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水过冷现象
A. 物理化学实验 金属融体冷却时为什么产生过冷现象
过冷现象 ( supercooling ):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supercooled liquid),这是一种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在通过外界摩擦等作用下会迅速凝固,并使温度回升,表现在步冷曲线上便是一个V字形。 液体越纯,过冷现象越明显。高纯水-40摄氏度才开始结冰。这是因为液体太过纯净,没有凝固所需的“结晶核”所致。当具备凝固所需物质,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液体迅速凝固。
形成原因:
过冷液体是不稳定的,只要投入少许该物质的晶体,便能诱发结晶,并使过冷液体的温度回升到凝固点。这种在微小扰动下就会很快转变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亚稳态。由于晶体内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而液体内则是无规律的。而结晶中心有助于这种无序到有序的转化。液体越纯净,结晶中心越难形成。如果降低至凝固点以下仍未形成,则过冷。
处理应对方法:
(1)提高过冷度: (>107℃/s 非晶态金属)实验测出,冷却速度越大,生核速率越大,且大于长大速率,有利于形成结晶体。
(2)变质处理(孕育处理):在液态金属中,加入一些细小的金属粉末(变质剂、孕育剂)形成非自发晶核,使晶核数目增多,晶粒变细小,有利于快速形成对应的晶体。
(3)机械振动:使枝晶破碎成为几个晶核,使晶核数目增多(超生波振动等)。
B. 什么是过冷现象 过冷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过冷现象的定义:
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supercooled liquid),这是一种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在通过外界摩擦等作用下会迅速凝固,并使温度回升,表现在过冷曲线上便是一个V字形.液体越纯,过冷现象越明显.高纯水-40摄氏度才开始结冰.这是因为液体太过纯净,没有凝固所需的“结晶核”所致.当具备凝固所需物质,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液体迅速凝固.
过冷现象的原理:
冰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结晶的过程,如果原本水中已存在结晶核(冰晶),低于其标准熔点的液体的水分子就会在核周围形成结晶结构,依附在冰晶上,结成冰的过程就可以进行.但是有些水太洁净,没有尘埃和杂质,容器又非常干净而平滑,缺少这样的晶核,冰晶就因无处可依附而不能形成,于是温度轴上的液体部分可以一直延伸,即使温度低于冰点(0°),水仍然会维持在液体的状态,直到均匀核化结晶生成.
如要进行超冷冻的现象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一瓶很纯洁,无沉淀物,无杂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
2、平滑而内里没划痕的容器.
3、放在可以冷冻至摄氏零下几度的冰箱一段时间.(如数小时)
C. 液体的过冷现象是什么
简单来讲,就是液体达到凝固点以下却不凝固。
D. 在凝固点降低法测摩尔质量中,为什么会产生过冷现象,如何控制过冷温度
【目的要求】
1. 测定水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尿素(或蔗糖)的摩尔质量。
2. 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并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质的理解。
3. 掌握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当稀溶液凝固析出纯固体溶剂时,则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其降低值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
ΔTf =Tf* - Tf = Kf mB (1)
式中,ΔTf 为凝固点降低值;Tf*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f为溶液的凝固点;mB为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Kf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它的数值仅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B(g)和溶剂WA(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m= ×10-3
式中,MB为溶质的摩尔质量。将该式代入(1)式,整理得: 内容来自Lab211.cn
MB=Kf ×10-3 (2) Lab211.cn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f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f,即可根据(2)式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MB。
显然,全部实验操作归结为凝固点的精确测量。其方法是:将溶液逐渐冷却成为过冷溶液,然后通过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此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本实验测纯溶剂与溶液凝固点之差,由于差值较小,所以测温采用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
从相律看,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形状不同。对纯溶剂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 *=1-2+1=0,冷却曲线形状如图2-10-1(1)所示,水平线段对应着纯溶剂的凝固点。对溶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 *=2-2+1=1,温度仍可下降,但由于溶剂凝固时放出凝固热而使温度回升,并且回升到最高点又开始下降,其冷却曲线如图2-10-1(2)所示,所以不出现水平线段。由于溶剂析出后,剩余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的凝固点也要逐渐下降,在冷却曲线上得不到温度不变的水平线段。如果溶液的过冷程度不大,可以将温度回升的最高值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若过冷程度太大,则回升的最高温度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严格的做法应作冷却曲线,并按图2-10-1(2)中所示的方法加以校正。
图2-10-1 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
【仪器试剂】
凝固点测定仪1套;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0.001℃) 1台;分析天平1台;普通温度计(0~50℃,1支);压片机1台;移液管(50mL,1支)。 内容来自Lab211.cn
尿素(A.R.);蔗糖(A.R.);粗盐;冰。
图2-10-2 凝固点降低实验装置 Lab211.cn
1-精密数字温差测量仪;2-内管搅棒;3-投料支管; 4-凝固点管;5-空气套管; 6-寒剂搅棒;7-冰槽; 8-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调节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 本文来自高校实验室
按照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的调节方法调节测量仪,并请参阅第一篇第一章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2. 调节寒剂的温度
取适量粗盐与冰水混合,使寒剂温度为-2~-3℃,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并不断补充碎冰,使寒剂保持此温度。
3. 溶剂凝固点的测定
仪器装置如图2-10-2所示。用移液管向清洁、干燥的凝固点管内加入30mL纯水,并记下水的温度,插入调节好的精密数字温度(温差)测量仪的温度传感器,且拉动搅拌同时应避免碰壁及产生摩擦。
先将盛水的凝固点管直接插入寒剂中,上下移动搅棒(勿拉过液面,约每秒钟一次)。使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当过冷到水冰点以后,
图2-10-2 凝固点降低实验装置
1-精密数字温差测量仪;2-内管搅棒;3-投料支管; 4-凝固点管;5-空气套管; 6-寒剂搅棒;7-冰槽; 8-温度计。
要快速搅拌(以搅棒下端擦管底),幅度要尽可能的小,待温度回升后,恢复原来的搅拌,同时注意观察温差测量仪的数字变化,直到温度回升稳定为止,此温度即为水的近似凝固点。
取出凝固点管,用手捂住管壁片刻,同时不断搅拌,使管中固体全部熔化,将凝固点管放在空气套管中,缓慢搅拌,使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至近0.7℃时,自支管加入少量晶种,并快速搅拌(在液体上部),待温度回升后,再改为缓慢搅拌。直到温度回升到稳定为止,重复测定三次,每次之差不超过0.006℃,三次平均值作为纯水的凝固点。 本文来自高校实验室,www.Lab211.cn
4. 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取出凝固点管,如前将管中冰溶化,用压片机将尿素(或蔗糖)压成片,用分析天平精确称重(约0.48g),其质量约使凝固点下降0.3℃,自凝固点管的支管加入样品,待全部溶解后,测定溶液的凝固点。测定方法与纯水的相同,先测近似的凝固点,再精确测定,但溶液凝固点是取回升后所达到的最高温度。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
- 搅拌速度的控制是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每次测定应按要求的速度搅拌,并且测溶剂与溶液凝固点时搅拌条件要完全一致;此外,准确读取温度也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应读准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 寒剂温度对实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过高会导致冷却太慢,过低则测不出正确的凝固点。
- 纯水过冷度约0.7~1℃(视搅拌快慢),为了减少过冷度,可加入少量晶种,每次加入晶种大小应尽量一致。 Lab211.cn
【数据处理】
1. 由水的密度,计算所取水的质量WA。
2. 由所得数据计算尿素(或蔗糖)的摩尔质量,并计算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
思 考 题
1. 为什么要先测近似凝固点?
2. 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太多或太少影响如何?
3. 为什么会产生过冷现象?如何控制过冷程度? 本文来自高校实验室
4. 为什么测定溶剂的凝固点时,过冷程度大一些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而测定溶液凝固点时却必须尽量减少过冷现象? 本文来自高校实验室 www.Lab211.cn
5. 在冷却过程中,冷冻管内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间,有哪些热交换?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
【讨论】
1. 理论上,在恒压下对单组分体系只要两相平衡共存就可以达到凝固点;但实际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平衡才能达到。例如将冷冻管放到冰浴后温度不断降低,达到凝固点后,由于固相是逐渐析出的,当凝固热放出速度小于冷却速度时,温度还可能不断下降,因而使凝固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因此采用过冷法先使液体过冷,然后突然搅拌,促使晶核产生,很快固相会骤然析出形成大量的微小结晶,这就保证了两相的充分接触;与此同时液体的温度也因为凝固热的放出开始回升,一直达到凝固点,保持一会儿恒定温度,然后又开始下降。
2. 液体在逐渐冷却过程中,当温度达到或稍低于其凝固点时,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这就是过冷现象。在冷却过程中,如稍有过冷现象是合乎要求的,但过冷太厉害或寒剂温度过低,则凝固热抵偿不了散热,此时温度不能回升到凝固点,在温度低于凝固点时完全凝固,就得不到正确的凝固点。因此,实验操作中必须注意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
3. 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溶剂化和络合物生成等情况存在时,会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表观摩尔质量。因此为获得比较准确的摩尔质量数据,常用外推法,即以公式(2)计算得到的分子量为纵坐标,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外推至浓度为零而求得较准确的摩尔质量数据。
希望对你有帮助。
E. 水已经零度了,看着还是液体,但是摇两下就马上变成冰了,这种现象叫什么
是:过冷现象。纯净的水在静止状态会有这种现象。一旦破坏了静止状态,就会立即结冰。
F. 神奇!矿泉水在冰箱里不结冰!!!拿出来了才冻冰!!
先简单说一下实验原理: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supercooled liquid),网上流传的一些有关过冷现象的实验,说穿了就是先制造一些过冷液体,然后是过冷液体凝固的现象。下面介绍几中方法:
(1)把一瓶纯净水放到冰箱的冷冻室(-18℃左右)中,1小时之后把它拿出来,你会发现水的温度已经低于零度,但是水并没有结冰!这时拿起瓶子用力摇晃或在桌子上用力磕一下,你会观察到水迅速结冰,在数秒内,整瓶的水都结冰了!
(2)1.把一瓶饮料(最好是玻璃瓶装的,比如啤酒)放进冰柜里冷冻3小时;
2.切记要把瓶子竖着放,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要摇动瓶子或冰柜,否则一定失败;
3.3小时后把瓶子轻轻取出来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往下一撞(别太用力了,免得撞烂了),使里面的液体产生震动,你会发现里面的液体会即时结冰,变成固体
G. 水已经零度了,看着还是液体,但是摇两下就马上变成冰了,这种现象叫什么 rt
过冷现象 ( supercooling ):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supercooled liquid). 液体越纯,过冷现象越明显.高纯水-40摄氏度才开始结冰.这是因为液体太过纯净,没有凝固所需的“结晶核”所致.当具备凝固所需物质,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液体迅速凝固.
H. 我把冻在冰箱里面的矿泉水拿出来了一瓶,看见是水,用手拧开水突然成冰了。这怎解释
原理: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因为瓶子里的液体处于“过冷”状态——液体温度低于冰点,但液体却没有凝固。这是因为它需要一些力量来启动凝固的过程,使少量液体分子能够整齐排列成晶体的样子,而不是像液体中那样。这一过程叫做“成核作用”。
即帮助部分液体分子首先形成一个晶体状凝结核,这样其他分子就能在核的周围排列起来。启动凝固过程可以是一粒灰尘,可以是容器表面一块粗糙的地方,也可以是你迅速从冰箱里拿出瓶子时的冲击波。
(8)纯水过冷现象扩展阅读:
过冷现象的实验:
1、把一瓶饮料(最好是玻璃瓶装的,比如啤酒)放进冰柜里冷冻3小时。
2、切记要把瓶子竖着放,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要摇动瓶子或冰柜,否则一定失败。
3、3小时后把瓶子轻轻取出来放在固定的地方。
4、把瓶子往下一撞,使里面的液体产生震动,你会发现里面的液体会即时结冰,变成固体。
如要进行超冷冻的现象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一瓶很纯洁,无沉淀物,无杂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
2、平滑而内里没划痕的容器。
3、放在可以冷冻至摄氏零下几度的冰箱一段时间。(如数小时)
I. 过冷现象能用纯净水么
这是物理上的过冷现象,据说在实验室里可以做到零下40度的过冷水,受到扰动后版结冰速权度很快.要用到量子力学才能完美解释这种现象.大概说就是水处于一个不稳定平衡的状态,就好象把一个铅笔尖头立在桌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热力学的不稳定平衡状态,一个是力学的不稳定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