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污水廢水 » 污水生化悶曝

污水生化悶曝

發布時間: 2021-02-25 07:04:32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培養方法

活性污泥有多種培養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養時間和人力物力均不同。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情況來選擇培養方法。
1.培養前的准備工作
(1)各構築物建成,並經清池清除建築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最後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2)電器、機械、管路等全部設備建成並經單機試車、聯動試車正常。最後按有關規程(說明書)驗收合格。
(3)根據日後運行管理需要,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站)需進行最基本的常規化驗測試,如pH、水溫、COD、生物相等,用以指導活性污泥的培養過程和日常運行。
(4)基礎數據的調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晝夜變化情況,水質(pH、水溫、COD、含氮、含磷、有毒物質等)及其變化情況,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技術參數。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對受納水體(如接納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質調查備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後對受納水體的影響提供依據。
(5)根據處理水質狀況備足必需的營養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備缺什麼補什麼。採用接種培菌法還需備足污水性質相似其他污水處理廠(站)的干(或濃縮)污泥作為活性污泥微生物培養用的菌種。
(6)操作人員應熟悉整個系統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況,了解污泥培養的基本過程和控制要求。
(7)人員到位,自培養和馴化後一般應使系統連續運行,不能脫人。
(8)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2.自然培菌
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城市污水和一些營養成份較全、毒性小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廠、肉類加工廠廢水,可以考慮這種培養方法,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自然培菌又可分為間歇培菌和連續培菌二種。
(1) 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 h ,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於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澱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迴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後隨著污泥量的增多,迴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後,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2) 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後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後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曝氣池污泥量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時,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由於自然培菌法是用廢水直接培養活性污泥,其培菌過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適應廢水性質並獲得馴化的過程。
3.接種培菌
接種培菌法的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廠如附近有種泥,也可採用此法,以縮短培養時間。接種培養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種:
(1)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城市污水和營養齊全、毒性低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培養,可直接在所要處理的廢水中加入種泥進行曝氣,直至污泥轉棕黃色時就可連續進污水(進水量應逐漸增加),此時沉澱池也投入運行,讓污泥在系統內循環。為了加快培養進程,可在培養過程中投加未發酵過的大糞水或其它營養物。活性污泥濃度達到工藝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過程。從經濟上講,種泥的量應盡可能少,一般情況下控制在稀釋後使混合液污泥濃度在0.5g/L以上。
對有毒工業廢水進行培菌時,可先向曝氣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來水(需先曝氣一段時間以脫去其中的余氯),然後投入種污泥和未經發酵的大糞水進行曝氣,直至污泥呈棕黃色後停止曝氣,讓污泥沉降並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補充一定量的大糞水繼續曝氣,待污泥量明顯增加後,逐步提高廢水流量。在培菌的後期,污泥中微生物已能較好地適應工業廢水水質。
(2)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後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於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干污泥接種培菌的過程與濃縮污泥培菌法基本相同。接種污泥要先用剛脫水不久的新鮮泥餅,投加至曝氣池前需加少量水並搗成泥漿。干污泥的投加量一般為池容積的2~5%。
干污泥中可能含有一定濃度的化學葯劑(用於污泥調理),如葯劑含量過高、毒性較大,則不宜用作為培菌的種泥。鑒定污泥能否作接種用,可將少量泥塊搗碎後放入小容器(如燒杯或塑料桶)內加水曝氣,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泥色能轉黃,就可用於接種。

❷ AO工藝的調試過程中,在生化池中注入清水進行悶曝~悶曝的時間大概是多久

在開始悶曝抄的時候就要控制CNP的比例了一般COD:N:P在(300~500):5:1,一般一開始悶曝個一天停曝1到2個小時 排上清夜。沒有怎麼具體的曝幾個小時停多久的說法。要看具體微生物的適應情況。一開始可以用麵粉、廢甲醇等替代廢水補充COD 逐步一點一點加大廢水的進入直至全部用廢水補充COD。

❸ 污水調試悶曝是按池子容積投加污泥還是進水量投加

污水池容積,比如污泥沉降比測的就是池子里的

❹ 污水處理悶曝的時候蓋上蓋子可以嗎

將曝抄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襲(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 h ,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於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澱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迴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後隨著污泥量的增多,迴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後,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❺ 好氧池悶曝了好幾天,一直沒進污水,現在做沉降比的時候污泥沉澱已經成蛋花狀了污泥還有活性嗎

污泥沉降比降來不下去的原因有源:

  1. 冬季因水溫較低,污泥相應粘度加大,沉澱性能會較溫度高時下降,會造成污泥沉降比升高。

  2. 2.冬季水溫低,污泥自身的內源衰減速度降低,污泥產生量會上升,如果剩餘污泥過多,污泥負荷增大,也會使沉降比升高。

3.污泥濃度太高造成污泥老化和污泥膨脹,也會導致污泥沉降比升高。

污泥沉降比降不下去,可以通過測污泥濃度,計算污泥指數值。一般污泥濃度在3000左右,污泥指數在100-150之間為佳。污泥濃度太高就容易造成污泥老化和污泥膨脹。解決方法是加大排泥,調控負荷。

❻ 中試項目,近期氨氮去除效果不好,污水悶曝還是不行

像你的這種情況可以從供氧量、鹼度、生物活性等考慮是否是負荷問題,如果不是,再考慮一下營養是否滿足,比如磷等,也可以直接加入氨氮去除菌。可以免費提供樣品

❼ 生化池泥少,接種污泥悶曝,以前泥會自身氧化嗎

會的 營養不足活性污泥酒水自氧呼吸 進行內源代謝

❽ 污水處理中的悶曝是什麼意思

不進水情況下曝氣 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內數天後容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 h ,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於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澱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迴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後隨著污泥量的增多,迴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後,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互相學習

❾ 污水處理生化處理,養泥是怎麼個養法,養泥流程。

以下是我自已總結的一點經驗,可供參考。
一、接種菌種:
1、菌種的選擇:
對於厭氧菌種應選擇當地已有厭氧工程的厭氧污泥或沼氣池、魚塘、護城河清淤污泥等。對於好氧菌種最好選擇當地的污水處理廠脫泥機房當天脫水的活性污泥,如果當地沒有污水處理廠則要考慮用生活污水進行自曝氣培養菌種。自曝氣培養選用的接種水主要為糞便水,具體步驟如下:將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L左右,稀釋後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後連續悶曝,當水溫20度以上時,大約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
2、接種量:
厭氧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於池容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好氧污泥接種量一般應不少於池容的5%。
二、啟動過程中的參數控制:
1、pH控制
好氧池pH值應維持在6.5~8.5之間,若進水pH值急劇變化,在pH<5或pH值>10.5時,將引起生物膜脫落,這時應在調節池內投加化學葯劑予以中和,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圍。

三、活性污泥培養馴化:
1、進原水
進原水水量控制在池容的10%以,用清水或污染較輕的河、湖水注入曝氣池內,使總水量達到池容的60%左右。啟動風機進行預曝氣,曝氣24小時後投加污泥菌種(從當地污水廠拉來的活性污泥),投加量為池容的10%(根據污泥含水率和廢水水質情況確定)。
悶曝(不進水連續曝氣)8h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再繼續悶曝,以後曝氣每隔8h可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然後繼續曝氣。
2、悶曝
悶曝氣1d後用1000ml量筒取曝氣池泥水混合樣1000ml觀察,污泥外觀呈土黃色且絮體較大、呈均勻懸浮態存在,靜沉30分鍾後觀察污泥沉降比應在10%以上。此後可少量多次進水,直到注滿整個曝氣池。當曝氣池被注滿後,繼續進行間歇曝氣,至靜置時發現上清液清澈透明可以排放時,則進行排水(排水時停止曝氣並連續進水)每次排水不要超過1小時,然後將進水和排水同時停止,再進行間歇曝氣-靜置-排水,如此反復大約6到7天。如果沒有量筒可用娃哈哈純凈水瓶代替進行取樣觀察。
3、曝氣過程式控制制
在曝氣過程中要控制生化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之間,並每隔1小時測試污泥沉降比,若該值逐漸減少,說明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但如果沉降比低於5%則需補充污泥菌種。

4、馴化與培菌
兩者為同時進行,掛膜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後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有很薄的一層膜,可取樣做鏡檢觀察,應能看到少量鍾蟲、累枝蟲等微生物體。
5、掛膜
若微生物膜增殖正常,約7d後,生物接觸氧化池出水一部分可流入沉澱池,一部分仍然迴流至調節池。即可連續進水、迴流。大約20d後,填料上將掛上一層橙黑色生物膜,可按設計水量進水。
6、運行監測
在此情況下能穩定運行1個月左右,這時掛膜基本完成,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此時應密切注意監測水質變化情況,避免負荷突變對生化池造成沖擊。
7、穩定運行
隨著時間的延長,生物膜開始新陳代謝,老膜開始剝落,出水中出現懸浮物,標志著掛膜階段結束,可進入正常運行。

❿ 化學污泥培養中什麼是悶爆

悶曝不是把活性污泥加進去,然後加上蓋曝氣,悶曝在污水處理行業簡單說版就是只曝權氣,不進廢水,通常用於污水站調試時的第一步,就是從別的廠子拉來活性污泥菌種,投加到生化池後,開啟鼓風機,進行大氣量供氧,不添加新鮮廢水進入,讓活性污泥充分吸氧,喚醒,適應環境後再循序漸進的一點點增大污水的進入量,以讓微生物適應污水。也有的廠是採取把廢水注滿生物池,再添加菌種後,大氣量供氧曝氣的方式,共同點就是沒有新鮮的污水進入,就是悶曝。
DO指的是溶解氧濃度,具體可以用化學方法測,不過很麻煩,現在都有溶解氧測試儀,往水中一放就可以讀數,很方便的,一般運行中控制好氧池出口溶解氧在2--4mg/l就可以了,但是調試階段不用特意控制,只是可以發現提供相同的氣量時,溶解氧在逐漸減少,表明水中微生物量在增多,消耗更多的氧氣
迴流比指的是活性污泥迴流與進水量的比值。或是不同工藝的時候,會要求有內迴流和外迴流之類,具體看工藝要求確定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