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纯水软水 » 红泥岩见水软化

红泥岩见水软化

发布时间: 2020-12-29 11:37:29

⑴ 灰岩和泥岩哪个更易含水

灰岩容易发育孔洞,形成含水层,泥岩致密,经常是盖层,也就是说他封闭性好

⑵ 降水井为什么要打到泥岩下

不太懂什么是降水井
不过泥岩的孔隙度极低 渗透率极差
属于非渗透岩层~流体无法渗流过完版整的没有裂隙权的泥岩层
无论是取地下水还是向地下注水
都需要找到渗透性岩层
一般来说 砂砾岩是良好的渗透岩层
还有一些灰岩和部分破碎严重的岩浆岩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⑶ 求助泥岩基坑底排水措施

泥岩本身是相对隔水的地层,即使有裂隙或强烈风化,遇到水就裂隙堵塞,因此,把泥岩专理解成不透水更合理。属至于基坑涌水,本人认为不是从泥岩,估计源于泥岩以上的卵石层。开挖基坑前应该考虑降水,如果来水量太大,排不干或降不下,可能需要考虑截渗堵水方案。当然可以考虑降水+ 少量灌浆帷幕方案,以卵石层为主要灌浆地层。要特别注意,如果卵石层有地下水涌出,后果是可能带出来砂和细粒土 - 产生机械管涌,从而出现地层损失,引起地面沉降!比降水本身引起的地面沉降大很多。因此,要引起重视。基坑里应该设立排水系统和集水井,集中排出;基坑底部应该预留200 - 300mm厚的地基土或岩石,为地基保护层。等施工前开挖,马上浇注混凝土,不让地基土长期浸泡在水里,特别是泥岩 - 遇水可能膨胀、软化甚至泥化。会迅速丧失应有强度。

⑷ 什么是碳质泥岩,和泥岩的区别,哪个水敏性更强

网络的解释为《泥岩亦称粘土岩,主要由粒径小于0.0039 mm的细颗粒组成,其回主要成分为粘土答矿物,其次为石英、白云母及少量长石。常见的粘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泥岩中的层理均为水平层理。单层厚度<1mm 者称页理。
炭质泥岩,含有炭质成分的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在10-30%左右。

炭质的特性一般是吸附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能力特强,水敏性应该是粘土更胜一筹。

⑸ 什么是碳质泥岩,和泥岩的区别,哪个水敏性更强

泥岩亦称粘土岩,主要由粒径小于0.0039 mm的细颗粒组成,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其次为石英、白云母及少量长石.常见的粘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泥岩中的层理均为水平层理.单层厚度。

⑹ 泥质粉砂岩

首先应该区分好砂岩和泥岩的概念
1. 砂岩(Sandstone)--由沙粒经过水搬运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坚固并经地质物理作用胶结而成的岩石。砂岩结构呈颗粒状,透水性能良好,其砂粒粒径在1/16-2mm,颗粒特别细小的,比如直径在1/16-1/250mm的称之为粉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成份 52%以上;粘土 15%左右;针铁矿18%左右;其它物质 10%以上。如果石英含量在90%以上,称之为石英砂岩。
2. 页岩(Shale)或是泥岩(Mud rock)--是粘土岩的一种,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其由微小矿物组成,粒径小于1/256mm,具有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透水性很差。页岩与泥岩的区别在于页岩有明显平整的层理,相邻两层组成颗粒大小有明显差异,单层厚度小于25cm总厚度可达到数十米;泥岩层理不明显,单层厚度大于1米,且质地较均匀。

泥质粉砂岩成分主要为粉砂,含少量粘土矿物及胶结物
砂质泥岩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 ,含少量砂质
感觉泥质粉砂岩的断口较沙质泥岩粗糙
手搓的话,泥质粉砂岩的砂感更强些,
而沙质泥岩细腻些
浸水后,泥岩易软化

两者主要就是颗粒大小和粘土矿物与胶结物与砂质的含量比区别

参考文章:常见岩石(石材)的简介及分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608fd0100c363.html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⑺ 氢氧化钠浓度对泥岩水化的影响

中和

⑻ 泥岩压实过程中的释水与油气初次运移

沉积物在蓄水盆地中沉积下沉、埋藏压实、固结成岩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随着其上覆沉积物持续地增厚伴生的地静压力持续地增大,导致沉积物压实固结和厚度持续地减少。这种压实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地质事件,是一种固有的地质规律的表现。由细粒物质组成的泥岩在地史进程中发生的压实作用伴随着两种释水效应:其一,泥岩发生压实作用导致厚度持续地减少的同时伴随着持续地释放压实水;其二,陆源物质组成的泥岩主要是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在压实过程的适宜条件下粘土矿物发生转化生成次生粘土矿物,并伴随着结合水、结构水转化为重力水。

泥岩在地静压实作用下发生的两种释水效应与油气初次运移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判析研究层烃源岩油气生成后释水的地质时期、数量的多寡和分布态势是诠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

1.泥岩压实水在油气初次运移上的作用

在第三节模拟重溯了各研究层泥岩在各研究时期的压实水水头、压实水量、砂岩水容量和水交替强度等恢复计算的数据以及压实水水头和渗流场形成演化系列图表,本节只引证与油气初次运移相关的结论。

(1)泥岩的压实水水头:各研究层(平湖组、花港组、龙井组)泥岩在各研究时期的压实水水头值随着地史的进程均呈降值变化趋势;各研究层泥岩压实水水头的高值区在各研究时期均分布于凹陷中部浙东长垣上,呈北高南低或南高北低的两个高值区;各研究层泥岩压实水水头等值线在各研究时期均呈NE-SW向长形圆环状形态分布,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图6-6~6-8)。

(2)泥岩的压实水量:平湖组泥岩压实水量在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21690、6315、5615、4340亿m3(表6-3)。花港组泥岩压实水量在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6510亿m3、3423亿m3(表6-4)。龙井组泥岩压实水量在上新世末压实水量是5184亿m3(表6-5)。

(3)沉积水交替强度:平湖组沉积水交替强度在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0.506、0.154、0.181、0.189。花港组沉积水交替强度在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依次是0.191、0.138。龙井组沉积水交替强度在上新世末是0.256。

上述三类数值变化对油气初次运移上的作用可作如下结论:

(1)各研究层泥岩在各研究时期末压实释放出的压实水可驱动、携载油气向储集层中实现初次运移。

(2)各研究层泥岩在各研究时期末压实水水头值的分布反映了驱动油气初次运移能力的变化态势,凹陷中部的驱动力为最大,凹陷边缘的为最小。

(3)各研究层泥岩压实水水头、压实水量和水交替强度随着地质历史的进程除平湖组沉积水交替强度有些变异外均呈降值变化,表明其驱动、携载油气的能力渐趋减弱。

2.泥岩粘土矿物转化埋藏深度的释水在油气初次运移上的作用

图6-23 粘土矿物转化的深度

沉积盆地中粘土矿物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高岭石、蒙脱石消失,代之以伊利石、绿泥石的出现,粘土矿物的次生变化反映成岩变化的明显性质。粘土发生水云母化、绿泥石化反应时,不仅有溶解状的阳离子,而且有水分子转入水中。蒙脱石水化作用形成的再生水(重力水)在3~6km深度上最为活跃。在纯粘土层中蒙脱石为水云母替代时出现的重力水可使透水层的水量增高10倍以上。蒙脱石类粘土在100℃时转化为自由水可减少其本身体积的15%。蒙脱石重结晶为伊利石时,相当于蒙脱石重量的5%的水被分解为离子并结合固定,而蒙脱石转化为绿泥石时则超过3.5%的水受到分解和结合固定。

据谭海清资料,西湖凹陷粘土矿物埋藏深度约在2100m以下时蒙脱石开始脱水转化为伊利石,出现蒙伊混层矿物;在3200m以下转化成伊利石(图6-23)。我国渤海湾裂谷系盆地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的深度大体亦在该深度范围内。

С.Й.什瓦尔采夫计算出蒙脱石中水的特性参数(表6-14)表明:结合水与自由水相比,结合水的H+和OH离子浓度、氢和氧的分压、离解常数和密度均比自由水的高,但pH、Eh和介电常数均低。束缚于蒙脱石中的结合水是组成基质的一部分,当其转化为自由水时,则粘土孔隙增大,密度降低,体积增大,并形成高压。

表6-14 绝对中性状态时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某些特性参数

将西湖凹陷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的深度与研究层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深度相比,显然前者超越了后者的门限深度,也即是说,在烃源岩油气成熟后才发生蒙伊转化的。蒙伊转化时释放出大量自由水,加大了油气载体的驱动规模,扩大了储集空间;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时密度降低、压力增高,均十分利于驱动、携载烃源岩中的油气朝向储集岩中运移。

3.泥岩排烃量计算的尝试

泥岩压实时排出的压实水驱动、携载多少石油进入砂岩储集层中,根据国外研究者的意见,例如:С.Г.涅鲁切夫认为供油率(生油率)占有机质总重量的20%,在主要成油期,消耗于生成液态烃和气态烃的腐泥型有机质约占其原始重量的50%~70%,腐泥—腐殖混合型有机质不会超过30%。但Л.Н.卡普钦科认为沉积岩中呈分散状的有机质主要是混合型,供油率占有机质总重量的20%偏高,有机质含量高的腐泥型20%并不高,有机质含量很低时,该值减小到5%~10%。并通过成油带的泥岩的平均密度、泥岩系数、有机质含量、石油溶解度、生油量与压实水量之比等,得出排出的石油量大约等于总排液量的0.1%~0.5%,显然得出的数值是粗略的,是个经验数据。假如将其评估西湖凹陷各研究层石油排出量的话,采用最小值0.1%参算,可得出各研究层石油排出量为:

平湖组泥岩在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排出的石油量依次为×、×、×、×亿吨,其排出的石油总量为××亿吨。

花港组泥岩在晚中新世末、上新世末排出的石油量依次为×、×亿吨,其排出的石油总量为×亿吨。

龙井组泥岩在上新世末排出的石油总量为×亿吨。

上述数值是个估算值,各研究层泥岩不均是烃源岩,未扣除花港组、龙井组中的红色泥岩;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高于泥岩的煤层也未加以区分等,应通过细化计算才能获得较为可信的数值。

4.压实水在油气运聚上的意义

各研究层泥岩压实水水头值和压实水量可用以评价石油排出量的多寡,他们的数值愈大,表明利于驱动、携带的烃类向其上覆和下伏的储集层初次运移的数量愈大。有的研究者就将它视为评估和判定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地段,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压实水进入储层的数量愈大,携带的烃类也愈大,并可增大储集层的层间压力和影响水的局部流动态势,但油气进入储层后接着发生的二次运移,其运移的指向和聚集地段取决于储集层渗流场水压的分布态势以及岩性、构造等的控制。

⑼ 研究层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

根据由控制钻井模拟计算的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末泥岩压出水头值勾画的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系列图,揭示各自的形成演化规律性。

一、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

1.Es2泥岩压出水水头

渐新世中期末:Es2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28m,高值区分布于盆地北区沧县隆起东侧的板桥一带,形似朝北东方向伸展的舌形,等水头线排列异常紧密,由高值区朝北、东、南三面呈降值变化。北区的水头值降值变化速率快,而南区为水头低值分布区,等水头线排列异常稀疏,水头值变化甚小,稳定在2m左右。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显著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4A)。

渐新世末:Es2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10m,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渐新世中期末的相同,在其南东方向的沿线上,存在两个间断的次高值区,水头最高值为8m。水头值由高值区和次高值区朝向周围呈降值变化。北区的水头值降值速率快,而南区的降值速率慢,且为水头低值分布区,水头值稳定在2m左右。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显著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4B)。

中新世末:Es2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6m,高值区的分布位置和个数与渐新世末的相同。水头值由高值区朝向周围呈降值变化。北区的水头值变化较快,而南区的变化甚慢,水头值变化在1~2m之间。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4C)。

上新世末:Es2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16m,高值区和次高值区(水头最高值为8~12m)的分布位置与中新世末的相同。水头值由高值区和次高值区朝向周围呈降值变化。北区的水头值降值变化较快,而南区的变化甚慢,水头值变化在2~4m之间。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显著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4D)。

图3-4

图3-4 黄骅裂谷盆地Es2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图

第四纪末:Es2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2.8m,高值区和次高值区的分布位置、降值变化趋势,以及水头值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均与中新世末的相同。南区的水头值0.4~0.8m为主要分布区,但在盆地西南段南皮的北东方向一带,水头值增高至1.2m(图3-4E)。

2.Es1泥岩压出水水头

渐新世末:Es1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42m,高值区位于盆地北区南段以歧口为中心的地带,形似北东-南西向贯通盆地分布的葫芦状,水头值由此朝北东、南西2个方向呈降值变化。北区的水头值降值变化速率快,而南区的水头值变化甚小,在2~4m之间。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显著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5A)。

中新世末:Es1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22m,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渐新世末的相同,形状也类似,但水头值降值变化显著减慢,且高值点由歧口移至板桥一带。水头值由高值区朝北东、南西2个方向呈降值变化,前者降值变化速率较快,而后者则相对稳定,保持在2~6m之间,南区是水头值分布的低值区。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的特点,但差值明显减小(图3-5B)。

上新世末:Es1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66m,高值区分布位置和形状与渐新世末的相似,但水头值降值变化更快,且高点位于板桥一带。水头值由高值区朝北东、南西两个方向呈降值变化。前者降值变化速率甚快,而后者十分缓慢。南区是水头值分布的低值区,水头值稳定在10m左右。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显著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5C)。

第四纪末:Es1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14m。高值区的分布位置、降值变化趋势和速率、低值区分布位置等均与中新世末的十分相似(图3-5D)。

3.Ed泥岩压出水水头

图3-5 黄骅裂谷盆地Es1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图

中新世末:Ed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22m,高值区位于盆地北区东侧的歧口一带,形似扇形分布,水头值由此朝北、西、南3个方向呈降值变化。盆地北区的降值速率较快;而南区的较慢,保持在2~6m之间,是盆地水头的低值分布区。水头值具有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6A)。

图3-6 黄骅裂谷盆地Ed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图

上新世末:Ed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54m,高值区分布位置、形状、水头值降值变化趋势和水头的低值分布区位置以及盆地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等与中新世末的相同,但盆内水头值比中新世末的整体增高,最高值增高约2.5倍,最低值增高约5倍(图3-6B)。

第四纪末:Ed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11m,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形状、水头值的降值变化趋势和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等均与中新世末、上新世末的相似,但在盆地南区的西南段南皮一带水头值出现增高异常(图3-6C)。

4.Ng泥岩压出水水头

上新世末:Ng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25m,高值区位于盆地北区东侧的歧口一带,形似向西展布的扇形,水头值由高值区朝北、西、南3个方向呈降值变化。盆地北区的水头值降值速率较快,而南区的降值速率较缓,均朝西呈降值变化。盆地南区的西侧是水头低值分布区,水头值变动在10~12m之间。水头具有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7A)。

图3-7 黄骅裂谷盆地Ng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图

第四纪末:Ng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4.8m,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上新世末的相似,但高点由歧口朝南西方向位移,形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异。盆地北区的水头值比南区的高。盆地南区的西侧是水头低值分布区,水头值变动于2.2~3.0m之间(图3-7B)。

5.Nm泥岩压出水水头

第四纪末:Nm泥岩压出水水头最高值为24m,高值区位于盆地北区的歧口之南一带,形似朝北西伸展的舌形,水头值由此朝南、北、西3个方向呈降值变化。盆地北区的水头值降值速率较快,而南区的降值速率较缓。盆地南区的西侧是水头的低值分布区,水头值变动在12~13m之间。水头具有北高南低差异性分布的特点(图3-8)。

二、泥岩压出水水头形成演化的共同规律性

总观五个研究层泥岩压出水水头随着地质阶段的进程,其形成演化具有以下共同的规律性:

图3-8 黄骅裂谷盆地Nm泥岩第四纪末压出水水头图

1)各研究层泥岩压出水水头值随着地史的进程,其泥岩压出水水头高、低值区的分布位置与形态、水头值的变化趋势和北高南低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分布等存在显著的相似性,集中地反映了各研究层泥岩压出水头值的形成演化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

2)各研究层泥岩压出水水头值随着地史的进程,整体上呈顺序降值变化的特性,但渐新统Es2、Es1、Ed层在上新世末各自的压出水水头值与其前1个或几个地质阶段相比均具有增高异常的特点。

3)各研究层泥岩在各研究时期的压出水水头值的高值区均位于盆地北区的东侧或西侧,呈北西、南东向分布。水头值由高值区朝其他方向呈降值变化,并存在北高南低的差异性分布的特点。这与裂谷的演化和沉积厚度的变化基本上是吻合的。

三、泥岩压出水水头的研究意义

泥岩压出水水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泥岩压出水水头的时空分布演化,反映了含水系统内水的循环活动强度和泥岩压出水朝向砂岩中运移量的多寡,是恢复计算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的水交替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泥岩压出水水头和压出水量并不反映该研究层透水层砂岩中水的流动方向。因为,在相同的地静压力条件下,假若研究层中的泥岩厚度大,砂岩厚度小,则泥岩压出水水头大;反之,则压出水水头小。透水层砂岩中水的流动方向受控于其上覆沉积层的负载。

2)研究盆地烃源岩油气成熟后的运移,从水文地质观点看,泥岩压出水是烃源岩中油气运移的载体和驱动力。因此,泥岩排放的压出水有利于油气实现初次运移,水头值的大小可用以评价生烃岩油气运移量的大小,但压出水水头不能指示油气在砂岩储集层中的运移方向和浓集的地段,因为油气在砂岩储集层中的二次运移或多次运移,取决于储集层的层状压力,而不是压出水水头。

⑽ 泥岩和砂岩哪个容易吸水

泥岩来(Mudstone)一种由泥巴及自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其成分与构造和页岩相似但较不易碎。泥岩是已固结成岩的,但层理不明显,或呈块状,局部失去可塑性,遇水不立即膨胀的沉积型岩石。
砂岩是由石粒经过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的一种沉积岩,石英成份 52%以上。

砂岩比泥岩的渗透性好,也就更容易吸水。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