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滤器
①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
纳德·布罗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他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隐学习研究范式之一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务(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1954 完成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他原估计能达到 95% 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20%。他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布罗德本特就读于曼彻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他早期的目标在于自然科学,然而,当他在皇家空军服兵役时,他开始对人 - 机关系产生兴趣,并注重于这种独特的体系。于是,他回到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成为 F.巴特莱特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应用心理学部门,并在那里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觉与交流
决定和压力
行为
捍卫经验心理学
②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
1、过滤器模型,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版模型则认为,前注权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相同之处
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③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
一、主题思想不同
1、过滤器理论主题思想: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过滤机制设置在神经系统的某一部分,一些信息会经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处理,而其他信息则会被屏蔽在机制之外而完全丢失。
2、衰减理论主题思想: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
二、提出理论的人不同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班特提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
(3)论过滤器扩展阅读:
过滤器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神经系统的过滤功能以“全或无”为特征。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传递的,不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丢失的。布罗德班特设想的过滤机制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并与狭长的瓶口进行了比较。
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种水由于瓶颈狭窄而进入瓶子。通道容量是有限的,但不在瓶内,所以有时被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这一理论是基于感觉特征来选择信息,根据“全或无”的原则,它是在感知层面上的一种选择,因此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④ 前置过滤器这几天无论怎么调都保持五个压是为什么
前置过滤器是对全屋用水的第一道粗过滤设备,可以过滤自来水中的泥沙,铁锈,大颗粒物质专属.
前置过滤器一般安装在管道的前端,所以以“前置”二字来命名;而“过滤”,则指的是这类设备的基本原理.通常为“T”型结构.上面的“一横”的位置左右两端分别为进出水口.下面的“一竖”位置为机身和内部的筒形过滤网,最下端则为排污口,靠一个阀门来控制开启和关闭.
滤网的精度范围根据不同品牌和型号从5-300微米不等.主要的去除管道所产生的沉淀杂质和细菌、微生物残骸、铁锈、沙泥等大于5微米以上的颗粒杂质,避免人体及肌肤受到伤害;并且对下游管道、净水器、热水器、洗衣机、高档的龙头、花洒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前置过滤器还可以添加“盐酸复磷”阻垢滤芯对太阳能、开水器起到阻垢的作用.
通常安装在进水管道水表后,以确保管网中产生的大量沉淀杂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对暗敷管道、水龙头、电器等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前置过滤器是二次污染的克星,是一种可靠的杂质过滤装置.
⑤ 试论述空气中过滤除菌过程中,压缩机、粗过滤器、空气储罐、空气冷却器和汽液分离器的作用
1压缩机:
空气在进入培养系统之前,一般均需用压缩机压缩,提高压力,所以,空气热灭菌时所需的温度,就不必用蒸汽或其他载热体加热,而可直接利用空气压缩时的温度升高来实现。
空气经压缩后温度可升到200℃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便可实现干热杀菌。
利用空气压缩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灭菌的原理对制备大量无菌空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时,对培养装置与空气压缩机的相对位置,连接压缩机与培养装置的管道灭菌以及管道长度等问题都必须加以仔细考虑。
2过滤:
过滤除菌法是让含菌空气通过过滤介质,以阻截空气中所含微生物,而取得无菌空气的方法。
该法广泛应用,是获得大量无菌空气的常规方法,在生产中使用最多。
气净化一般是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先经过压缩前的过滤,然后进入空气压缩机。从空压机出来的空气(一般压力在1.96×105Pa以上,温度120~150℃),先冷却到适当的温度(20~25℃)除去油和水,再加热到30~35 ℃ ,最后通过总过滤器和分过滤器除菌,从而获得洁净度、压力、温度和流量都符合要求的无菌空气。
3空气储罐、空气冷却器和汽液分离器:
冷热空气直接混合式空气除菌流程:
压缩空气从储罐出来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冷却器,冷却到较低温度,经分离器分离水、油雾后与另一部分未处理的高温压缩空气混合,此时混合空气已达到温度为30~35℃,相对湿度为50~60%的要求,在进入过滤器过滤。
特点:省去第二冷却后的分离设备和空气再加热设备,流程简单;
利用压缩空气来加热析水后的空气,冷却水用量少。
适用于中等湿含量地区,但不适合空气湿含量高的地区
⑥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
1、过滤器模型,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版,前注意分析权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相同之处
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⑦ 过滤器理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
你说的来过滤器理论,指的是源心理学认知加工的过滤器理论吧。
过滤器理论是由布罗德本特提出来的,指我们的注意是一个过滤器,会选择一部分信息用于认知加工,另一部分就阻断掉。
布罗德本特采用的是双耳分听任务,来证明过滤器理论。就是让被试左右耳听不同的内容,接着把被试分为两组,每组都是重复两只耳朵听到的内容。但第一组没有时间顺序,就是左耳听到123,右耳听到456,那结果就是123456,任意排布都算对.而第二组有时间顺序,就是先听到的数字要写前面。
结果第一组正确率远高于第二组。布罗德本特对此的解释是,第一组由于没有顺序要求,那只需要转移一次注意力,先听左耳,再听右耳,所以正确率高。而第二组,由于有顺序要求,那每听一个数字,注意都得转移一次。比如左耳听到1,右耳听到2,左耳又听到3,那就是123。所以正确率比较低。
不过莫里的“鸡尾酒效应”,证明过滤器理论有严重缺陷。不过作为早期的心理认知理论,还是对心理认知领域,有很大贡献的。
⑧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不罗德本特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答:A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持(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虑器理论(filter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