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蒸餾除垢 » 蒸餾酒舉例

蒸餾酒舉例

發布時間: 2021-03-15 19:24:44

㈠ 幾種原始的制酒方法

白酒生產技術隨不同的種類而大不相同,在此不可盡述,在此僅簡單介紹我國最具特色的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技術。

濃香型大麴酒,也稱為瀘香型大麴酒,是大麴酒中產量最大的酒種。我國名酒中大多數是濃香型。如四川及江蘇省出產眾多的中國名酒都屬於這類。

濃香型大麴酒,以高梁為主要原料,採用中溫培養的大麴,大麴用大麥、小麥、並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培養而成。發酵採用泥窖作發酵容器。釀造工藝極為復雜,其特點是:混蒸、續料。所謂混蒸,是說原料(高梁等)和發酵成熟的酒醅同時裝入酒甑。在這種混合醅料中,還要配入一定比例的經過清蒸,去除雜味的谷糠,目的是使酒醅疏鬆。裝入酒甑後,加熱,在原料蒸熟的同時,也進行蒸餾,將酒醅中的酒精及其它香氣成分蒸餾出來。所謂續料,舉例說,總的原料需要100公斤的話,這100公斤原料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數次陸續加入,上面曾說過採用混蒸工藝,是將一部分原料和一部分酒醅混在一起同時進行蒸煮和蒸餾,也是這個道理。續料發酵時,每次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原料,蒸餾蒸煮後,丟棄一部分經多次發酵、蒸餾的酒醅(這部分將被丟棄的酒醅,在發酵時及蒸餾時,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便於區別)。經過蒸餾蒸煮後的混合醅料,冷卻後,加入酒麴,重新送回到泥窖中繼續進行發酵。蒸餾出來的酒,則要分別入庫。因為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最先蒸餾出來的酒與中間過程或最後蒸餾出來的酒,口味是不相同的。最先蒸餾出來的稱為「頭酒」,最後蒸餾出來的酒稱為「尾酒」。這兩部分酒的口味都不佳,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間過程蒸餾出來的酒,可以作為原酒分別入庫。原酒經檢驗,確定其等級,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酒的口味才較為柔和。貯酒最好是在放在陶壇中,在較低的溫度下貯酒效果最好。貯酒時間分為半年或3年不等。最後勾兌成型。

㈡ 高一化學 萃取 分液 蒸餾 常考例子 會考要用…各舉例幾個就行 常考的…

1.萃取 用四氯化碳提取水中的溴
2.蒸餾 水和酒精的分離
3.分液 水和苯的分離

㈢ 世界上有幾大蒸餾酒請舉例說明。

世上有六大蒸餾酒。白蘭地(Brandy)(軒尼詩、馬爹利)、威士忌(Whisky)(芝華士、百齡壇、帝王)、伏專特加(Vodka)、金酒屬(Gin)、朗姆酒 (Rum)、中國白酒(Spirits)(茅台、懷庄、五糧液)。

㈣ :按照酒的製造方法可以分為幾類。並加以舉例。

葡萄酒
法國是世界上葡萄酒生產歷史最早的國家之一,生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葡萄種植園面積廣大,葡萄酒產量大,葡萄酒消費量大,法國葡萄酒現在已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優質的葡萄酒。
葡萄酒色澤華麗,口味香馥,富有喜慶、典雅、浪漫的高貴色彩,而且規格多,裝潢漂亮,選擇性強。葡萄酒含有蛋白質、有機酸、微量元素、無機鹽、果酸以及多種醇類及維生素,是一種對身體有益的、名貴的、有生命力的產品。上等的葡萄酒應由100%新鮮葡萄原液經發酵釀制而成,而葡萄的品種、種植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釀制的技藝標准決定了葡萄酒的品質。因此說葡萄酒的質量一半取決於原料,另一半取決於釀制技術。

葡萄酒產品的種類繁多,以色澤分類有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和介於紅、白中間的桃紅葡萄酒;按含糖量分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葡萄酒;按釀制方法分為:天然葡萄酒、加強葡萄酒和加香葡萄酒;按飲用方法分有:開胃酒(餐前酒)、佐餐酒和待散酒(餐後酒)。不論是那一類,其酒精度都在7-22度之間。飲用最多的是佐餐酒,約占產量的80%以上,一般在9-13度。近年來又出現無醇葡萄酒。總的說來,每種葡萄酒都有它的飲用方法。用餐時,根據所選的菜色再選用合適的葡萄酒。吃海鮮時喝白葡萄酒;吃肉類時喝紅葡萄酒或介於兩者間的桃紅葡萄酒,可解油膩。

波爾多地區(Bordeaux)所產的葡萄酒口感柔順雅緻,風情萬種,是溫柔婉約的女性化葡萄酒,被譽為「葡萄酒之後」;布垠垠地區(Bourgogne)所產的葡萄酒,則是架構堅韌,獨具個性,頗似豪邁勇勁的俠士,被譽為「葡萄酒之王」。
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1300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多達5000多種,德國首都慕尼黑有世界「啤酒之都」的稱號,每年秋季都會舉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啤酒節十月慶典。
啤酒
德國不僅啤酒消費量最大,生產的種類也繁多。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和無酒精啤酒這六大類。

啤酒,是一種四季皆宜的飲料,它的成分是大麥芽、啤酒花、水(90%以上)和酵母,經製造麥芽、製取麥汁、發酵貯存、過濾灌裝等工序,精心釀制而成。大麥經過發芽,加熱以後經過過濾,加上啤酒花再加熱,成為濃縮啤酒液。冷卻後的濃縮液再被加上水和酵母,裝入發酵瓶中。等待五至八天,新鮮啤酒就製成了。最後鮮啤被裝入酒瓶,還需幾個星期才能完全發酵成熟。啤酒花能使啤酒清澈,延長啤酒的保質期,使它具有典型的苦味和香味。啤酒花加得越多,酒味越苦。啤酒上的厚厚泡沫,德國人稱之為泡沫皇冠,也是啤酒花起的作用。)

按麥汁濃度分為:高、中、低三種啤酒
按顏色深淺分為:白啤、黃啤、紅啤和黑啤
按生產方式分為:鮮啤和熟啤
啤酒的度數不同於白酒的酒精度,而是原麥汁的濃度百分數。啤酒的度數一般在2~5%。
啤酒含有17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發熱量高,所含碳水化合物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此外還有開胃健脾、清熱利尿的功效,所以有「液體麵包」之稱。
白酒
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由澱粉或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酒精含量較高,經貯存老熟後,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中國各地區均有生產,以四川、貴州及山西等地產品最為著名。不同地區的名酒各有其突出的獨特風格。
中國白酒以黃酒演化而來,雖然中國早已利用酒麴及酒葯釀酒,但在蒸餾器具出現以前還只能釀造酒度較低的黃酒。蒸餾器具出現以後,用酒麴及酒葯釀出的酒再經過蒸餾,可以得到酒度較高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

按原料分:糧食酒(高梁酒、玉米酒等)、瓜干酒(紅薯酒、白薯酒)、代用原料酒(粉渣酒、米糠酒等)。
按生產工藝分固態法白酒、液態法白酒、調香白酒、串香白酒。
清酒是最有代表性的日本酒,它由優質的大米加日本山區的泉水製成,酒色澤呈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綿柔爽口,其酸、甜、苦、澀、辣諸味諧調,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是營養豐富的飲料酒。最常見的日本清酒品牌有月桂冠、櫻正宗、大關、白鷹、賀茂鶴、白牡丹、千福、日本盛、松竹梅及秀蘭等。
日本清酒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精選的大米要經過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漬時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發酵時又分成前、後發酵兩個階段;殺菌處理在裝瓶前、後各進行一次,以確保酒的保質期;勾兌酒液時注重規格和標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質量標準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以下。
清酒
清酒可以熱飲,也適合涼飲。在日本冬季的時候,大家喜歡將清酒燙熱到45攝氏度左右,用小瓷瓶裝,酒氣不易發散。在夏季則許多年輕人喜歡喝冷酒,並有專門的冷酒具(玻璃制,中間有凹進去的洞,放冰塊,酒進去不會摻水,又能保持低溫)。對日本料理來說,清酒不僅是良伴,更有特別的功效:它可以去除魚的腥味,使食物吃起來更香,更嫩。

(一)按製法不同分類
(1)純米釀造酒:為純米酒,僅以米、米曲和水為原料,不外加食用酒精。此類產品多數供外銷。
(2)普通釀造酒:屬低檔的大眾清酒,是在原酒液中對人較多的食用酒精,即1噸原料米的醪液添加100%的酒精日本清酒120L。
(3)增釀造酒:是一種濃而甜的清酒。在勾兌時添加了食用酒精、糖類、酸類、氨基酸、鹽類等原料調制而成。
(4)本釀造酒:屬中檔清酒,食用酒精加入量低於普通釀造酒。
(5)吟釀造酒:製作吟釀造酒時,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日本釀造清酒很講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來衡量精白度,精白度越高,精米率就越低。精白後的米吸水快,容易蒸熟、糊化,有利於提高酒的質量。吟釀造酒被譽為「清酒之王」。

(二)按口味分類
(1)甜口酒:含糖分較多、酸度較低的酒。
(2)辣口酒:含糖分少、酸度較高的酒。
(3)濃醇酒:含浸出物及糖分多、口味濃厚的酒。
(4)淡麗酒:含浸出物及糖分少而爽口的酒。
(5)高酸味酒:以酸度高、酸味大為其特徵的酒。
(6)原酒:指製成後不加水稀釋的清酒。
(7)市售酒:指原酒加水稀釋後裝瓶出售的酒。

(三)按貯存期分類
(1)新酒:指壓濾後未過夏的清酒。
(2)老酒:指貯存過一個夏季的清酒。
(3)老陳酒:指貯存過兩個夏季的清酒。
(4)秘藏酒:指酒齡為5年以上的清酒。

(四)按酒稅法規定的級別分類
(1)特級清酒:品質優良,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濃度在30%以上。
(2)一級清酒:品質較優,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濃度在29%以上。
(3)二級清酒:品質一般,酒精含量15%以上,原浸出物濃度在26.5%以上

按糖化發酵劑分為大麴酒、小曲酒、麩曲酒。
按香型分濃香型(五糧液、瀘州特曲等)、清香型(汾酒等)、米香型(桂林三花酒等)、醬香型(茅台酒等)、其它香型(董酒、西鳳酒等)。
按酒精含量可分為高度酒(指60度左右的酒)、降度酒( 指54度左右的酒) 、低度酒( 指39度以下的酒)。
伏特加
伏特加酒是俄羅斯的國酒,也是北歐寒冷國家十分流行的烈性飲料。伏特加的歷史悠久,它產生於14世紀左右,其英文名為VODKA,出自於俄羅斯的一個港口名VIATKA,含義是「生命之水」。
伏特加酒以穀物或馬鈴薯為原料,經過蒸餾製成高達95°的酒精,再用蒸餾水淡化至40°-60°,並經過活性炭過濾,使酒質更加晶瑩澄澈,無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澀,只有烈焰般的刺激,形成伏特加酒獨具一格的特色。

俄羅斯的伏特加酒液透明,非常純凈,除酒香外,幾乎沒有其他香味,但口感較烈,酒度在40度至50度之間,其名品有:吉寶伏特加( Imperial Collection)、波士伏特加(Bolskaya)、蘇聯紅牌(Stolichnaya)、蘇聯綠牌(Mosrovskaya)、檸檬那亞(Limonnaya);斯大卡(Starka)、朱波羅夫卡(Zubrovka)、俄國卡亞(Kusskaya)、哥麗爾卡(Gorilka)、斯丹達(standard)、艾達龍(Etalon)、金牌(Medal)。

伏特加酒分兩大類,一類是無色,無雜味的上等伏特加;另一類是加入各種香料的伏特加(Flavored Vodka)。

㈤ 過慮 蒸發 分液 蒸餾 四種各舉兩個例子 可以分離那兩種具體的物質

過濾,分離液體或固體,舉例粗鹽中有泥沙,用過濾,蒸發,分離能揮發和不能揮發的物質,如,分離版水和食鹽權,加熱蒸發,水被揮發掉了,分液分離,如不相容的兩種液體,比如說,分離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液往往與萃取連在一起,蒸餾,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如分離酒精和水

㈥ 舉例說明最原始的酒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搜集的第一個:
最原始的酒應該是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也有人稱之為帶酒味的水果,而不稱其為釀酒。 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酒(自然發酵)。有的書稱之為第一代人工飲料酒。據說至今內蒙、西藏等地少數民族地區仍有釀造乳酒的習慣。

搜集的第二個:
中國原始的穀物酒究竟是哪種類型?的做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歷史上古代外國的啤酒也好,中國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徵是什麼?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徵應是用穀物發芽後的谷芽作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後來才有的.
毫無疑問,含澱粉的原料都可能用來釀酒,問題是採用何種方式釀造。不同方式釀造的酒其類型不同。從世界范圍來看,穀物釀造酒可分成啤酒和米酒兩大類型。啤酒是採用發芽的穀物釀造的,發芽的穀物既是糖化劑,本身又是釀酒原料。而米酒則不同,需從外部加入糖化發酵劑(即酒麴)。遠古時期著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釀酒,已有證據表明當時的酒是屬於啤酒類型。而對於中國遠古時期的穀物酒,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還並未徹底了解清楚。主要的觀點有:
中國最早的穀物酒是醴和酒,這兩種飲料酒按不同的方法釀造,醴相當於啤酒,用麥芽釀成,酒是用酒麴釀成。第二種觀點是原始的飲料酒是不分的,都是用發霉或發芽的從物釀成的,還有一種觀點是酒和醴都是用酒麴釀成的。下面分別討論。
(1)曲造酒,櫱造醴 第一種也是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歷來就是兩種不同方法釀造的酒精飲料。

在中國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酒和醴這兩個字。醴和酒是分別敘述,互不相混的。有專家認為這是不同的兩種方式釀造的酒精飲料。(溫少峰等:<<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見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書經·說命篇>>中有"若作酒醴,爾惟曲櫱"。從文字對應關系來看,可以理解為曲釀酒,櫱作醴。明代的李時珍也持有同樣的看法。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並櫱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為4%左右,而我國的黃酒其酒精度可達15-20%。這是黃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漢,櫱的生產還未停止,醴仍是酒精類飲料的一部分。<<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櫱曲鹽豉千合"之記載。漢代因與匈奴發生戰事,漢敗,還要向匈奴貢奉櫱(見<<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記載:有一個人叫穆生的人,不會飲酒,每逢被邀請參加酒宴時,主人都為他准備醴這種酒度低的飲料,後來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為其設醴了。從這一則記載還可看出,醴是一種酒度很低的酒精飲料,適合於不會飲酒的人。
現代釀酒專家朱寶鏞先生提出:我國用谷芽釀造醴酒,和巴比倫人用麥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時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彼此之間是否有聯系卻無從考察"(朱寶鏞:"釀酒工業的變遷")。對這個即有趣,又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看來還需要時間才能得到充分的證據。酒類品種的變化及釀酒技術的變遷,很可能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不同民族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穀物釀酒的起源這一問題的考察應當放在更為寬廣的歷史和地理的 環境中。
此外還有一些觀點,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則認為:曲和櫱向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曲是塊狀的餅曲,後來發展成為大麴,酒葯(小曲)等;櫱則為散曲, 後發展為黃衣曲(用於醬油,豉的生產)和女曲(用於清酒生產)。

(2)曲櫱是發芽發霉的穀物
第二種觀點是現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認為曲櫱是發霉發芽的穀粒,即酒麴。即在遠古時代,曲櫱是不分的。後來才分化為谷芽,酒麴和黃衣曲。」這樣可理解為,即然曲櫱不分,酒醴在遠古應是同一種東西。

(3)醴也是酒麴釀造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醴也是用酒麴釀造的。其釀造時間很短,或汁渣相將的酒醪。醴的基本特點是糖度較高而酒度低,釀造時間短。如<<釋名>>將醴解釋為是釀造時間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也是如此說,鄭玄在注釋<<周禮>>中的醴時說醴是一種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據眾多的歷史資料加以分析,都並未說明醴就一定是用櫱所釀成的。用酒麴釀造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例如<<周禮>>中所提到的"五齊"中有"醴齊",實際上就是用來描述發酵過程第二個階段的酒醪。又如西
漢鄒陽在<<酒賦>>中寫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濁的是醴,它們都是穀米為原料用麥曲釀成的,雖然都來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卻大不相同。這里更能說明漢代時的醴是用曲 釀造而成的。

搜集的第三個:http://www.cn-jiu.com/jiu/html/69/n-2369.html 酒史酒源
中國古代蒸餾酒的釀造

由於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20%。採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其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蒸餾出來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較高,酒汽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70%(v/v)的蒸餾酒。蒸餾器的採用是釀酒工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且蒸餾技術還可以用於其它行業。尤其是現代的石油工業廣泛使用蒸餾器,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一節、古代蒸餾酒生產技術

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問題在第一章已有闡述,本節主要介紹傳統的蒸餾酒生產技術發展情況。 一、蒸餾酒的傳統發酵技術

1、發酵容器

發酵容器的多樣性也是造成燒酒香型各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發酵容器分為陶缸和地窖兩大類型。陶缸還有地缸(將缸的大部分埋入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內的缸。

自古以來,酒的發酵便離不開容器,黃酒發酵的容器多數為陶質容器,有的燒酒仍繼承陶質容器發酵的傳統。如南方的燒酒發酵容器幾乎都是採用陶器。即使是象糟燒酒,也是如此。但自從出現蒸餾酒後,這一傳統觀念發生了變化,地窖這一特殊的容器應運而生。所謂地窖發酵,就是掘地為窖,將原料堆積其中,讓其自然發酵。此法創於何時,目前仍無公認的答案。四川省有的地區,據說有窖令達五,六百年的老窖。如果確實,則地窖的挖築採用在明代之初(此資料來自四川省宜賓博物館所提供的考古資料)。地窖分為泥窖、碎石窖和條石窖等多種類型。

2、發酵工藝

蒸餾酒的發酵工藝脫胎於黃酒發酵工藝。但由於蒸餾酒本身的特點,也形成了獨特的發酵工藝技術。

(1)、與黃酒類似的米燒酒發酵工藝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簡單地記載了當時蒸餾酒的生產方法,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與黃酒類似的發酵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道蒸餾工藝。該書記載?quot;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簡言之,就是用黃酒發酵常用的一些原料,在酒瓮中發酵7天,然後用甑蒸餾。所以說,這是類似於黃酒的發酵工藝。

明末清初寫成的《沈氏農書》中記載了一例大麥燒酒方法,從中可知當時南方的燒酒釀造法類似於黃酒的釀造方法。發酵是在陶缸中進行,採用固態發酵。發酵時間為七天,最後增加了一道蒸餾工藝。

南方的米燒酒,如著名的桂林三花酒,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仍基本上採用上述方式,前期是固態,主要進行擴大培菌與糖化過程,下缸約1天後,加水進行半液態發酵。發酵時間約為七天,其工藝流程為:

水 葯小曲粉

↓ ↓

大米→淋→蒸煮→攤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發酵→蒸餾→陳釀→包裝

現在稱之為"清渣法"的釀造工藝直接繼承了以上工藝,稍有不同的是採用二次發酵,即第一次將發酵成熟的酒醅從缸中挖出,不加新糧,只加少許清蒸輔料,單獨蒸酒,蒸餾後的酒糟經冷卻,加曲後入缸再次發酵,發酵28天左右,再出缸蒸餾,酒糟作飼料用。發酵容器仍是陶缸。在清代,汾酒可能就是採用這種工藝,汾酒成為清代時期燒酒的姣姣者之一。

(2)、混蒸續渣法發酵工藝

續渣法可視為循環發酵法,此法的特點是酒醅或酒糟經過蒸餾後,一部分仍入窖(或瓮)發酵,同時加入一定數量的新料和酒麴;還有一部分則丟棄不用。初始採用這種方法的目的可能是節約糧食,同時反復發酵的酒質量也較好。

續渣法則是後來才形成的。但續渣法起源於何時,也至今未有定論。前面所提到的四川宜賓地區的雜糧酒秘方中,最後一句是"糟糠拌料天鍋蒸"。這句話明確表明當時採用了酒糟,糠和原料三部分混合後進行蒸餾和蒸煮。這是典型的混蒸混燒的續渣法。採用續渣法的主要優點是原料經過多次發酵,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經過多次發酵,也有利於積累酒香物質。在蒸餾的同時,又對原料加以蒸煮,可把新鮮原料中的香氣成分帶入酒中。加和谷糠作填充劑,可使酒醅保持疏鬆,有利於蒸汽流通,在發酵時,谷糠也起到了稀釋澱粉濃度,沖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漿水的作用。加入谷糠作填充劑的作法起碼在明末清初就採用了,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沈氏農書》。在《調鼎集》記載?quot;糟燒"生產過程中,也有類似的做法。

(3)、茅台酒工藝

燒酒中最著名的是茅台酒。1936年編修的《續遵義府志》記載:"茅台酒,……,出仁懷縣茅台村,黔省稱第一……。法純用高梁作沙,煮熟和小麥曲三分,納糧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復釀。必經數回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

以上記載雖簡單,但茅台酒所特有釀造工藝卻躍然紙上。近代對茅台酒的生產工藝進行了整理,其過程如下所述:

茅台酒生產,採用高梁為原料,並且稱之為"沙"。一年一個周期,只投料兩次,第一次稱為下沙投料,第二次為糙沙,各占投料量的50%。

第一次投料,先經熱水潤料後,加入5-7%的母糟(即上一年最後一輪發酵出窖未經蒸酒的優質酒醅),進行混蒸(蒸糧蒸酒同時進行),冷卻後堆積發酵,入窖發酵一個月。

第二次原料料經粉碎,潤料後,加入等量的上述酒糟進行混蒸,蒸餾後所得到的第一次酒稱為「生沙酒」,全部潑回原酒醅中,攤冷後,加上一批蒸餾得到的尾酒,再加曲入窖發酵一個月。

發酵成熟的酒醅經蒸餾,得到第二次的蒸餾酒,稱為「糙沙酒」。酒頭部分單獨貯存,用於勾兌,酒尾則仍潑回酒醅中重新發酵。酒醅經攤冷,加酒尾,酒麴,堆積後再入窖發酵一個月,蒸餾,從此周而復始,再分別發酵,蒸餾。總共要經過八次發酵,八次蒸酒,第三次蒸餾得到的酒稱為「生沙酒」,第四、五、六次所蒸餾得到的酒統稱為「大回酒」,第七次蒸餾所得到的稱為「小回酒」,第八次蒸餾得到的稱為「追糟酒」。其中最後七次蒸餾出來的酒作為產品分別入庫,再行勾兌。

二、傳統的蒸餾器

在第一章討論蒸餾酒的起源時,曾簡單地談到我國初期的蒸餾器。我國的蒸餾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其主要結構可分為四大部分:釜體部分,用於加熱,產生蒸汽;甑體部份,用於酒醅的裝載。在早期的蒸餾器中,可能釜體和甑體是連在一起的,這較適合於液態蒸餾。冷凝部分,在古代稱為天鍋,用來盛冷水,酒汽則盛水鍋的另一側被冷凝;酒液收集部分,位於天鍋的底部,根據天鍋的形狀不同,酒液的收集位置也有所不同。如果天鍋是凹形,則酒液匯集器在天鍋的正中部位之下方;如果天鍋是凸形(穹狀頂),則酒液匯集器在甑體的環形邊緣的內側。

東漢的蒸餾器:該蒸餾器為青銅所制,通高53.9 cm,分為甑體和釜體兩部分。甑體有儲料室和凝露室,還有一導流管。從器形結構來看,應屬於蒸餾器,上海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用該蒸餾器還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酒。

我國的蒸餾器的基本結構特點可從東漢的這一青銅蒸餾器得到反映。大致可分為釜體(加熱或裝料部分),甑體(裝料或蒸汽揮發),冷凝器部分,冷凝液收集部分和冷凝液導出部分。這一器形結構一直延續至今。與外國的蒸餾器有較明顯的區別。

宋代的蒸餾器:關於宋代蒸餾器的史料有三條,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器形。

《丹房須知》的蒸餾器"抽汞器",下部是加熱用的爐,上面有一盛葯物的密閉容器,在下部加熱爐的作用下,上面密閉容器內的物質揮發成蒸汽。在此容器上有一旁通管,可使內部的水銀蒸汽流入旁邊的冷凝罐中。

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朱"的用具。從記載文字中可對其結構作出推測。這種蒸餾器的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中的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則在於頂部安一管子。

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可推測花露在器內就冷凝成液態了。說明在甑內還有冷凝液收集裝置,冷卻裝置可能在包括在這套裝置中。

金元時期的蒸餾器:1975年在河北承德地區青龍縣發掘出的金代銅制蒸餾器結構如圖所示。 無獨有偶,無代朱德潤在《軋賴機酒賦》中描述的一種蒸餾器,據我們分析,正好與上述金代的蒸餾燒鍋結構相同。

明清以來的蒸餾器的結構如何,大概可從民國時期的資料得到一些啟示。基本結構與宋金元時代的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蒸餾器的容積增大了,適用於固態蒸餾的蒸餾器發展得更加完善。下面是幾例近代的蒸餾器圖形。

廣西地區用來蒸餾小曲酒的"土甑",酒蒸汽引出蒸餾器後在另外的冷卻器中冷卻。這實際上由天鍋,甑體和地鍋所組成的蒸餾器。所謂天鍋,是盛冷卻水的鍋,置於最頂部,甑體內置酒醅,地鍋內盛水。

據民國時期的著作,廣泛使用的傳統蒸餾器有如圖4-6所示的幾種類型。

三、蒸餾工藝技術

(1)、液態蒸餾和固態蒸餾:最早的蒸餾方式可能是液態蒸餾。也可能是固態蒸餾法。但在元代的《飲膳正要》,《軋賴機酒賦》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記載的的蒸餾方式都是液態法。液態法是最為簡單的方法。元代時的葡萄燒酒,馬奶燒酒都屬於液態蒸餾這一類型。固態法蒸餾燒酒的歷史演變情況不詳,但固態法蒸餾花露的最早記載是在南宋《遊宦紀聞》。另外據考古工作者分析,挖掘出來的金代銅燒酒鍋是採用固態蒸餾。

(2)、冷卻和酒液的收集:蒸餾時,酒汽的冷卻及蒸餾酒液的收集是重要的操作。我國傳統的蒸餾器有兩種冷卻方式。一種是把蒸餾出來的酒蒸汽引至蒸餾器外面的冷卻器中冷卻後被收集。或讓蒸餾出來的酒汽在蒸餾器上部內壁自然冷卻。最古老的冷卻方法見於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quot;南番燒酒法",另一種是在蒸餾鍋上部的冷凝器(古稱天鍋,天湖)中冷卻,酒液在蒸餾鍋內的匯酒槽中匯集,排出後被收集。如《調鼎集》中記載:"天湖之水,每蒸二放,三放不等,看流酒之長短,時候之冷熱,大約花散而味淡即止。"

(3)、看酒花與分段取酒:我國人民起碼在十六世紀就懂得在蒸餾時,蒸餾出來的酒的質量是隨蒸餾時間發生變化的。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燒酒,……,面有細花者為真,小便清者,以頭燒酒飲之,即止。"這里所說的"酒花"並非釀造啤酒時所用的香料植物酒花,而是在蒸餾時或燒酒經搖晃後,在酒的表面所形成的泡沫。由於酒度不同,或由於酒液中其它一些成分的種類含量不同,酒的表面張力也有所不同。這會通過起泡性能的差異而表現出來。古人通過看酒花就可大致確定燒酒的質量,從而決定餾出物的舍取。在商業上則用酒花的性狀來決定酒的價錢。因此酒花成了度量酒度酒質的客觀標准。《調鼎集》中總結道:"燒酒,碧清堆細花者頂高,花粗而疏者次之(名曰'朝奉花'),無花而渾者下之。"傳統的茅台酒的酒花可分為:魚眼花,堆花,滿花,碎米花,和圈花。汾酒的酒花則分為:大花,小花,雲花,水花和油花。名稱各異,有一些內容實際上是相同的。在古代,還沒有酒精度的概念,至到民國時,由於當時科技並不發達,酒度計的使用不普遍,為了便於民間燒酒作坊統一看酒花的標准,當時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方心芳先生創造了一種方法,力圖把酒花與酒度聯系起來。這套方法規定了酒花的定義,測驗方法及單位,並明確了測量時的標准條件,得到了計算公式。

古代由於掌握了看酒花的方法,分段取酒便有了可靠的依據。《本草綱目》中所說的"頭燒酒"就是蒸餾時首先流出來的酒。"頭燒酒"的概念與現在所說的"酒頭"稍有不同。古代取酒,一般為二段取酒。頭燒酒質量較好,第二段取的酒,質量明顯較差。頭燒酒和第二次取酒的數量比為3:1。如《沈氏農書》中的大麥燒酒,頭燒酒為15斤,次酒為5斤。現代一般分為三段,中間所取的部分作為成品酒,酒頭,酒尾不作為成品酒。即所謂的"掐頭去尾,中間取酒。"酒頭可作為調味酒或重新發酵。酒尾也重新發酵。

四、風格多樣的蒸餾酒

從文史資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餾酒分為南北兩大類型,如在明代,蒸餾酒就起碼分為二大流派,一類為北方燒酒,一類為南方燒酒。《金瓶梅詞話》中的燒酒種類除了有"燒酒"(未註明產地)外,還有"南燒酒"這一名稱。但實際情況是在北方除了糧食原料釀造的蒸餾酒外,還有西北的葡萄燒酒,內蒙的馬乳燒酒;在南方還可分為西南(以四川,貴州為中心)及中南和東南(包括廣西,廣東)兩種類型。這樣的分類僅僅是粗略的,並無統一的劃分標准。

由於燒酒的主要特點是酒精濃度高,許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濃度是隨著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氣成分及其濃淡成了判斷燒酒質量的標准之一。我國風格多樣的燒酒,主要是釀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釀造技術等因素。

北方盛產小麥,高梁,南方盛產稻米,廣西一帶產包米,新疆盛產葡萄,蒸餾燒酒的釀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來釀造燒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餾酒發展的初期,人們也許並不清楚究竟哪種原料最適於釀造燒酒。經過長時間的比較,人們有機會品嘗比較各種原料釀造的燒酒之後,對不同原料釀造的燒酒的特點有了較為統一的看法。

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燒酒受到交口稱贊。清代中後期成書的《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在評論各地的燒酒時說:"今各地皆有燒酒,而以高梁所釀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為。"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高梁酒幾乎成了燒酒的專用名稱。這是由於高梁原料的特性所決定的。

雜糧酒:西南地區的燒酒在選料方面大概繼承了其飲食特點,為強調酒香及酒體的豐富,採用各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發酵釀造。據四川博物館的有關資料,四川宜賓的五糧液酒,在明代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1619)就被稱為"雜糧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蕎麥,玉米。當地文物部門所收集到的一例祖傳秘方中這樣寫到:"飯米酒米各兩成,蕎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紅梁溱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此方傳子不傳女,兒孫務必深藏之。"(此資料來自中國首屆酒文化研討會期間,四川省宜賓酒史展中的"敘州府北門外溫德豐糟坊陳氏家傳")。

米燒酒:東南一帶,米燒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書的《沈氏農書》曾提到,米燒酒和大麥燒酒相比,後者的口味"粗猛",質量不及前者。

糟燒酒:主產於南方黃酒產區,以黃酒壓榨後的糟粕為原料,進一步發酵後經蒸餾而成。《沈氏農書》中記載了黃酒糟用來製造糟燒酒的方法。

經過長期的品嘗比較,人們認識到不同的原料所釀造的燒酒各有其特點,總結到"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凈,大麥沖"。

從元代開始,蒸餾酒在文獻中已有明確的記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我國蒸餾酒形成了幾大流派,如清蒸清燒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為代表),有混蒸混燒續糟法老窖發酵的濃香型酒(以瀘州老窖為代表),有釀造周期多達一年,數次發酵,數次蒸餾而得到的醬香型酒(以茅台酒為代表),有大小曲並用,採用獨特的串香工藝釀造得到的董酒,有先培菌糖化後發酵,液態蒸餾的三花酒,還有富有廣東特色的玉冰燒,有黃酒糟再次發酵蒸餾得到的糟燒酒。此外還有葡萄燒酒,馬乳酒燒酒。這些香型獨特的蒸餾酒是如何形成發展,定型的?從目前所掌握的古代資料來看,還很難得到全面而准確的答案。較為系統總結我國傳統蒸餾酒的資料主要有民國期間及新中國成立後所出版的一些專著。

㈦ 白酒釀造的過程及特點

訂酒網對此的解釋:白酒製造:指以高粱等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麴、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勾兌而製成的,酒精度在(體積分數)18%~60%的蒸餾酒產品的生產。

概括的說有下面幾種:
—固態法白酒
(指採用固態糖化、固態發酵及固態蒸餾的傳統工藝釀制而成的白酒),如大麴酒、小曲酒、麩曲酒、混曲酒等;
—半固態法白酒
(指採用固態培菌、糖化、加水後,於液態下發酵、蒸餾的傳統工藝釀制而成的白酒);
—液態法白酒
(指主要採用液態糖化、液態發酵、液態蒸餾製成的白酒),如傳統液態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兌白酒、調香白酒等。

濃香型大麴的生產技術:
白酒生產技術隨不同的種類而大不相同,在此不可盡述,在此僅簡單介紹我國最具特色的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技術。 濃香型大麴酒,也稱為瀘香型大麴酒,是大麴酒中產量最大的酒種。我國名酒中大多數是濃香型。如四川及江蘇省出產眾多的中國名酒都屬於這類。 濃香型大麴酒,以高粱為主要原料,採用中溫培養的大麴,大麴用大麥、小麥、並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培養而成。發酵採用泥窖作發酵容器。釀造工藝極為復雜,其特點是:混蒸、續料。所謂混蒸,是說原料(高梁等)和發酵成熟的酒醅同時裝入酒甑。在這種混合醅料中,還要配入一定比例的經過清蒸,去除雜味的谷糠,目的是使酒醅疏鬆。裝入酒甑後,加熱,在原料蒸熟的同時,也進行蒸餾,將酒醅中的酒精及其它香氣成分蒸餾出來。所謂續料,舉例說,總的原料需要100公斤的話,這100公斤原料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數次陸續加入,上面曾說過採用混蒸工藝,是將一部分原料和一部分酒醅混在一起同時進行蒸煮和蒸餾,也是這個道理。續料發酵時,每次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原料,蒸餾蒸煮後,丟棄一部分經多次發酵、蒸餾的酒醅(這部分將被丟棄的酒醅,在發酵時及蒸餾時,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便於區別)。經過蒸餾蒸煮後的混合醅料,冷卻後,加入酒麴,重新送回到泥窖中繼續進行發酵。蒸餾出來的酒,則要分別入庫。因為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最先蒸餾出來的酒與中間過程或最後蒸餾出來的酒,口味是不相同的。最先蒸餾出來的稱為「頭酒」,最後蒸餾出來的酒稱為「尾酒」。這兩部分酒的口味都不佳,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間過程蒸餾出來的酒,可以作為原酒分別入庫。原酒經檢驗,確定其等級,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酒的口味才較為柔和。貯酒最好是在放在陶壇中,在較低的溫度下貯酒效果最好。貯酒時間分為半年或3年不等。最後勾兌成型。 現代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工藝,繼承了傳統的老五甑工藝,並有所改進。

㈧ 酒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葡萄酒的釀制

1.第一道是所謂的去梗,也就是把葡萄果粒從梳子狀的枝梗上取下來。因枝梗含有特別多的單寧酸,在酒液中會造成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

2.不管有無經過去梗的手續,接下來的步驟是壓榨果粒。如果釀制白酒,則榨汁的過程要迅速一點,因釀制白酒所用的葡萄漿若放置太久,即使葡萄已經去梗,餘下的果皮和果核仍然釋放出大量的單寧酸。反之如打算釀制紅酒,則葡萄漿發酵的過程就絕對必要。因果酸中所含的紅色色素就是在這段時間釋放出的。就因為這樣,所有紅酒的色澤才是紅的。

3.接下來是榨汁和發酵。經過榨汁後,就可得到釀酒的原料——葡萄汁。有了酒汁就可釀制好酒。葡萄酒是透過發酵作用而得的產物。由此可見發酵在葡萄酒釀制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發酵是一種化學過程,透過酵母而起作用。經過此化學作用,葡萄中所含的糖分會逐漸轉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發酵過程中,糖分越來越少,而酒精度則越來越高。通過緩慢的發酵過程,可釀出口味芳香細致的葡萄酒。

4.雖然已做到此,但釀酒師的工作仍未完成。要想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鮮度,就必須在發酵過程後立刻添加SO2處理。二氧化硫可以阻止由空氣中的氧使葡萄酒所引起的氧化作用。新酒在發酵後大約3周左右,必須進行第一次沉澱與換桶。第二次沉澱要4至6周。沉澱的次數和時間上的順序,完全就是所要達到的口味。

5.葡萄酒在桶中存了3至9個月以後,就要裝瓶了。葡萄酒瓶以軟木塞來封口,因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東西。

白酒生產技術隨不同的種類而大不相同,在此不可盡述,在此僅簡單介紹我國最具特色的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技術。

濃香型大麴酒,也稱為瀘香型大麴酒,是大麴酒中產量最大的酒種。我國名酒中大多數是濃香型。如四川及江蘇省出產眾多的中國名酒都屬於這類。

濃香型大麴酒,以高梁為主要原料,採用中溫培養的大麴,大麴用大麥、小麥、並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培養而成。發酵採用泥窖作發酵容器。釀造工藝極為復雜,其特點是:混蒸、續料。所謂混蒸,是說原料(高梁等)和發酵成熟的酒醅同時裝入酒甑。在這種混合醅料中,還要配入一定比例的經過清蒸,去除雜味的谷糠,目的是使酒醅疏鬆。裝入酒甑後,加熱,在原料蒸熟的同時,也進行蒸餾,將酒醅中的酒精及其它香氣成分蒸餾出來。所謂續料,舉例說,總的原料需要100公斤的話,這100公斤原料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數次陸續加入,上面曾說過採用混蒸工藝,是將一部分原料和一部分酒醅混在一起同時進行蒸煮和蒸餾,也是這個道理。續料發酵時,每次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原料,蒸餾蒸煮後,丟棄一部分經多次發酵、蒸餾的酒醅(這部分將被丟棄的酒醅,在發酵時及蒸餾時,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便於區別)。經過蒸餾蒸煮後的混合醅料,冷卻後,加入酒麴,重新送回到泥窖中繼續進行發酵。蒸餾出來的酒,則要分別入庫。因為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最先蒸餾出來的酒與中間過程或最後蒸餾出來的酒,口味是不相同的。最先蒸餾出來的稱為「頭酒」,最後蒸餾出來的酒稱為「尾酒」。這兩部分酒的口味都不佳,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間過程蒸餾出來的酒,可以作為原酒分別入庫。原酒經檢驗,確定其等級,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酒的口味才較為柔和。貯酒最好是在放在陶壇中,在較低的溫度下貯酒效果最好。貯酒時間分為半年或3年不等。最後勾兌成型。

現代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工藝,繼承了傳統的老五甑工藝,並有所改進。

㈨ 酒是怎麼釀的

什麼酒啊? (從別的地方引用的)

新中國成立後,用白酒這一名稱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燒酒」或「高梁酒」 等名稱。由於釀酒原料多種多樣,釀造方法也各有特色,酒的香氣特徵各有千秋,故白酒分類方法有很多。
按最新的國家標准,將蒸餾酒分為中國白酒和其它蒸餾酒。
白酒的定義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白酒。
其它蒸餾酒的定義是:以穀物、薯類、葡萄及其它水果為原料,經發酵、蒸餾而釀制而成的、高酒精度(含酒精18~40%)的酒.按所用的原料不同, 又有白蘭地、威士忌、俄得克和其它蒸餾酒(如老姆酒)。
下面主要介紹中國的白酒種類。現代將白酒分為固態法白酒、固液結合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三類。

1 按所用酒麴和主要工藝分類
在固態法白酒中主要的種類為:

(1)大麴酒
大麴酒,以大麴為糖化發酵劑,大麴的原料主要是小麥、大麥,加上一定數量的碗豆。大麴又分為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一般是固態發酵,大麴酒所釀的酒質量較好,多數名優酒均以大麴釀成。

(2)小曲酒
小曲是以稻米為原料製成的,多採用半固態發酵,南方的白酒多是小曲酒。

(3)麩曲酒
這是解放後在煙台操作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別以純培養的麴黴菌及純培養的酒母作為糖化、發酵劑,發酵時間較短,由於生產成本較低,為多數酒廠為採用,此種類型的酒產量最大。以大眾為消費對象。

(4)混曲法白酒
主要是大麴和小曲混用所釀成的酒。

(5)其它糖化劑法白酒
這是以糖化酶為糖化劑,加釀酒活性乾酵母(或生香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白酒。

固液結合法白酒的種類有:

(1)半固、半液發酵法白酒
這種酒是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酵劑,先在固態條件下糖化,再於半固態、半液態下發酵,而後蒸餾製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

(2)串香白酒
這種白酒採用串香工藝製成,其代表有:四川沱牌酒等。
還有一種香精串蒸法白酒,此酒在香醅中加入香精後串蒸而得。

(3)勾兌白酒
這種酒是將固態法白酒(不少於10%)與液態法白酒或食用酒精按適當比例進行勾兌而成的白酒。

液態發酵法白酒
又稱「一步法」白酒,生產工藝類似於酒精生產,但在工藝上吸取了白酒的一些傳統工藝,酒質一般較為淡泊;有的工藝採用生香酵母加以彌補。
此外還有調香白酒,這是以食用酒精為酒基,用食用香精及特製的調香白酒經調配而成。

2 按酒的香型分
這種方法按酒的主體香氣成分的特徵分類,在國家級評酒中,往往按這種方法對酒進行歸類。

(1)醬香型白酒
也稱為醬香型白酒,以茅台酒為代表。醬香柔潤為其主要特點。發酵工藝最為復雜。所用的大麴多為超高溫酒麴。

(2)濃香型白酒
以瀘州老窖特曲、五糧液、洋河大麴等酒為代表,以濃香甘爽為特點,發酵原料是多種原料,以高梁為主,發酵採用混蒸續渣工藝。發酵採用陳年老窖,也有人工培養的老窖。在名優酒中,濃香型白酒的產量最大。四川,江蘇等地的酒廠所產的酒均是這種類型。

(3)清香型白酒
也稱為清香型白酒,以汾酒為代表,其特點是清香純正,採用清蒸清渣發酵工藝,發酵採用地缸。

(4)米香型白酒
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特點是米香純正,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劑。

(5)其它香型白酒
這類酒的主要代表有西鳳酒、董酒、白沙液等,香型各有特徵,這些酒的釀造工藝採用濃香型,醬香型,或汾香型白酒的一些工藝,有的酒的蒸餾工藝也採用串香法。

3 按酒質分
(1)國家名酒
國家評定的質量最高的酒,白酒的國家級評比,共進行過5次。茅台酒、 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等酒在歷次國家評酒會上都被評為名酒。

(2)國家級優質酒
國家級優質酒的評比與名酒的評比同時進行。

(3)各省,部評比的名優酒

(4)一般白酒 一般白酒占酒產量的大多數,價格低廉,為百姓所接受。有的質量也不錯。這種白酒大多是用液態法生產的。

4 按酒度的高低分
(1)高度白酒
這是我國傳統生產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過65度。

(2)低度白酒
採用了降度工藝,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20多度。

二 現代白酒釀造技術進展
1 微生物學研究
現代釀酒的基礎之一是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從民國開始,對釀酒微生物進行研究,從大麴和小曲中篩選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麴微生物的澱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對大麴生產工藝技術的總結提高所做的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注重酒麴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對酒的風味的影響,以期提高酒的質量。如利用優良酒麴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潑灑己酸菌培養液等。

2 發酵工藝的研究
我國的白酒發酵技術雖源於黃酒,相對於黃酒歷史而言,白酒的生產技術還很不完善,故現代對白酒的發酵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響最大的改革是全面總結了「煙台操作法」,這個操作方法借鑒了酒精工業的麩皮曲及酒母製作兩個關健技術,並結合傳統的白酒工藝,形成了一套較為規范的操作法。當時總結了其特點是:「麩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溫入窖、定溫蒸燒」十六個字。
由於濃香型酒在名優酒中的產量最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許多工廠和研究機構對濃香型大麴酒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溫發酵,對發酵溫度曲線進行部結,提出了前期緩升,中期挺堅,後期緩落的策略。
此外還採用回醅發酵,即長期反復發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帶新醅,進行發酵的措施。或採用回糟發酵。有的也採用回酒發酵,成品酒依次分為頭級酒,二級酒,三級酒。二級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發酵,再次蒸餾,可將二級酒變為頭級酒。

3 人工培養老窖
濃香型白酒採用泥窖發酵,在自然情況下,一個泥窖從建窖到窖的成熟,產出高質量的酒,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這對提高名優酒的產量極為不利。故名酒廠對人工老窖的培養作了大量的工作。

4 蒸餾技術的改進
蒸餾技術的提高,是提高酒質的重要環節,新技術採用緩慢蒸餾,量質摘酒,分批入庫,串香法等措施。同時對蒸餾鍋進行改革設計。

5 低度酒的研製
我國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如廣東的「玉冰燒」酒,酒度在29.5度,很受東南亞一帶消費者的歡迎。國外的蒸餾酒酒度一般較低,在40 度左右,如果酒度超過43 度,則視為烈性酒。但是我國的白酒,由於歷史上的原因,以及本身的一些特點,酒度往往在55度以上時,酒的香味才較好。大多數白酒的酒度在60度左右。酒度高的酒對人的健康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人的肝臟,可以分泌一種酶,叫「乙醛脫氫酶」,這種酶,可以將酒精(乙醇)分解掉,酒精就不會積累,人就不會酒精中毒,酒量大的人,往往是這種酶的分泌量較多,滴酒不沾的人,往往是不能分泌這種酶,故酒精中毒。據報道,我國人口中,酒量較小的比例較大,原因是有些人的體內不能分泌這種酶,或這種酶的分泌量少。故不能適應高度白酒。這對飲酒者的健康不利。低度白酒的研製勢在必行。低度白酒的生產方法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先將選擇好的酒基單獨加水降低酒度,澄清後,按一定的比例勾兌、調味、貯存、過濾。另一種方法是先按高度酒的生產方法進行勾兌、調味,然後加水降度、澄清、貯存、過濾。由於低度酒酒精度較低,一些芳香性的成份較難溶解其中,容易產生混濁的沉澱。故要進行「除濁」處理,將混濁的顆粒去除掉。另外,降低酒度所用的水也要經過處理。

6 後處理技術的進展
陳釀法:貯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壇陳釀效果好.
勾兌:這是決定酒質的重要環節,以往都是由富有經驗的老師傅擔任這項工作。現在利用計算機的勾兌技術也正在研究發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藝白酒)的研究:現在能夠生產混合香酯。這是以硫酸為催化劑,將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級脂肪酸合成相應的高級脂肪酸酯.然後蒸餾分餾,凈化處理後,進行毒性實驗,證明無毒,可供食用,於是進一步製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為調香劑加入到一般質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質量。
酒香氣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氣成分極為復雜,除了酒精(乙醇)之外,還含有數百種化學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為四大類:醇類物質、酯類物質、酸類物質和醛酮類物質。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體香氣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氣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約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較低。瀘香型白酒中,主體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適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較高。

7 白酒機械化生產
從古代到本世紀四十年代,白酒的生產都是人工操作,勞動強度非常大,如踏曲、翻曲、粉碎、酒醅的入窖和出窖都是靠人力。新中國成立後,在白酒生產的機械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在許多方面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如用粉碎機代替了牲畜拉磨,將蒸餾器的「天鍋」改為冷凝器,免去了人工經常換水。大麴的踏制改為曲坯成型機,人工推車送料改為皮帶輸送或桁車抓鬥。陶壇貯酒也改為大容器貯酒,減少了酒的損耗,還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白酒的包裝設備也普遍實現了洗瓶、灌裝、壓蓋、貼標流水線。

三 濃香型大麴酒生產技術
白酒生產技術隨不同的種類而大不相同,在此不可盡述,在此僅簡單介紹我國最具特色的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技術。
濃香型大麴酒,也稱為瀘香型大麴酒,是大麴酒中產量最大的酒種。我國名酒中大多數是濃香型。如四川及江蘇省出產眾多的中國名酒都屬於這類。
濃香型大麴酒,以高梁為主要原料,採用中溫培養的大麴,大麴用大麥、小麥、並配以一定比例的豌豆培養而成。發酵採用泥窖作發酵容器。釀造工藝極為復雜,其特點是:混蒸、續料。所謂混蒸,是說原料(高梁等)和發酵成熟的酒醅同時裝入酒甑。在這種混合醅料中,還要配入一定比例的經過清蒸,去除雜味的谷糠,目的是使酒醅疏鬆。裝入酒甑後,加熱,在原料蒸熟的同時,也進行蒸餾,將酒醅中的酒精及其它香氣成分蒸餾出來。所謂續料,舉例說,總的原料需要100公斤的話,這100公斤原料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數次陸續加入,上面曾說過採用混蒸工藝,是將一部分原料和一部分酒醅混在一起同時進行蒸煮和蒸餾,也是這個道理。續料發酵時,每次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原料,蒸餾蒸煮後,丟棄一部分經多次發酵、蒸餾的酒醅(這部分將被丟棄的酒醅,在發酵時及蒸餾時,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便於區別)。經過蒸餾蒸煮後的混合醅料,冷卻後,加入酒麴,重新送回到泥窖中繼續進行發酵。蒸餾出來的酒,則要分別入庫。因為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最先蒸餾出來的酒與中間過程或最後蒸餾出來的酒,口味是不相同的。最先蒸餾出來的稱為「頭酒」,最後蒸餾出來的酒稱為「尾酒」。這兩部分酒的口味都不佳,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間過程蒸餾出來的酒,可以作為原酒分別入庫。原酒經檢驗,確定其等級,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酒的口味才較為柔和。貯酒最好是在放在陶壇中,在較低的溫度下貯酒效果最好。貯酒時間分為半年或3年不等。最後勾兌成型。
現代濃香型大麴酒的生產工藝,繼承了傳統的老五甑工藝,並有所改進。總的工藝流程如下圖所述:

┌—→出窖堆放———┐
│ ↓
│ 大麴 發酵酒醅 高梁 谷糠 水
│ ↓ │ ↓ │
│ 打碎 │ 破碎 │
│ ↓ │ ↓
│ 碾細 │ 潤料 清蒸
│ ↓ │ ↓ │
│ 過篩 │ 預蒸 │
│ ↓ │ ↓ │
│ 大麴粉 └———→配料←——————┘
│ │ ↓
│ │ 裝甑 ┌——→ 酒頭(作調味酒等)
│ │ ↓ │
│ │ 蒸糧、蒸酒———┼——→ 蒸餾酒(入庫)
│ │ │ │ ↓
│ └———————┐ ↓ │ 貯存
│ │ 出甑 │ ↓
│ │ │ │ 勾兌
│ ↓ ↓ ↓ ↓
└————入窖發酵←加曲 ← 加水 尾酒 包裝
↑ │ ↓
└———————————————┘ 成品酒

四 液態法白酒生產技術與液固法新工藝
液態法白酒是產量最大的白酒,生產方法與酒精生產類似,但在調香,後處理等方面則有所不同。將液態法與固態法相結合,創造了一套生產白酒的新工藝,即利用液態發酵法生產質量較好的酒精作為酒基,對採用固態發酵法製成的香醅進行串蒸或浸蒸,製得新工藝白酒。其基本工藝流程如下:

薯干

粉碎
↓←———————第一次配醅———┐
米糠、麩皮、麩曲、稻殼 配料 │
↓ │
潤料 │
↓ │
蒸煮 │
↓ ←————— 第二次配醅 ——┤
冷卻 │
↓ │
麩曲、生香酵母、釀酒酵母 →加曲、加酒母 │
↓ │
加水 │
↓ │
加香醅、加尾酒 → 混合 │
↓ │
入池發酵 │
清蒸後的稻殼——→ ↓ │
酒精 → 串香蒸餾———→出甑蒸餾—————┘

新工藝白酒

㈩ 什麼叫雙蒸酒

以九江雙蒸酒舉例::

九江雙蒸酒主要以大米為原料,選用本地桑樹根水,經過餅丸制曲、蒸飯拌料、發酵蒸餾、齋酒醞浸、勾兌品評等程序釀造白酒。所謂「雙蒸」就是把由酵飯蒸出來的酒再倒入同量的酵飯中重蒸而成的酒。

「雙蒸」起著串香作用,即用首次蒸得的酒將續蒸酵飯中的香味物質抽提蒸餾入酒,從而使得酒香更濃。獨特的生產工藝和釀造環境、水源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九江雙蒸酒玉潔冰清、豉香獨特、醇和甘滑、餘味爽凈的典型風格。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造技藝十分復雜,總結起來主要經歷前期制曲、中期發酵過程和後期處理三個過程。陳釀、醞浸、沖制的全過程都由人工控制,只有經驗豐富的釀酒師傅才能根據所需酒的質量靈活把握醞浸的酒度、時間等要素。

九江雙蒸酒的傳統釀造技藝,是嶺南農耕文明所孕育的民間技藝,是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全球化、工業化、現代化等國際國內環境的強烈沖擊下,這種釀造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

(10)蒸餾酒舉例擴展閱讀:

相關:

九江雙蒸酒是廣東米酒的典範。由酒麴米香的齋酒為基礎,經酒浸泡肥豬肉後形成具有獨特的風格。晶瑩鮮亮,豉香清雅,酒度低而不淡,醇厚甘潤,諸味協調,餘味爽凈。

1、晶瑩鮮亮:低度白酒透明潔亮,晶瑩悅目,低而不濁。這點相對於酒麴等的低度酒來說,是一個優點。在以前過濾技術相對落後時,酒體很難做到酒度低而不濁,與同類型豉香型白酒的色澤相比,九江雙蒸酒的色澤的晶瑩剔透度位於前列。

2、豉香復合清雅:由酒麴米香的齋酒為基礎與齋酒浸泡肥豬肉後形成的豉香,兩者香氣融為一體構成的復合芳香,純凈宜人。

九江雙蒸酒具有與其他豉香型白酒比較有酒麴、豆香協調的香氣,是其它產品所不能體現出來的。既能在米酒中突出豉香、陳香、花香,但又不會過濃(過濃會變成酒中有油哈氣味),又能保持香氣清雅。

3、醇厚甘潤:九江雙蒸酒酒度低而不淡,酒度雖然只有29.5度,但無寡淡感,較其他的豉香型白酒的醇和,九江雙蒸更加突出了醇厚的「厚」字,主要是九江雙蒸酒陳老酒和酒麴的用量大,賦予酒體更多的風味物質,且各種微量成分締合穩定,使得酒液入口更醇滑,口腔能感受到九江雙蒸酒所獨有的復合滋味感:甜甘味道,有質感,滑。

4、餘味爽凈(又稱餘味甘爽):九江雙蒸酒的酒體干凈,苦不留口,飲後余甘,後味清爽。較其他豉香型白酒的入口甜味(無甘味)緊接著後味會感到口苦不同,九江雙蒸酒飲後,會感到口腔、舌根、咽喉部有甘甜味,口腔舒暢,有復飲下咽的慾念。

5、回味悠長:九江雙蒸酒飲後特點有酒氣回涌,口腔內感到甘甜、齒縫留香、甘,咽喉部位有豉香和甘味形成的香、味復合感覺舒暢,久久不會散去,飽含意猶未盡之意。

熱點內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9:13:07 瀏覽:886
類似深水的露點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0:12 瀏覽:80
《消失的眼角膜》2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4:43 瀏覽:878
私人影院什麼電影好看 發布:2024-08-19 08:33:32 瀏覽:593
干 B 發布:2024-08-19 08:30:21 瀏覽:910
夜晚看片網站 發布:2024-08-19 08:20:59 瀏覽:440
台灣男同電影《越界》 發布:2024-08-19 08:04:35 瀏覽:290
看電影選座位追女孩 發布:2024-08-19 07:54:42 瀏覽:975
日本a級愛情 發布:2024-08-19 07:30:38 瀏覽:832
生活中的瑪麗類似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6:46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