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蒸餾所
A. 蒸餾的詞語解釋
1. [distill]∶加熱液體汽化,再使蒸氣液化,從而除去其中的雜質。
2. [still]∶用蒸餾法製造或提取。
3.蒸餾詞專語有兩層含義:蒸發或屬揮發,常溫下不明顯,加熱到沸點後,可以明顯觀察到;遇冷蒸發汽體變為液體,俗稱餾出液。
4. 形容熱氣蒸騰。
明宋濂《贈劉俊民先輩》詩:「今年度 庾嶺 ,熱氣甚蒸餾。」
5. 把液體加熱使變成蒸氣,再使蒸氣冷卻凝成液體以除去其中所含雜質。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飲料﹞他們要多少有多少,一萬代也喝不完。可惜含一點黃土,飲用之前,應該蒸餾一下的。」 1.通過蒸餾操作,可以直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而吸收和萃取還需要如其它組分。
2.蒸餾分離應用較廣泛,歷史悠久。
3.能耗大,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相或液相。 1.按方式分:簡單蒸餾、平衡蒸餾 、精餾、特殊精餾
2.按操作壓強分:常壓、加壓、減壓
3.按混合物中組分:雙組分蒸餾、多組分蒸餾
4.按操作方式分:間歇蒸餾、連續蒸餾 蒸餾燒瓶(帶支管的),溫度計,冷凝管,牛角管,酒精燈,石棉網,鐵架台,支口錐形瓶,橡膠塞。
B. 簡單蒸餾和平衡蒸餾所得氣相組成比較大小
試比較簡單蒸餾和平衡蒸餾的異同
簡單蒸餾是將原料液一次加入蒸餾釜中,在一定壓強下加熱內至沸,使液體不斷容汽化。汽化的蒸汽引出,冷凝後加以收集,得到塔頂產品,稱為餾出液。因此,簡單蒸餾屬於間歇操作。簡單蒸餾時,氣液兩相的接觸比較充分,可以認為兩相的組分達到了平衡。
C. 蒸餾燒瓶中所盛放的液體不能超過其容積的多少,也不能少於多少
1、常壓蒸餾時,蒸餾燒瓶中所盛放液體不能超過其容積的2/3,也不能少於1/3。
2、減壓蒸回餾時,蒸餾燒瓶中所答盛放的液體不能超過其容積的1/2。
在實驗室中,通常將圓底燒瓶用作蒸餾器。在常壓蒸餾時, 應選擇適當大小的燒瓶,使待餾液不超過其容量的1/3至1/2,過 大的燒瓶將會增加瓶中殘留物的損失。燒瓶用熱浴加熱。
為了減少局部過熱的現象,不宜在金屬絲 網上加熱或直接用火焰加熱。冷凝管根據被蒸餾物的沸點、蒸發 熱及蒸餾速度來選擇。蒸餾瓶通過蒸餾頭與冷凝管相連。真空蒸餾使用克氏蒸餾頭,這種蒸餾頭也可以用於常壓蒸餾。
(3)大和蒸餾所擴展閱讀:
蒸餾瓶的使用注意事項:
1、高沸點液體的蒸餾,一般選用支管在瓶頸下部的蒸餾燒瓶,鐵夾應夾在支管上部。
2、低沸點液體的蒸餾,一般選用支管在瓶頸上部的蒸餾燒瓶,鐵夾該夾在支管的下面。
3、一般沸點液體的蒸餾,可選用支管在瓶頸中部的蒸餾燒瓶,考慮到蒸餾時裝置的平穩,鐵夾宜夾在支管的下面。
4、加熱時要墊石棉網,也可以用其他熱浴加熱。
5、加熱時,不能將液體蒸干。
D. 日語蒸餾所是什麼意思
大多是指威士忌的蒸餾工廠
E. 酒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怎麼發現的
中國是世界最早的釀酒國家之一,釀酒歷史十分悠久。那麼,我國的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人們從古到今愛飲酒,關於酒也就有著種種傳說。 一.酒的起源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關於酒的起源,古書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儀狄釀酒 《戰國策》、《世本》等書均記載夏禹的儀狄發明了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流傳較廣,傳說認為釀酒始於夏朝時代的杜康。《事物紀原》則有「杜康造酒」之說;東漢《說文解字》 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但杜康究竟是什麼時代的人,連古人都難以搞清。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也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也許杜康是一位釀酒的大師,也許他是用高梁釀酒的創始人。杜康釀酒的遺址也很多:伊川、汝陽及白水縣,且至今都在生產杜康酒。 二.最原始的酒 最原始的酒應該是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也有人稱之為帶酒味的水果,而不稱其為釀酒。 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酒(自然發酵)。有的書稱之為第一代人工飲料酒。據說至今內蒙、西藏等地少數民族地區仍有釀造乳酒的習慣。 三.穀物釀酒 我們現在所說的酒,一般都是指穀物釀酒。 當人類社會進入農業社會後,穀物逐漸多起來,但由於當時的保管方法所限,穀物難免發芽生霉,這時只要水分適當,就有可能進行發酵。經不斷的模仿和摸索,穀物釀酒就「出世」了(可能在7000年前)。漢朝淮南王劉安《淮南子》:「清釀之美,始於耒耜」即穀物釀酒起源幾乎是和農業同時開始的。 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陶制酒器,距今至少四、五千年。這一發現表明:我國的釀酒業起碼在五千年前就開始了。 四.酒麴 最初的穀物釀酒是用發芽生霉的穀物作曲。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 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到了農耕時代的中晚期,人們不斷試制,終於制出了人工曲,曲櫱分家。 「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並櫱法亦亡」(中國的「啤酒」從此未能發展下來) 用曲釀酒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獨創。曲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發酵技術的最大發明;並給現代工業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有了曲,才由櫱糖化(乙醇很低)發展到邊糖化邊發酵的雙邊發酵(復式發酵)直到今天的釀酒工業。 據說直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法國人從我國酒麴中分離出糖代力強並能起酒代作用的黴菌用於酒精生產,才突破了西方釀酒糖化劑非用麥芽不可的狀況。另外,穀物制曲還是一種用固態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辦法。有人認為,酒麴應與四大發明一起作為五大發明。 五.蒸餾酒的起源 我國的白酒,是世界著名六大蒸餾酒之一。以上所提到的酒,現在看來,都應屬黃酒之列,白酒,必須闖過蒸這一關。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宋代已有蒸餾酒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一書中還畫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 充分的證據證明宋代已有類似今天的蒸餾器,75年河北出土了一套金世宗時代的銅制燒酒鍋,其構造、原理與我國傳統的蒸餾器很相象(據考證,鑄造年代不遲於1161年)。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在製造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健設備是蒸餾器。故蒸餾器的發明是蒸餾酒起源的前提條件,但蒸餾器的出現並不是蒸餾酒起源的絕對條件。因為蒸餾器不僅可用來蒸酒,也可用來蒸餾其它物質,如香料、水銀等。 3.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陶雍(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補》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則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如該書中記載道:「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這不應是酒的蒸餾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經》中這種操作又稱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餾的燒酒還難以成立。 4.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 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出土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現代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仍在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隨著考古資料的充實及對古代文獻資料的查詢,人們對蒸餾酒的起源的認識將逐步深化。因為這不僅涉及到酒的蒸餾,而且還涉及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蒸餾器。
F. 實驗室蒸餾所需的玻璃儀器
配製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溶液50g,首先計算配製溶液所需氯化鈉和水的質量,再稱量所需的回氯化鈉和量取答水,最後進行溶解;在這些操作中需要的儀器:托盤天平、葯匙、量筒、膠頭滴管、燒杯和玻璃棒,其中屬於玻璃儀器的是玻璃棒、燒杯、膠頭滴管、量筒.
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配製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溶液50g,需稱取氯化鈉的質量為50g×10%=5g.
燒杯用少量蒸餾水潤洗,燒杯中存水,溶劑多了,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會偏小.
答案:玻璃棒; 5g; 偏小
G. 最早酒是什麼人發明的
人類第一次開始造的酒,應該說是低度的!跟啤酒性質差不多的!
酒的誕生,有很多傳說回,但最接答近人類現實生活的有兩種:遠古時代,在一群游牧民族的營地里,收藏了很多野生的穀物,不知怎麼的,可能是一場突然發生的暴雨,在收藏穀物的地方,形成一個暖和的水池,在很短的時間里,穀物發酵了,將水池變成深黑色的液體,一些有冒險精神的牧民喝了這些液體,發覺味道很好喝!
於是酒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歐洲大陸上的農場主在收割之後,總是把麥子堆放在糧倉內,這些簡陋的糧倉往往因屋頂漏水而使倉內的麥子受潮,從而開始發芽並發酵,一位大膽的農民好奇地品嘗了一下,發現這種液體又香又美味可口,從此人們便模仿著依樣畫葫蘆,這樣最原始的啤酒便問世了。
古時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會釀制酒。因為古希臘人的關系,古歐洲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法國、比利時、德國和荷蘭都知道了酒,後來古歐洲中西部塞爾特人也知道了酒,酒便成為人們喜歡的飲料,酒的名聲慢慢推廣至整個歐洲。
H. 蒸餾所需化學儀器
尾接管
I. 關於蒸餾的一些問題
1: 在做來實驗的時候,從做實驗本人的源角度來看,是以溫度計的溫度來控制蒸餾所須的溫度。一旦溫度計的水銀球的位置偏高點或偏低的一點的話,做實驗的人仍會按他所看到的溫度來控制,那麼他所控制的溫度范圍就不是正常情況下製取蒸餾水的范圍了,導致蒸餾出來的水不純了。2:冷凝管中的水不可以從上端流到下端,因為導管中的水要充入到冷凝管中冷卻蒸餾出來的水的,只有從下到上才能充滿整個冷凝管從而達到更好的冷卻效果,如果從上到下的話水就會直接從下端流出來達不到冷卻效果。3:打開冷凝水再加熱,可以保證蒸餾出來的水蒸氣一進入冷凝管就被冷卻。如果順序顛倒的話,則會導致冷凝管內的小管(水蒸氣通過的管道)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的高溫水蒸氣,這時再打開冷凝水的話就可能造成爆炸的危險。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