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自污水
㈠ 君子如水,隨圓就方,隨方就圓,無不得自在.是誰說的何意
君子如水: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攏、利用.
㈡ 《君子之自行也》全文的譯文
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捨不苟也夫!
荊人與吳人將戰,荊師寡,吳師眾,荊將軍子囊曰:「我與吳人戰,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於王而遁。至於郊,使人復於王曰:「臣請死。」王曰:「將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將軍何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後世之為王將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①。」遂伏劍而死。王曰:「請成將軍之義。」乃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鑕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數至也。荊之為荊,四十二世矣,其時有臣如子囊歟?子囊之節,非獨厲一世之人臣也。
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③。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返,立於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於是乎伏斧鑕,請死於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石渚辭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廢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鑕,歿頭於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選自《呂氏春秋》)
譯文:君子獨自行事,舉動一定要遵循道義,實行道義。孔子謁見齊景公,景以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游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驅車,辭別景公離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職不過為魯國司寇。萬乘之君品行難與他比肩,三王輔臣的名節沒有他顯揚,孔子對待取捨的態度一絲不苟啊!
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荊國軍隊人數少,吳國軍隊人數多,荊國將軍子囊說:「我們與吳國交戰,一定會打敗仗。這樣就使荊國軍隊潰散,使君主聲名被玷污。使荊國領土喪失,忠臣不忍這樣辦。」他沒有向荊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帶軍隊到達都城外,派人向荊王轉達他的請求,說:「請處我死刑。」荊王說:「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做有利。現今確實對國家有利,將軍為什麼還請處死刑呢?」於囊說:「臨陣撤兵的將軍不受懲罰,那麼今後為王率領軍隊的人,都會借不利於國家的名義來效法我而退縮。倘若這樣,則荊國最終還是天下的弱者。」於是以劍自刎。荊王說:「允我成全將軍的義節。」於是賜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鑕。一國之主憂慮的是,社稷存而不知為什麼存,社稷亡而不知為什麼亡,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現的原因。荊為國者已有四十二世,這期間有像子囊這樣的人臣嗎?子囊的節操,不只單單激勉一代人臣。
荊昭王為政時,有士名叫石渚。他為人公直無私,昭王任命他為政廷。有人殺了人,石渚追捕兇犯,得知殺人者是自己的父親,便掉轉車頭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說:「殺人者,是我的父親。對父親執行刑罰,我不忍;私庇罪犯,枉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拋卻國法當接受懲處,這是人臣應屬守的義理。」於是伏在斧飯上,請昭王下令處死。昭王說:「追捕犯人但沒有追到,怎麼一定要懲處你呢?你還是履職去吧。」石渚謝絕,說:「不鍾愛自己父母,不能稱作孝子。為君主職事而枉法,不能稱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廢國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離斧飯,在昭王廷前斷頭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處死,父親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卻不承受。石渚作為人臣,可稱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㈢ 懷瑾握瑜,君子自當潔似玉什麼意思
《禮記聘義》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 溫潤而澤,仁也。」意思是說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溫潤而澤溫暖而有光澤,這便是仁。
㈣ 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 全詩解釋
君子自有他的行為准則,
就算遭遇到不幸,也能泰然自若地對待。
不會因為生死的威脅而改變,
也不會因為憂患而更改。
「西伯」在坐牢的時候,推演出《周易》,
司馬遷在獲罪後,還能寫就《史記》。
君子應該性格剛烈但志趣「和樂」,
「淺淺」之人,絕非大丈夫。
註:
常度:一定的法度、規則
自如:自若
渝:改變(多指態度或感情)
西伯:特指周文王。主要成就:推演周易;壯大國力,為武王克商奠定基礎
馬遷:司馬遷。代表作品:《史記》《報任少卿書》
剛:剛烈,剛強有氣節
趣:志趣
和樂:平和安適
淺淺:巧言貌。淺,通「諓」。
丈夫:猶言大丈夫。指有所作為的人。
出自《無題二首·其一》
作者:秦觀
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
不與死生變,豈為憂患渝。
西伯囚演易,馬遷罪成書。
性剛趣和樂,淺淺非丈夫。
㈤ 「君子如水,隨圓就方,無處不自在」出自哪裡原文的全文是什麼,怎樣解釋
原文出自孔子的一段語錄.
意思是:君子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與淡定從容.
㈥ 古人說,君子當存藏污納垢之量,不可只有潔身自好之操.出處,含義,引申含義,求通俗解釋.
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塗.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菜根譚
【大意】一塊骯臟污穢的土地,才是長植物的好地方;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往往沒有魚蝦生活.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應具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獨狀態.--菜根譚養心小語
㈦ 古人說,君子當存藏污納垢之量,不可只有潔身自好之操。出處,含義,引申含義,求通俗解釋。
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塗。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菜根譚
【大意】一塊骯臟污穢的土地,才是長植物的好地方;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往往沒有魚蝦生活。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應具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獨狀態。--菜根譚養心小語
㈧ 君子如水,器方則水方,器圓則水圓,隨圓就方,無處不得自在 我想知道原文出處
原文出自孔子的一段語錄:「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㈨ 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 出自哪裡
這句話出自《論語 學而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關於「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宋朝的朱熹曾經有過一個解釋,他認為這句話是「言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如上文所謂「孝弟」,就是「為仁之本」,君子著力於此,根本確立,那麼仁道就此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