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浦河污水排放口
Ⅰ 有人來啊!!!!!
太湖簡介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 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里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同時,還可游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太湖東、北、西沿岸和湖中諸島,為吳越文化發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跡遺存,如春秋時期的闔閭城越城遺址、隋代大運河、唐代寶帶橋、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書屋、明代揚彎一條街、宜興三洞、無錫三山和蘇州東、西洞庭山等。
太湖流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蘇19399平方公里,佔52.6%;浙江12093平方公里,佔32.8%;上海5178平方公里,佔14%;安徽225平方公里,佔0.6%。流域內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共有30縣(市)。有5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500萬人口的大城市1座,50~100萬人口城市3座,20~50萬人口城市9座。至1997年止流域內共有人口36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2.9%,其中農業人口1844萬人,非農業人口1767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9%。流域內有耕地2266萬畝,比1985年減少384萬畝,主要用於建設用地。其中水田1856萬畝,旱地410萬畝,復種指數200%。流域用地狀況,耕地佔41%,水域15%,建設用地18%,其他用地26%。
太湖流域的自然條件是優越的。太湖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略高,中間略低,形似碟子。其中山區丘陵佔16%,河湖水面佔16%,平原佔68%。太湖不僅位於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樞。太湖西南部上游來水,主要有來自浙江天目山脈的東、西苕溪和來自蘇皖界山和茅山山脈的荊溪。東、西苕溪在湖州匯合後,主流由長兜港、小梅口注 入太湖,其餘分散由吳興、長興「七十二溇港」入太湖 ,另有一部分通過塘水路直接東泄。荊溪正流由宜興大浦口注入太湖,洮湖、滆湖地區來水則由宜興 百瀆流入太湖,另有一部分經京杭大運河直接東泄。吳興、長興沿湖諸溇港和宜興百瀆均有橫塘連接,水量可以互相 調節。太湖東北面出水也有上百條溇港(已湮廢不少 ),其中主要的有梁溪口、沙墩口、胥口 、鯰魚口、瓜涇口、南厙等,越過京杭大運河入陽澄、淀泖湖群,再通過黃浦江、吳淞江和 太倉、常熟間眾多港浦入長江、入海,其中以黃浦江泄量最大,1954年洪水其下泄量約占整 個流域的80%。京杭大運河縱貫太湖北、東、南三面,溝通了眾多東西向的排水 河道,起著相互調節的作用。太湖下游去水,自古以來變化較大。《尚書·禹貢》即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不過人們對三江的解釋說法不一。通常多指由太湖東向出海的 松江(即今吳淞江)、東南向出海的東江和東北向出海的婁江(即今溇江),其中松江為主流。到唐代,松江「寬二十里,深可敵干浦」,但東江已不復存在。明代以後,吳淞江的主 要排水地位逐步由黃浦江所代替。今天,吳淞江、黃浦江、瀏河可視為太湖三江演變的結果。
我國人民對太湖流域的開發治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開挖河道、修建江堤海塘、建設 塘浦圩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使太湖流域較早成為我國經濟發達、物產豐饒的地區。我 們的祖先修築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這個西靠山丘、東接大海、南北濱江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完 整的湖泊河網系統。這個河湖系統能吞、能吐、能蓄、能排,可以兼收灌溉、排水、通航和 水產之利。
太湖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水庫。太湖在水位2.99米時的庫容為44.23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在水位4.65米時的庫容約83億立方米。太湖不僅接納上游百川來水,下游湖東地區 或遇暴雨,瀝水也會倒流入湖。當長江水位高漲而通江港口無水閘控制時,江水也會分流入 湖。由於湖面大,每上漲1厘米,可蓄水2 300多萬立方米,故洪枯水位變幅小。一般每年4 月雨季開始水位上漲,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到11月進入枯水期,2~3月水位最低。一般洪 枯變幅在1~1.5米之間。1991年太湖平均水位4.79米,為歷史最高;1934年瓜涇口1.87米,為 歷史最低。由於太湖的調蓄,其下游平原雖然地勢比較低窪,一般年份仍可免受洪水威脅。
太湖汛期能夠蓄水,不僅下游地區依賴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區也依賴太湖水灌溉 ,太 湖水可一直灌到西部山腳邊。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滿足,特殊乾旱年份水源不足時,需從長江引水。現已在通江河口陸續增建翻水站,引江入湖,使水源更為豐盈。
太湖不僅對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對流域城鄉供水有重要作用。一湖好水,不僅沿湖無錫、蘇州等城市可直接取用,黃浦江以太湖為源,清水長流,對沖淤、沖污、沖咸和上海城市用水有著重要意義。不幸的是,目前黃浦江每天要接納大量工業廢水。據有關單位分析 ,每當上游來水與接納污水的比例小於8∶1時,就會發生黑臭。如1992年太湖流域大旱,據監測資料,黃浦江水黑臭長達268天。自來水凈化用葯量增加了幾倍,水出廠時仍有怪味,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近年來太湖已受到了嚴重污染,整個地區的水質下降,江南水鄉連 吃水都遇到了困難,保護太湖已提到議事日程,並列為國家重點治理項目。兩省一市聯手采 取行動,對重點排 污單位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否則就勒令停產,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等。現第一階段目標已初見成效。 由於有太湖水的調蓄和長江水源補充,使太湖流域整個平原河網能保持一定的通航水深。自古以來,太湖流域航運事業就十分發達。目前全區有干支航線900餘條,通航里程1.2萬公 里,形成了一個江河湖海直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航運網。據不完全統計,全流域有各類船舶4.7萬艘、134萬噸。1983年的貨運量達1.73億噸,相當於長江幹流貨運量的3.3倍 。 上海港通過內河集疏的貨物約佔70%,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水運量占江蘇全省水運量的44% 。
太湖寬淺的水域還為各種魚類洄遊、產卵生長提供了良好場所。太湖魚蝦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白殼蝦、鱭魚為水產珍品。太湖流域是我國重點淡水漁業基地,全區淡水魚產量約佔全國的10%。90年代末在東太湖還大量發展了螃蟹養殖。
太湖范圍大,景點多,人文古跡多,有極好的風景旅遊資源。太湖碧波萬頃,朝暉夕雨,霧靄晴光,自然景色變化萬千,加上周圍群山和湖中小島,融嬌艷、神秀於一體,使人心 曠神怡。目前著名風景點有無錫蠡園、黿頭渚和蘇州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等。從總體上說,太湖與「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兩個風景游覽城市及整個錦綉江南聯系在一起。近年來,隨 著我國「四大名著」電視劇的拍攝,無錫相繼建成了「三國城」、「水滸城」等,成了新的旅遊熱點。目前,蘇州至洞庭西山已架起了跨湖長橋,西山不再是「孤島」,從蘇州、無 錫到湖州已開有旅遊客班,穿越太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太湖的旅遊效益是不可估
Ⅱ 調查學校或周邊破壞環境及浪費資源的現象,做簡單記錄,要有準確數字,200字左右
今年3月,武漢科技大學的15名學生組成調查組。發現武漢科技大學新校區的學生食堂,一年倒掉的飯菜價值上百萬元。《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說,調查者調查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花的是我自己的錢,倒掉又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點飯菜可以理解,用不著這么斤斤計較」、「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點兒糧食算什麼」…… 盡管大學校園浪費並非新聞,一個食堂一年倒掉飯菜價值上百萬的事實,還是讓人觸目驚心。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面對浪費的事實,許多人不是「自感慚愧」,而是不以為然。 比浪費更可怕的是漠然。花自己的錢也不能浪費,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浪費,這是基本的生活常識;「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點兒糧食算什麼」,這樣的言辭讓人吃驚,不僅因為我國的糧食沒有多到可以浪費的地步,而且即便糧食豐足也構不成浪費的理由。類似言論的出籠,暴露出某些學子認知上的淺陋和生活常理的缺乏。 比漠然更可怕的是強詞奪理。因為食堂的飯菜難吃,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浪費嗎?食堂的飯菜未必都鮮美可口,這是事實。但既然花錢買了飯菜,就不能隨意浪費,無論怎麼說買飯菜的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吧? 表面上看,把浪費飯菜的板子打在食堂身上,這貌似高明,聽起來也冠冕堂皇,實際上並不能經得起推敲,原因只有一個:只要是浪費,就應該鄙薄,就不該受到推崇。無需陳詞甚高,也無需刻意拔高浪費的種種危害,須知把父母給的血汗錢無故地揮灑,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寬恕;如果再找出強詞奪理的說詞,則更失厚道。 讓筆者轉述一下武漢科技大學學生調查組的一段經歷吧。3月18日,學生調查組來到國家級貧困縣陽新縣的新屋村,調查組成員問該村13歲的殷曉日:「告訴姐姐,你長大後想做什麼?」殷曉日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說:「廚師。」「為什麼想當廚師呢?」「做菜給媽媽吃。」「要給媽媽做什麼菜?」曉日抬起頭,望著蹲在灶前牆角吃飯的媽媽說:「炒白菜!」 不必喋喋不休地敘說大道理,我相信,那些浪費飯菜的學子看了上述的對話,一定會有所悸動;我更相信,那些因食堂飯菜難吃從而「義憤填膺」地大肆浪費的學子看了對話,一定會有所羞赧。當然,如果這些學子仍然「斤斤計較」於飯菜的質量,仍然我行我素地浪費,那麼我只能繼續感嘆:比浪費更可怕的是漠然,比漠然更可怕的是強詞奪理! 二、根據對近年來的用水分析,隨著太湖流域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用水量還將增加,初步預測2010年生活需水量將達到4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則由於節水水平提高,農業結構調整,2010年農業需水量將比現在有所減少,一般年份需水量為90億立方米;林牧漁需水量將維持在現在的10 億立方米左右;工業需水量則比現在有所增加,預計在170億立方米左右;考慮環境部分用水,預測2010年太湖流域總需水量在33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優質水需水量在115億立方米左右。 3、水資源質量 近二十年來,隨著太湖流域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鄉鎮企業的繁榮,污水治理速度遠遠跟不上排污量的增加,大量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使河流湖泊水質受到嚴重的污染。目前太湖流域每年直接排放入河湖水體的工業、生活污廢水已達50億立方米,這些污廢水中,經處理排放的不到20%。據2000年對太湖流域82個主要河湖斷面監測,包括流域主要湖泊太湖、澱山湖,流域主要供水河道太浦河、望虞河,出入太湖主要河道東西苕溪、南溪、直湖港、梁溪河、胥江,省界河道紅旗塘、上海塘等,目前僅有19.4%的監測斷面水質,尚能達到地面水標准II或III類(評價標准:GB3838-88),其餘80.6%的斷面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8%的監測斷面水質為IV類,14%為V類,而23%的監測斷面水質劣於V類(該部分水體失去任何使用價值)。 太湖流域河道污染類型為有機污染,水質主要超標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CODMn)、 氨氮(NH3-N)等。湖泊主要是大量營養鹽(氮、磷等污染物質)直接入湖,造成湖泊富營養化。目前流域內最大的供水水源地——太湖富營養化問題十分嚴重,從2000年度監測資料來看,水域面積中有71%已達到富營養水平,29%為中~富營養水平。 (四)流域水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於盲目圍墾湖泊,河道設障等原因,使河湖調蓄能力衰減,太湖下游排水不暢。1991年大水後,通過十年治理,治太工程成效顯著,太湖調蓄能力加強,下游出路已基本打通,已基本形成太湖調蓄、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南排杭州灣的流域防洪和水資源調度骨幹工程體系的框架,洪澇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但從1991、1999年洪澇情況看,規劃確定的流域防禦54年型洪水的防洪標准偏低,部分地區洪澇災害仍比較嚴重。尚需繼續採取措施,提高防洪標准。同時,經過治理,流域出入水量、泥沙、污水的運移等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對水資源利用的影響也需進一步研究。 2、工業和城鄉生活污水量逐年加大,農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等原因且處理水平較低,致使河湖水質日益惡化,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目前,全流域工業和生活污水量已達50億立方米/年,污染物排放量以CODcr計為113.7萬噸/年。大量污染物直接入水體,致使骨幹河道嚴重污染,太湖整體富營養化評價為富營養化水平,夏季經常出現藍藻爆發現象。 3、流域當地水資源量不足,需從長江引水補充,2000年太湖流域引長江水量77億立方米。由於河網嚴重水污染,引水能力受到影響。 4、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發生地面下沉;流域東北部還受到鹹水入侵的威脅。據調查,近三十年來江蘇省蘇、錫、常地區漏斗中心沉降達1米,漏斗范圍面積達到7000多平方公里;浙江省嘉興地區地面沉降也達0.7米。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不但降低了已建水利工程的防洪標准,而且使含水層地下水儲量減少,水質變壞,還可能造成鹹水侵蝕,灘塗資源減少。1978年冬至1979年春,長江口鹹水上溯,黃浦江吳淞至閔行段含鹽度超標持續時間在142-73天。 5、流域水資源尚不能統一管理和合理配置。流域內各省市內部長期存在著「多龍管水,職責不清」,「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水體水質」的現象,造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的關系協調困難,水資源的利用水平難以提高;水資源費以及水價偏低也使水資源浪費現象難以糾正。 太湖流域嚴重的水資源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Ⅲ 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
1.在我們班中,我發現有許多浪費資源的現象,如:去別的教室上課,我們不是電風扇沒關,就是電燈沒關,這些都是浪費資源的表現。
2.許多小朋友畫畫都是一張紙上畫幾個就扔掉了,很浪費。
3.有些人洗一件衣服就開洗衣機,也很浪費。
Ⅳ 湖州織里有什麼地方好玩呢
飛英塔
飛英塔位於湖州市內塔下街。該塔始建於唐代,據宋嘉泰《吳興志》載,唐咸通年間(860—872),「僧雲皎咸通中飛錫長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飼虎面像」,歸來後建石塔藏之。「塔始中和四年(883),成於乾寧元年(894)」,名上乘寺會利石塔。北宋開寶(968—975) 中,又建木塔罩護,形成「塔里塔」。根據建外塔緣由,取佛家語「舍利飛輪,英光普照」,中之二字為塔名,名為「飛英塔」。上乘寺也易名為「飛英寺」。南末紹興二十年(1150),塔遭雷擊而焚於火, 因「舍利無恙」,旋即重修,至今石塔中仍有「紹興二十四年」等題記。外塔亦於南宋端平初(1234)「葺而新之」。元、明、清二代多次修繕。1929年,因年久失修,致塔頂倒塌。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飛英塔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該塔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維修單位,維修工程在1986年底竣工。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飛英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英塔的內石塔,8面5層,下設須彌座,雕刻仰蓮、覆纏枝花卉。束腰八邊雕獅子群像,形態生動。第四層正北面為觀音像。塔身各面均辟壺門狀佛龕,內雕大幅佛造像。整座石塔為—件唐代石雕藝術珍品。
飛英塔外塔,7層8面,通高55米。副階寬敞明亮,塔體收分自然,塔剎高峻挺拔,雄渾古樸。其中最具宋代建築風格的是平伸舒展的翼角,簡潔朴實的檐面,碩大的斗拱和尋杖望柱式欄桿。因內含石塔,使外塔構造奇特,4層以下中空,上3層統設樓面,6層底架設十字交叉的千斤梁,懸挑27米高的塔心柱。沿塔壁挑出各層平座和樓梯,拾級登臨,盤旋而上,內可飽覽石塔精華,外可俯瞰湖城風光。
宋代蘇軾任湖州太守時,曾多次登臨飛英塔,並賦詩:「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卞峰照城廊,震澤浮雲天。」元代書畫家趙孟版《登飛英塔》詩雲:「梯飈直上幾百尺,俯視層空鳥背過。千里湖光秋色盡,萬家煙火夕陽多……」。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 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里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同時,還可游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 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里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同時,還可游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太湖東、北、西沿岸和湖中諸島,為吳越文化發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跡遺存,如春秋時期的闔閭城越城遺址、隋代大運河、唐代寶帶橋、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書屋、明代揚彎一條街、宜興三洞、無錫三山和蘇州東、西洞庭山等。
太湖流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蘇19399平方公里,佔52.6%;浙江12093平方公里,佔32.8%;上海5178平方公里,佔14%;安徽225平方公里,佔0.6%。流域內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共有30縣(市)。有5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500萬人口的大城市1座,50~100萬人口城市3座,20~50萬人口城市9座。至1997年止流域內共有人口36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2.9%,其中農業人口1844萬人,非農業人口1767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9%。流域內有耕地2266萬畝,比1985年減少384萬畝,主要用於建設用地。其中水田1856萬畝,旱地410萬畝,復種指數200%。流域用地狀況,耕地佔41%,水域15%,建設用地18%,其他用地26%。
太湖流域的自然條件是優越的。太湖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略高,中間略低,形似碟子。其中山區丘陵佔16%,河湖水面佔16%,平原佔68%。太湖不僅位於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樞。太湖西南部上游來水,主要有來自浙江天目山脈的東、西苕溪和來自蘇皖界山和茅山山脈的荊溪。東、西苕溪在湖州匯合後,主流由長兜港、小梅口注 入太湖,其餘分散由吳興、長興「七十二溇港」入太湖 ,另有一部分通過塘水路直接東泄。荊溪正流由宜興大浦口注入太湖,洮湖、滆湖地區來水則由宜興 百瀆流入太湖,另有一部分經京杭大運河直接東泄。吳興、長興沿湖諸溇港和宜興百瀆均有橫塘連接,水量可以互相 調節。太湖東北面出水也有上百條溇港(已湮廢不少 ),其中主要的有梁溪口、沙墩口、胥口 、鯰魚口、瓜涇口、南厙等,越過京杭大運河入陽澄、淀泖湖群,再通過黃浦江、吳淞江和 太倉、常熟間眾多港浦入長江、入海,其中以黃浦江泄量最大,1954年洪水其下泄量約占整 個流域的80%。京杭大運河縱貫太湖北、東、南三面,溝通了眾多東西向的排水 河道,起著相互調節的作用。太湖下游去水,自古以來變化較大。《尚書·禹貢》即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不過人們對三江的解釋說法不一。通常多指由太湖東向出海的 松江(即今吳淞江)、東南向出海的東江和東北向出海的婁江(即今溇江),其中松江為主流。到唐代,松江「寬二十里,深可敵干浦」,但東江已不復存在。明代以後,吳淞江的主 要排水地位逐步由黃浦江所代替。今天,吳淞江、黃浦江、瀏河可視為太湖三江演變的結果。
我國人民對太湖流域的開發治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開挖河道、修建江堤海塘、建設 塘浦圩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使太湖流域較早成為我國經濟發達、物產豐饒的地區。我 們的祖先修築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這個西靠山丘、東接大海、南北濱江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完 整的湖泊河網系統。這個河湖系統能吞、能吐、能蓄、能排,可以兼收灌溉、排水、通航和 水產之利。
太湖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水庫。太湖在水位2.99米時的庫容為44.23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在水位4.65米時的庫容約83億立方米。太湖不僅接納上游百川來水,下游湖東地區 或遇暴雨,瀝水也會倒流入湖。當長江水位高漲而通江港口無水閘控制時,江水也會分流入 湖。由於湖面大,每上漲1厘米,可蓄水2300多萬立方米,故洪枯水位變幅小。一般每年4 月雨季開始水位上漲,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到11月進入枯水期,2~3月水位最低。一般洪 枯變幅在1~1.5米之間。1991年太湖平均水位4.79米,為歷史最高;1934年瓜涇口1.87米,為 歷史最低。由於太湖的調蓄,其下游平原雖然地勢比較低窪,一般年份仍可免受洪水威脅。
太湖汛期能夠蓄水,不僅下游地區依賴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區也依賴太湖水灌溉 ,太 湖水可一直灌到西部山腳邊。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滿足,特殊乾旱年份水源不足時,需從長江引水。現已在通江河口陸續增建翻水站,引江入湖,使水源更為豐盈。
太湖不僅對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對流域城鄉供水有重要作用。一湖好水,不僅沿湖無錫、蘇州等城市可直接取用,黃浦江以太湖為源,清水長流,對沖淤、沖污、沖咸和上海城市用水有著重要意義。不幸的是,目前黃浦江每天要接納大量工業廢水。據有關單位分析 ,每當上游來水與接納污水的比例小於8∶1時,就會發生黑臭。如1992年太湖流域大旱,據監測資料,黃浦江水黑臭長達268天。自來水凈化用葯量增加了幾倍,水出廠時仍有怪味,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近年來太湖已受到了嚴重污染,整個地區的水質下降,江南水鄉連 吃水都遇到了困難,保護太湖已提到議事日程,並列為國家重點治理項目。兩省一市聯手采 取行動,對重點排 污單位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否則就勒令停產,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等。現第一階段目標已初見成效。 由於有太湖水的調蓄和長江水源補充,使太湖流域整個平原河網能保持一定的通航水深。自古以來,太湖流域航運事業就十分發達。目前全區有干支航線900餘條,通航里程1.2萬公 里,形成了一個江河湖海直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航運網。據不完全統計,全流域有各類船舶4.7萬艘、134萬噸。1983年的貨運量達1.73億噸,相當於長江幹流貨運量的3.3倍 。 上海港通過內河集疏的貨物約佔70%,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水運量占江蘇全省水運量的44% 。
太湖寬淺的水域還為各種魚類洄遊、產卵生長提供了良好場所。太湖魚蝦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白殼蝦、鱭魚為水產珍品。太湖流域是我國重點淡水漁業基地,全區淡水魚產量約佔全國的10%。90年代末在東太湖還大量發展了螃蟹養殖。
太湖范圍大,景點多,人文古跡多,有極好的風景旅遊資源。太湖碧波萬頃,朝暉夕雨,霧靄晴光,自然景色變化萬千,加上周圍群山和湖中小島,融嬌艷、神秀於一體,使人心 曠神怡。目前著名風景點有無錫蠡園、黿頭渚和蘇州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等。從總體上說,太湖與「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兩個風景游覽城市及整個錦綉江南聯系在一起。近年來,隨 著我國「四大名著」電視劇的拍攝,無錫相繼建成了「三國城」、「水滸城」等,成了新的旅遊熱點。目前,蘇州至洞庭西山已架起了跨湖長橋,西山不再是「孤島」,從蘇州、無 錫到湖州已開有旅遊客班,穿越太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太湖的旅遊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Ⅳ 黃浦江水污染的原因
原因分析:
水質變化主要受區域內的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影響。另外,黃浦江水系承接約80%的太湖泄水量,上游來水水質對黃浦江水系水質變化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1) 工業及生活污染源
近20年來,上海市的廢水總量基本穩定,但其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工業廢水量不斷下降,而生活污水量不斷上升.
1.1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是水體有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6]。1991—1996年,工業廢水量大於生活污水量,呈緩慢下降趨勢,年均下降3.0%;1996—2005年,工業廢水量小於生活污水量,呈快速下降趨勢,年均下降8.5%,與水質污染指數之間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892,P≤0.01),即工業廢水量的快速下降是該時期內水質改善的主要影響因素。2005—2010年,工業廢水量占總廢水量的比例開始小於25%,呈緩慢下降趨勢
1996—2005年,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明顯上升,未達標排放量逐年下降,成為水質改善的主要影響因素;2005—2010年,達標排放率和未達標排放量基本穩定。
隨著工業廢水量的下降及廢水處理能力的加強,工業對水體的污染貢獻不斷減小,黃浦江水系的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2生活污水
1991—1996年,上海市生活污水量從6.33億t激增至11.44億t,年增長率達到12.6%,為
該階段內水質惡化的原因之一(r=0.506,P>0.05);1996—2003年,生活污水量基本穩定,為該時期水質改善創造了必要的條件;2003—2010年,生活污水量再次快速上升,從12.11億t上升至21.15億t,加大了水質改善的難度。
生活污水中氮、磷等物質濃度較高,上海市的生活污水中,氨氮平均質量濃度可達30~50mg/L,總磷質量濃度可達3~5mg/L。雖然生活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但相對於工業廢水,上海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相對偏低,生活污水量的增加使黃浦江水系的營養鹽物質污染有加重趨勢。
2農業污染源
農業污染主要由農田化肥流失和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造成,可分別用化肥施用量和畜牧業產值來表徵。畜牧業污染以高氮磷為特徵,主要的污染載體為畜禽糞尿,為上海市首要的農業污染來源。1986—1996年,上海市畜牧業產值呈逐年增長趨勢,與水質污染指數變化之間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792,P≤0.01),即畜牧業污是造成該階段內水質惡化的主要因素;1996年後畜牧業產值基本穩定,並在2003年後出現一定的下降趨勢,為水質改善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近20年來,化肥施用量呈緩慢下降趨勢,年均下降4.0%,與水質污染指數變化趨勢無明顯相關性,化肥施用量並非影響黃浦江水系水質的主要因素。
3上游來水
近年來,上游來水總體水質變化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年前),上游來水總體水質基本穩定,各條來水水質均優於楊浦大橋斷面;第二階段(2002—2004年),各條來水水質均急速惡化,攔路港、太浦河、大蒸港和胥浦塘來水的水質污染指數分別上升62.1%、62.6%、40.4%和40.3%,楊浦大橋斷面與各條來水之間綜合水質差異明顯縮小,部分來水水質(胥浦塘來水)已劣於楊浦大橋斷面;第三階段(2004—2010年),水質呈緩慢改善趨勢。
Ⅵ 練塘太浦河橋下有闖紅燈拍照嗎
闖紅燈的監控是公開的,你說的路口有沒有闖紅燈拍照,可以看看路口有沒有外形大致如下圖的闖紅燈監控設施,因為拍攝的客觀需要,需要同時拍攝到車輛在停止線前後及過停止線時是什麼顏色信號燈,因此安裝在路口停止線後方幾米處的上空,監控頭方向大致是對著停止線,對應的每個車道都有一個監控頭。
Ⅶ 劉亦菲吳中宣傳片什麼時候拍的太湖在哪個省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 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里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同時,還可游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太湖東、北、西沿岸和湖中諸島,為吳越文化發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跡遺存,如春秋時期的闔閭城越城遺址、隋代大運河、唐代寶帶橋、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書屋、明代揚彎一條街、宜興三洞、無錫三山和蘇州東、西洞庭山等。
太湖流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蘇19399平方公里,佔52.6%;浙江12093平方公里,佔32.8%;上海5178平方公里,佔14%;安徽225平方公里,佔0.6%。流域內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共有30縣(市)。有5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500萬人口的大城市1座,50~100萬人口城市3座,20~50萬人口城市9座。至1997年止流域內共有人口36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2.9%,其中農業人口1844萬人,非農業人口1767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9%。流域內有耕地2266萬畝,比1985年減少384萬畝,主要用於建設用地。其中水田1856萬畝,旱地410萬畝,復種指數200%。流域用地狀況,耕地佔41%,水域15%,建設用地18%,其他用地26%。
太湖流域的自然條件是優越的。太湖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略高,中間略低,形似碟子。其中山區丘陵佔16%,河湖水面佔16%,平原佔68%。太湖不僅位於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樞。太湖西南部上游來水,主要有來自浙江天目山脈的東、西苕溪和來自蘇皖界山和茅山山脈的荊溪。東、西苕溪在湖州匯合後,主流由長兜港、小梅口注 入太湖,其餘分散由吳興、長興「七十二溇港」入太湖 ,另有一部分通過塘水路直接東泄。荊溪正流由宜興大浦口注入太湖,洮湖、滆湖地區來水則由宜興 百瀆流入太湖,另有一部分經京杭大運河直接東泄。吳興、長興沿湖諸溇港和宜興百瀆均有橫塘連接,水量可以互相 調節。太湖東北面出水也有上百條溇港(已湮廢不少 ),其中主要的有梁溪口、沙墩口、胥口 、鯰魚口、瓜涇口、南厙等,越過京杭大運河入陽澄、淀泖湖群,再通過黃浦江、吳淞江和 太倉、常熟間眾多港浦入長江、入海,其中以黃浦江泄量最大,1954年洪水其下泄量約占整 個流域的80%。京杭大運河縱貫太湖北、東、南三面,溝通了眾多東西向的排水 河道,起著相互調節的作用。太湖下游去水,自古以來變化較大。《尚書·禹貢》即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不過人們對三江的解釋說法不一。通常多指由太湖東向出海的 松江(即今吳淞江)、東南向出海的東江和東北向出海的婁江(即今溇江),其中松江為主流。到唐代,松江「寬二十里,深可敵干浦」,但東江已不復存在。明代以後,吳淞江的主 要排水地位逐步由黃浦江所代替。今天,吳淞江、黃浦江、瀏河可視為太湖三江演變的結果。
我國人民對太湖流域的開發治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開挖河道、修建江堤海塘、建設 塘浦圩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使太湖流域較早成為我國經濟發達、物產豐饒的地區。我 們的祖先修築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這個西靠山丘、東接大海、南北濱江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完 整的湖泊河網系統。這個河湖系統能吞、能吐、能蓄、能排,可以兼收灌溉、排水、通航和 水產之利。
太湖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水庫。太湖在水位2.99米時的庫容為44.23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在水位4.65米時的庫容約83億立方米。太湖不僅接納上游百川來水,下游湖東地區 或遇暴雨,瀝水也會倒流入湖。當長江水位高漲而通江港口無水閘控制時,江水也會分流入 湖。由於湖面大,每上漲1厘米,可蓄水2 300多萬立方米,故洪枯水位變幅小。一般每年4 月雨季開始水位上漲,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到11月進入枯水期,2~3月水位最低。一般洪 枯變幅在1~1.5米之間。1991年太湖平均水位4.79米,為歷史最高;1934年瓜涇口1.87米,為 歷史最低。由於太湖的調蓄,其下游平原雖然地勢比較低窪,一般年份仍可免受洪水威脅。
太湖汛期能夠蓄水,不僅下游地區依賴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區也依賴太湖水灌溉 ,太 湖水可一直灌到西部山腳邊。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滿足,特殊乾旱年份水源不足時,需從長江引水。現已在通江河口陸續增建翻水站,引江入湖,使水源更為豐盈。
太湖不僅對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對流域城鄉供水有重要作用。一湖好水,不僅沿湖無錫、蘇州等城市可直接取用,黃浦江以太湖為源,清水長流,對沖淤、沖污、沖咸和上海城市用水有著重要意義。不幸的是,目前黃浦江每天要接納大量工業廢水。據有關單位分析 ,每當上游來水與接納污水的比例小於8∶1時,就會發生黑臭。如1992年太湖流域大旱,據監測資料,黃浦江水黑臭長達268天。自來水凈化用葯量增加了幾倍,水出廠時仍有怪味,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近年來太湖已受到了嚴重污染,整個地區的水質下降,江南水鄉連 吃水都遇到了困難,保護太湖已提到議事日程,並列為國家重點治理項目。兩省一市聯手采 取行動,對重點排 污單位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否則就勒令停產,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等。現第一階段目標已初見成效。 由於有太湖水的調蓄和長江水源補充,使太湖流域整個平原河網能保持一定的通航水深。自古以來,太湖流域航運事業就十分發達。目前全區有干支航線900餘條,通航里程1.2萬公 里,形成了一個江河湖海直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航運網。據不完全統計,全流域有各類船舶4.7萬艘、134萬噸。1983年的貨運量達1.73億噸,相當於長江幹流貨運量的3.3倍 。 上海港通過內河集疏的貨物約佔70%,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水運量占江蘇全省水運量的44% 。
太湖寬淺的水域還為各種魚類洄遊、產卵生長提供了良好場所。太湖魚蝦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白殼蝦、鱭魚為水產珍品。太湖流域是我國重點淡水漁業基地,全區淡水魚產量約佔全國的10%。90年代末在東太湖還大量發展了螃蟹養殖。
太湖范圍大,景點多,人文古跡多,有極好的風景旅遊資源。太湖碧波萬頃,朝暉夕雨,霧靄晴光,自然景色變化萬千,加上周圍群山和湖中小島,融嬌艷、神秀於一體,使人心 曠神怡。目前著名風景點有無錫蠡園、黿頭渚和蘇州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等。從總體上說,太湖與「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兩個風景游覽城市及整個錦綉江南聯系在一起。近年來,隨 著我國「四大名著」電視劇的拍攝,無錫相繼建成了「三國城」、「水滸城」等,成了新的旅遊熱點。目前,蘇州至洞庭西山已架起了跨湖長橋,西山不再是「孤島」,從蘇州、無 錫到湖州已開有旅遊客班,穿越太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太湖的旅遊效益是不可估
Ⅷ 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現象,加上自己的看法
今年3月,武漢科技大學的15名學生組成調查組。發現武漢科技大學新校區的學生食堂,一年倒掉的飯菜價值上百萬元。《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說,調查者調查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花的是我自己的錢,倒掉又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點飯菜可以理解,用不著這么斤斤計較」、「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點兒糧食算什麼」……
盡管大學校園浪費並非新聞,一個食堂一年倒掉飯菜價值上百萬的事實,還是讓人觸目驚心。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面對浪費的事實,許多人不是「自感慚愧」,而是不以為然。
比浪費更可怕的是漠然。花自己的錢也不能浪費,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浪費,這是基本的生活常識;「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點兒糧食算什麼」,這樣的言辭讓人吃驚,不僅因為我國的糧食沒有多到可以浪費的地步,而且即便糧食豐足也構不成浪費的理由。類似言論的出籠,暴露出某些學子認知上的淺陋和生活常理的缺乏。
比漠然更可怕的是強詞奪理。因為食堂的飯菜難吃,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浪費嗎?食堂的飯菜未必都鮮美可口,這是事實。但既然花錢買了飯菜,就不能隨意浪費,無論怎麼說買飯菜的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吧?
表面上看,把浪費飯菜的板子打在食堂身上,這貌似高明,聽起來也冠冕堂皇,實際上並不能經得起推敲,原因只有一個:只要是浪費,就應該鄙薄,就不該受到推崇。無需陳詞甚高,也無需刻意拔高浪費的種種危害,須知把父母給的血汗錢無故地揮灑,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寬恕;如果再找出強詞奪理的說詞,則更失厚道。
讓筆者轉述一下武漢科技大學學生調查組的一段經歷吧。3月18日,學生調查組來到國家級貧困縣陽新縣的新屋村,調查組成員問該村13歲的殷曉日:「告訴姐姐,你長大後想做什麼?」殷曉日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說:「廚師。」「為什麼想當廚師呢?」「做菜給媽媽吃。」「要給媽媽做什麼菜?」曉日抬起頭,望著蹲在灶前牆角吃飯的媽媽說:「炒白菜!」
不必喋喋不休地敘說大道理,我相信,那些浪費飯菜的學子看了上述的對話,一定會有所悸動;我更相信,那些因食堂飯菜難吃從而「義憤填膺」地大肆浪費的學子看了對話,一定會有所羞赧。當然,如果這些學子仍然「斤斤計較」於飯菜的質量,仍然我行我素地浪費,那麼我只能繼續感嘆:比浪費更可怕的是漠然,比漠然更可怕的是強詞奪理!
二、根據對近年來的用水分析,隨著太湖流域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用水量還將增加,初步預測2010年生活需水量將達到4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則由於節水水平提高,農業結構調整,2010年農業需水量將比現在有所減少,一般年份需水量為90億立方米;林牧漁需水量將維持在現在的10 億立方米左右;工業需水量則比現在有所增加,預計在170億立方米左右;考慮環境部分用水,預測2010年太湖流域總需水量在33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優質水需水量在115億立方米左右。
3、水資源質量
近二十年來,隨著太湖流域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鄉鎮企業的繁榮,污水治理速度遠遠跟不上排污量的增加,大量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使河流湖泊水質受到嚴重的污染。目前太湖流域每年直接排放入河湖水體的工業、生活污廢水已達50億立方米,這些污廢水中,經處理排放的不到20%。據2000年對太湖流域82個主要河湖斷面監測,包括流域主要湖泊太湖、澱山湖,流域主要供水河道太浦河、望虞河,出入太湖主要河道東西苕溪、南溪、直湖港、梁溪河、胥江,省界河道紅旗塘、上海塘等,目前僅有19.4%的監測斷面水質,尚能達到地面水標准II或III類(評價標准:GB3838-88),其餘80.6%的斷面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8%的監測斷面水質為IV類,14%為V類,而23%的監測斷面水質劣於V類(該部分水體失去任何使用價值)。
太湖流域河道污染類型為有機污染,水質主要超標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CODMn)、 氨氮(NH3-N)等。湖泊主要是大量營養鹽(氮、磷等污染物質)直接入湖,造成湖泊富營養化。目前流域內最大的供水水源地——太湖富營養化問題十分嚴重,從2000年度監測資料來看,水域面積中有71%已達到富營養水平,29%為中~富營養水平。
(四)流域水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於盲目圍墾湖泊,河道設障等原因,使河湖調蓄能力衰減,太湖下游排水不暢。1991年大水後,通過十年治理,治太工程成效顯著,太湖調蓄能力加強,下游出路已基本打通,已基本形成太湖調蓄、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南排杭州灣的流域防洪和水資源調度骨幹工程體系的框架,洪澇威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但從1991、1999年洪澇情況看,規劃確定的流域防禦54年型洪水的防洪標准偏低,部分地區洪澇災害仍比較嚴重。尚需繼續採取措施,提高防洪標准。同時,經過治理,流域出入水量、泥沙、污水的運移等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對水資源利用的影響也需進一步研究。
2、工業和城鄉生活污水量逐年加大,農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等原因且處理水平較低,致使河湖水質日益惡化,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目前,全流域工業和生活污水量已達50億立方米/年,污染物排放量以CODcr計為113.7萬噸/年。大量污染物直接入水體,致使骨幹河道嚴重污染,太湖整體富營養化評價為富營養化水平,夏季經常出現藍藻爆發現象。
3、流域當地水資源量不足,需從長江引水補充,2000年太湖流域引長江水量77億立方米。由於河網嚴重水污染,引水能力受到影響。
4、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發生地面下沉;流域東北部還受到鹹水入侵的威脅。據調查,近三十年來江蘇省蘇、錫、常地區漏斗中心沉降達1米,漏斗范圍面積達到7000多平方公里;浙江省嘉興地區地面沉降也達0.7米。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不但降低了已建水利工程的防洪標准,而且使含水層地下水儲量減少,水質變壞,還可能造成鹹水侵蝕,灘塗資源減少。1978年冬至1979年春,長江口鹹水上溯,黃浦江吳淞至閔行段含鹽度超標持續時間在142-73天。
5、流域水資源尚不能統一管理和合理配置。流域內各省市內部長期存在著「多龍管水,職責不清」,「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水體水質」的現象,造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的關系協調困難,水資源的利用水平難以提高;水資源費以及水價偏低也使水資源浪費現象難以糾正。
太湖流域嚴重的水資源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