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論文
1. 水污染的論文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迄今為止,人類還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發現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質、人體組織中水份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動物或植物其體內的水份也佔百分之五以上,可見水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
而近年來,水污染卻非常嚴重,人們大量用水,或排放廢水等,都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一般所稱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將污染物質介入於水體後,變更其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
水污染來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為的污染源,人為的污染源有生活用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農葯、肥料等物質,經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滲透與流動而進入水體,使得水體環境受到污染、森林之採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為因素所造成水體中浮游物與溶解物的增加等。
不僅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海洋也同樣污染嚴重。污染的江河會繼續污染海洋,而且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頻繁出現,也是污染海洋的重要原因。海洋遭受污染後所產生的一種災害性海洋現象就是赤潮,由於海水過於營養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中爆發性繁殖,這種生長量特別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紅色或紅褐色的,因此染紅了海水,導致了赤潮。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一方面,赤潮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另一方面,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而水污染又是造成水嚴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28個國家被列為缺水國或嚴重缺水國。目前正在世界許多地區出現的水資源供應危機。
水資源的缺乏和污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問題。據調查,利比亞和印度目前的水資源開采量分別是其合理利用量的4倍和兩倍,這將直接影響到它們今後的農業生產。泰國首都曼谷由於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致使城市地面出現下沉的危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將比現在增加3倍。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面對城市人口激增與十分有限的水資源,人們將束手無策。目前,全世界有14億人生活在缺乏潔凈飲用水的地區,全球每年有700萬人因缺水或飲用不衛生的水而致病死亡。並且居民所患的疾病中,大約80%直接或間接與飲用水不合格有關。
我國水環境的前景也令人擔憂。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災害頻繁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多年來,我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其中,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
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無論是農村(包括牧區)還是城市,淺層水或深層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主要是城市周圍、排污河兩側及污水灌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污染呈上升趨勢(金傳良等,1996)。
具體而言,根據北方五省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199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至於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觸目驚心,2 01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監測資料表明,符合Ⅰ-Ⅲ類水質標准僅有443眼,占評價總數的22.0%,符合Ⅳ和Ⅵ類水質標准有880和629眼,分別占評價總井數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監測的井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衛生標准。
為了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認識,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
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採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迄今為止,人類還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發現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質、人體組織中水份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動物或植物其體內的水份也佔百分之五以上,可見水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
而近年來,水污染卻非常嚴重,人們大量用水,或排放廢水等,都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一般所稱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將污染物質介入於水體後,變更其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
水污染來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為的污染源,人為的污染源有生活用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農葯、肥料等物質,經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滲透與流動而進入水體,使得水體環境受到污染、森林之採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為因素所造成水體中浮游物與溶解物的增加等。
不僅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海洋也同樣污染嚴重。污染的江河會繼續污染海洋,而且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頻繁出現,也是污染海洋的重要原因。海洋遭受污染後所產生的一種災害性海洋現象就是赤潮,由於海水過於營養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中爆發性繁殖,這種生長量特別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紅色或紅褐色的,因此染紅了海水,導致了赤潮。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一方面,赤潮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另一方面,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而水污染又是造成水嚴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28個國家被列為缺水國或嚴重缺水國。目前正在世界許多地區出現的水資源供應危機。
水資源的缺乏和污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問題。據調查,利比亞和印度目前的水資源開采量分別是其合理利用量的4倍和兩倍,這將直接影響到它們今後的農業生產。泰國首都曼谷由於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致使城市地面出現下沉的危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將比現在增加3倍。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面對城市人口激增與十分有限的水資源,人們將束手無策。目前,全世界有14億人生活在缺乏潔凈飲用水的地區,全球每年有700萬人因缺水或飲用不衛生的水而致病死亡。並且居民所患的疾病中,大約80%直接或間接與飲用水不合格有關。
我國水環境的前景也令人擔憂。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災害頻繁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多年來,我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其中,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
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無論是農村(包括牧區)還是城市,淺層水或深層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主要是城市周圍、排污河兩側及污水灌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污染呈上升趨勢(金傳良等,1996)。
具體而言,根據北方五省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199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至於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觸目驚心,2 015眼地下水監測井點的水質監測資料表明,符合Ⅰ-Ⅲ類水質標准僅有443眼,占評價總數的22.0%,符合Ⅳ和Ⅵ類水質標准有880和629眼,分別占評價總井數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監測的井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衛生標准。
為了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認識,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
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採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2. 求一篇污水處理論文
請點擊這個鏈回接答 http://wenku..com/view/9c12e2d9ce2f0066f5332217.html
3. 關於水污染的論文
水污染調查研究報告
水體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質排入水體,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惡化,水體及其周圍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對人類健康、生活和生產活動等方面造成損失和威脅的情況。
水污染來源
水體污染的來源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
1997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約416億噸,其中45%來源於城市生活污水,55%為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工業水污染主要來自造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采礦業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農村水域周圍的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如釀酒、製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體中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來源。
城市生活污水。盡管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在過去的十年期間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總量卻在增加。1997年與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達到189億噸,而我國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率僅為13.6%。全國各地生活污水對當地水體化學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響不盡相同。例如,山東省生活污水占廢水總量的40%,而重慶市生活污水則產生了當地水體中68%的化學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農業廢水。除了農產品加工這一間接水污染行業外,作物種植和家畜飼養等農業生產活動對水環境也產生重要影響。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氮肥和農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來源。盡管我國的化肥使用量與國際標准相比並不特別高,但由於大量使用低質化肥以及氮肥與磷肥、鉀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較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價低質的氨肥的使用。這種地方生產的氨肥極易溶解而被沖人水體中造成污染。近年來,殺蟲劑的使用范圍也在擴大,導致物種的損失(鳥類),並造成一些受保護水體的污染。牲畜飼養場排出的廢物也是水體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腸桿菌污染的主要來源。肉類製品(包括雞、豬、牛、羊等)在過去的15年中產量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動物糞便直接排入飼養場附近水體。在杭州灣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其水體中化學耗氧量的88%來自農業,化肥和糞便中所含的大量營養物是對該水域自然生態平衡以及內陸地表水和地下水質量的最大威脅。
水污染類型
水體污染類型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類。
1. 有機耗氧性污染
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素等有機物。這類物質進入水體,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分解為簡單無機物質。在此過程中消耗水體中的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有機物進入水體,勢必導致水體中溶解氧急劇下降,因而影響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嚴重的還會引起水體發臭,魚類大量死亡。
2. 化學毒物污染
隨著現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每年排入水體的有毒物質越來越多。有毒污染物的種類已達數百種之多,大體可分為四類:(1)非金屬無機毒物(CN、F、S等),(2)重金屬與類金屬無機毒物(Hg、Cd、Cr、Pb、Mn等),(3)易分解有機毒物(揮發酚、醛、苯等),(4)難分解有機毒物(DDT、六六六,、多氯聯苯、多環芳烴、芳香胺等)。
3. 石油污染
隨著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油類對水體特別是海洋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目前由人類活動排入海洋的石油每年達幾百萬噸以至幾千萬噸。1991年的海灣戰爭造成的石油污染是至今最大的石油污染。進入海洋的石油在水面形成一層油膜,影響氧氣擴散進入水中,因而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石油污染對幼魚和魚卵危害極大,油膜和油塊粘附在幼魚和魚卵上;使魚卵不能成活或使幼魚死亡。石油使魚蝦類產生石油臭味,降低海產品的食用價值。石油污染破壞優美的海濱,風景,降低了作為療養、旅遊地的使用價值。
4. 放射性污染
水體中放射性物質主要來源於鈾礦開采、選礦、冶煉、核電站及核試驗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等。從長遠來看,放射性污染是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潛在性威脅之一。
5. 富營養化污染
富營養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緩慢、更新期長的地表水體,接納大量氮、磷、有機碳等植物營養素引起的藻類等浮游生物急劇增殖的水體污染。自然界湖泊也存在富營養化現象,由貧營養湖→富營養湖→沼澤→乾地,但速率很慢。人為污染所致的富營養化,速率很快。在海洋水面上發生富營養化現象稱為「赤潮」。在陸地水體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稱為「水華」。在地下水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稱該地下水為『肥水」。一般認為,總磷和無機氮含量分別在20mg/m3 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現水體富營養化過程。不同的研究者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劃分指標給出不同的值。
6. 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病毒。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大多來自於未經消毒處理的養殖場、肉類加工廠、生物製品廠和醫院排放的污水。
水污染與水質評價指標
水受到污染時,首先要知道受污染的程度,水的分析測定概括起來有化學、物理、生物學性質三個方面,並通過不同的指示定性定量地反映,這些指標稱為水質評價指標。一般地水質評價指標如下:
(1)pH值
在水中pH值的允許范圍一般在6.5~8.5之間。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變化范圍是比較小的。一般認為魚能正常生存的酸鹼度就是pH值的允許范圍。當降雨時,鮭魚在pH為5.5的條件下,就全部死亡。顯然,pH值為5.5時就不是允許范圍了。
(2)濁度和透明度
所謂濁度,就是用來表示水質混濁程度的單位。當1L水中含有1mg直徑為62~74μm的白陶土時,被稱為濁度1度(1°)。使用濁度計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與標准液的吸光度進行比較測定。所謂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號活字印刷成文字,置於被測液的底部,然後通過液層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剛剛能辨認出文字的水層高度的厘米數來表示。進行了廢水濁度和透明度的測定,水的污濁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懸浮物(SS)
多數廢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懸浮物。所謂懸浮物,也有人稱之為「浮游物」。當溶液混濁時,除含有懸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過這二者是難以截然分開的。
(4)溶解氧(DO)
當廢水中含有還原性有機物質時,這些還原性物質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應,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當水中有機物多時,溶解氧就少。因此,測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為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的方法,則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並付諸於實踐。系表示污染物質數量的個指標,它是水中的有機物被好氣性微生物分解時所需氧的數量,而氧的量與有機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
(5)化學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
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機物被氧化分解時,所消耗氧化劑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機污染物時所需的氧的當量,這個氧的當量與有機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在我國一般多採用CODMn評價地面水環境和自來水質評價。
(6)生物化學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
BOD表示水中的有機物在好氧條件下,經微生物分解時,所需的氧的當量,然而,COD及BOD兩個指標,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機物的含量,只有相當於有機物氧化率的60%~70%,況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條件下所測結果又不一致,但目前這兩種指標仍被採用,在時間上BOD的測定在20℃條件需要5天(BOD5)而COD測定只需2小時就可以了。現在對於BOD、COD的測定又被所謂的TOC、TOD測定器所代替,近來已作為公認的方法普遍採用。
TOC、TOD僅用幾分鍾的時間就可測定出來,而巳還能連續測定。TOC(Total Or-ganic Carbon)為有機碳總量。在測定水中的碳化物時,以鈷(Co)作觸媒,在950℃的條件下燃燒。燃燒時產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紅外線氣體分析儀測定。其間把無機的碳酸鹽在150℃的低溫條件下燃燒,測出其CO2的數量。從總碳中減去此CO2量後,就為有機碳的測定值。
也可用總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表示,即以白金為觸媒,在900℃的條件下燃燒。此時產生的總氧量,因為包括了一部分亞硝酸氧化時所用去的氧,所得結果不夠准確。
用TOC、TOD法所測定的理論值准確度高,是目前對水質各指標測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測定值的比較如圖6-14所示。從圖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論值是相當低的,僅為60%~70%。而TOC、TOD的理論值卻能達到90%。ThOC表示理論TOC。
(7)依賴生物指標的方法
僅僅採用如前所述的BOD、COD這兩個指標作為表示水中含有機物的量是不夠的。例如在兩種水內,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種情況下比較哪一個已經污染?哪一個沒有污染?是難以分清的。可是,如果知道了棲住在那裡的生物種類,就可判定水質污染的程度了。
日本津田松苗氏搜集整理的多腐性水域特徵的具體內容如表6-5所示。該表把水質分為強腐水性、α-中腐水性、β-中腐水性和貧腐水性四種。按水質污染、惡化程度的順序,以等級表示。
貧腐性的清潔水,在昔日到處都是。而遺憾的是現在不多了。那時從山谷中流出的水,既清潔又潔凈,不加任何處理也是很可口的飲用水。在這種水中,既沒有鯉魚也沒有鯽魚,連細菌和植物性生物也很少。至於原生動物,則更為稀少。
與此相反,在第一污染區——強腐水性水域,不僅BOD多,而且底層的污泥是黑色;不單是細菌的數量多,而且嫌氣性的生物也多;一切腐敗性的毒物,特別是硫化氫(H2S)和氨(NH3)之類的物質全有。在這種環境中,只有抵抗力很強的生物方能適應。在該水域打撈的魚,對人們來說已經成為無用之物了。
水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水利部門報告顯示, 1997年,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與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長增加了6.3個百分點,豐水期增加了5.5個百分點,在所評價的5萬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佔42%,其中污染極為嚴重的河道佔12%。 全國七大水系的水質繼續惡化。
長江幹流污染較輕。監測的67.7%的河段為Ⅲ類和優於Ⅲ類水質,無超Ⅴ 類水質的河段。但長江江面垃圾污染較重,這是沿岸城鎮和江上客船亂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嚴重妨礙了葛洲壩水電站的正常運行,影響了長江三峽的自然景觀。
黃河面臨污染和斷流的雙重壓力。監測的66.7%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黃河斷流的年份最長歷時21天,1996年為133天,1997年長達226天。
珠江幹流污染較輕。監測的62.5%的河段為Ⅲ類和優於Ⅲ類水質,29.2%的河段為Ⅳ類水質,其餘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總汞。
淮河於流水質有所好轉,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狀況改善明顯。幹流水質以Ⅲ、Ⅳ類為主,支流污染仍然嚴重,一級支流有52%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二、三級支流有71%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非離於氨和高猛酸鹽指數。
海灤河水系污染嚴重,總體水質較差。監測的50%的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遼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污染嚴重。監測的50%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松花江水質與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監測的70.6%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水庫污染相對較輕。與1996年相比,1997年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減輕。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為:滇他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鏡泊湖、博斯騰湖、興凱湖和洱海。湖泊水庫突出的環境問題是嚴重富營養化和耗氧有機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總磷、高猛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庫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和揮發酚。部分湖庫存在汞污染。個別水庫出現砷污染。
水污染治理
1. 水體自凈
水體中污染物濃度自然逐漸降低的現象稱為水體自凈。水體自凈機制有三種。
(1)物理凈化:物理凈化是由於水體的稀釋、混合、擴散、沉積、沖刷、再懸浮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濃度降低的過程
(2)化學凈化:化學凈化是由於化學吸附、化學沉澱、氧化還原、水解等過程而使污染物濃度降低。
3)生物凈化:生物凈化是由於水生生物特別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濃度降低。
水體自凈的三種機制往往是同時發生,並相互交織在一起。哪一方面起主導作用取決於污染物性質和水體的水文學和生物學特徵。水體污染惡化過程和水體自凈過程是同時產生和存在的。但在某一水體的部分區域或一定的時間內,這兩種過程總有一種過程是相對主要的過程。它決定著水體污染的總特徵。這兩種過程的主次地位在一定的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如距污水排放口近的水域,往往總是表現為污染惡化過程,形成嚴重污染區。在下游水域,則以污染凈化過程為主,形成輕度污染區,再向下游最後恢復到原來水體質量狀態。所以,當污染物排入清潔水體之後,水體一般呈現出三個不同水質區:即水質惡化區,水質恢復區和水質清潔區。
2. 水污染治理辦法
為加強水資源保護,防止對水資源的破壞、浪費和嚴重污染,應有適當的對策。
1、增加水資源收費范圍,提高收費價格
水資源費的收繳不能僅限於地下水,對一切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庫等均應該是水資源費的收繳范圍,使全社會樹立起珍惜寶貴的水資源觀念。過低的水費價格給人以水資源廉價的錯誤感覺,廉價用水淡化了人們的節水意識,間接地鼓勵了浪費。水資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保護水資源的重點是節約用水,只有利用高價格的杠桿作用完全可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水費的價格應包括水資源費、水資源補償費、水處理成本、輸送費、稅費、污水處理費、超量水費等。
2、提高水污染排污費的收繳額度,使排污費遠遠地高於水資源恢復治理的費用
當前,我國排污費定位太低,遠遠低於水資源補償費用,這種欠量收費辦法難以體現國家用經濟手段處罰水資源破壞和污染行為,難以實現有效的水資源保護。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費指標,向等量甚至高於水資源恢復治理費靠攏,採取「嚴進嚴出」的措施,就能徹底規范污染者的行為,企業就會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努力做好水污染的治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
3、大力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重復利用率
我國水資源利用率不足50%,重復利用率為20%左右,低效的水資源利用,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嚴重浪費局面。只有施行較高的水資源價格,高額的水污染排污費,就會有效地促使企業採取措施,改直流冷卻為循環冷卻,改漫罐為噴罐或滴罐,採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和生產工藝,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復利用,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的環境效益雙統一。
4、加強對地下水資源污染和破壞的處罰力度
伴隨煤炭、石油等地下礦藏資源開採的同時,也抽排了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就黑龍江省雙鴨山礦山區而言,平均每開采1噸原煤,抽排近6m3的地下水資源,這些地下水初始流出時並未受到污染,但在流經井筒採掘作業現場時,被人為污染,這些礦井地下水只有少量被利用,絕大部分是白白地排放掉了,造成近4000萬m3地下水損失。有此可見,地下生產作業對地下水資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壞行為,對這種污染和破壞行為,應收取地下水資源費、水資源補償費、排污費,並嚴格要求較高的水利用率,採取有效措施和技術,減輕地下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嚴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資源,違者予以重罰,避免造成區域性地下水資源的枯竭。
5、研究解決污水的資源化利用
污水資源化利用是解決用水緊張的一個有效途徑,並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實現較好的環境效益。就拿全國煤炭產量12億噸計算,大約抽排50億m3的受污染的礦井地下水,如若全部凈化成飲用水,可產生50億元的毛利潤,完全可稱補全煤炭行業的虧損指標。另外,利用礦井水做選煤用水、水產養殖、農田灌溉、地下回灌等。
6、廢水不廢
為糾正以往把廢水當作廢物的錯誤觀念,應該把廢水稱作污水比較妥當,藉以提高人們對污水也是資源的認識,提高污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我們的想法:
以前對水污染的認識不是很深,甚至有些片面,雖然口口聲聲揮著保護水資源的大旗,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卻常常是大相徑庭。在做研究性課題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在時時刻刻受著鞭笞,為自己平時某些不理智行為感到懊悔。其實保護水資源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臉水澆花,拖地等。我想,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更多是讓我們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過這次的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我們的口號:
一粒沙里一個世界,一朵花里一個天堂,一滴水裡也有無盡的幻想。。。
4. 污水處理類的論文
基於快速城市化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研究
【摘要】: 集中式污水處理是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的主要形式,具有處理效果好、便於管理、以及「規模效應」等優點,對城市水環境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存在資金投入大、周期長等弊端,導致城市污水處理滯後,使城市快速擴張區污水排放成為加大城市水環境壓力的重要區域;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可實現污水就近處理,處理設施建設靈活、投資少,可以作為污水集中處理模式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本文以城市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集中、分散污水處理模式特徵及制約因素分析,對污水分散處理區域進行判定;其次,在污水分散處理技術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特徵,構建了達標排放分散處理技術模式和污水再生利用分散處理技術模式;最後,針對污水分散處理存在的制約因素,制定了污水分散處理運營管理模式及對策,得出以下結論: (1)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污水處理模式應該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從整體上實現城市污水集中和分散處理的有效結合,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改善城市對水環境的壓力。 (2)污水分散處理區域的判定是制定污水處理技術模式的依據。污水分散處理模式應用於以下區域:在集中處理污水管網規劃之外的污水排放區域,應建設永久性分散污水處理設施,進一步根據有無中水回用要求,又將分散處理模式細分為分散處理後直接排放和分散處理後再生利用兩類模式;在污水排放區域,集中管網規劃建設范圍之內而集中處理設施滯後的區域,應建設臨時性污水分散處理設施,其是或否回用應依據區域環境管理的要求而定。 (3)對於達標排放的項目,通過污水處理技術及特徵比較,得出在佔地面積為主要制約因素的條件下,當污水排放執行二級排放標准時,可選擇曝氣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兩種分散式污水處理工藝;當污水排放執行一級排放標准時,可選擇SBR分散式污水處理工藝。鑒於佔地面積制約,建議將污水分散處理設施設計成地埋式。對於污水處理後再生利用的項目,分居住區和高校兩種情形進行了分析,得出:當居住區中水回用於城市雜用水時,可採用曝氣生物濾池工藝;當回用於景觀用水時,可採用SBR工藝;MBR工藝可作為高檔住宅區的污水處理及回用工藝。當高校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受土地面積制約時,可選擇地下滲濾污水處理技術;當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受面積制約時,可選擇運行費用較低的生物氧化接觸法或生物曝氣濾池處理技術。 (4)在適宜於分散處理工藝模式選擇的基礎上,得出用戶自助模式可適用賓館、寫字樓、商業會所及高校污水處理系統的運營管理;建設-擁有-運營模式(Build-Owning-Operation,簡稱BOO)適用於中、小型居民社區污水處理及回用系統的運營管理;建設-經營-轉讓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簡稱BOT模式)適用於大型居民社區、經濟開發區的污水處理系統的運營管理。 (5)提出了加快制定污水分散處理技術體系、促進污水分散處理的優惠政策、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及在線監測等促進污水分散處理模式應用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 污水分散處理 中水回用
【目錄】: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國內外污水分散處理模式應用現狀
1.3 研究意義
1.4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城市污水分散處理模式適用區域判定
2.1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模式分析
2.1.1 污水集中處理特徵分析
2.1.2 污水集中處理制約因素
2.1.3 污水集中處理存在的問題
2.2 城市污水分散處理模式分析
2.2.1 分散處理模式的特徵分析
2.2.2 污水分散處理制約因素
2.3 城市污水分散處理區域判定
第三章 污水分散處理技術模式構建
3.1 分散污水處理技術分析
3.1.1 人工處理技術分析
3.1.2 自然處理技術分析
3.2 區域污水分散處理技術模式構建
3.2.1 達標排放分散處理技術模式
3.2.2 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分散處理技術模式
第四章 污水分散處理運營管理模式與發展對策
4.1 構建污水分散處理運營管理模式
4.1.1 污水分散處理市場化運營管理
4.1.2 污水分散處理市場化運營管理模式的選擇
4.2 污水分散處理發展對策
4.2.1 建立污水分散處理技術體系
4.2.2 制定分散處理優惠政策
4.2.3 加強政府監督管理職能
4.2.4 完善收費制度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你還可以到誠信論文發表網(cxlw027),豆丁,紅袖添香論文網,維普,攜手論文網,萬方,知網……這些網站上面找論文,一般論文都可以在那些網站上面找到。
5. 求一篇污水處理的論文,查重率小於20%,3000字就行
摘要:本文系統地介紹並分析了污水處理廠流程中各個處理構築的能耗情況,並針對各個構築物提出有效的節能途徑。指出了常用的污水好氧處理能耗過高的突出問題,建議改用能耗低,但是造價稍高的好氧過濾等處理方法。污水再生利用也是解決污水處理能耗高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污水能耗與功效 好氧過濾 生態處理 自凈 一、前言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低、環境污染壓力大,但現行的處理技術多數面臨高額資金投入的難題,當前迫切需要低能耗、生態型的污水處理技術。並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快,我國城市污水排放量持續增長。我國水污染的治理重點已經開始從工業點源為主的控制治理,逐步轉變為以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為主的控制治理。如何經濟有效地解決生活污水的污染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引起了人民群眾和政府部門的極大關注。 然而污水處理的費用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想將污水和廢水處理好,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我們就必須以最經濟的方式處理污水,這就涉及到一個污水能耗與功效的問題。下面就污水處理廠的整個污水處理的流程進行分析,找到當前常用的污水處理流程中工藝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使以後的污水處理更加容易,更加全面,將污水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的限度。 二、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 目前,常用於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方式為集中污水處理系統和傳統的三格式化糞池。其它的處理構築物也都是大同小異的,主要的流程不外乎如此: 污水收集設施[包括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工廠排放水管道等]-->污水提升泵站-->格柵攔截-->沉砂池-->初沉池-->曝氣池、厭氧池等核心處理工藝流程-->二次沉澱池-->排水管道或渠排入水體[①] 其中核心處理流程可分為一級處理和二級及以上的深度處理。深度處理流程主要有好氧處理流程、厭氧處理流程及兩者相結合的處理方法。 目前,好氧處理方法有SBR工藝、UASB工藝、氧化溝、氧化塘等工藝,在曝氣池裡充入空氣或氧氣,讓好氧細菌除去污水中的有機物雜質;厭氧處理流程主要有厭氧流化床、兩相厭氧發酵、厭氧濾池等利用厭氧菌進行厭氧發酵的方法除去污水中的有機物的;另外常用的還有像A20及其變種的工藝流程都是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相結合的處理流程,其處理效果往往比單一的處理方式好得多。 深度處理構築物不外乎以下幾種:曝氣池、厭氧池、氧化塘、厭氧反應器及特殊的除磷脫氮設備,或者是它們的變種工藝,但是處理原理都是大同小異的。 三、各個處理構築物的能耗分析 3.1、污水處理系統[②] 目前,污水處理系統又有集中污水處理系統和分散式處理系統。前者是指各種城市生活污水,經預處理符合管道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和城市融雪、降水等混合廢水經過城市下水管道收集,然後集中被輸往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廠再根據進水的水質,綜合規劃,採用適宜的措施集中處理;在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後,排入自然水系的一種污水處理方式。一般用於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型城市。該系統初始投資大,需要敷設相應的城市污水管網,運行管理成本很高,因而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鎮有極大的應用局限性。 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是指在小區或一個工廠設置化糞池或小型的污水處理設施,對生活污水進行預處理,對能夠利用的中水進行沖廁所、洗車、澆灑路面花壇等。雖然分散式處理流程可能導致處理費用提升,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是有它的優越性的,特別是現在過於集中的污水處理費用越來越高,處理流量也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分散式處理方式更顯示了它的優越性。 3.2、污水提升泵站的能耗分析 隨著人們對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一狀況的認識和對加強環境保護意 識的加強,現在大多數城市都紛紛建設了污水處理廠,處理流程也由簡單的一級處理升級為二級或更深度的處理。但是對於大中型城市來說,普啟遍還是採用集中處理的方式。一個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面積都很大,這就需要用提升泵站將遠處的污水提升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這些污水提升泵站不僅要保障所有污水都要提升到污水處理廠,還要適應污水量變化的要求,一般其流量都是很大的,輸送的路程也很遠,再者污水管道一般都埋設較深,泵站需要有很高揚程,電耗十分可觀。 電費是污水提升泵站的主根能耗,輸送路程越遠,電價越高,像武漢的龍王嘴污水處理廠就設有五個污水提升泵站,將附近很大面積的污水匯集起來,其流量還是不大,目前正在擴建的工程處理流量也才15萬噸。 3.3、格柵、沉砂池和初沉池的能耗分析 格柵是利用柵條攔截污水中粗大的雜質,污水經過格柵時,由於柵條的阻擋會引起水頭損失,這就需要有水泵提升污水以增大污水的勢能;再者,柵渣的機械粉碎處理也是耗能過程。這兩者是格柵處理流程的主要能耗根源。 沉砂池和初沉池用以除去污水中粗大的砂粒以及細小的懸浮物,除了污水在池子中的水損外,刮砂刮泥設施以及其後續處理會有很大的能耗,但是這些能耗都不大。 3.4、曝氣池的能耗分析 曝氣
6. 有沒有關於污水描寫的文章
水體污染與來自凈、自水體中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和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
1)水體污染與自凈
水體污染(water body pollution):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體,使水和水體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這種現象稱為水體污染。
7. 關於污水的論文範文!!快相當急
污水再生利用有關問題的探討[論文關鍵詞]污水 回用問題 分析
[論文摘要]用水量的增加對現有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意識到污水回用是一種非常可靠的供水水源,成功的污水回用工程越來越多,供水和污水處理行業越來越意識到污水再生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為滿足高水質標准而進行污水處理廠更新改造的成本不斷增加,污水回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污水回用的意義
污水回用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而且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利用處理後的污水。美國加利福尼亞洲有200多個污水回用廠,每年為850多個用戶提供回用水(非飲用水)約4.96億m3。污水回用受到越來越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對現有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意識到污水回用是一種非常可靠的供水源;成功的污水回用工程越來越多;供水和污水處理行業越來越意識到污水回用的經濟和環境效益;蓄水工程(如水壩)的環境和經濟成本越來越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與過度用水有關的環境影響;趨向於回收成本水價制度的引入促進了污水的回用;為滿足高水質標准而進行污水處理廠更新改造的成本不斷增加。
二、污水可持續利用的領域
(一)工業用水的回用
從理論上說,經處理的污水可以回用於各種不需要符合飲用水水質要求的工業企業。各種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冷卻水、鍋爐用水、生產和加工用水、清洗和輔助用水(如除塵和澆地)等,都可以利用經處理的污水。可以使用經過處理的污水的行業包括商業洗車、造紙廠、礦山、石油精煉廠、電站、商業洗衣、道路建設企業、旅遊點、釀酒廠,以及混凝土、磚、紡織品、金屬及塗料的生產廠。日本近40%經處理的市政污水被用於工業用途,而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洲分別為2%和5%。
在增加工業的污水回用量方面也有一些障礙,主要原因包括:污水水源的距離;水質及潛在的健康影響,特別是對食品生產行業;可獲得的水量及供水的持續性;潛在的供水可靠性;需要改變工業生產程序和水處理方式;與其他可替代水源成本的比較;對水質的具體要求(例如,為避免冷卻水水垢、腐蝕、生物的生長及污染),等等。
(二)居民及社區的非飲用水回用
對居民來說,污水回用可以用於沖洗馬桶、洗車、清洗和澆灌花園.從社區的角度來看,污水回用的非飲用水用途還包括室外的灌溉及各種娛樂場所用水。美國加利福尼亞洲早在1961年就將經處理的污水用於有遊船及可垂釣的湖泊。提供非飲用水的一種有效辦法是建立分質供水系統。美國佛羅里達州阿爾塔蒙特城的一項分質供水工程,解決了4.5萬人的非飲用水使用問題,其供水量佔全城總供水量的30%。
限制污水回用於居民和社區非飲用水的因素包括:健康因素;缺乏相關的指導;更新和建設水處理和供水設施的成本;處理過的污水水源的距離;灌溉需水的季節性變化;灌溉方面的技術性問題和環境的可持續性。
(三)間接的飲用水循環
間接的飲用水循環是將一部分經過處理的污水注入已有的供水水源中,通過水體的稀釋作用,以及長時間的存放和取水後的處理,確保它滿足可飲用水的水質標准。缺乏對水質和水處理知識的了解、社會的理解和對健康的關注,可能是間接飲用水循環的最大障礙。
(四)直接的飲用水循環
直接的飲用水循環是對污水經過全面處理,達到飲用水水質標准後注入飲用水供水系統中直接循環使用的過程,中間不經過儲存或不混有地表水或地下水。目前,這種利用方式還較少見。
實施直接飲用水循環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研究不夠;對健康的關注;處理水達到可靠的高水質的成本較高;缺乏對水質及處理方法的了解。
三、污水的可持續回用分析
制定可持續污水回用戰略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回用水的水質必須滿足不同用水要求的原則;二是污水回用必須符合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原則;三是在污水回用決策方面必須強調適當的健康、環境和經濟因素的原則;四是污水回用項目必須是社會所需要的原則;五是污水回用必須作為總的水管理一部分的原則;六是污水回用的決策程序必須透明的原則;七是鼓勵社會參與污水回用規劃、開發和實施的原則;八是社會應可以得到有關污水回用可靠信息的原則。
依據上述原則,應為實施可持續污水回用戰略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包括:修訂或頒布法律;制定回用指南和標准;提供技術支持與培訓;加強宣傳,提高對污水回用的了解;對關鍵領域與技術的研究提供支持;建設污水回用示範項目;積極支持污水回用項目;廣泛合作,實施污水回用戰略。
(一)從立法上支持污水回用
應該從立法上建立鼓勵和支持污水回用的制度。首先應對國家現有相關立法的適用性進行評價,確定哪些方面不利於污水的回用,並對這些方面進行修訂;沒有涉及到的,應通過頒布新的法律法規來完善。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在《安全飲用水法》、《水回用法》和《加利福尼亞洲管理法》中,對污水回用的准則、領域、水處理、水質要求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二)制定污水回用的科學標准
應在進行詳細的咨詢和研究後,制定污水回用指南。這些指南應能夠為污水用水戶提供有關回用項目規劃、設計和運行方面的指導.指南應涉及污水回用的各個領域,如利用污水灌溉牧場和作物,灌溉城市公園、花園、運動場和休息場所等,澆灌高爾夫球場,將污水回用於工業目的,分質供水,用於娛樂目的和間接飲用水循環,等等。對有關的標准要進行評價,特別是水質標准,並根據評價的結果修改現有的標准或制定新的標准。美國加利福尼亞洲污水回用准則就詳細地規定了經不同處理的污水在灌溉、蓄水、冷卻用水及其他用水方面的適用范圍。
(三)在技術上對污水回用提供支持
政府部門應鼓勵和促進教育機構、行業和其他培訓組織進行有關污水回用工程設計、運行、維護、管理、技術及污水利用方面的培訓,而且應為這樣的培訓提供支持,使服務商和用水戶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有關污水回用的宣傳材料和網際網路等手段向用水戶提供有關安全用水的信息,包括立法、指南與標准、培訓課程、研討會及研究成果方面的信息。
(四)加強對污水回用意義的宣傳
政府應制定宣傳計劃,加強社會對污水回用、效益及其在水資源管理中作用的了解.應在進行其他水管理教育計劃(如節水宣傳)的同時,增加污水回用方面的內容.鼓勵社會介入污水利用活動,並且政府應對從事社區教育的人員和針對水管理教育者的培訓提供援助。
(五)注重對污水回用關鍵領域的研究
通過建立專門的研究和開發機構,對污水回用進行持續的研究,以保證關鍵問題如健康、環境、經濟和技術得到明確和解決。必須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先研究:(1)健康,必須對污水回用和蓄水設施中生物和化學污染物的風險進行評估,研究減少風險的技術;(2)環境,污水回用的環境費用和效益;(3)經濟,污水回用和相關活動的經濟成本和效益;(4)技術,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和處理廠運行技術。
8. 關於污水處理的論文。
加我,44503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