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量表格
㈠ 廢水產生量如何計算
如果沒有廢水回用和其他廢水來源的話,一般計算排放量是等於產生量的。
㈡ 下面是我國2001年-2004年廢水排放量的統計表年份排量(億噸)項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工業廢水排量2
㈢ 下面是我國2003~2006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的統計表。 年份
(1)「略」;(2)下降 |
㈣ 請問誰有生活污水成分含量數據表格啊~~~急
我原來單位的數據進、出水指標 COD(mg/l) BOD5(mg/l) NH3-N(mg/l) TN(mg/l) TP(mg/l)
進水平均值 專359 131 39.9 42.9 2.78
出水平均值 38.6 9.43 2.45 15.5 1.05
進水最高值 2670 269 53.9 66.7 4.42
出水最高值 120 39.9 5.56 49.8 1.64
在線監測平均值 41.3 屬0.76
達標率(%) 100 100 100 100 100
㈤ 工業廢水排放總量怎麼算企業報表
【工業廢水排來放量】指調查年度源經過企業廠區所有排放口排到企業外部的工業廢水量。包括生產廢水、外排的直接冷卻水、廢氣治理設施廢水、超標排放的礦井地下水和與工業廢水混排的廠區生活污水,不包括獨立外排的間接冷卻水(清濁不分流的間接冷卻水應計算在內)。
㈥ 2013-2018年某工廠污水排放量統計圖
(1)年工業廢水排放量最多,年生活廢水排放量最少.
(2)2006 一2009 年該地區工業內廢水排放量呈現容逐年減少趨勢,生活廢水排放量呈現逐年增長趨勢.
(3)看完這張統計圖,我感到:應減少污水的排放,加強環保.
故答案為:2006,2006,減少,增長,應減少污水的排放,加強環保.
㈦ 下面是我國近幾年來生活污水排放量的統計表.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排放量/噸180195204221240265
(1)統計圖如下:
(2)從折線統計圖可知,我國近幾年生活污水排放回量呈逐年遞增的發展答趨勢;
(3)從折線統計圖可知,2008年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得最快;原因可能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的生活用水越來越多,以致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較快.也說明人們的環保意識應該加強,節約用水.
故答案為:逐年遞增的.
㈧ 廢水排放量與用水量的關系(比例多少)
一、統計用水、排水等有關指標,必須首先對給水系統有個概略了解。在工業生產中按給水的路線和利用程度,分為直流、循環和循序三種給水系統。
1、直流給水系統指工業生產用水由就近水源取消,水經過一次使用後便以廢水形式全部或大部分排走。其生產用水量等於企業從地下水源和地面水源取用的新鮮水量。
2、循環給水系統指使用過後的水經適當處理重新回用,不再排走。在循環過程中所損耗的水量,須從水源取水加以補充。
3、循序給水系統是根據各車間對水質的要求,將水重復利用,將水源送來的水先供甲車間使用,甲車間使用後的水或直接送乙車間使用,或經適當處理(冷卻、沉澱等)後加壓送乙車間或丙車間使用,然後排放。這種系統也叫串級給水系統。
二、廢水排放量的計算有兩種:
1、使用各種流量計進行測量,如監測數據、各種流量計測得的數據和連續自動監控測得的數據等。
2、系數估演算法。從排污單位的新鮮用水量來估算其污水排放量。
(1)排污單位的新鮮水量沒有進入其產品,一般其污水排放量可以估算為新鮮水量的0.8―0.9倍。
(2)有相當部分變成產品(如啤酒、飲料行業),則其污水排放量應以新鮮水量減去轉成產品數量的0.8―0.9倍。
(3)部分行業水的重復利用率很高,如軋鋼、選礦等行業水的重復利用率都高達80%~90%,水經過多次使用,蒸發和流失都很大,這時用新鮮水量推算污水排放量時所用的系數就比較小,有時甚至會達到40%~50%。還可以利用產污系數進行測算。
㈨ 北京市污水排放總量統計表(1979年-2008年),急需
年份 總用水量 農業用水 工業用水 第三產業及生活等其他用水 水資源總量 缺水量
1979 42.92 24.18 14.37 4.37 38.23 4.69
1980 50.54 31.83 13.77 4.94 26 24.54
1981 48.11 31.6 12.21 4.3 24 24.11
1982 47.22 28.81 13.89 4.52 36.6 10.62
1983 47.56 31.6 11.24 4.72 34.7 12.86
1984 40.05 21.84 14.376 4.017 39.31 0.74
1985 31.71 10.12 17.2 4.39 38 -6.29
1986 36.55 19.46 9.91 7.18 27.03 9.52
1987 30.95 9.68 14.01 7.26 38.66 -7.71
1988 42.43 21.99 14.04 6.4 39.18 3.25
1989 44.64 24.42 13.77 6.45 21.55 23.09
1990 41.12 21.74 12.34 7.04 35.86 5.26
1991 42.03 22.7 11.9 7.43 42.29 -0.26
1992 46.43 19.94 15.51 10.98 22.44 23.99
1993 45.22 20.35 15.28 9.59 19.67 25.55
1994 45.87 20.93 14.57 10.37 45.42 0.45
1995 44.88 19.33 13.78 11.77 30.34 14.54
1996 40.01 18.95 11.76 9.3 45.87 -5.86
1997 40.32 18.12 11.1 11.1 22.25 18.07
1998 40.43 17.39 10.84 12.2 37.7 2.73
1999 41.71 18.45 10.56 12.7 14.22 27.49
2000 40.4 16.49 10.52 13.39 16.86 23.54
2001 38.9 17.4 9.2 12.5 19.2 19.7
2002 34.6 15.5 7.5 11.6 16.1 18.5
2003 35.8 13.8 8.4 13.6 18.4 17.4
2004 34.6 13.5 7.7 13.4 21.4 13.2
2005 34.5 13.2 6.8 14.5 23.2 11.3
2006 34.3 12.8 6.2 15.3 24.5 9.8
2007 34.8 12.4 5.8 16.6 23.8 11
2008 35.1 12 5.2 17.9 34.2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