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污水廠
『壹』 重慶市石柱電廠
呵呵,還是我來回答你吧。目前電廠建設只處於初期階段,還沒有大面積破專土動工修屬建,據我估計少說也得兩年才能完工吧。加上現在是經濟危機時期,電能並不緊缺,工程進度不會太快的,因為一但完工就得投入生產啊,不可能閑置啊,所以現在進度並不是很快。據說這個電廠招收了人員培訓都得一年半載的啊。所以還有段時間吧。電廠的位置在縣城臨江的一個古鎮上,距離縣城有80幾公里路程,不過以後要是走高速的話1小時能到。廠內設施倒是聽說會修建得很齊全的,宿舍這些不用擔心,聽說還會修得很好呢。畢竟是配套齊全的大廠,聽說招人都得上千啊。
『貳』 重慶市三峽水務石柱排水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市三峽水務石柱排水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3年09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污水版處理、污權水處理設備、儀表、閥門、管材、管件及配件的製造、安裝、銷售及維修等。
法定代表人:冉宏
成立時間:2003-09-18
注冊資本:4756.307739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24000000768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慶市石柱縣南賓鎮城南開發區幺店子蚌殼石
『叄』 石柱有哪些碎石廠
石柱去流水方向有一個碎石廠,在地名叫缺口的地方,十多年了。
『肆』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福生袖套廠怎麼樣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福生袖套廠是2012-10-18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賓鎮雙慶社區消防隊居民點。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福生袖套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00240054814739G,企業法人王甫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福生袖套廠的經營范圍是:袖套加工、銷售。在重慶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4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1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4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福生袖套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伍』 關於重慶市石柱縣的水資源污染的調查報告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陸』 石柱好些還是忠縣好些...
歷史沿革
西周屬巴國地;秦屬巴郡;
漢置臨江縣,王莽時改稱臨江,仍屬巴郡。
漢獻帝時改屬永寧郡;
梁大同六年(540年)於縣設置臨江郡,屬楚州;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於縣設置臨州,轄二郡三縣,臨江縣隸臨州臨江郡;
唐貞觀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懷忠信為名。
唐天寶初年(742年)改為南賓郡.
唐乾元初年(758年)復為忠州,屬山南道,州郡治地臨江縣;
宋初名忠州南賓郡,屬夔州路。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為咸淳府,設府治於皇華州(今順溪鄉皇華村)管五縣。
元朝恢復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屬重慶路。
明洪武初年(1368年)以州治,臨江縣省入州,屬重慶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為直隸州,1913年改忠州為忠縣。
1914年歸屬四川省東川道。
1949年12月7日解放,屬萬縣專區。
現隸屬重慶市。
[編輯本段]資源經濟
忠縣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18種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其中天然氣儲量500億立方米,現年產氣7億立方米;岩鹽4億噸,鹽層厚度均在60米以上;氧化鈣平均含量在52%以上;石灰石儲量44億立方米。 忠縣是國家商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品糧、瘦肉型豬、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重慶市糧食、生豬、曬煙、柑桔、蠶桑、薴麻生產基地縣。全縣土地資源、林業資源、人力資源等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忠縣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有"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的"江上明珠"石寶寨,有"江中仙島"皇華城,有"人間勝地"白公祠,有絕代珍奇"丁房闕"、"無名闕",有省級森林公園天池山。風景秀美的翠屏山有曾為"忠州別駕"的唐代賢相陸贄之墓,近年發掘的乾井鎮中壩遺址被專家譽為"中國活的二十四史"。
2007年,忠縣經濟發展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增速快,GDP增速達到17.6%,列渝東北第一,連續6年實現歷史上少有的「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3.3%,經濟總量突破60億大關、達到61.58億元,是2002年的1.9倍,人均GDP邁上了1000美元台階;地方財政收入實現4.31億元,在2006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是2002年的3.4倍,創歷史最好水平;工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達到51.41億元,2002年只有10.28億元,相當於在2002年的基礎上再造了「三個忠縣工業」。二是勢頭強,後勁足。忠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企業與當地的資源對接較好,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通過幾年的探索,忠縣已經找到了從落後到爭先的路子,已經越過了財政負債、產業極度空虛、農民增收困難等幾個階段。產業構架、經濟構架基本形成,2008年將迎來更好地發展勢頭。三是亮點多,變化大。在農業、工業、城鎮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績。
"十一五"期間,忠縣將圍繞'3531'發現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對外開放、和諧發展天地葯業生物制葯戰略,打造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庫區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庫區機械製造業基地、庫區重要的交通物流集散基地、國內知名文化旅遊度假基地,實現經濟總量、工業產值、財政收入翻番,建設渝東生態經濟高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及定位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0%以上,期末達到90億元,經濟總量較"十五"末翻一番,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元,國民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21.9:40.9:37.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6.4%;城鎮人口達到28.6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0.0%以上;生態環境有效保護,創建市級衛生城市和山水園林城市,初步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年均增長10.0%、11.0%,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本實現"和諧忠縣"、"魅力忠縣"。
[編輯本段]「四大百億產業集群」構想
2007年--2008年,時任中共忠縣委書記的杜和平先生提出:利用忠縣已經初具規模的工業門類,在未來10到20年內,最終發展充實為具有地區特色以及核心競爭能力的百億級產業集群。
忠縣正在打造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區「中國柑橘城」,2至3年後,一個集生產、加工、交橘海新貌易、觀光、度假於一體的「中國柑橘城」將呈現在世人眼前。忠縣1997年引入了總投資9.85億元的施格蘭·三峽柑橘產業化項目,該項目是三峽庫區最大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被列為全國標准化農業示範區。施格蘭項目到2009年全面建成後,將在該縣23個鄉鎮發展基地果園15萬畝,涉及農戶19萬人,基地年產柑橘43.5萬噸,其中81%用於加工,屆時可年產鮮冷橙汁15萬噸,年總產值18.7億元,剩下的19%用於銷售,總收入可達5.18億元,人均收入2000元。據忠縣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忠縣的柑橘育苗規模已居世界第一,鮮冷橙汁生產線已於去年12月正式建成投產,它結束了亞太地區不生產鮮冷橙汁的歷史。
金龍造船萬噸級修造浮船塢
機械製造:主要依託金龍造船、金龍電子、雲河集團、川江汽車等機電產業企業,大力發展機械製造、機電一體和裝備製造業,並大力延伸產業鏈條、擴展配套產業、充實相關產業,實現集群化發展。
能源化醫:主要依託天然氣產業及化工、國家西氣東輸忠(縣)武(漢)管線、生物燃料項目、生物農葯以及紅豆杉提煉等生物制葯項目。目前天然氣產業及化工穩步有序發展,東方農葯生物農葯不斷擴展市場、天運甘薯制生物燃料和天地生物制葯產業已經日趨成熟,顯見效益。*
重慶海螺
建築建材:西部最大水泥生產項目重慶海螺水泥由中國500強企業安徽海螺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36億元,將建4條日產45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並配套建設年產440萬噸的水泥粉磨系統、36MW的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及年吞吐量達1500萬噸的專用碼頭,可實現年產值45億元。同時忠縣還將依託礦產資源優勢發展碳酸鈣填充料產業,以及依託星博化工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碳黑生產基地,並按照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實現集約化發展,循環經濟初見成效。
[編輯本段]城鎮建設
十五期間, 人文忠州,三峽水城是忠縣城鎮建設發展變化最大的五年。城鎮建成區由15.3km2拓展到25.2km2,增長了61.4%;城鎮人口由14.7萬人增加到23.6萬人,增長了60.5%;城鎮化率由15%提高到24.5%,增長了9.5個百分點。「一城兩岸、帶狀組團、山水園林、橋島特色」的縣城和其他小城鎮群建設已初具規模,且該縣新農村建設邁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堅持規劃指導建設、建設遵循規劃的方針,相繼完成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縣城總體規劃和石寶、汝溪兩個中心鎮的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了水坪控詳規劃、甘井溝風景名勝區規劃、縣城綠地系統規劃等46個規劃的編制;完成了北門步行街等22個小區規劃。科學確定了以縣城為核心、中心鎮為重點、以長江和陸路交通干線為軸線展開的城鎮體系網路結構,勾畫了到2020年把該縣建設成為城鎮人口達47萬、建成區面積達40km2的城鎮格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績突出。該縣共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2.58億元,完成重點建設項目41個,新建長江大橋等城市橋梁5座,新建城市道路近50km,新增集鎮道路70km;人均綠化面積達1.47 m2;新建華怡廣場、紅星廣場等4個城市廣場;建成4座污水處理廠和2座垃圾處理廠。
城鎮房屋建設創歷史之最。新建改建各類房屋297萬m2, 總投資達15億元;竣工房屋面積252萬m2,是「九五」期的2倍;拆除危舊房屋40萬m2,新增建築面積131萬m2。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15 m2增加到25 m2。中博新城、瀾凱山水華府、比富麗山莊等項目的開發建設,使城鎮居住環境從「居者有其屋」的簡單滿足,發展到「居者優其屋」的選擇性要求。
小城鎮建設發展勢頭良好。在「十五」期間,該縣小城鎮建成區面積由12.7km2擴展到16.3 km2 ,舊城改造近1.2km2;新建水廠9個,新建車站10個,新增農貿(集貿)市場36個,休閑綠化廣場3個 ,集鎮道路、綠化、管網等設施基本配套完善。建成農民新村92個,其中雙桂鎮仁和、東溪鎮雙星、新立鎮雙柏等農民新村已形成集貿市場。
[編輯本段]科學教育
中學教育:重慶市忠縣中學(原名四川省忠縣第二中學)、重慶市忠縣拔山中學、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甘(gan 念四聲)井中學、西山中學、汝溪中學、黃金中學、新立中學、官壩中學、石寶中學、三匯中學、馬灌職業高級中學、烏楊中學
重慶市重點中學:重慶市忠縣中學、重慶市忠縣拔山中學、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
初中教育最強中學:甘(gan 念四聲)井中學、重慶市忠縣中學、重慶市忠縣拔山中學、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
[編輯本段]歷史人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文天祥這首《正氣歌》道盡了歷代忠義之士的正氣,實乃千古絕唱。其中的嚴將軍,指的是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嚴顏。實際上,忠州正是得名於嚴顏將軍和另一位將軍巴曼子。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巴嚴二將軍的「意懷忠信「而賜名「忠州」。這是中國大地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州縣。
國寶漢闕德宗時,一代名相陸贄因忠直敢言而獲罪,由堂堂宰相貶為忠州別駕,居忠州十年, 死葬忠州。後人為陸贄建祠曰「懷忠堂」,四時祭祀,香火不絕。元代苟斌在《重修懷忠 堂記》中說:「然公以忠而居忠,喪於忠而葬於忠,時人焉得不因忠而懷其忠乎?」這段如 同繞口令般的文字回環往復地詠嘆一個「忠」字,特別耐人尋味。清代姚夔在拜謁陸贄墓後 賦詩曰:「仁義百篇唐孟子,排奸勁節凜秋霜。人生一死終難免,落在忠州骨也香!」姚夔 的意思是說:像陸贄這樣的忠臣能死在忠州是死得其所的,其理由很簡單,因為忠州是以忠 著稱的。
南宋末年,一個皇帝和忠州的「忠」又發生了聯系。寶佑三年(公元1254年),宋理宗封從子趙禥於忠州,為忠王。當時的忠州人沒想到,十年後,理宗崩,昔日潛邸忠州的忠王趙禥成了大宋的皇帝,是為度宗。以「忠」而王之,寄託了理宗對江山社稷的一片深情。
明代的秦良玉,更是將忠州的「忠」字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巾幗女子率兄弟子侄 萬里勤王,沙場百戰,戰功赫赫,令無數須眉男子為之黯然失色,三朝皇帝皆對其大加褒揚 ,熹宗皇帝贊其鎮守山海關與平奢崇明有功,御賜金匾,匾上大書「忠義可嘉」四字,並封 一品夫人;崇禎皇帝贊其保駕有功,召見於平台,賜以彩帛羊酒,並御書詩四章賜之,詩中 對其備極贊譽。縱觀三千年歷史,能獲此殊榮的中華女性僅秦良玉一人而已;隆武皇帝欲挽 狂瀾於既倒,倚秦良玉之力重振大明江山,封秦良玉為「太子太保忠貞候」。三朝皇帝對秦 良玉的嘉獎,都集中在一個「忠」字上。令人稱奇的是,秦良玉的「忠貞候」竟與老祖宗巴 蔓子的「忠貞祠」不謀而合,可謂上下兩千年交相輝映。至此,忠縣人之「忠」已臻大成。
巴曼子 巴國斷頭將軍
嚴顏 三國蜀漢大將
甘寧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文立 晉散騎常侍 衛尉 為九卿之一
高倬 明刑部尚書
秦良玉 明柱國光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提督、總兵、太子太保、忠貞侯(中國歷史上唯一進入正史的女性將軍。)
方文培、馬識途、范碩默、羅廣斌、羅廣文、吳毅、范新疇、余永藻、秦伯卿、陳雲庵、饒繪峰、吳逸僧、馬秀英、陶紅
[編輯本段]文化旅遊
打造「半城文化」
去年11月中旬,浙江義烏人、博士研究生朱晞顏就任忠縣縣委書記。朱晞顏提到「庫區大部分移民區縣的老城或被淹沒或已搬遷,以後要看三峽移民前的文化,只有忠縣的老城風貌留存最多,面積最大。」朱晞顏走進忠州大多數市民都不以為然的老城,提出一種全新的理念,「我們要重點打造『半城文化』,保護好舊城的原貌,吸引外面的人到忠縣旅遊,以帶動全縣父老鄉親致富。」一座老城也是旅遊資源?那牆體斑駁的古老民居也能吸引遊客?忠縣人在疑惑中思索,在思索中遲疑。「忠縣除了石寶寨、天池森林公園、白公祠、皇華城,還有什麼?」一直以來,忠縣人都在做著旅遊產業夢,卻又苦於資源「先天不足」而尋路無門。「區域經濟的發展,就要體現差異性,我們最不看重的古城,恰恰是我們獨有的資源。」朱晞顏提出,「以創意的思維,依託現有的半城,打造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內陸開放型生態經濟高地,這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是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符合黨的大政方針,符合忠縣發展實際。」
一個地方的發展,思路非常關鍵。三峽庫區聞名世界,差異性就是價值所在。忠州「半城」擁有反映三峽庫區原始古城風貌的惟一尚存的街道和建築,必將吸引外界關注的目光。圍繞石寶寨、中國柑橘城、白公祠、井河、天池森林公園等歷史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以及民俗風情,大氣魄、大手筆發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忠縣就有大文章可做。
忠縣人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文化旅遊創意產業的相關知識,開始謀劃以現存的老半城為載體,融合以巴蔓子為代表的巴文化、以嚴顏為代表的忠文化、以井溝遺址為代表的鹽文化、以天池山法國天主教堂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三峽庫區移民精神為主的移民文化等,以「忠」、「義」二字詮釋當地的地域特徵和文化特徵,讓遊客來忠縣便可實現探索、消費和體驗三峽庫區悠久的歷史文化。
石寶寨
石寶寨位於重慶忠縣境內長江北岸邊,距忠縣城45千米。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譚宏起義,據此為寨,「石寶寨」名由此而來。
石寶寨塔樓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聳勢,飛檐展翼,造型十分奇異。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寨頂石剎)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原建9層,隱含「九重天」之意。頂上3層為1956年修補建築時所建,石寶寨也是中國目前僅存的幾座木結構建築之一,被稱「世界八大奇異建築」。
投資八千餘萬元人民幣的石寶寨保護工程——石寶寨圍堰。工程完工後,石寶寨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盆景」和江中「小蓬萊」。
[編輯本段]忠州賦
窮九洲之漫漫,越四海之茫茫,凝天地之靈性,輝日月之光芒者,惟耿耿忠心是也。夫忠心者,視誠信若生命,以氣節作綱常,揚民族之大義,重精神之信仰,乃億姓所遵從,實萬國之崇尚。而遍觀天下,以忠為名者,則僅忠州而已矣。何哉,蓋忠州自古以來獨以忠名震天下也,乃為之賦曰:
周秦故地,巴蜀舊疆,西接平都,東望瞿塘,面巍巍翠嶺,臨滾滾長江,天生物華,代有忠良。周末之亂,蔓子駐防,刎首留城,慨當以慷,化為忠州之神,尊同巴國之王,實精忠之肇始,何浩氣之昂揚。復有東漢壯烈將軍嚴顏,此頭可斷,此身不降,心比皓月,氣吞大荒。至若明代女將軍秦良玉,萬里勤王,天子賜詩平台,孤旅苦戰,一門喋血沙場,乃華夏之僅見,實巾幗之絕響。更有甘寧保駕,吳之猛將,文立輔政,晉之智囊,高倬殉國,明之棟梁,光照汗青,功震廟堂。嗟乎,一州之內,有赫赫忠勇之士一人已足以眩目,況忠勇之士燦若群星乎,忠州又焉得不以忠名震天下。凜凜哉,忠州之忠勇也。
是彼忠勇,能感天而動地,煥發文彩,亦源遠而流長。有唐一代,文星頻降,別駕陸贄,國之賢相,貶忠十載,骨埋翠崗。白公居易,詩壇宗匠,來守是邑,吟興飛揚。弘憲士安先後停舫,以彼國手,治此僻壤。愛此四賢,高雅學養,教化忠民,萬古流芳。他如杜甫流寓,悲吟低唱,陸游系舟,臨風感傷,蘇軾題塔,獨立蒼茫,遺蹤猶在,余韻悠揚。清代詩人李芋仙以詩蜚聲日下,稱雄海上。建國以還,羅廣斌椽筆寫紅岩,馬識途壯歌動清江。方文培翱翔學界,縱橫歐美,周康渝叱吒影壇,統領瀟湘。煌煌哉,忠州之文彩也。
復觀忠州之風光,亦秀麗多姿,萬千氣象,與忠勇之氣相得益彰。君不見一城高樓大廈,兩岸重岩疊嶂。繞山通衢,遙連東西之市,跨江大橋,飛架南北之梁。白祠煥發文彩,漢闕閱盡滄桑。石寶寨乃仙山瓊閣,天下惟一,皇華島是世外桃源,峽內無雙。山深林密,聽天池之鳳鳴,雲蒸霞蔚,看巴營之龍翔。景比岷峨,鬱郁蔥蔥,氣接夔巫,莽莽蒼蒼,又豈可以筆墨盡之,洋洋哉,忠州之風光也。
喜看今日之之忠州,百萬兒女,開來繼往,秉忠勇之本色,乘改革之巨浪,經濟騰飛,貿易早通九洲,風雲激盪,信息已越大洋,農業屢屢創優,名聞三峽,教育年年奪冠,雄視八方。煥發青春,古城再創大業,告別貧困,眾鄉同奔小康。威望迪項目名冠全國,天然氣隧道穿過大江。借三峽工程之機遇,譜百世興旺之樂章。移民喬遷新居,一派喜慶,庫區改變舊貌,滿目輝煌。建新城於平野,觀妙舞於廣場。煙波之中,橋島相連,雲霞之下,花木芬芳,又是何等壯美也。
贊曰:
忠勇傳世,翰墨飄香。文可興國,武能安邦。
橋島歷歷,山水蒼蒼。愛此樂土,百代其昌。
忠縣形象歌曲:半城山水滿城橘
詞曲:王立森
萬川畢匯,峻峰競簇截江柔;
千年繁華,巴蜀錦綉如畫游;
石琴響雪,為刎首留城歌一首;
翠屏春曉,看折沖莫回頭。
秀若明珠,落綴長江天際流;
揮淚別故,舊顏新生喜無憂。
巾幗良玉,灑忠良情意永存留;
散騎常侍,酒酣夢回醉不愁。
(副歌)
高峽出平湖,石寶無名聚丁房;
清風越長空,白公笑迎皇華浪;
最難忘,聞橘香;
論滄桑,青雲上;
半城山水滿城橘,
忠州揚。
歌曲說明:
歌曲整體恢宏大氣,配樂中利用民樂元素,曲風古典、莊重,並且不失流行韻味,歌曲開頭的琵琶聲動人心弦,其後的吟唱部分鏗鏘委婉,漸入佳境,高潮部分激昂奮進。整首歌曲一氣呵成。
歌詞體用優美的古體詞排比句體現出忠縣的整體特色,歷史感極強,將半城山水、忠文化、移民文化及萬畝橘海等極具忠縣特色人文精神完美的融合在歌詞之中,感情真摯、細膩,但是又表現出一種恰如其分的力量感與自豪感,具有較強的凝聚力。
此外,歌詞意境悠遠,琅琅上口,凝練、便於記憶,作為忠縣整體形象歌曲,既便於傳唱,體現出忠縣悠遠的文化傳承,歌詞匠心獨具,囊括了忠縣的自然景觀、歷史傳說。
石柱:民族人口
石柱縣是以古代巴人為主體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棲息地之一。1985年,全縣428645人中:土家族227017人,佔52.96%,漢族200845人,佔46.86%,其次有苗族759人、蒙古族7人、回族7人、滿族4人、布依族2人、朝鮮族2人、白族2人,計783人。全縣少數民族人口共計227800人,占總人口的53.14% 。 1986~2000年,認真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落實民族政策,恢復少數民族成份,漢族改為土家族和婚嫁、繁衍及工作調動,少數民族及人口不斷增多。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少數民族由1985年的7個增至28個,全縣共有民族29個(包括漢族),總人口484876人(男248402人、女236474人),其中土家族348790人(男18175人、女167033人),占總人口的71.93%,漢族134657人,佔27.77%;其次有苗族961人、維吾爾族96人、蒙古族67人、獨龍族44人、侗族33人、哈尼族31人、瑤族29人、朝鮮族26人、滿族25人、回族23人、布依族16人、藏族12人、壯族12人、彝族8人、黎族8人、傣族7人、鄂溫克族6人、畲族4人、佤族3人、珞巴族3人、白族2人、水族2人、土族2人、塔吉克族2人、門巴族、基諾族和撒拉族各1人、未識別民族4人,共計1429人,占總人口的0.3%,全縣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2.23%。 全縣總人口52.41萬人,總戶數15.49萬戶,其中非農業人口8.13萬人,男性27.12萬人;出生人口5982人,死亡人口3009人,人口出生率11.32‰,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長率5.63‰,常住人口43.34萬人。
社會事業
各項教育融通發展。目前,全縣在校學生8.75萬人(其中普通高中0.83萬人,初中2.39萬人,職業中學0.28萬人,小學5.25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5%。普通高中畢業生1703人,初中畢業生6168人,職業中學畢業生1378人,小學畢業生8366人。普通高中招生3262人,普通初中招生8529人,職業中學招生370人,小學招生7805人。全縣共有專任教師4554人,其中普通高中467人,普通初中1082人,職業中學167人,小學2838人。專任教師中,取得中級 (含中級) 以上職稱1710人。 文化設施逐步完善。目前,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藏書5.0萬冊),電視人口覆蓋率80.2%,有調頻發射機3部,微波站2座,新建7個數字電視無線發電站,完成300個自然村「村村通」建設任務。以《太陽出來喜洋洋》為主的民族文化得到新的傳承和發揚,以「玉帶河之夜」、「激情廣場大家唱」和「動感舞台」為主的群體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石柱土家啰兒調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有衛生機構38個,病床802張,衛生技術人員1056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469人,注冊護士211人,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2.01人。衛生系統總收入7809萬元,增長18.0%。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村人口31.87萬人,參合率71.97%。參合農民補償82.22萬人,補償醫葯費用924.68萬元。 社會保障逐步增強。全社會從業人員24.97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3.59萬人,減0.7萬人;第二產業6.52萬人,增加0.75萬人;第三產業4.82萬人,增加0.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78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6.12%,比去年同期下降0.81個百分點。單位從業人員2.21萬人。在崗職工2.2萬人(其中女性7593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789人(其中女性3307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5121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609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457元。有社會福利機構18個,床位400張,在院者322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1.8萬人(其中企業0.8萬人);醫療保險參保職工1.61萬人。商業保險保費收入7006萬元,增長26.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14萬元,增長9.4%,壽險保費收入5792萬元,增長31.0%。保險賠(給)付支出總額1690萬元,其中財險賠付支出602萬元,壽險賠(給)付支出1088萬元。
石柱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忠縣當然好些。兩地目前相距30分鍾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