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生態污水治理規劃
1.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開展生態城市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國上下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 污水處理,固廢處理,大氣處理,土壤修復,城市生態規劃等專業哪個更好
污水處理,
環境工程中絕大多數的人從事的是污水處理的相關工作,這個領域崗位最多,需求也最大。其他的領域都是新興起的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污水處理那麼成熟,也是有一定的機會的 。
3. 近段時間,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提出的「五清三建一改」指的是什麼內容
一、「五清、三建、一改」的內容:
1、五清:即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清理殘垣斷壁;清理雜物『』
2、三建:對清理出的場地規劃建設小游園、小菜園、小果園。
3、一改: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
二、「五清、三建、一改」的任務要求:
1、對在2019年底尚未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務的村莊,要查漏補缺,聚焦短板弱項,有效解決村莊面上「臟亂差」問題,做到村內外無歷史積存垃圾、殘垣斷壁、畜禽糞便,河塘溝渠得到有效清理,家庭院落、房前屋後生產工具、農用物資、柴草秸稈等堆放整齊。
到2020年底,村莊全面實現干凈、整潔、有序目標,「五清三建一改」任務全部完成。
2、對在2019年底已基本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務的村莊,要抓拓展、抓提升、抓鞏固,由表及裡、查漏補缺,突出清理死角盲區,由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清潔、村莊周邊清潔延伸,由「清臟」向「治亂」、向「美化」拓展。
加快建立長效機制,改變農民不良衛生習慣,實現村莊由一時清潔向長效清潔轉變,由突出整治向常態化開展轉變,確保村莊常年保持干凈、整潔、有序。
(3)宣漢縣生態污水治理規劃擴展閱讀: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群眾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深入開展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建造干凈、整潔、有序的新農村,已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根本目的是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還農村清潔美麗面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這不僅是改善農村衛生面貌的主要途徑,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環節。我鎮在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清潔家園行動等工作中,都對農村環境衛生和城鄉垃圾收集處理提出了具體要求,抓實抓好這項工作,既是當前的階段性要求,更是一項長期堅持的任務。
干凈、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有利於改善生活環境,愉悅群眾身心,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利於凸顯農村在發展中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是一件惠及廣大群眾,讓農村共享發展成果的實事。
4. 如何解讀"十三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建設規劃
一是抓緊制定研究建立全國及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協作機制,組建全國水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要推動地方人民政府落實主體責任,努力形成「統一監管、分工負責」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細化責任。各級環保部門要協助本級人民政府盡快制定本行政區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流域、分區域、分行業確定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同時要因地制宜細化《水十條》各項任務措施和部門分工,明確同級相關部門、下級政府、排污企業及社會公眾的治污責任。
三是統籌考慮自然水系完整性,合理劃分地表水生態環境功能區,科學確定水質目標,大力推行排污許可管理,有效銜接環境影響評價、排污收費等制度,確保水環境質量評價結果能夠客觀反映質量變化情況,讓公眾切實感受到水環境治理效果。四是綜合施策,嚴格監管。加強前瞻技術研發,創新環境監管手段和方式,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完善污水處理費、排污費、水資源費等收費和稅收政策,推行綠色信貸和實施跨界補償措施,建立有利於水環境治理的激勵機制。
五是編制規劃,做好儲備。抓緊啟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細化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要求、任務措施、完成期限,並分解落實到責任主體;積極協同有關部門,針對流域控制單元達標、飲用水水源保護等中心任務,組織、論證、儲備一批水污染防治項目。
5. 宣漢縣水產局
1、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組織起草配套的有關實施辦法及規范性文件,並監督實施,擬定全縣水利、水保、防洪、水產等工作計劃,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
2、統一管理全縣的水資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組織制定全縣水資源總體規劃、流域規劃和專業規劃;擬定全縣跨鄉(鎮)水的中長期供求計劃、水量分配方案並監督實施;組織有關全縣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及重大建設項目的水資源和防洪的論證工作;組織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費徵收制度。
3、擬定節約用水的規章制度,編制全縣計劃用水。節約用水規劃,制定有關標准,組織指導和監督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
4、根據國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標准,擬定全縣水資源保護規劃,組織水功能區的劃分和向飲水區等水域排水的控制,審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審查水庫、河道排污口的設置和擴大。
5、組織指導全縣水政監察和水政執法,協調並仲裁部門間、鄉(鎮)間水事糾紛,查處水事違法案件。
6、擬定水利行業經濟調節措施,對水利資金的使用進行宏觀調節、管理、監督、審計,負責全縣水利行業的供水、水產及多種經營工作,研究提出有關水利的價格、稅收、信貸、財務等意見,監督、指導水、水保、水產、防洪資產的管理。
7、編制、審查小(1)型及以下水利工程和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編制報送中型水利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有關資料,組織指導全縣江河、水庫、灘塗地治理和開發,組織建設具有控制性的或跨鄉(鎮)的重要水利工程,組織、指導水庫大壩的安全監管、城市防洪等工作。
8、主管全縣的農村水利工作,組織協調指導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負責管理全縣鄉鎮供水工作。
9、主管全縣水產工作,擬定漁業資源保護規劃,實施漁業環境監測,對全縣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實行宏觀管理,負責水生動物的防疫、境內檢疫工作,協調仲裁糾紛,查處漁政案件,指導漁船、漁港的安全監管。
10、主管全縣的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組織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綜合防治工作。
11、負責水利方面的科技與外事外經工作,組織技術推廣,技術質量標准和規范、規程的監督實施,承辦水利行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等涉外事務。
12、指導全縣水利行業職工隊伍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全縣水利行業的勞動保護、安全生產工作。
13、承擔縣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日常工作,組織、協調、指導全縣防汛抗旱工作,對主要河流、重要水利工程實施防汛抗旱調度。
14、指導全縣水利行業地方電站、電網管理,實施技術監督。
15、承辦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6. 你所在的縣或鄉鎮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有哪些措施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霍城縣採取四項措施加大生態環境保護並取得一定成效。
一、主要措施:(一)規劃先行、合理開發。
啟動了《霍城縣總體規劃、霍城縣十二五規劃和霍城縣產業規劃及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明確產業布局、各種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准入條件,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的紅線等一系列硬性的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規劃。以霍城縣發展產業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抓手,規范水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的開發管理。突出項目帶動作用,抓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建設防風固沙、濕地保護、水源涵養、野生動植物繁殖等有利於生態修復和改善區域小環境的重點項目,推進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全面發展。
(二)強化保護、有序開發。
採取多種方式,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工作,促進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屏棄「先開發後治理、邊開發邊治理、重效益輕環保」的理念,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道路,堅決制止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能力。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護、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嚴格控制載畜量,保障草畜平衡制度和以草定畜工作的順利推行,實現草畜協調發展。通過建設人工草場、圍欄草場、農區養殖場的方式,使草地植被得到改善和恢復,材料覆蓋率有所提高,產草量逐年提高,有效緩解了草率矛盾。
(三)環保優先、科學發展。
樹立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觀念,以環境承載力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繼續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小企業,提高企業入駐門檻,變招商為選商,嚴防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企業入駐。凡入駐我縣的工業企業,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污染物總量控制等環保基本制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做大做強企業產業鏈,使資源得到最大利用,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
(四)健全機制、多元投入。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以礦山企業投資為主,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使礦山開采企業和個人能夠自覺、有效合理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對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納入全縣重大項目之中形成,推行政府特許經營制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的環保投入格局中。
二、主要成效:(一)環保責任製得到層層落實。成立了霍城縣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每年與各鄉鎮、各部門、企業簽訂環保工作目標責任書,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部門齊心協力,全民共同參與,齊抓共管落實各項指標的濃厚氛圍。(二)生態建設得到有序開展。2010年以來,我縣累計投入1480萬元,完成三北造林4.5萬畝;投入412.48萬元,完成公益林保護2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4.38%;投入1050萬元,實施「高標准人工飼草料地建設項目」、草原生態補助獎勵等項目,建成人工草地2萬余畝,禁牧60萬畝、草畜平衡398萬畝。同時,成立伊犁河北岸濕地管理機構,加強了伊犁河北岸11889.1公頃濕地保護管理,計劃投資752.53萬元,實施伊犁河流域霍城段濕地資源保護和恢復項目。委託新疆水利水土保持技術推廣中心編制了《霍城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報告》,在伊犁河惠遠段栽植水土保持林帶2.4公里、929畝。特別是2013年,我縣實施了縣城北山坡生態綠化工程,該工程計劃三期完成,總投資4000萬元,綠化面積1300畝,今年投資1500萬元,完成了350畝坡體綠化;投資近3000萬元,實施佔地面積350畝的市民公園工程;投資2000餘萬元,實施了薩河縣城段兩岸綠化工程,有效改善了縣城生態環境。(三)節能減排力度不斷加大。實施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管齊下」,不折不扣地完成減排指標。農業方面:建成綠色食品基地20萬畝,測土配方農業面積40萬畝,減少農葯用量10噸,化肥用量1000噸;爭取水利建設資金2.1億元,完成除險加固水庫3個;新建節水灌溉工程3萬畝。污水排放方面:投資1420萬元,建成縣城排水管道21.35公里,污水處理1.6能力萬立方米/日;投資2.5億元,加快了江蘇工業園供排水、供暖、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按照廠網並舉、管網優先的原則,加快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確保污水處理率達到60%。垃圾處理方面:總投資2933.6萬元,新建垃圾無害化處置場,容量30.57萬立方米,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12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目標要求。投資325萬元完成改廁3950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45%。2010年COD削減71.43噸、SO2削減45.63噸;2011年COD削減84.51噸、SO2削減28噸;2012年COD削減82.85噸、SO2削減30噸,今年計劃COD削減126.89噸,SO2削減80.64噸。(四)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護。霍城縣現有飲用水水源地6個,屬於集中供水,供水人口23萬人,根據《霍城縣建制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劃》,一方面在項目審批上做到源頭預防,另一方面不定期對水源地進行監督檢查,確保水源地飲用水水質安全。同時做好專項規劃,重點抓好果子溝東乾渠、麻桿溝二庫、大東溝蘆草溝鎮防洪段和果子溝等四個鄉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按照水源地保護技術報告,劃分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保護區設立警示標志,嚴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進行管理。同時,定期開展水源地監測工作,水源地水質良好,符合飲用水水質標准。(五)環境整治和示範創建深入推進。自國家實施農村「以獎促治」項目以來,霍城縣共實施農村「以獎促治」項目9個,投入資金2016萬元,受益行政村21個,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3個,治理多年群眾反映強烈的垃圾填埋點1個,購置車載式垃圾箱600個、垃圾桶520個,鋪設污水管網16.1公里,畜禽糞便綜合治理(修建大小化糞池220座),購置垃圾清運車20輛、裝卸車2輛和吸糞車5輛,修建人工濕地2000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項目村及鄉鎮、村組的環境。2012年,已創建自治區級生態鄉鎮1個,自治區級生態村2個,兩年來共創建自治州級生態村16個,生態鄉鎮3個,2013年擬申報國家級生態村2個,自治區級生態村2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1個,目前申報材料已上報自治區環保廳。
(六)污染治理取得實效。制定了污染治理方案和減排計劃,先後對縣屬排放廢氣的6家企業安裝了廢氣污染防治設施;境內排放污水的企業,全部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50張以上病床的醫院2家(縣江蘇醫院、縣中醫院),全部實現達標排放。A級以上旅遊景區同步建設環境保護設施。通過對現有污染源的集中整治,基本上取締了小土爐、小土灶等國家明令禁止的小企業。同時引導列入國家萬家重點用能企業名單的新疆四方實業有限公司開展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工藝節能等技術改造,強化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的管理,加快淘汰落後工藝和設備。(七)環保准入得到有效落實。嚴格按照「是否符合國家、自治區產業政策、是否符合功能區劃和城鄉總體發展規劃,是否布局合理,是否符合清潔生產的要求,是否做到達標排放,是否滿足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是否能夠維持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等七項原則審批項目,堅決將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的項目拒之門外。未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辦理相關審批、許可或核准手續,不提供建設生產用電、用水和貸款。全力推進重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工作,新開工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認真落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制度,堅持礦產資源開發環保優先原則,嚴把項目環評前置審批職能。(八)重點項目生態修復督查力度不斷加大。重點加大對高速公路、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礦山開采、河道取砂進行了執法檢查,目前西氣東輸施工方投資700萬元,賽果高速項目部投資550萬元,分別採取修建擋牆+植生袋、覆土植綠、網格噴播等方式,對施工料場、施工便道、棄渣場、預制場、施工營地進行了生態修復,使重點地段的生態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有效地防止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並責令未按環評要求施工的砂石料廠、礦山開采、開挖便道、超過紅線外施工的6家施工單位限期改正;對造成水污染事件影響較大的2家施工單位進行了行政處罰,責令停止環境違法行為。
7. 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定期進行水體污染源調查。根據水源污染的類型進行定期調查,要實地觀察,收集排污資料,並且將污水排放口的水樣委託當地衛生防疫或環保部門進行分析,並將調查結果整理成文字材料,預測污染發展的趨勢。
2. 加強水源上游水質監測。監測項目主要選擇對水源有影響項目,可以選擇反映水的感官性狀的如濁度、色度、臭味、肉眼可見物等;反映有機物污染;反映細菌污染的微生物指標等;富營養化的加上藻類與浮游生物的監測。
3. 依法治理污染源。水源污染防治是一項關系人民身體健康的民心工程,對已影響水源水質的污染源一定要依法治理,要依據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緊密依靠當地政府、環保、衛生等部門有效地對污染源進行處理。
4. 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
拓展資料:
水污染,又稱水體污染,是由有害化學物質造成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污染環境的水。污水中的酸、鹼、氧化劑,以及銅、鎘、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機毒物,會毒死水生生物,影響飲用水源、風景區景觀。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時消耗水中的氧,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等難聞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各種污染物進入水體,其數量超過水體自凈能力的現象。水污染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常見的污染水體物質有:無機物質、無機有毒物質、有機有毒物質、需氧污染物質、植物營養素、放射性物質、油類與冷卻水以及病源微生物等。
水污染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