但處理簡便、成本低廉,可達到以廢治廢的效果、目前得到廣泛應用。如文獻報道[2]採用季銨鹽改性粉煤灰處理有機磷廢水,磷的吸附率可達97%。
3.1.2 萃取
萃取: 採用與水不溶而能很好溶解污染物的萃取劑,使其與廢水充分接觸,利用污染物在水及溶劑中溶解度的不同,達到分離和凈化廢水的目的。使用比較多的有絡合萃取、液膜萃取。在處理丙溴磷廢水時採用TBP 與環己烷形成絡合劑萃取回收水中的氯酚,氯酚回收率可達98%。沈陽化工院採用液膜萃取含酚廢水,也達到很好的效果[3]。
3.1.3 氣提、吹脫
氣提、吹脫法是將氣體吹入廢水,使溶解性氣體或易揮發性物質變成氣體,從而凈化廢水的過程。湖南海利集團採用蒸汽氣提回收樂果硫磷酯工段廢水中的氨氮,氨氮去除率可達85%,大大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
3.1.4 絮凝、沉降
絮凝沉降是採用加入絮凝劑破壞廢水懸浮顆粒的穩定性,消除顆粒間的斥力,使顆粒接觸並吸附在一起,再通過絮凝劑進行架橋及網捕,形成大顆粒從水中分離的方法。該方法因簡單,成本低廣泛應用在廢水處理中。現有絮凝劑主要有無機絮凝劑及有機絮凝劑兩大類,無機絮凝劑主要有硫酸鋁,聚合氯化鋁、聚合硫酸鐵等,有機絮凝劑主要有聚丙烯醯胺和甲醛-雙氰胺類。
3.2 化學處理
3.2.1 化學氧化法
化學氧化法主要包括電催化氧化、芬頓氧化、及濕式氧化法。
(1) 電催化氧化處理技術
電催化氧化處理技術是一種高級的電化學氧化工藝,是利用外加電場作用,在特定的電化學反應器內,通過一系列設計的化學反應、電化學過程或物理過程,達到預期的去除廢水中污染物或回收有用物資的目的。在反應過程中一般是直接氧化和間接氧化同時進行。現在應用較多的電催化氧化技術是以活性碳、惰性金屬(Ag,Pt,Ti 等) 和表面塗覆PbO2,SnO2,Sb2O5等氧化膜的惰性金屬為陽極,以鐵板為陰極,通過電極的直接和間接作用,達到去除污染物、凈化水質的目的[4]。湖南海利集團將這一技術運用到硫磷酯廢水及甲基嘧啶磷的廢水處理中,COD 去除率可達45%,可生化性得到大幅的提高。
(2) 芬頓氧化法
Fenton 法是一種高級氧化工藝。通過Fe2 + 和H2O2結合生成高反應活性的羥基自由基,它可有效處理絕大多數難降解有機廢水。與其他高級氧化工藝相比,具有操作簡單、反應快速等優點。由於使用雙氧水,成本還比較高,限制了該法的廣泛應用。如李榮喜等將芬頓法運用到降解湖南天宇化工農葯有限公司的三唑磷農葯廢水,COD 去除率高達95%[5]。為提高芬頓試劑的效率,目前有報道採用UV/Fenton 及超聲(微波) /Fenton 的方法,能使COD 去除率提高10% ~ 20%[6]。
(3) 濕式氧化法
濕式氧化法簡稱WAO,是以空氣及氧氣為氧化劑將溶解及懸浮於水中的有機物或還原性無機物,在高溫高壓下進行液相氧化分解,大幅去除COD/BOD/SS 的方法。該方法氧化徹底,如處理硫磷酯廢水,能將其完全無機化,但該法對設備要求高,反應條件苛刻、設備成本高,在國內使用尚不普遍[7]。
3.2.2 化學還原法
鐵/炭微電解屬電化學還原技術,利用鐵一炭體系形成的微原電池對水中難降解污染物進行處理。微電解作用機理主要包括:(1) 鐵屑的吸附作用; (2) Fe 的還原作用; (3) 微電解產物Fe2 +、氫的還原作用; (4) Fe2 + /Fe3 + 的絮凝作用。匡蕾、揚庚等將此法用在處理有機磷農葯中間體乙基氯化物生產廢水中,處理後水的COD、硫化物、總磷的去除率分別高達90.2%、99.4%、95.0%,廢水的可生物降解性明顯提高,為進入生化創造了條件[8]。
3.2.3 水解法
有機磷農葯水解分鹼式水解、酸式水解[9]。鹼式水解機理為OH-進攻P 原子,發生Sn2取代。鹼性條件下從三酯水解成二酯容易,再繼續水解困難,因此一般停留在一級水解階段。在酸性條件下水解反應的機理一般認為首先使連酯的氧原子上質子化,然後碳原子受到攻擊發生Sn2取代反應,經不斷取代,最終水解為無機磷。化學水解法處理有機磷農葯廢水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從實際應用看是有效的,尤其適宜處理高濃度有機磷廢水處理。如在酸性條件水解水胺硫磷,有機磷、硫化物、NH3- N 和總磷去除率均大於90%,COD 去除率達50%以上[10]。
4 結論
有機磷廢水種類很多,依結構分,共同的中間體有同樣的廢水,但因農葯縮合的另一半差異,不同的廢水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單獨採用任何一種方法處理高濃度有機磷農葯廢水在經重點難點貫穿於課堂討論中去,加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復合材料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還能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