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廢水
A. 怎樣改良粘土土壤板結,給幾個有效辦法。
你的田裡有土壤問題嗎?是不是一直被土壤板結所困擾?我們就來聊一聊土壤板結嚴重,我們該如何是好。
土壤板結簡單來說就是土壤表層變硬,出現裂痕,作物難以紮根存活,難以土壤中吸收養分,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導致土壤板結呢?
1、土壤自身原因,有的土壤本身就屬於黏土,通氣透水能力差,容易板結。
2、偏施化肥,前幾年,很多農戶為了追求作物產量,大量的使用化肥,很多化肥中的養分並沒有別作物吸收利用,而是在土壤中積累沉澱,造成土壤板結。
3、有機肥施用少,大部分農戶都有施用有機肥的習慣,但使用量比較小,難以補充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有機質,導致土壤有機質缺乏。
4、有的農戶在澆水是喜歡澆大水,這樣容易導致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形成土壤板結。
5、連年重茬,有毒物質不斷積累。部分作物經濟價值比較高,很多農戶會選擇連年種植同一種作物,這樣就容易引發很多問題。同一種作物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基本是固定的,這樣就容易造成土壤中某種營養元素匱乏,有很多營養元素吸收量少,或者不被吸收利用,就會在土壤中富集,同時作物自身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連年種植後有毒物質不斷積累,進而改變土壤結構,造成板結。
了解了土壤板結的原因,那我能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一定要合理施肥,減少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機肥,補充有益微生物,這樣不僅能夠補充有機質,還能為土壤提供活性,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在減少化肥使用的同時保證產品品質和產量。
其次,要合理灌溉,好的澆水方式不僅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還可以減少人工,降低成本。
第三,適當輪作,減少重茬,這樣可以減少作土壤中有毒物質的積累,降低重茬病害發生的概率,減少農葯的使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降農殘,改善土壤板結情況。
最後,適當深耕,好的耕作方式可以打破土壤結構,將板結土壤打碎重組,可以起到疏鬆土壤的作用,在改善土壤的同時還能促進根系的呼吸作用。
關於土壤板結我們暫時為大家講解這么多,以後有什麼農業方面小問題可以及時與我溝通。
B. 污水處理中污泥的作用
一、土地利用
:
經檢測,城市污水廠污泥肥效對比典型的農家廄肥有明顯優勢。污泥中農作物生長所必須的氮、磷、鉀等元素都遠高於農家廄肥,有機成分也較之高。
施用有機肥的主要優點有: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生產能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增強微生物活性。但是,由於有機肥肥效釋放慢,養分含量低,施用數量大,且當年利用率低,在作物生長旺盛、需肥多的時期,往往不能及時滿足作物的需求,所以需要與無機肥料配合施用。制備有機無機復合肥料是解決以上矛盾的最佳有效途徑。
堆肥技術是污泥農用的主要手段。由於好氧堆肥具有發酵周期短、無害化程度高、衛生條件好、易於機械化操作等特點,故國內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糞尿等有機廢棄物制肥的工廠,絕大多數都採用好氧堆肥。好氧堆肥過程是通過好氧性微生物的生物代謝作用,使污泥中有機物轉化成富含植物營養物的腐殖質,反應的最終代謝物是CO,、H,0和熱量,大量的熱量使物料維持持續高溫,降低物料的含水率,有效地去除病原體、寄生蟲卯和雜草種子,使污泥達到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目的。
污泥堆肥的主要缺點有:處理時間長,處理、儲存、緩沖區佔地面積很大;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人工成本相對較高;污泥堆肥過程中需要對臭味進行處理。
二、製作建材
污泥含有大量無機質,在處理後也可以作為建材的原料。這種資源化利用方案還在不斷嘗試中。
污泥建築材料利用方式主要有制磚、制水泥、制纖維板等。
①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制磚。污泥制磚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干化污泥直接制磚;另一種是用污泥焚燒灰制磚。用干化污泥直接制磚時,應對污泥的成分作適當調整,使其成分與制磚粘土的化學成分相當。
②用污泥焚燒灰制磚,焚燒灰的化學成分與制磚粘土的化學成分是比較接近的。制坯時加入適量的的粘土與硅砂。最適宜的配料比約為焚燒灰:粘土:硅砂=100:50:(1
5~20)。由於增加了污泥焚燒工序,使成本增高,操作管理難度增加,因此常用干化後的污泥制磚。
③污泥制生化纖維板,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中所含粗蛋白與球蛋白,在鹼性條件下,加熱、乾燥,加壓後,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變,稱為蛋白質的變形作用,從而製成活性污泥樹脂,與經漂白、脫脂處理的廢纖維(主要是棉、毛紡廠的下腳料)壓製成板材,即生化纖維板。
C.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流程
1、污泥濃縮
濃縮是常用的固液分離方法,可通過兩種方式完成:固體上浮至混合液上端,或沉降至混合液底部。
2、污泥調理
污泥調理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污泥的固液分離。
3、污泥穩定
污泥穩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生化方法降解污泥中的有機固體物質,使污泥更為穩定(減少臭味及腐敗),且更容易脫水,同時減少污泥質量。
4、污泥脫水
5、污泥乾燥
污泥乾燥是應用人工熱源以工業化設備對污泥進行深度脫水的處理方法。
(3)粘土廢水擴展閱讀
污泥處理前,首先要了解污泥的分類,才能確定污泥處理的方法:
⒈、自來水廠沉澱池或濃縮池排出的物化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屬中細粒度有機與無機混合污泥,可壓縮性能和脫水性能一般。
⒉、生活污水廠二沉池排出的剩餘活性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屬親水性、微細粒度有機污泥,可壓縮性能差,脫水性能差。
⒊、工業廢水處理產生的經濃縮池排出的物化和生化混合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屬中細粒度混合污泥,含纖維體的脫水性能較好,其餘可壓縮性能和脫水性能一般。
⒋、工業廢水處理產生的經濃縮池排出的物理法和化學法產生的物化細粒度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屬細粒度無機污泥,可壓縮性能和脫水性能一般。
⒌、工業廢水處理產生的物化沉澱粗粒度污泥處理
污泥分類:屬粗粒度疏水性無機污泥,可壓縮性能和脫水性能很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污泥處理
D. 粘土礦物功能材料的制備及在含重金屬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龔文琪
(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一、內容簡介
1)實驗結果表明,插層劑的加入量影響蒙脫石有機插層復合物的晶層間距,制備蒙脫石有機插層復合物的最佳插層劑加入量為120%CEC,此時制備的鈣基蒙脫石有機插層復合物(GY)的晶層間距由鈣基蒙脫石(原土)的1.556nm提高到1.818nm,鈉基蒙脫石有機插層復合物(NY)的晶層間距由鈉基土(鈉化土)的1.296nm提高到2.045nm。有機改性後的蒙脫石對Cr(Ⅵ)的吸附效果明顯高於原土和鈉化土,其吸附去除率隨改性時插層劑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當超過100%CEC後則對低濃度Cr(Ⅵ)廢水的吸附去除率不再隨插層劑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吸附去除率受pH值、反應時間、吸附劑投加量和廢水初始濃度等因素影響。蒙脫石有機插層復合物吸附的最佳pH值為3,吸附平衡時間為60 min,吸附去除率隨吸附劑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隨初始濃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最佳實驗條件下即pH值為3,吸附反應時間為60 min,吸附劑投加量為2 g/100 mL時對含Cr(Ⅵ)廢水吸附去除率達98%,處理後廢水的殘留濃度低於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研究表明,Cr(Ⅵ)在水中主要以
2)採用無機-有機柱撐技術,以湖北鍾祥天然鈣基累托石為原料,經過選礦提純,鈉化改型,用TiCl4制備柱化劑,然後用該柱化劑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在不同條件下對鈉基累托石進行無機-有機柱撐。鈉化後累托石膠質價為鈉化前的7.5~16倍,膨脹性能提高了5~25倍,膨潤值提高了約10倍。流變性、濕干壓強度均顯著提高。柱化劑的制備通常採用鹼液水解AlCl3制備羥基鋁Keggin離子作為柱化劑,而採用的羥基鈦離子直徑大於羥基鋁離子,以它作柱化劑可獲得更大層間距,但其制備較為復雜,不易控制。特別是TiCl4在空氣中極易水解,研究採用在氮氣環境中進行反應解決了這一問題。研究嘗試在無機柱撐形成的柱撐累托石的基礎上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進一步進行無機-有機柱撐,這樣可以更加有效地撐開膨潤土的層間距,並且其熱穩定性也得到明顯改善,從而得到更優品質的柱撐產品。通過無機-有機柱撐累托石對含Cr(Ⅵ)廢水的吸附處理條件優化正交實驗,確定了吸附處理工藝條件,吸附去除效果達到98.0%。實驗研究表明,無機-有機柱撐累托石對含Cr(Ⅵ)廢水的吸附去除效果明顯高於原土和鈉化土,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新型粘土礦物功能材料。
3)利用針鐵礦處理含鉻模擬廢水以及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實際廢水的實驗,得出了最佳吸附處理條件,對鉻離子的吸附去除率最高達到98.26%。用吸附了鉻離子的針鐵礦進行的二次吸附實驗,去除率達到80%左右,表明該針鐵礦可以重復利用。淡水介質中的解吸實驗(條件同吸附實驗,樣品吸附時的初始濃度為20mg/L)發現,Cr3+的解吸率為0.318%,
目前制約礦物材料在含重金屬廢水處理中應用的主要問題是礦物材料吸附重金屬離子後的解吸、再生與重金屬離子的回收。吸附了重金屬離子的礦物材料如不再生處理,會形成固體廢棄物,侵佔土地並造成二次污染。現在,國內外的礦物材料再生主要採用酸、鹼、鹽等化學試劑或強熱、磁場、微波等方法再生。這些方法要麼再生效果不佳,要麼使礦物結構發生改變,使礦物材料無法多次重復使用。項目採用液膜乳液提取技術使礦物材料吸附重金屬離子後解吸、再生並重復使用,使重金屬離子得到回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該技術經過對多種重金屬離子(Cu2+、Pb2+、Cr3+、Ni2+)及礦物材料(累托石、膨潤土、沸石)的反復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回收礦物材料界面重金屬離子的液膜乳液技術)。
二、推廣應用
本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創新性,為有效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提供了高效價廉的粘土礦物水處理劑,同時也為我國豐富價廉的粘土礦物原料開辟了新的應用領域,具有理論意義與應用前景。
例如,我們制備的蒙脫石有機插層復合物、無機-有機柱撐累托石及針鐵礦等水處理功能材料對含鉻廢水的吸附去除率均達到98%,經處理後的殘留濃度低於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0.5 mg/L)。對於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的含重金屬實際廢水的處理也取得了成功。
E. 廢水主要處理方法並舉例說明
在目前的生產水平條件下,工業生產中產生廢水和生活污水是不可避免的。為保證水體不被污染就必須對這些廢水在排入水體之前加以處理。清除各種污染物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是針對不同性質和形式的污染物而建立的。按照這些方法的不同機理可以分為下面四種類型。
(1)物理方法
通過物理作用來清除廢水中的污染物稱為物理處理法。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過濾、沉澱、浮選等技術分離廢水中的懸浮污染物。
(2)化學處理法
通過一些化學反應清除廢水中污染物質或使其轉化為其它物質從而化有害為無害、有毒為無毒等,稱為化學處理法。常用的方法有中和法、氧化法、凝聚法、石灰解析法等。
①中和法主要用來除廢水的酸、鹼性。
②氧化法主要是通過氧化作用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轉化。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空氣氧化法,即將廢水暴露在空氣中,利用空氣氧化;二是化學氧化法,即在廢水中加高錳酸鉀、液氯、臭氧等強氧化劑使其發生氧化反應;三是電解氧化法,即利用電解的基本原理,使廢水中有害物質通過電解過程,在陰陽兩級分別發生氧化和還原反應,以消除污染物質。
③化學凝聚法這是處理廢水常用的一種方法。當廢水中含有許多膠體物質,用物理方法不易除去時,常加凝聚劑,如硫酸鋁、硫酸鐵、硫酸亞鐵、明礬、鋁酸鈉、氧化鐵等,以清除膠體帶的電荷,使之變成絮狀,迅速下沉。
④電解凝聚法電解凝聚法與化學凝聚法基本相同,即清除膠體上的電荷,使其發生凝聚作用。不過,後者是促使膠體下沉,前者是促使肢體聚集於液體表面。電解凝聚法常用於去除廢水中的乳化油。通過電解作用使陽極電板上產生礬花,即氫氧化鐵,陰極產生氫氣。礬花和氣體氣泡不斷上升,將乳化油帶至液面產生凝聚、吸附和浮托等作用,因此又稱電浮選法。
(3)物理化學法
物理化學法有離子交換法、吸附法、萃取法、分離技術等。
①離子交換法這個方法是使硬水軟化的傳統方法,現在是深度處理廢水和回收其中有用物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於除去或回收廢水中的重金屬。即利用離子交換作用,把廢水中希望除去的或回收的陽離子或
交換,如:
RH+M+=RM+H+
RH——交換樹脂
M+——金屬交換離子
R——樹脂母體
然後用水或其它液體淋洗樹脂,將其中重金屬洗出,樹脂復原。
離子交換樹脂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產物兩種。此外,天然的蒙脫石、沸石、多水高嶺土和伊利石等均有離子交換吸附能力,也可用於處理廢水,並具有來源容易、成本低等優點。
②吸附法吸附法是採用固體多孔吸附劑,吸附廢水中的味、臭、色、油、酚等污染物的處理方法。屬於這類吸附劑的有活性炭、活性硅石、硅酸、白土、蒙脫石、氧化鋁和骨粉等。
③萃取法採用某種有機溶劑,從廢水中除去或回收可溶於該溶劑中的污染物的處理方法,例如,用重質苯、異丙醚等革取廢水中的酚。
④泡沫分離這種方法是把空氣吹入廢水中,或者在廢水中投放表面活性物質,使水中形成許多泡沫,水中表面活性或非活性污染物質吸附在泡沫上,升至水面,不斷颳去泡沫,就能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⑤分離技術膜分離技術可分為電滲析法、擴散滲析法、反滲透法和超過濾法四種形式。
a.電滲析法電滲析是在離子交換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分離技術。溶液中的離子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有選擇地通過離子交換膜進行定向遷移,此法多用於海水和苦鹹水除鹽、製取去離子水等。
b.擴散滲析擴散滲析即為濃差滲析,利用半透膜(只能透過溶劑或只透過溶質的膜)使溶液中的溶質由高濃度一側,通過膜向低濃度一側遷移。此法主要用於酸、鹼廢液的處理、回收和有機、無機電解質的分離、純化。
c.反滲透反滲透是以壓力為推動力,把水溶液中的水分離出來,同時分離、濃縮溶液中的分子態或離子態物質的方法。反滲透法在化工分離技術、硬水軟化、製取高純水和分離細菌、病毒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d.超過濾法超過濾法是以壓力為推動力,使水溶液中大分子物質和水分離。其本質是機械篩濾。在這種方法中,膜表面孔隙大小是主要控制因素。
(4)生物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也稱生化處理法。生物處理法是處理廢水中應用最久、最廣和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它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達到廢水凈化的目的。根據廢水處理過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對氧氣要求的不同,廢水的生物處理分為好氣和厭氣生物處理兩類。
①好氣生物處理法好氣生物處理是在廢水中通過大量空氣,促使好氣微生物大量繁殖,並注意調節pH值(6~9)、溫度(20~30℃)和增加必要的養料(BOD∶N∶P=100∶5∶1)等,使之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它們能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大量分解,分解為CO2、H2O、NH3和硫酸鹽、磷酸鹽等,達到去除有機污染物質的目的。
②嫌氣生物處理法嫌氣生物處理是在缺氧條件下,利用嫌氣微生物來進行廢水處理,這種辦法常用於處理有機質含量高的廢水,即生化需氧量在5000~10000mg/L以上的廢水。
(5)土地處理系統法
此法是利用土地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對污水進行處理,同時又利用其中的水分和養分促進農作物、牧草或樹木的生長。土地處理系統常用於中、小城市污水二級處理之後代替三級處理。土地處理系統是由污水的沉澱預處理、貯水塘、灌溉系統、地下排水系統等部分組成。處理方式一般為污水灌溉(通過噴灑或自流將污水排放到地表以促進植物的生長)、滲濾(將污水排放到粗砂、砂壤和土壤上經滲濾處理並補充地下水)和地表漫流(將污水有控制地排放到地面上,適於透水性差的粘土和粘質土壤,地面上常播種青草)等。
由於不同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具有不同的水質和水量,即使相同的工業,也由於各個工廠對生產原料的質量配比要求不一樣以及採用的生產工藝流程不同,因而廢水成分也有很大的變化。廢水處理方法的選擇,應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數量,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同時還要考慮處理方法的效果、操作費用、廢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淤泥和沉渣的處理,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以及廢物的回收利用等等。簡而言之,廢水處理就是要把廢水中的污染物質分離出來,或將其分解為無害物質,以達到廢水治理的基本目的,滿足各種不同用途的要求。
F. 污水處理
【污水處理簡介】
按污水來源分類,污水處理一般分為生產污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生產污水包括工業污水、農業污水以及醫療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是指各種形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包括:①漂浮和懸浮的大小固體顆粒;②膠狀和凝膠狀擴散物;③純溶液。
按污水的性質來分,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污染物主要有::(1)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2)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的農田污水;(4)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5)水土流失;(6)礦山污水。
污水處理[1]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編輯本段]【處理程度劃分】
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按處理程度劃分,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
一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准。一級處理屬於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二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准。
三級處理,
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率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分析法等。
整個過程為通過粗格柵的原污水經過污水提升泵提升後,經過格柵或者篩率器,之後進入沉砂池,經過砂水分離的污水進入初次沉澱池,以上為一級處理(即物理處理),初沉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處理設備,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應器有曝氣池,氧化溝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處理設備的出水進入二次沉澱池,二沉池的出水經過消毒排放或者進入三級處理,一級處理結束到此為二級處理,三級處理包括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迴流至初次沉澱池或者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污泥濃縮池,之後進入污泥消化池,經過脫水和乾燥設備後,污泥被最後利用。
G. 固體廢物與高濃度廢水怎麼區分
固體廢物與高濃度廢水的區分:
一、形態不同
固體廢物:是固態以及半固態的。
高濃度廢水:是液態的。
二、特點不同
固體廢物特點: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蝕性、反應性、放射性和傳染性的固體、半固體廢物。
高濃度有機廢水特點:有機物濃度高、成分復雜、色度高、具有強酸強鹼性。
高濃度廢水若不加以控制必然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常用的措施是設置防滲襯里,即在底部和側面設置滲透系數小的粘土或瀝青、橡膠、塑料隔層,並設置收集系統,把浸出液收集起來。
(7)粘土廢水擴展閱讀:
高濃度有機廢水及固體廢棄物的一體化處理:
包括依次連接的調節池、恆溫厭氧反應裝置、常溫厭氧池和多段式分級好氧裝置以及用於控制中恆溫厭氧反應裝置溫度的太陽能溫控系統,還包括用於對微生物進行強化培養的微生物強化裝置,微生物強化裝置通過旁路進料管與中恆溫厭氧反應裝置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一體化處理對微生物進行強化培養,然後進入中恆溫厭氧反應裝置進行厭氧反應,並控制厭氧反應在35~37℃的中恆溫,從而有效避免厭氧處理過程出現階段酸化的問題;整個一體化處理系統使有機污染物轉化率得到顯著提高,大大縮短了廢水處理周期,而且整個系統運行穩定。
H. 城市污水處理廠剩餘的污泥有哪些處理途經
目前,我國污泥的處置方法主要有填埋場、海洋處理、焚燒等,但這些方法不能滿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 填埋處理
污泥填埋場目前是中國應用最廣泛的地區。中國污泥處理的大部分垃圾填埋場都是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泥本身含水量過高,質地鬆散,容易造成垃圾滲濾液產生,垃圾填埋場土壤不穩定。埋層破裂的可能性增加。在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機械脫水後,大部分污泥的含水率只能達到80%左右,不能滿足污泥填埋標準的要求。隨著中國的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很難開辟新的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處理不再是污泥的最佳出路。
2 海洋處理
海洋污泥處理是簡單可行的,但這種方法並沒有對污泥進行預處理,只利用海洋吸收污染物。這種處理方法容易造成海洋污染,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食物鏈,存在較大的隱患。世界各國正在逐步廢除這種處理方法,以避免將來對海洋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3 污泥焚燒
污泥焚燒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污泥減量處理。與填埋和海洋處理相比,早期投資較大,後期運行管理要求較高,但焚燒法能最快、最徹底地實現污泥減量化。且處理後殘渣較少,便於後續處理。但焚燒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可能會有尾氣污染,產生有毒氣體,不是一種環保的處理方法。
4. 污泥資源化處置
除傳統的處理方法外,污泥在其他行業的應用研究也逐漸增多,如制備蛋白質滅火劑、建築磚等。這些研究為實現污泥資源化和減量化指明了方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實現。
5. 制備污泥蛋白
剩餘污泥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可被酸、鹼水解,制備水解蛋白(肽)。水解蛋白具有發泡性能,攪拌後通風可產生大量泡沫(具有滅火特性),如添加穩定劑、防腐劑、防凍劑等,可製成蛋白泡沫滅火劑。與傳統的化學泡沫滅火劑、乾粉滅火劑和動植物蛋白水解液滅火劑相比,該滅火劑具有制備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因此,發展剩餘污泥減量、無害化、資源化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制備建築用磚
污泥含有大量的無機物質,也可以作為處理後的建築材料的原料。污泥磚製造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干污泥直接制磚;另一種是用污泥焚燒灰磚。當直接從乾燥污泥制磚時,應適當調整污泥的組成,使組成等於制磚粘土的化學成分。制磚粘土所需的化學成分為SiO2:56.8%~88.7%; Al2O3:4.0%~20.6%; Fe2O3:2.0%~6.6%; CaO:3%~13.1%; MgO:0.1%~0.6%;其他0至6.0%。污泥用於焚燒灰磚,焚燒灰的化學成分與制磚粘土的化學成分相當接近。在坯料中加入適量的粘土和硅砂。最合適的投配比是關於焚燒灰:粘土:硅砂= 100:50:(15-20)。由於污泥焚燒過程增加,成本增加,操作和管理難度增加。因此,通常使用乾燥後的污泥。
制備PHA
聚羥基烷酸(PHA)是由某些細菌在非平衡生長條件下(如氮、磷缺乏)合成的一種細胞內儲能儲碳材料,可由純微生物或混合微生物合成。PHA具有完全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壓電性等優良性能,是傳統不降解塑料的理想替代品。剩餘活性污泥通過向污泥中注入土源性PHA合成菌的方法產生PHA。採用生物浸出法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屬,降低了污泥的致病性。污泥適合農田應用,實現剩餘活性污泥的充分利用,避免二次污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製造活性炭
"萬洪雲"用活性污泥處理廢水過程中產生的好氧污泥和厭氧污泥製成活性碳。選擇了最佳工藝條件,並對產品性能進行了進一步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利用殘留活性污泥制備活性炭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最佳條件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是令人滿意的。
此外,也有關於污泥用於污泥燃燒、發電和水泥生產的文獻研究,這些方法對於實現污泥資源化、減量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I. 污水處理的流程及基本方法
生活污水中有機污染物濃度較低,污水BOD5/CODcr≥0.45,可生化性較好,因此處理工藝可以以生化處專理為主,選用屬A/ O工藝,生化池需分為A級池和O級池兩部分。用污水提升泵提升至厭氧池,利用厭氧菌的作用,使有機物發生水解、酸化,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並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厭氧池出水進入好氧池,氧化池內進行鼓風曝氣,進行硝化、吸收磷、去除BOD(或COD)等,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出水經消毒裝置消毒後達標排放。污水達標
J. 基坑回填土(為粉質粘土)含水率過大採用什麼材料以及方法回填
一、
地基和基礎是建築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要求地基土和回填土應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不能產生破壞和較大的變形(如濕陷、凍脹、膨脹收縮等不能過大),否則將會使建築物遭受破壞,從而無法滿足使用要求。
填土原料的選用:碎石類土、砂土可用於下層填料,粘性土可用作各層填料,淤泥質土一般不能用作填料。填方土料含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夯實(碾壓)質量。一般砂土的最優含水率在8-12%,粘土的最優含水率在19-23%。在大面積回填土施工前,應先試驗,以得到符合密實度要求條件下的最優含水量和最小夯實(碾壓)遍數。含水量過小,不易夯實(碾壓)密實;含水量過大,則易成橡皮土(又稱彈簧土)。
當含水量大時,應採取翻鬆、晾乾、風干、換土回填、摻入干土或石灰等其它吸水性材料等措施。
在回填土施工時,應及時進行降排水。針對具有凍脹性質的回填土,為避免施工和使用期間的雨水、地表水、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等浸入地基,可採用挖排水溝等方式做好排水設施。
二、含水率過大粉質粘土可採用翻曬處理、摻入石灰進行改良等措施,如基坑土含水量嚴重超標難以處理,就必須置換其他合格的填土原料,如:灰土、經過處理的建築垃圾土、碎石、砂土等。我在施工中處理關鍵部位棘手問題的時候就本著「寧過勿欠」的原則,可結構強度做得比正常標准高一些,也不想在工程隱蔽後因不可預見的因素造成工程質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