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水pka
A. 求cu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Ksp(CuS)=c(Cu2+)*c(S2-),把硫离子浓度代入可算出铜离子的浓度,铜离子的浓度即硫化铜溶解的摩尔浓度,不难将它转化成100克水中的溶解度.
B. PKa值与PH值的关系
1. 区别:PH是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是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数值。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Ka是弱酸电离常数的负对数,因为不同的弱酸具有不同的电离常数,比如一元弱酸之间的酸性的大小可以比较其电离度的大小,大者酸性较强。但电离度取负对数后的PKa值越大,酸液越弱。
2. 联系:PH是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是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数值。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Ka是弱酸电离常数的负对数,因为不同的弱酸具有不同的电离常数,比如一元弱酸之间的酸性的大小可以比较其电离度的大小,大者酸性较强。但电离度取负对数后的PKa值越大,酸液越弱。
(2)纯水pka扩展阅读:
一、pH的计算之一
常用H+浓度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当[H+]小于1mol·L-1时,为了使用方便,常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lg[H+]来表示溶液的酸度,并称为pH,即pH= -lg[H+].
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H+]·[OH-]=Kw,室温时Kw=1×10-14.纯水中[H+]=[OH-]=10-7mol·L-1,则pH= -lg[H+]=7.在其他中性溶液中[H+]=[OH-]=10-7mol·L-1,pH也为7;酸性溶液中[H+]>[OH-],其pH<7;
碱性溶液中[H+]<[OH-],其pH>7.氢氧离子浓度的负对数也可表示为pOH,则溶液的pH + pOH = 14,pH=14 - pOH.计算溶液的pH关键在于正确求出各种溶液的[H+],具体计算如下:
例1 计算0.01mol·L-1盐酸溶液的pH.
解 盐酸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H+]=0.01mol·L-1pH=-lg[H+]=-lg 0.01=2
答 该溶液的pH为2.
例2 计算c=0.1mol·L-1醋酸溶液(电离度α=1.34%)的pH.
解 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
[H+]=α·C=1.34%×0.1
=1.34×10-3(mol·L-1)
pH= -lg[H+]=-lg 1.34×10-3=2.87
答 该溶液的pH为2.87.
例3 计算c(NaOH)=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pH.
解 NaOH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
[OH-]=0.1mol·L-1
pH= -lg[H+]=-lg10-13=13
另一算法:
pH=14-pOH=14-(-lg[OH-])=14-1=13
答 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13.
例4 某溶液的pH=5求该溶液的H+和OH-的浓度.
解 pH=5=-lg[H+] [H+]=10-5(mol·L-1)
答 该溶液的H+浓度为10-5mol·L-1,OH-的浓度为10-9mol·L-1
二、pH的计算之二
1.简单酸碱溶液的pH
由pH= -lg[H+],只要求得[H+]即可.
(1)一元强酸:[H+]=C酸 二元强酸:[H+]=2C酸
弱酸:[H+]=Cα,再求pH.
(2)一元强碱[OH-]=C碱,二元强碱:[OH-]=2C碱,
2.强酸,强碱的稀释
(1)强酸稀释过程pH增大,可先求稀释后溶液的[H+],再求pH.
(2)强碱稀释后pH减小,应先求稀释后,溶液中的[OH-],再求[H+],才能求得pH.
(3)极稀溶液应考虑水的电离.
酸溶液pH不可能大于7,碱溶液pH不可能小于7.
3.强酸、强碱溶液的混合
等体积混合时:
若pH相差2个单位以上“pH混=pH小+0.3”
若pH相差1个单位“pH混=pH小+0.26”
(2)两强碱混合:
等体积混合时:
若pH相差2个单位以上“pH混=pH大-0.3”
若pH相差1个单位“pH混=pH大-0.26”
(3)强酸、强碱溶液混合:
若恰好中和,溶液pH=7.
再求[H+]混,再求pH.
C. 为什么纯甲醇的电导率比纯水大
甲醇的pKa为15.5,水的是14
说明水比甲醇更容易电离,所以纯甲醇的电导率比纯水小
D. 化学里的pKa是什么时候学的
Ka是电离平衡常数,PKa是它的负对数,例如纯水的PKa=-lg[H+][OH-]=-lg[1.0*10^-7][1.0*10^-7]=14
E. Ka或pKa与氢离子的关系
Ka和pKa都是针对弱酸而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pKa=-lgKa。
通常由酸在水中电离产生。一专些酸式盐属在电离时也能直接形成氢离子,如硫酸氢钠;水自身也会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严格地说式子不能写成H2O=H++ OH-,因为氢离子极易被其他水分子吸引,因此严格的式子应该是2H2O=H3O++ OH-,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写为H2O=H++ OH-)。
(5)纯水pka扩展阅读:
常温下,稀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积(即离子积)总是1.0×10-14。我们用氢离子的负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即pH。所以纯水的pH=-lg10-7=7.0。酸性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毫无疑问总是大于1.0×10-7mol/L,而碱性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总是小于1.0×10-7mol/L。所以规定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
值得注意的是,溶液的pH值不总是在0-14之间,有时会出现大于14的值或是负值。而我们的广泛pH试纸通常只能测试pH值处在0-14之间的溶液,并且只能取整数。而pH计则可以测出小数。
F. pka 要多大才算是酸
酸的PH值的界定与温度有关,在常温下,PH值小于7的溶液都是酸。
G. 1L纯水pH=7,加入0.72g碳酸氢钠之后, pH是多少
反正是PH>7
你要具体计算还缺好多数据
H. 根据△pak值判断是共晶还是盐,pka值大于4,是共晶
水先凝结成冰,因抄为纯水的凝固点是零,凝固点只是针对单质的,糖水和盐水没有凝固点。
如果要更深入探究,那么
当盐水的浓度小于某一定值时,其凝固温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当浓度大于这一定值以后,凝固温度随浓度的增加反而升高。
此转折点称为冰盐共晶点,对应的浓度称共晶浓度。
该点相当于全部盐水溶液冻结成一块冰盐结晶体,它是最低的凝固点。
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系在共晶点的左侧,
如果盐水的浓度不变,而温度降低,
当低于该浓度所对应的凝固点时,则有冰从盐水中析出,
所以共晶点左面的曲线称为析冰线。
当盐水的浓度超过共晶浓度时(即在共晶点的右面),
如果盐水的浓度不变,而当温度降低到该浓度所对应的凝固点以下时,
从溶液中析出的不再是冰而是结晶盐,
因此共晶点右面的曲线称为析盐线。
不同的盐水溶液其共晶点是不同的,如氯化钠盐水的共晶温度为-21.2℃,共晶浓度为22.4%;而氯化钙盐水的共晶温度为-55℃,共晶浓度为 29.9%。
也有例子可以证明;比如说海边的缸中的淡水结冰的情况下,海水却不结冰
冬天在路面的积雪上撒盐 熔化成的水就难以结冰
水里放盐可以制霜,也能说明盐水的凝固点低。
I. 什么是PKa 有关化学方面的问题
酸度系数(pka),又名酸离解常数,
是酸解离平衡常数的常用对数的相反数,其定义式为回pka=-lg(ka)[1] 。酸度系数是隶答属于酸碱质子理论的概念,它反映了一种酸将质子传递给水,形成h3o+的能力,即反映了酸的强度。
J. 怎样根据缓冲溶液的ph值选定缓冲物质
缓冲溶液通常共轭的酸碱对组成,
如醋酸和醋酸钠,草酸氢钠和草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和邻苯二甲酸钾等等,
能有效抵御酸碱的少量加入,保持pH的基本稳定。
比如1mol/L醋酸和1mol/L醋酸钠的缓冲对,醋酸的电离和醋酸钠的水解都受到了抑制,
醋酸根离子和醋酸分子的浓度都等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Ka=c(氢离子)·c(醋酸根)/c(醋酸)
两边取负对数,
-lgka=-lg[ c(氢离子)·c(醋酸根)/c(醋酸)]
pka=pH-lg(c(醋酸根)/c(醋酸))
pH=pKa+lg(c(醋酸根)/c(醋酸))
一般对于酸和盐混合溶液有pH= pKa+lg[共轭碱/共轭酸]
一般对于碱和盐混合溶液有pOH= pKb+lg[共轭酸/共轭碱]
对于上述1mol/L醋酸和1mol/L醋酸钠的缓冲对,
根据计算公式,加水稀释10倍,pH基本不变,仍然约为pH=pKa=4.74,
若加入等量的0.5mol/L盐酸溶液pH=pKa+lg0.5/1.5=4.74-0.47=3.27
若加入等量的0.5mol/L氢氧化钠溶液pH=pKa+lg1.5/0.5=4.74+0.47=5.21,
若纯水加入等量0.5mol/L盐酸溶液,那么pH=-lg0.25=lg4=0.60,由此可知缓冲作用明显。
一般的缓冲溶液的浓度越大,酸碱浓度的比例接近1:1,缓冲效果越好,同时缓冲不是无限的,超过限度上述两个有利于就被破坏了,缓冲范围一般在上下1个pH单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