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污泥處理去向
⑴ 廢水處理工程在培養污泥調試期間排水質量和去向問題.若是水質不達標能排放嗎
調試期間肯定有個水質不達標的過程,一般項目調試前需要廠家去環保局申請內試生產報告並給予容一定時間調試水處理設備這個時候應該是不查的,當然過了期限還不達標的話可就麻煩了。
當然了有一種辦法也很有效就是和廠家協商好少量生產把產生的廢水處理到達標可以排放然後再生產部分,當然這種辦法對廠家影響很大,建議還是選第一種辦法。
⑵ 化學污泥怎麼處理不會污染環境
由於多數城市管網建設滯後、居民環保意識不強等原因,污水處理後產生的污泥日益增多。污泥處置技術雖然有很多種,但仍然存在處置成本高的問題,目前並沒有明確集中比較成熟且可以大面積推廣的處置方式。政府對污泥處理的投入嚴重不足,一些地方就採取簡單填埋,導致了二次環境污染。隨著各地大批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能否順利推進,成為污水處理能否順利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鑒於目前污泥處置進展緩慢的現狀,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加大政策和資金引導力度,同時,解決好污泥處置之後去向何方這兩大問題。 1、政府應加大政策和資金引導,污水治理和污泥處置屬於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尤其是污水處理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但是,污泥處理作為污水處理的下游產業鏈,如果國家能夠加強有針對性的引導,就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進來,也可以減輕財政負擔。 2、污泥處置之後去向何方需要明確。目前我國農業部、住建部、環保部等部門各自有一套對於污泥處置的標准,比如農業部不準處置後的污泥還田,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很多企業參與污泥處置的積極性。由於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的污水處理廠並不能控制進廠污水的質量和來源,之後污泥處置後的污泥土壤不能保證重金屬不會超標等現象。建議國家先把處置後的污泥用在綠化美化環境上,比如綠植栽培和城市園林建設,可以大膽採用處置後的污泥土壤。此外,城市管網建設也需要提升建設質量和水準。對多個正在建設中的城市新區而言,需要做好排水管網雨污分離建設,使得新建的污水處理廠能夠承接來源清楚的污水,這樣產生的污泥及其之後的產品,就可以達到還田的最終目標。
⑶ 工業廢水污泥怎樣處理
人家問的是污泥,哥們,,,
1、生化性強的污水,一般可以做生物肥料。
2、生化性差的污水,通常干化後掩埋,。
3、帶重金屬離子的生化性差的費水最好焚燒,或者制磚。當然量得控制好。
⑷ 小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該怎樣處理
污泥的處理和處置
通常把污水廠污泥的穩定和脫水(一般脫水至含水率達70%~80%)稱作污泥的處理;將污泥的堆肥、填埋、干化和加熱處理及最終利用,稱為污泥的處置。如脫水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質超過農用標准,就要考慮衛生填埋和污泥干化焚燒技術。從國外污泥處理的發展來看,無論在歐洲、日本或美國對污泥用於農田控制越來越嚴,而對污泥進行干化和加熱處理的比例正逐年增加。
1.污泥的處理
污泥穩定處理有好氧穩定和厭氧穩定,好氧穩定有很多優點,但能耗很高,只有當污泥量較少時才採用。污泥厭氧穩定處理通常採用中溫(35℃)厭氧消化方法。國內已有十幾座大型污水處理廠採用此方法,污泥經消化後,有機物含量減少,性能穩定,總體積減少,污泥消化過程中還產生大量沼氣(消化降解1kgCOD可產生350L沼氣)可以回收利用。
但由於消化裝置工藝復雜,一次性投資大,運行有難度。污泥厭氧消化和沼氣利用裝置費用,約占污水處理廠投資和運行費的30%左右,而且大多需進口技術和設備。從調查已建消化池的實際運行看,只有少數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管理、設計問題,亦有沼氣利用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問題。比較好的如天津市東郊污水處理廠,該廠設計規模為處理城市污水40萬m3/d,污泥日產2460m3(含水率96%),產生沼氣13300m3,供4台248kW發電機發電,日可發電27000度,並與市電並網。
污泥的穩定問題,除了採取污泥厭氧消化外,還應結合污水處理工藝中考慮少產生污泥和穩定泥質的方案。例如污水處理工藝設計中採用延長污水曝氣時間,減少污泥的產量;設計參數中增加污泥泥齡(如泥齡20天以上),盡量使污泥趨向穩定的污水處理工藝。對中小型污水處理廠來說,採用帶有延時曝氣功能處理工藝(如氧化溝等處理工藝)是可取的。有的污水處理工藝投資低(如AB法的A段),而污泥量較多,增加了污泥的處理成本。故應當把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統一考慮,一並計算投資和運行費用。
污泥的穩定並不等於污泥無害,用於農田還需要符合國家標准中關於污泥農用時污染物控制標准限值。見下表。其中對鎘、汞、砷、苯並芘、多氯聯苯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應該通過嚴格控制工業廢水源頭的排放,來控制污泥的性質。
國外在污泥穩定方面,除了用生物法(包括中溫消化、高溫消化及利用微生物和某些添加劑)外,還採用了化學法,有的將脫水後的污泥加鹽酸調pH值至2~3,反應60分鍾再加硝酸鈉;有的對脫水污泥添加石灰。後者在歐洲應用較多。
2.污泥的處置
(1)制復合肥
按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對多數污水廠(特別是大量小型污水廠)來說,污泥用於農田是比較可行和現實的方案。污泥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對農作物有增產作用;污泥中的有機質、腐殖質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污泥經適當濃縮、脫水後運至市郊或鄰近省份作為農肥,是許多污水廠採用的方法。但農田施肥有季節性,不需要泥肥時,污水廠會泥滿為患,影響正常運行。於是一些污水廠支付費用,讓農民把污泥拉走,而不問其去向,這會造成二次污染。同時可以查看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更多技術文檔。
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市農業科學院合作,對北京市密雲縣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通過堆肥加工成復合肥,進行了用於農田的試驗。該廠每天處理15000m3城鎮污水,污泥產量5~6t/d(含水率80%),由於採用酸化—好氧污水處理工藝,污泥質量不錯。添加一定數量的N、P、K做成復合肥(N、P、K的比為1∶09∶04),並直接造粒為污泥顆粒肥。通過在北京市大興縣龐各庄冬小麥田試驗以及在溫室內進行的油菜和玉米苗期盆栽施肥試驗,均取得可喜的結果。由於是製成顆粒狀污泥肥料,便於運輸和貯存。
(2)衛生填埋
上海市對污水廠的污泥處置提出「處理一點,填埋一點,利用一點」的原則,上海市水務局組織對污泥處理、處置和利用的專題研究,提出污泥用作農田、衛生填埋和污泥焚燒點的布局和具體的分期實施方案,防止產生二次污染。這無疑是正確的舉措。
上海白龍港大型污水廠,按衛生填埋要求建設污泥填埋場,根據污泥性質、含水率及力學特性等因素進行設計。填埋廠使用期為七年,填埋場底部設有盲管將滲濾液再回到污水廠處理。此法佔地大,運行工作量大,遇雨季污泥更難以壓實,到使用期限後仍需另選場址。對大型污水廠採用污泥衛生填埋,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衛生填埋場的造價不低,國外對衛生填埋場還要有沼氣安全收集系統,對分層復蓋的泥土和排水、綠化有專門的要求。鑒於地價上升和填埋場有臭味,近幾年來,無論歐盟國家或美國、日本,污泥衛生填埋的比例越來越小,美國已有的填埋場還將逐步關閉。
有些城市(如成都市)擬將污水廠污泥運至城市垃圾填埋場一並處置,這存在兩個實際問題:一是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垃圾的中轉站和填埋場的布點、設計和投資,屬環衛局管理,而污水廠的污泥屬市政系統管理,設計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和布點距離未考慮接納污水廠污泥;二是脫水污泥含水率過高。運往垃圾填埋場的污泥,要求含水率不大於30%,而目前污水廠的脫水污泥含水率在70%~80%,這類污泥不易碾壓填埋,除非將污泥作適當干化或加石灰、絮凝劑處理。無論作何種填埋,污泥宜採取高幹度脫水方案。
(3)干化、焚燒
國內近幾年在一些大城市已建和正建一批城市垃圾焚燒場。但污水廠的污泥作焚燒處置,只有上海市石洞口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40萬m3/d)設有污泥焚燒爐裝置,計劃今年年底投產。焚燒爐採用國外技術在國內製造,污泥的干化和焚燒設備總投資為人民幣8000萬元,費用並不算高。
由於污泥干化和污泥焚燒相結合比單污泥焚燒一次性投資少,處理成本低,故污泥干化往往是焚燒的前處理。北京市清河污水廠二期工程和天津市咸陽路污水廠,擬先建污泥干化裝置。污泥干化可使污泥含水率控制在10%~40%,減少了污泥的體積和重量,降低了運輸費和填埋費,而且污泥的臭味大為減少。
干化裝置分直接干化和間接干化,其能量消耗與污泥成份和水分有關。間接干化(利用沼氣通過熱交換器)一般推薦用立式干化裝置,並選用流化床工藝。干化與焚燒串聯工藝中,干化的程度取決於污泥的熱值和回收焚燒爐的熱能,使干化的能量盡量平衡,不另外添加燃料。上海石洞口設計污泥的干化和焚燒,污泥熱值高,能源平衡有餘。污泥流化床焚燒爐,溫度在800℃以上,爐內有砂粒循環使用,外排氣體要適當處理。污泥焚燒爐遠比垃圾焚燒爐的工藝簡單得多,且污泥焚燒不會產生二惡英。下圖是法國巴黎塞納河旁Colombes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焚燒爐和焚燒灰的除塵裝置。
如脫水污泥與垃圾一並焚燒,國外的經驗是每噸垃圾添加15%~20%含水率為30%的污泥。污泥的干化和焚燒,可能將是一些大城市大型污水處理廠的發展方向。當然,由於國外對焚燒爐排塵有嚴格的要求,除了採用電除塵,還要降溫加溫,加酸加鹼,達到無煙塵的排放。
(4)填埋與焚燒的比較
上海和浙江一些單位作過污泥衛生填埋及焚燒處置的方案比較。其主要工藝流程為:
原污泥→濃縮→消化→脫水→衛生填埋
原污泥→濃縮→(消化)→脫水→焚燒→焚燒灰填埋
對於焚燒處理工藝,為了避免消化後污泥熱值減少,也可以不作污泥消化處置。上述兩個工藝的經濟性比較結果,無論採用國產設備或進口設備,二者的處置工程費用基本相同。按國產設備對污泥進行處置,運行費用折成污泥干固體,處理總成本約為800元/t。以10000m3/d污水廠產生2噸DS計,每噸污泥處理成本約為016元,與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成本(不計折舊和還貸利息)03~045元/m3相比,需增加成本35%~50%,這與國外的實例相當。
既然污泥的衛生填埋與污泥的焚燒其工程費和運行成本大致相當,那麼,從污泥無害化和減量化看,焚燒方案有明顯的優點。這亦是國外(特別是西歐和日本)污泥焚燒發展較快的原因。荷蘭的污泥是100%採用焚燒處置的。焚燒後少量的泥灰可用於混凝土、磚瓦製品、路基路面的骨料和工程建設的回填土。
⑸ 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可以如何處理
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污泥無熱干化NHD™技術,採用不加熱的方式對污泥進行脫水回和干化,只需10分鍾就可將污泥的含答水率從85%-80%降至55%,後經過不加熱狀態下的強制通風干化技術,將污泥中的含水率持續降至40%,而能耗只有熱干化的10%,並且處理過程不會產生臭氣。
「污泥無熱干化NHD™技術」攻克了污泥干化能耗高、產生臭氣這一世界性難題。取得的另一項驚人的成果是:干化後的泥餅具有相當高的熱值。由於採用不加熱的方式進行干化處理,避免了污泥中有機質的損失。用干化後的泥餅製成的生物質燃料,經權威部門檢測,以秦皇島撫寧區中冶污水處理廠污泥無熱干化項目的實際檢測效果為例,熱值達到4080大卡,高於褐煤,真正做到了變泥為「煤」。實現了國家倡導的循環經濟原則,真正讓污泥處理處置實現了資源再利用。
⑹ 污泥處理技術怎樣有發展前景嗎
前景非常看好,據《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隨著污水處理設施的普及、污水處理效率的提高和污水處理程度的深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急劇增加。由於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不足、手段落後,大量污泥沒有得到規范化的處理處置,直接給水體、土壤和大氣帶來「二次污染」,不僅降低了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處理能力,而且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也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相比之下,我國有關污水處理的研究起步很晚。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我國的污泥處理技術處在初級階段,少數污水廠能夠通過機械脫水對污泥進行簡單的處理,從而將污泥的含水率由原來的97%-99%縮減到75%-80%,但是仍然存在處理後污泥的儲存及再處理問題。近20 年來,我國的污泥處理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但研究不夠深入,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標准,在技術方案的選擇上缺乏參考。
結合當下的智慧水務,前景具有很大發展空間。
⑺ 城市污水處理廠剩餘的污泥有哪些處理途經
目前,我國污泥的處置方法主要有填埋場、海洋處理、焚燒等,但這些方法不能滿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 填埋處理
污泥填埋場目前是中國應用最廣泛的地區。中國污泥處理的大部分垃圾填埋場都是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泥本身含水量過高,質地鬆散,容易造成垃圾滲濾液產生,垃圾填埋場土壤不穩定。埋層破裂的可能性增加。在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機械脫水後,大部分污泥的含水率只能達到80%左右,不能滿足污泥填埋標準的要求。隨著中國的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很難開辟新的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處理不再是污泥的最佳出路。
2 海洋處理
海洋污泥處理是簡單可行的,但這種方法並沒有對污泥進行預處理,只利用海洋吸收污染物。這種處理方法容易造成海洋污染,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食物鏈,存在較大的隱患。世界各國正在逐步廢除這種處理方法,以避免將來對海洋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3 污泥焚燒
污泥焚燒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污泥減量處理。與填埋和海洋處理相比,早期投資較大,後期運行管理要求較高,但焚燒法能最快、最徹底地實現污泥減量化。且處理後殘渣較少,便於後續處理。但焚燒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可能會有尾氣污染,產生有毒氣體,不是一種環保的處理方法。
4. 污泥資源化處置
除傳統的處理方法外,污泥在其他行業的應用研究也逐漸增多,如制備蛋白質滅火劑、建築磚等。這些研究為實現污泥資源化和減量化指明了方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實現。
5. 制備污泥蛋白
剩餘污泥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可被酸、鹼水解,制備水解蛋白(肽)。水解蛋白具有發泡性能,攪拌後通風可產生大量泡沫(具有滅火特性),如添加穩定劑、防腐劑、防凍劑等,可製成蛋白泡沫滅火劑。與傳統的化學泡沫滅火劑、乾粉滅火劑和動植物蛋白水解液滅火劑相比,該滅火劑具有制備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因此,發展剩餘污泥減量、無害化、資源化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6.制備建築用磚
污泥含有大量的無機物質,也可以作為處理後的建築材料的原料。污泥磚製造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干污泥直接制磚;另一種是用污泥焚燒灰磚。當直接從乾燥污泥制磚時,應適當調整污泥的組成,使組成等於制磚粘土的化學成分。制磚粘土所需的化學成分為SiO2:56.8%~88.7%; Al2O3:4.0%~20.6%; Fe2O3:2.0%~6.6%; CaO:3%~13.1%; MgO:0.1%~0.6%;其他0至6.0%。污泥用於焚燒灰磚,焚燒灰的化學成分與制磚粘土的化學成分相當接近。在坯料中加入適量的粘土和硅砂。最合適的投配比是關於焚燒灰:粘土:硅砂= 100:50:(15-20)。由於污泥焚燒過程增加,成本增加,操作和管理難度增加。因此,通常使用乾燥後的污泥。
制備PHA
聚羥基烷酸(PHA)是由某些細菌在非平衡生長條件下(如氮、磷缺乏)合成的一種細胞內儲能儲碳材料,可由純微生物或混合微生物合成。PHA具有完全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壓電性等優良性能,是傳統不降解塑料的理想替代品。剩餘活性污泥通過向污泥中注入土源性PHA合成菌的方法產生PHA。採用生物浸出法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屬,降低了污泥的致病性。污泥適合農田應用,實現剩餘活性污泥的充分利用,避免二次污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製造活性炭
"萬洪雲"用活性污泥處理廢水過程中產生的好氧污泥和厭氧污泥製成活性碳。選擇了最佳工藝條件,並對產品性能進行了進一步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利用殘留活性污泥制備活性炭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最佳條件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是令人滿意的。
此外,也有關於污泥用於污泥燃燒、發電和水泥生產的文獻研究,這些方法對於實現污泥資源化、減量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⑻ 生產廢水的污泥處理
污水處理工藝中,污泥的處理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生活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一般由比較鬆散的小塊物質組成,含水率較高,污泥容積可達其所含固體容積的數十倍,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有害物,而且可能含有危險的病原菌、寄生蟲卵等。加之污泥的性質很不穩定,極易腐化,造成二次污染,故需及時處理,使含有病原菌、散發臭味的腐化物質數量減少並使其分解。
水解池中產生的污泥性質較為穩定,且沉降性能良好。對於城市住宅區的污泥處理,可調用抽糞車定期清理,外運填埋。
而對於對生產廢水的前期處理中產生的化學沉澱物,需設專用污泥處理設施對其進行處理,由於生產廢水處理中產生的污泥主要成分為磷酸鈣,可將其作為磷肥加以利用。臭味與噪音控制
廢水處理站的臭味是客觀存在的,對於工藝設計者來說,保持廢水在好氧構築物不發生局部厭氧是很重要的;在企業生產初期,可能由於廢水排放量較少而導致酸化水解池的停留時間增加,工藝自動由酸化轉變為厭氧而產生的沼氣,可根據要求回收利用或者燃燒處理排放;在管理方面,即時處理清撈出的固體廢棄物則是消除臭味的重要手段。
處理站的雜訊主要來自於曝氣池所需的鼓風機,消除其影響有以下措施:鼓風機盡量安裝在隔音效果較好的構築物內,或採用淹沒式曝氣等方式;選擇鼓風機時盡量選用轉速低的風機;鼓風機的進出口安裝消音器;在鼓風機房內部的牆面上安裝隔音板、使用雙層隔音玻璃、專門的進風口等可消除噪音的影響。工藝分析
該工藝有以下優點:
a) 微生物濃度高、生物活性高、容積負荷高;
b) 處理效率快,總水力停留時間少於其它同類工藝;
c) 運行穩定可靠,搞負荷沖擊能力強;
d) 能耗低,出水水質好,並有脫氮除磷功能;
e) 以廢治廢,用酸性的酸洗廢水中和化學沉澱後的鹼性磷化廢水,將廢棄物資源化;
f) 操作環境雜訊小、環境清爽;
g) 污泥產量少、不必迴流、不膨脹、易於維護管理。
⑼ 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的前景怎樣
前景非常看好,據《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隨著污水處理設施的普及、污水處理效率的提高和污水處理程度的深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急劇增加。由於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不足、手段落後,大量污泥沒有得到規范化的處理處置,直接給水體、土壤和大氣帶來「二次污染」,不僅降低了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處理能力,而且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也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相比之下,我國有關污水處理的研究起步很晚。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我國的污泥處理技術處在初級階段,少數污水廠能夠通過機械脫水對污泥進行簡單的處理,從而將污泥的含水率由原來的97%-99%縮減到75%-80%,但是仍然存在處理後污泥的儲存及再處理問題。近20 年來,我國的污泥處理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但研究不夠深入,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標准,在技術方案的選擇上缺乏參考。
⑽ 廢水的三級處理的組成單元與其出水的去向,用途的相關性
廢水的三級處理:隔油氣浮、生化處理、污泥沉降,俗稱老三套。出水應該達到當地排放標准,可排放或再處理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