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蒸餾法
Ⅰ 什麼是蒸餾酒
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製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後進行蒸餾後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蒸餾酒在世界分布很廣,每個地方都各具特色。我國用曲釀酒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其獨特的工藝,傳承至今,獨樹一幟。蒸餾酒被分為六大類:中國白酒、威士忌、伏特加、金酒、白蘭地、朗姆酒。也稱之為六大烈酒。今天我們從原料、發酵、釀造工藝、香味成分等幾個方面,簡單聊一下這幾種酒的區別。
原材料
中國白酒:高粱,大米,玉米,小麥,青稞等為主
威士忌:大麥、玉米
伏特加:黑麥、大麥
金酒:杜松子、麥芽、玉米
白蘭地:葡萄糖或者水果
朗姆:甘蔗汁或者糖蜜
中國白酒主要以糧食為主,主要是國情所致,先進的生產力導致糧食有了剩餘。而用糧食釀出的酒口感,香味等各方面也會優於水果,薯干,甘蔗,植物根莖等非糧食酒。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發酵
中國白酒:傳統發酵方式是固態發酵、固液法、液態法,發酵劑有大麴、小曲、麩曲、葯曲
威士忌:液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大麥芽和酵母
伏特加:液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大麥芽和酵母
金酒:液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麥芽酵母
白蘭地:特態發酵,發酵劑主要是酵母
朗姆:液態發酵,發酵劑是酵母和生香酵母
綜上可知,中國白酒以固態發酵為主,發酵時間最少一年,微生物的生長,菌類的生長遠遠高於其他烈酒。大麴小曲自然曲的發酵,釀造出來的酒的微量成分也高於其他蒸餾酒,對人體有益,以茅台鎮核心區生產醬酒為首。
釀造工藝
中國白酒工藝可謂復雜,醬香型白酒最重要釀造原則可以可以概括為「12987」。即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蒸餾,正是這一項又一項的嚴格規定,保證了醬香型白酒獨特的韻味。這是任何一種酒都無可比擬的。
香味成分
白酒主要的香味成分就是酸類、酯類、高級醇類、羰基化合物、高級脂肪酸乙酯等。就酸來說,中國白酒的總酸遠遠高於其他蒸餾酒,中國白酒以醬酒為例,乙酸、乳酸、單寧、氨基酸為主,而其他蒸餾酒主要是乙酸;
酯是白酒中的主要香氣成分,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是中國白酒的三大主要酯,也決定著白酒的主要香型;高級醇是其他幾大蒸餾酒的主要香味成分;高級脂肪酸乙酯,例如:辛酸、壬酸、十二酸、十六酸、油酸等在中國白酒中含量很高。
中國白酒具有優秀的歷史文化,就醬酒而言,早在宋朝時期就產生了,公元500多年,北齊武成帝隆重推薦美酒「茅酒」指茅台鎮白酒,載入二十四史。從此一個歷史文化脈絡清晰、傳承有序、影響深遠的醬酒文化有了屬於他的軌跡。蒸餾酒的大哥當之無愧為中國醬香型茅酒。
中國白酒正在從文化的挖掘,品質的追求上不斷的提升,全國遍地開花的傳統白酒正規生產廠家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相信中國白酒在未來的市場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Ⅱ 白蘭地和威士忌的區別
白蘭地和威士忌的區別:
1.原料不同
狹義上的白蘭地,是特指用葡萄作為原料蒸餾、釀造出的酒,也是我們普遍認知上的白蘭地,以其他水果釀造的白蘭地通常會在前面加上水果名稱,例如蘋果白蘭地、櫻桃白蘭地等等;威士忌則是以大麥、玉米、黑麥等穀物釀制的蒸餾酒。
2.色澤差異
白蘭地色澤金黃透明,香醇濃郁;威士忌,在陳年的過程中酒色也由原來的無色透明轉為或淺或深的琥珀色。3.陳釀年份不同
白蘭地是屬於貯藏年份越久,品質越好的類型,一般2年以上叫VSOP,6年以上叫XO,更高的年份還有拿破崙級等等。年份越高,價值越高,其中很多知名干邑品牌的XO年份都是二三十年以上的;威士忌一般存儲10年以上,20年以上就開始退化了。
(2)麥芽蒸餾法擴展閱讀:
白蘭地,最初來自荷蘭文Brandewijn,意為「燒制過的酒」。狹義上講,是指葡萄發酵後經蒸餾而得到的高度酒精,再經橡木桶貯存而成的酒。白蘭地是一種蒸餾酒,以水果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貯藏後釀造而成。以葡萄為原料的蒸餾酒叫葡萄白蘭地,常講的白蘭地,都是指葡萄白蘭地而言。以其他水果原料釀成白蘭地,應加上水果的名稱,蘋果白蘭地、櫻桃白蘭地等,但它們的知名度遠不如前者大。
白蘭地通常被人稱為「葡萄酒的靈魂」。世界上生產白蘭地的國家很多,但以法國出品的白蘭地最為馳名。而在法國產的白蘭地中,尤以干邑地區生產的最為優美,其次為雅文邑(亞曼涅克)地區所產。除了法國白蘭地以外,其他盛產葡萄酒的國家,如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美國﹑秘魯﹑德國﹑南非﹑希臘等國家,也都有生產一定數量風格各異的白蘭地。獨聯體國家生產的白蘭地,質量也很優異。
Ⅲ 蒸餾法的麥芽蒸餾
.麥芽蒸餾法(Malt Distilling)是一種蘇格蘭威士忌酒的製造工法,只以已經發芽的大麥作為原料,經發酵後,再以壺式蒸餾器進行二到三次的蒸餾,產生所要的高酒精度蒸餾酒。
雖然其他種類的威士忌有時也會使用同樣的製造方式,但此類生產方式仍以蘇格蘭麥芽威士忌的生產為大宗,其他類威士忌的做法則是大同小異。 製造麥芽
一般而言新收割的大麥其水分含量約在11-12%之間,麥芽製作的過程是先將這些新鮮的大麥浸泡在水中,讓其發芽開始產生一連串的化學變化,然後再以加溫的方式中止發芽。
浸泡
目的在使大麥的含水量提升到46%以上以便讓酵素活化。雖然是個看似簡單的程序,但卻往往是麥芽製造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只要此步驟做好後頭的手續往往只是例行公事。
現代化的浸泡手續是在一種名為Saladin box的特殊容器裡面,以攝氏16度的環境進行兩階段的浸泡工作。其中第一階段的浸泡持續14小時,此時大麥里的水含量提升到36%,中間經過24小時的通風(Air Rest),然後再開始為時12小時的第二階段浸泡。
在通風過程中,原本用來浸泡大麥的水需要放乾,再使用抽風或吹風的方式讓空氣從大麥的縫隙之間通過,以便移除二氧化碳恢復氧氣的供給。此舉有助於刺激大麥的新陳代謝,但是過度的刺激會造成高溫而傷害到發芽的過程,使用Saladin box能在過程中提供足夠的空氣以降低大麥溫度。
發芽
在發芽的過程中大麥會產生溫度,為了讓溫度分布平均,需要有經驗的工人經常地翻動平鋪在地面的大麥。除了傳統的手工鋪地發芽(Floor Malting)之外,也有些酒廠開始採用較商業規模的機械發芽,但真正考究的傳統酒廠(例如Laphroaig)卻仍堅持傳統量少但是注重風味的發芽方式。
之所以需要讓大麥發芽,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促進大麥裡面酵素(酶)這種物質的產生,酵素的存在是要將大麥里的澱粉轉化為可供發酵的醣類非常重要的關鍵。
烘烤
利用爐內加熱將含水量高的青麥芽烘乾,而影響成品風味的關鍵因素在於烘烤時是使用何種燃料。傳統的高地區蘇格蘭威士忌使用當地盛產的泥炭作為烘烤時的燃料,所以這樣製作出來的麥芽威士忌擁有非常濃郁的泥炭煙熏香。但由鐵路自英格蘭運過來的煤炭也可作為烘烤時的原料,這樣的方式製作出來的威士忌在口味上較為清新,有些蒸餾廠則是在第一次烘烤時使用泥炭、第二次使用煤炭,來達到風味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輾碎
將發好芽也烘乾了的麥芽送入輾碎機里,輾成大小適中的顆粒,一些不需要的殘餘例如榖殼等的部分經篩除後被拿去當飼料使用。
發泡
磨成粉後的麥芽被送進銅制的大型發泡桶(Mash Tun)中,注入三股分別為攝氏63度、93度、93度的熱水,將麥芽中的澱粉轉化為含醣的液體,稱為麥汁(Wort),經過濾後,固態的殘渣被拋棄作為飼料使用。
發酵
經過冷卻後的麥汁被放入容量自1000到20,000公升不等的大型發酵桶(Wash backs)中,並且加入特定的酵母片,在放置約兩天後,麥汁被轉化成一種類似啤酒的低酒精度液體(Wash)與二氧化碳。在此階段使用的酵母種類不同會明顯影響麥芽威士忌的風味,許多威士忌酒值得品味的特色,例如花香、果香等特性,都是因為酵母的選用不同而造成的。
蒸餾
威士忌之所以被分類為蒸餾酒而非發酵酒,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是因為此步驟,利用酒精的沸點低於水的特性,以加熱後再冷卻的方式將酒精與水分離。第一次加熱蒸餾再冷卻後的液體其酒精度至少需要到達28%,否則將無法成功分餾,經過第二次蒸餾後的威士忌原酒,其酒精度依照蒸餾廠的不同,介於60-70%之間。
陳年
如果沒有經過這道過程,那麼威士忌將只會是很普通的蒸餾酒,而不會是這麼神奇的傳統藝術。所有的威士忌都是陳封在橡木桶里進行陳年的過程,然而,依照各蒸餾廠的特色不同,所選用的木桶造型與橡木品種卻有所差異。
Ⅳ 誰知道古代未蒸餾酒怎麼做的,具體釀造工藝是什麼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國古籍記載各不相同,一說源於軒轅黃帝,一 說始於禹時儀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我們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質,如水果,蜂蜜、獸乳,很 容易受到自門然界中的發酵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酒。所以,不少人認為:最原始的酒,應該是由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這在古人 的筆記上屢見不鮮。眾所周知的猿酒當是自然酒之一。
第一代人工飲料酒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先進入游牧社會,然後再進入農業社會 的。人類最早的人工飲料酒的發明,則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乳酒。因為獸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發酵生成乙醇(酒精)。這種 乳酒,古稱醴酪(《周禮、禮運篇》)。也就是說,第一代人工飲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發酵劑,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內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壯民族,仍保留了這種獸乳制酒的習慣。這大約是距今7000到1萬年以前的事。
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酵酒)
我國回第二代人工飲料酒是加了糖化發酵劑來釀成的,又稱人 工發酵酒(針對非蒸餾酒而言),亦簡稱發酵酒。所加的糖化發酵劑,就是大家熱悉的曲櫱。這是我國的一大特點,它又分為天然 曲櫱釀酒和人工曲櫱釀酒兩個階段。
(1)天然曲櫱釀酒(第一階段)
用天然曲櫱釀酒是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第一階段。出現在農 業產生前後。我們祖先因認識到野生植物的澱粉種子可以充飢,便搜集貯藏以備冬用。誠然,農業社會出現以後,貯藏的穀物就更 多。由於當時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條件差,穀物在貯藏過程中受潮發芽,長霉的現象比較普遍,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 些發芽長霉的穀物,形成了天然的曲櫱,遇到水以後,自然會發酵生成酒。為此,必然啟示人們模擬。從而懂得和掌握了製造麯 櫱的方法,並用於釀酒。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曲櫱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釀美酒,始於耒耜。」也就是說酒源於農 業之初。
(2)用曲作酒,用櫱作醴(第二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技術的進步。到了農耕時代的 中、晚期,曲櫱分為曲、櫱(谷芽)、黃衣曲(糖化用曲、醬曲、 豉曲)。於是,人類把用櫱釀制的「酒」稱為醴,把用曲製作的酒 方稱為酒。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展的第二階段,實現曲、櫱分家。
醴盛行於夏、商、周三代,秦以後逐漸被用曲釀造 的酒取代。至於曲櫱分家的具體時間,可能在階級社會的商周時期。
為什麼用櫱作醴的方法會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應星指出的 那樣?「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並櫱法亦「亡」(《天工開物》)。從發酵原理來看,櫱(谷芽)是單邊發 酵,在發酵過程中,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則是邊糖化邊酒化的復式發酵,亦稱雙邊發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較高。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判斷,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櫱制醴要先進得多,必然要淘汰用櫱作醴的方法。
中國是啤酒的發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麥芽釀造的。我國用櫱(谷芽)造酒(醴)的時間, 與巴比倫用麥芽造啤酒都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系,已無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倫人因沒有發明創造出釀 制高度糧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淘汰了櫱這一方法。
糧食酒出現的年代
我們平時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糧食酒的出現,也就是發酵酒 的出現。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出現,應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 7000年。因為,這時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這 已從地下出土的大量飲酒、釀酒器皿中得到證實。
曲和發酵酒(第二代酒)的發展
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乾燥條件 下,微生物處於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
曲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19世紀傳入西 方,不僅改變了西方自古沿用麥芽糖化穀物,然後再加酵母菌發酵成酒的方法,還奠定了酒精工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曲給現代發酵工業和酶制劑工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殷墟的發掘,發現了用大缸釀酒的釀酒場所,其規模相 當可觀,可以判斷,釀酒技術已有較大的進步。史家記載的「紂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飲者,3000餘人為輩」雖有誇張,確實反映了釀酒業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釀酒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不但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定專職官員來管理酒的生產,還制訂了釀酒的工藝操作,這些都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到了秦漢、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並進行分級;二是曲的品種迅速增加,僅漢初楊雄在《方言》,中就
記載了近10種。最初人類用的是散曲,至於大小曲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大麴是秦漢以前,而小曲稍早,當在戰國以前。
西漢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與今日黃酒的配方比例比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其編寫的《齊民要術》中, 系統而又詳盡地總結,記載了各種制曲的方法,釀酒的操作、工藝規范。這些技術很快傳到朝鮮、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國。 日本三大酒神廟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個姓秦的中國酒師建造的。爾後北宋竇革的《酒譜》,朱翼中的《北山酒經》等都系統地 總結與記載了大量的制曲和釀酒的工藝方法,如酒壇內部塗蠟或漆;新酒必須殺菌,煮酒用松香,黃蠟作消泡劑; 榨酒用壓板, 裝壇酒應滿;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塗在生 (新)曲外面(類似按種)等等,這些都說明釀酒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
北宋的又一大進步是紅曲的發現與應用。明代李時珍和宋應 星分別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以上所述的酒並不是蒸餾酒,全都是發酵酒,也稱釀造酒,即屬今日黃酒的范疇,放不贅述。
第三代人工飲料酒——蒸餾酒的出現(唐代)
蒸餾酒今多稱為白酒,又叫燒酒。這是我們祖先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長期釀酒實踐的基礎上,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 代的進步,是我國的第三代酒。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外學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數的西方學者認為,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因為蒸餾技術與我國古代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掌握了蒸餾方法,必然 會運用到酒的蒸餾上。單就蒸餾技術來看,我國至遲應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便掌握了。那麼,我國蒸餾酒的出現應在何時呢?過去,由於受李時珍「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
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 (《本草 綱目》)的影響,不少同志誤以為始於此。進而由此伴生了「燒酒西來說」,或曰「外來說」。關於這個問題,李時珍本人也不能自圓其說,他在這之後的葡萄酒條中寫道:「有如燒酒者,有大毒。 ……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麴釀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當在貞觀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競達六、七百年。為此,擬稍詳敘干後。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已經否定了「蒸餾酒始於元朝」之 說。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便記載了一種酒是經過反復二至三次的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說明此時我國 已懂得蒸餾酒的製作方法。1163年南宋吳誤的《丹房須知》上也記載了多種類型完善的蒸餾器。同期的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 五也記載了蒸餾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情況。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龍縣出土的一套
金代銅燒酒鍋的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敦煌 壁畫中的西夏釀酒蒸餾壁畫也可證明,十世紀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國已出現了蒸餾酒,這己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會製作蒸餾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也就是說,我國在公元七世紀便有了蒸餾酒。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心芳先生在《曲櫱釀 酒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現蒸餾酒。這個判斷不僅與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證,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獻也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之名句。李肇的《國史補》也記 載有劍南之燒春等等。以上是從蒸餾酒的名稱來看。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713~755),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此外,近幾年來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沒有燒酒,肯 定不會製作這么小的酒杯。
這些都充分說明,唐代不僅出現了蒸餾酒,而且比較普及。正如朱寶鏞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樣:「西南地區可能先有燒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燒酒,連長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對外貿易》第四期)、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來看,貴州少數 民旅彝族文獻《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十重宮殿》
在論述隋末唐初的這件事時曾說:「釀成純米酒,如露水下降。」這就是簡單的蒸餾酒工藝的記載。《西南彝志》的記載,與唐太宗破高昌時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遺》和元代《飲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記載,恰相呼應。因此,唐代出現了蒸餾熬酒已無庸置疑。
Ⅳ 什麼是單一麥芽威士忌
完全由同一家蒸餾廠里只用發芽大麥為原料製造,並且在蘇格蘭境內以橡木桶熟成超過三年以上的威士忌。
單一麥芽威士忌不允許與其他酒廠的威士忌混合。威士忌釀造的第一步,就是將大麥麥芽進行糖化及發酵,再經蒸餾等一系列步驟提純,最終製作出威士忌的"原酒",以不同穀物為原料釀造出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原酒口感完全不同。
此外,單一麥芽威士忌往往需要更長的桶陳時間,出品於不同橡木桶、桶陳時間不同的單一麥芽威士忌也在口感和風味上有著明顯差異。換句話說,時間和技藝磨礪使得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香氣和口感更具個性,而不會像調和威士忌一般千篇一律。
(5)麥芽蒸餾法擴展閱讀
除了法國的干邑白蘭地(Cognac)之外,在烈酒的領域裡面,蘇格蘭威士忌是少數真正擁有明確產區分別的酒類。
但與干邑不同的是,干邑白蘭地的產區是在一連續的區域中劃分不同的地帶,但是蘇格蘭威士忌的產區卻散布在大不列顛島的北半與鄰近離島的廣大區域上。鮮明的地形差異與氣候特性,讓各產區生產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經常會擁有截然不同的風味表現。
產區的觀念,最早是起源於稅務上的需求,英國政府將整個蘇格蘭地區劃分為不同的產區,授與不同的執照課征不同的稅率。
至於今日的產區觀念則是延續自當時的分區概念,但在稅法已經大幅修正過後,產區的差異對於威士忌的征稅已經不具有實際意義,反倒是各產區產品口味上的差異慢慢成為分別產區的理由。
根據最早的稅法,蘇格蘭地區原則上被劃分為四個區域:高地區(Highland)、低地區(Lowland)、島嶼區(Islands)與坎貝爾鎮(Campbeltown)。
Ⅵ 麥芽糖怎樣釀酒
加酒麴發酵後蒸餾就是白酒,如果不蒸餾就是甜酒.
Ⅶ 英菲尼威士忌 橫線 配料:麥芽蒸餾酒,純凈水,焦糖色 產品類型:麥芽威士忌 產品等級:一級 酒精度
青威英尼威士忌,國產的,供貨價25元,不建議嘗試,喝出問題怎麼辦
Ⅷ 啤酒中的麥芽濃度、麥芽度、麥汁濃度、原麥汁濃度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一個概念啊,前2個沒聽說誰用過,但是後2個很常用。
麥汁濃度,是指回在糖化過程和糖化結答束時,各個階段的麥汁中的含糖量,還可以細分為第一麥汁濃度、第二麥汁濃度、終了麥汁濃度、煮前麥汁濃度、煮後麥汁濃度、定型麥汁濃度等等。
原麥汁濃度是指啤酒發酵結束之後,在清酒階段、包裝階段、消費階段,通過化驗的手法檢測出啤酒在發酵前的麥汁濃度,一般情況下,通過蒸餾分別測出酒精濃度、真正濃度,來推算出發酵前的麥汁濃度。
白酒的度和啤酒的度不一樣,白酒的度數指的是在飲用時,白酒中含酒精的體積百分比,意思是100毫升中含酒精多少毫升,一般在25~70左右。
啤酒的度數,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就是前已述及的原麥汁濃度,能夠表示出釀造啤酒時原料的投入情況;還有一種是酒精度,它真實的反應出在飲用啤酒那一刻,啤酒中含酒精的體積百分比,酒精度和原麥汁濃度結合看,可以看出啤酒的發酵度情況。
不明白就繼續問,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