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污水廢水 » 污水古詩文獻

污水古詩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01 00:08:15

㈠ 保護環境的古詩詞有哪些

1、《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內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容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活水亭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3、《寄舊山僧》唐·王建

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

雪後每常同席卧,花時未省兩山居。

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

一向風塵取煩惱,不知衰病日難除。

㈡ 環保的古詩詞有那些

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一、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於這一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札,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裡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庄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一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在規定的季節里,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
四、環保法令
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國語》中有一個故事叫「里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里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一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苟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注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一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麼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採伐,什麼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一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㈢ 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獻、書籍、刊物有哪些

你搜憋 我在學校圖書館搜到相關論文

找到與 古詩十九首 相關的中文期刊 1058 篇,用時 0.006 秒

不知道你回是不是大學生,答是的話就用學校的圖書館搜,不是的話就用萬方、知網之類的文獻庫搜

比如萬方上的這篇:

《古詩十九首》植物意象統觀及文化意蘊詮釋

[期刊論文] 《寧夏社會科學》 PKU CSSCI -2010年5期 孫秀華

摘要:統觀<古詩十九首>中運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詩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為四類進行詮釋,即"時序之草"、"生命之樹"、"遺遠芳華"和表現"情愛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類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較為深遠的文化意蘊.在對<詩經>、<楚辭>植物意象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古詩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藝術表現上具有自己的特點,體現了"婉轉附物,怊悵切情"的藝術風格.

㈣ 有關環保的古詩

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一、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於這一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札,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裡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庄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一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在規定的季節里,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

四、環保法令

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國語》中有一個故事叫「里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里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一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苟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注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一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麼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採伐,什麼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一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㈤ 古詩 算不算文獻

不算,古詩只能算是一種藝術創作形式,而文獻則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內和手段容、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
獻,就是口頭相傳的。文獻的基本要素是:1.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2.一定的載體;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人們通
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
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㈥ 寫有關古詩詞的論文引用古詩詞要不要在參考文獻中註明

寫有關古詩詞的論文引用古詩詞要在參考文獻中註明。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

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6)污水古詩文獻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格式:

(1)文後參考文獻不編序號,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參考的先後順序排列。

(2)文後參考文獻不注頁碼。

(3)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及次序與注釋基本相同。

1) 著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具有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也反映出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

2) 著錄參考文獻能方便地把論文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區別開來。

3) 著錄參考文獻能起索引作用。

4) 著錄參考文獻有利於節省論文篇幅。

5) 著錄參考文獻有助於科技情報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摘計量學研究。

a.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

c.論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 [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 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A].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d.報紙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 [N].人民日報,1998-12-25(10).

e.國際、國家標准

[序號]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

標識符號: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1999-01-12印發《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 ——CAJ-CD B/T 1-1998》
文獻標識碼(WM) Document code 置分類號之後。
A——理論與應用研究學術論文(包括綜述報告)

B——實用性技術成果報告(科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總結(社科)

C——業務指導與技術管理性文章(包括領導講話、特約評論等)

D——一般動態性信息(通訊、報道、會議活動、專訪等)

E——文件、資料(包括歷史資料、統計資料、機構、人物、書刊、知識介紹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論文

㈦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可以去5156教學網站看看

㈧ 寫論文引用古詩怎樣寫參考文獻

l retaliate. If people w

㈨ 寫有關古詩詞的論文引用古詩詞要不要在參考文獻中註明

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直接引用」引用的是詩句,一般應當註明。「間接引用」是引用原詩句的意思,則可註明或不註明。但重要的論文,通常也以註明為好。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