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餾的古文敘述
① 文言文《敘事》,劉知幾的基本主張
文言文是中國一大文化特色。為什麼古人要用文言文呢?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中國文明開化早,很早就出現了文字。最開始用文字記載事情,至今有3000多年了。那時候,我們的先人是怎樣說話的?沒有人能回答得清楚。隨著社會發展,說話在不斷演變,而文字記載卻是固化的,現代人面對上古的古文,就如同聽幾千年前的人說話,「聽不懂」是正常的。第二個原因是,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跟不上文化發展的需要。那時候沒有紙筆,用硬東西在骨頭上「刻」文章,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於是,古人不得不「惜字如金」,盡量不寫可要可不要的內容,只要當時的人都能看明白就行。這樣,一代代傳下來,逐漸形成了與「說話」不同的書面語。大家都按照約定俗成的「書面語」規則寫文章,文章就是「文言文」了。從上面的原因看,文言文並不是古人刻意創造的,而是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發展中客觀形成的。
② 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
文言文閱讀
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
帶著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後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認真閱讀最後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11. 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古代多單音節詞,所以看到類似於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古義盡可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四個選項比較、權衡,增強准確性。
古今異義: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12. 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藉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13.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性格表現題:
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誰的什麼性格。
14. 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題: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准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注意聯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總之: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及個人履歷表,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倒是頗讓人費神,不過如能膽大,心細,也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目就不要鑽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沒什麼!
★ 解釋不通的字詞往往可以考慮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系。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③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④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⑤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科學類文章閱讀
注重整體閱讀,說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對基本概念解釋的文字;議論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觀點以及對觀點闡述的文字。認真讀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並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容。標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結構的句子,並用筆劃出稱代詞、關聯詞、標志詞。閱讀題目,找出選枝相對應的區域。文章內容與題目相互應證。
科學文總體解題技巧
將題干中否定陳述轉換為肯定陳述。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的題干,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將稱代內容替代稱代詞,使稱代詞與稱代內容保持一致。找出選項所關涉的內容區域,將選項與文章內容逐字逐詞逐句進行比較、對照。推導的選項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據,要有前因後果。注意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後、誇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
正常錯誤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強加因果,胡亂劃分。
7、概念詞語理解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劃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聯系詞語的本義,抓住語境義。
8、句子理解題
答題技巧:理清復雜句子的結構關系,適當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對修飾成分認真思考,這是選項比較的重點。找出文中相對應的闡釋,與選項逐字逐句對照、比較。分析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分辨先後順序。檢查該選項的解釋與全文或全段的傾向性是否一致。
9、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徵。
要點概括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抓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枝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10、推斷想像題
答題技巧:找出推斷的根據。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推斷不誇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
總之:所有的判斷都必須來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觀臆斷,建議先通讀全文,標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做其餘三道選擇題。找到題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後顧,整體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絕對的選項)。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絕…纞的答案)
③ 古文的寫作手法
互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修辭格之一,它是在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幾個並列片語或語句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互相隱含的修辭手法。運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使文章表達得更加深刻賦
賦,是與比興並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
賦比興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像。
興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前後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等.... 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就是常見的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誇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等。
④ 古文中的序分哪兩種
介賓短語後置:如:囤兵三萬於關外,正確的語序應該是:在關處囤兵三萬,這里將其後置.
賓語前置: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定語後置: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正確的語序應該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⑤ 可以幫我翻譯下面的兩段古文嗎
直到神話開始演進,作為其中的關鍵就漸漸貼近人性,凡是所敘述的事情,現在叫做傳說。
中國本來信仰巫,秦漢以後,神仙之說開始盛行,漢末時期又大為流行巫,有關鬼的學說越發火熱;恰巧碰上小乘佛教也流入中國,逐漸顯揚流行。凡是這些,都是宣傳鬼神,稱贊述說靈異,所以自晉代到隋代,記載鬼神靈怪的書特別多。這些書有出於文人之手,有的出自教徒之手。文人的作品,雖然不像佛教道教二家,本意是想自己把自己的教派神化,然而也不是有意宣傳鄉里見聞,大概當時以為人鬼雖然不居同一界,但人鬼則都是真有的,所以他們敘述靈異之事,和記載人間正常之事,自認為本來沒有真假的區別了。
⑥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
(優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搖尾人言曰:「我善獵,與若中分(對半分。)。」越人喜,引而俱歸。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禮。
狗得盛禮,日益倨(讀音ju四聲。傲慢。),獵得獸,必盡啖乃已。或嗤越人曰:「爾飲食之,得獸,狗盡啖,將奚以狗為?」越人悟,因為分肉,多自與。狗怒,嚙其首,斷領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養狗,而與狗爭食,幾何不敗也!
翻譯:越地的人在魯上遇到一隻狗,(那)狗低頭搖尾發出人的語言說道:「我善於捕獵,(捕到的獵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興,帶著狗一起回家。喂給它高粱和肉食,象對待人一樣對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禮遇,日益傲慢起來,獵取的野獸,必定全部吃掉了事。有的人就譏笑那越人說:「你喂它飲食,捕獵到的野獸,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麼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給狗分(野獸)的肉,多的給自己。狗惱怒,咬他的頭,咬斷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當成家人養,(然後)卻(又)和狗爭食,哪有不失敗的呢!
寓意:譏諷那些巧言善騙、貪得無厭、兇狠殘忍的邪惡小人
感悟:對於惡人和惡勢力,不要姑息縱容。到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難免自取其禍的。此所謂養虎為患是也。
《自護其短》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後來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是想用來清熱呀!」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哪塊地上沒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與陳伯之書(節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自護其短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某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王充求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無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應有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獵
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吳起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楚人學舟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 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世無良貓》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
《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日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林之棟畫蘭(《荒鹿偶談》)
林之棟善畫蘭,好游,聞蘭所在,則必大尋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聞蘭花氣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壯士執刀矢火攻,具裹糧,鳴金入深谷中,若當勁敵者。至則蘭葉長丈許,花大如掌。自是,所畫蘭益奇變。
⑦ 進一步沒資格,退一步捨不得。怎麼用古文 文言文來敘述,或者縮短字而意思一樣
進一步沒資格,退一步捨不得用古文表述:進則難,退難舍
⑧ 分點敘述熟背古詩詞的好處
背誦古詩文,主要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是有助於增強 記憶力
二是提高語言文字及其表達能力
三是有利於擴的知識面。熟背一些經典,也培養了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
四是有助於培養學習興趣
五是有利於增強自信心
六是有利於培養人格修養。文以載道,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背誦這些經典古詩文,對眼界、胸懷、志氣、品格修養的提高大有幫助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很好的說明了背古詩詞的好處.我初中的時候就背了許多古詩詞,當時只是由於愛好,現在看來確實對提高文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古詩詞背的好不一定就能成為大文豪,但是大文豪的古詩詞基礎一定是很棒的.
⑨ 文言文《薛譚學謳》的全文翻譯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注釋】
(1)謳:唱歌;(2)於:向;(3)窮:盡,完;(4)遂辭歸:於是就告辭回家;(5)弗止:沒有勸阻;(6)餞行於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7)撫節:打著拍節:(8)遏:阻止;(9)謝: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中心】
這個故事說明了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恆、不能驕傲自滿、半途而廢。這里也給我們以啟示:一方面可以說恰當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當反過來用它來指導學生實際時,就應具體化、形象化,教師的引導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針對往往容易產生自滿的同學,這樣的導嚮往往能使其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使其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讓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發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四有人才」,進而激勵他們銳意進取的可貴精神。
【文言知識】
說「謝」:現代漢語中的「謝」,多指感謝或凋謝。上文「薛譚乃謝求反」中的「謝」。指認錯、道歉。又,「父斥之,兒謝」,意為父親斥責兒子,兒子便認錯。又,「帝怒,群臣謝去「,意為皇帝發怒了,大臣們認錯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