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含氚廢水
A. 核污水是什麼
核電站廢水主要包括主設備和輔助設備排空水、反應堆排放水、第二迴路廢水、清洗廢液、離子交換裝置再生廢水和專用洗滌水等,主要為中低放射性廢水。
就是說核電站的使用過程中會自然地產生核廢水,但是這個核廢水的量是可控的,可以通過科學處理手段降低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1)核電廠含氚廢水擴展閱讀:
日本核污水
2011年「3·11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因海水灌入發生斷電,其4個核反應堆中有3個先後發生爆炸和堆芯熔毀,造成災難性核泄漏。持續冷卻堆芯的作業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應堆設施產生了大量核污水,並在不斷增加。
日本採用「邊截流邊治理」的方式處理核污水問題,一方面在核電機組廠房周邊設置地下汲水井,用截流的方式減少地下水流入,同時使用多核素去除設備清除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處理後的水被稱為「處理水」,但多核素去除設備無法有效去除核污水中具有放射性的氚。含氚污染水被存儲在大型罐體內,截至2020年9月已達123萬噸。
2020年2月份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污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列出了「海洋排放」和「水蒸氣」兩種方案處理核污水,但遭到普遍反對,截止2020年11月9日,福島污水仍未處理。
B. 福島核電站廢水放射性碘超標多少
8月19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凈化後含有放射性物質氚的水中,其他放射性物質沒有完全去除,仍有殘留。
圍繞第一核電站持續積聚的含氚水,日本政府全面開展了相關討論,將以對人體影響小等為由進行處理,本月底將舉行聽證會,但關於存在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則幾乎未被討論。
對於含氚水的處理方法,政府的工作小組梳理了排放入海、注入地層等5個選項。探討形象受損問題等的政府的小委員會上,正在研究甄選處理方法,展示了排放入海和排入大氣具有社會性影響持續期間比較短等優點。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委員長更田豐志稱作為「唯一方法」,要求排放入海。
C. 福島核電站含氚水為何測出放射性碘超標
8月19日晚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凈化後含有放射性物內質氚的水中,其他放射性物質沒有容完全去除,仍有殘留。一部分的測定結果顯示,其含量超過廢水排放的法令標准值,其中還有「半衰期」(即放射性物質的量減半)長達約1570萬年的物質。
東電表示,2017年度使用「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凈化後的測定結果顯示,半衰期約1570萬年的碘129為每升最大62.2貝克勒爾,超出了法令標准值9。此外,半衰期約370天的釕106最大為92.5貝克勒爾(標准值100貝克勒爾),半衰期約21.1萬年的鍀99最大為59.0貝克勒爾(標准值1000貝克勒爾)。
D. 核能發電站是什麼回事,謝謝
1. 什麼是核電站 核電站就是利用一座或若干座動力反應堆所產生的熱能來發電或發電兼供熱的動力設施。反應堆是核電站的關鍵設備,鏈式裂變反應就在其中進行。目前世界上核電站常用的反應堆有壓水堆、沸水堆、重水堆和改進型氣冷堆以及快堆等。但用的最廣泛的是壓水反應堆。壓水反應堆是以普通水作冷卻劑和慢化劑,它是從軍用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成熟、最成功的動力堆堆型。 2. 核電站工作原理 核電廠用的燃料是鈾。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力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汽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並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 3.核電站廢物嚴格遵照國家標准,對人民生活不會產生有害影響 核電廠的三廢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其原則是盡量回收,把排放量減至最小,核電廠的固體廢物完全不向環境排放,放射性液體廢物轉化為固體也不排放;像工作人員淋浴水、洗滌水之類的低放射性廢水經過處理、檢測合格後排放;氣體廢物經過滯留衰變和吸附,過濾後向高空排放。 核電廠廢物排放嚴格遵照國家標准,而實際排放的放射性物質的量遠低於標准規定的允許值。所以,核電廠不會對給人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帶來有害的影響。 4.核電站是經濟的能源 世界上有核電國家的多年統計資料表明,雖然核電站的比投資高於燃煤電廠,但是,由於核燃料成本顯著地低於燃煤成本,以及燃料是長期起作用的因素,這就使得目前核電站的總發電成本低於燒煤電廠。 5.核能是可持續發展的能源 世界上已探明的鈾儲量約490萬噸,釷儲量約275萬噸。這些裂變燃料足夠使用到聚變能時代。聚變燃料主要是氘和鋰,海水中氘的含量為0.034克/升,據估計地球上總的水量約為138億億立方米,其中氘的儲量約40萬億噸,地球上的鋰儲量有2000多億噸,鋰可用來製造氚,足夠人類在聚變能時代使用。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變的氘和氚,能供人類使用上千億年。因此,有些能源專家認為,只要解決了核聚變技術,人類就將從根本上解決了能源問題。
E. 日本能不能把核廢水丟到沙漠里
據日本共同社等多家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基本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凈化後含有放射性物質氚的處理水以排放入太平洋的方式來處理。最快本月內將舉行相關閣僚參加的會議最終敲定。該消息一出就引發外界對於日本福島核廢水排入海中風險的高度關注。福島核電站廢水真的只有排入太平洋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嗎?一旦排入大海是否將會引發毒害「整個太平洋」的災難呢?
120餘萬噸核廢水將排入太平洋?
近日,日本政府終於公開放風:將於本月內正式決定福島核電廠內儲存的約130萬噸含放射性物質氚的核廢水向大海投放的具體時間。也就是說,目前雖沒有正式決定,但日本政府已經不再猶豫不決,計劃於2022年開始向太平洋排出核廢液。
《朝日新聞》17日稱,日本政府今後將在聽取反對海洋排放特別強烈的漁業團體等意見後,召開相關閣僚會議,進行最終判斷。最早將於本月27日召開內閣會議進行最終決定。
所謂核污水,是指流入廢堆的高污染廢水。東京電力公司通過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處理後將水保存在儲存罐中,蓄積的水達到120多萬噸。由於地皮製約,現在東京電力公司可以新建儲存罐的最大儲量為137萬噸。《讀賣新聞》17日稱,現在每天新增140噸污染水,東京電力公司估算到2022年9月將達到儲存罐上限的137萬噸。未來海洋排放將持續30年。
只有排入大海一種處理方案嗎
日本為了降低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2015年開始,投入使用了一種名叫「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的設備。原理概括地講,就是利用特殊材料通過「吸附」「共沉澱預處理」等工藝,能夠將鍶、銫等60餘種放射性物質濃度降至一定的標准值以內,但其中的放射性物質氚基本除不掉。因此,總體上依然達不到環境排放標准。
據聯合國新聞網報道,日本此前設想的核污水處理方案包括排入大海、蒸發後排入大氣、埋入地底以及在核電站內新建儲水罐等,日本政府一委員會在今年2月發布報告稱,「排入海洋或大氣是最現實的選擇」。
英國《金融時報》16日稱,為日本政府提供建議的科學家考慮了一系列處理方案,包括將其蒸發到大氣中或埋入地底。但將廢水稀釋然後排放到海洋中,被認為是最安全、最經濟的方法。
果真除了向海洋排放別無其他方法可選了嗎?有分析認為,站在東京電力的角度,確實沒有地方可用,但站在日本政府的角度,福島核電廠周邊還有廣闊的可利用空間,這里的一些地區核輻射量依然很高,至今被日本政府指定為「暫時不可居住地區」。如果在這里擴建新的儲存點不僅條件具備,並且在處理過程中風險也是可控的。比如,核電站解體時間是大約30-40年,而且目前已經基本知道10年間核廢水的增長量,處理方法也會不斷改進。就是說,今後最多再建設4500-6000個儲存罐,就可以全部容納核廢液,這些土地既然不能住人,何必讓其荒廢呢?尤其是放射性物質氚的半衰期約為13年,就是說在下一個10年,目前保存在福島核電廠內的核廢液的放射性將降低50%(20年以後再降25%……)。日本的研究機構可以充分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開發新的放射性污水處理方法,也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加速這一過程。
後續危害引發關注
今年8月的美國《科學》雜志刊文稱,福島核電站核污水處理罐中還含有多種放射性成分,需要更多關注將這些污水釋放到海洋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
在這些放射性污水中,有一種同位素——氚備受關注。雖然在這些放射性污水中,氚的含量處於最高水平,但它並不容易被海洋動物和海底沉積物吸收。它是一種危害較小的放射性元素,這也是日本政府認為能排放污水的原因。
實際上,除了難以去除的氚之外,2018年科學家發現在處理後的污水中還存在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碳14、鈷60和鍶90。雖然這些同位素的含量遠低於氚的含量,但它們在不同污水處理罐中的含量可能存在很大差異。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的估計,有超過70%處理後的放射性污水,還需要通過第二次處理減少其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才能滿足釋放到海洋的標准。和氚不同,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降解,並且它們很容易進入海洋沉積物,且與海洋生物如魚類具有很強的親和力。
F. 日本決定將三百萬噸核廢水排入大海,其中有什麼危險物質
這些廢水中有含有放射性的物質,一旦流入海洋中的話,會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對於海洋中的生物來說,一旦含有放射性的物質的污水被排入海洋中的話,不僅對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帶來威脅,而且還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畢竟人類也是吃一些海鮮的,而海鮮都是來自於海洋,一旦海洋生物遭到了污染,那麼人類吃了海鮮之後,也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對於人類來說,一旦日本將廢水倒入海洋的話,想必會有很多的人類選擇不吃海鮮,這對於漁民來說,在收入方面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而且對於地球來說,也是一次嚴重的核污染,即便暫時的影響比較小,但是在未來的話,想必地球還是會回報給人類的。
G. 日本核電污水流入外海了嗎
3月31日據日媒報道,關於日本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問題,福島大學環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日前在大阪府舉行的日本原子能學會上發表研究結果稱,現在每天仍有約20億貝克勒爾的放射性銫137流入外海(核電站港灣外)。在核電站以南約8公里處的福島縣富岡町沿岸測得的濃度為每升海水約0.02貝克勒爾。青山認為這對漁業沒有影響。
除了富岡町,青山還在核電站以南約180公里處的茨城縣神棲市波崎自行對海水中的銫和氚濃度進行調查。他還利用在東電5、6號機排水口北側測定的數據,推算沿岸銫和氚的狀況和泄漏量。據稱,波崎沿岸的銫137濃度現在為每升約0.003貝克勒爾。
H. 日本計劃將第一核電站廢水排入太平洋,為何會遭到強烈反對
311事故發生後,根據《人民日報》於去年8月發布的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凈化後的核污水中不僅含有放射性物質氚,其他放射性物質也仍有殘留。測定結果顯示,部分污水放射性物質含量超過法定標准值,其中還檢測出半衰期長達約1570萬年的物質。
日本計劃將第一核電站廢水排入太平洋遭到反對有以下原因
1,因擔心這將會對當地漁業產品的聲譽造成傷害,因此引起漁民強烈反對。除此之外,排放輻射污水將對當地漁業帶來“致命打擊”。
2,對日本東北部福島縣的核電站來說,處理核廢水一直以來都是日本政府的首要任務,因為如果東京電力公司(TEPCO)將處理過的水儲存在水箱內,該廠的退役工作將會受到阻礙。
3,數據顯示,已經通過該系統過濾的65000噸廢水,其輻射量仍然很高,例如,在過濾後的污水中鍶-90的水平仍然高於環境許可標准100倍以上。
I. 日本計劃將123萬噸核污水排入大海
是的,當地時間16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稱,福島核污水的處理問題已經不能再繼續拖延。日本政府將在10月下旬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123萬噸含有放射性物質「氚」的核污水排入大海。
此舉不僅引發了日本漁業協會和福島當地民眾的反對,也招致了韓國等周邊國家的不滿。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16日報道,福島核電站內目前囤積有約123噸核污水,但儲存設備將在2022年全部裝滿,為此日本政府從2013年起開始考慮處理方案。
經過一系列討論後,基本確定了「稀釋後排入海洋」的最終方案,10月下旬將正式決定,預計從2022年秋天開始實施。
(9)核電廠含氚廢水擴展閱讀:
核污染的主要危害
一定量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後,既具有生物化學毒性,又能以它的輻射作用造成人體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內照射;體外的電離輻射照射人體也會造成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外照射。
輻射損傷是各種電離輻射作用於人體所引起的各種生物效應的總稱。這是由於各種電離輻射(如X或γ射線、β射線、α射線和中子束等)引起電離、激發等作用而把能量傳遞給機體,造成各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
放射性核素可以對周圍產生很強的輻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還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產生有害作用。
人會出現頭暈、頭疼、食慾不振等症狀,發展下去會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症狀。如果超劑量的放射性物質長期作用於人體,就能使人患上腫瘤、白血病及遺傳障礙。
J. 核電廠廢水放射性β濃度值
不能等同起來算的,因為β濃度除了因為³H(氚)引起的之外,還可能有另外的β版放射性核素。當然,如果已經權確定了水中只有氚這么一個β來源,而且也已經知道了某個時刻的氚放射性強度A,則可通過計算得到β濃度:
假設核電廠排水體積是V【單位取升(L)】,則排放廢水中,氚的比體積濃度a=A/V,而氚具有β衰變性,³H→α+e,半衰期T=12.3年。
A』=Ae^(-λt),其中λ=ln2/T≈1.78573242×10^(-9)#/s。
β濃度c=a』=Ae^(-λt)/V,t是距離初始測量出A這個值之後到計算給出β濃度的時間,也稱為冷卻時間。不過由於³H的半衰期對於這個冷卻時間幾分鍾到幾天來說,很長,-λt≈0,e^(-λt)≈1,即c可以記作:c=a』=Ae^(-λt)/V=A/V(此等式中第二個等號在t<0.1年的時候可認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