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超滤系数
1. 何谓透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原理如何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通过其生物物理机制,完成对溶质及水的清除和转运,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弥散(Diffusion)、对流(Convection)及吸附(Absorption)清除血液中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素”;通过超滤(Ultrafiltration)和渗透(Osmosis)清除体内潴留的水分,同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使机体内环境接近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溶质转运
a. 弥散转运
溶质依靠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称此现象为弥散。溶质的弥散转运能源来自溶质的分子或微粒自身的不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在两种溶液之间放置半透膜,溶质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中运动,称为透析。这种运动的动力是浓度梯度。HD的溶质交换主要是通过弥散转运来完成的。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向透析液侧移动,从而减轻尿毒症症状;透析液中钙离子和碱基移入血液中,以补充血液的不足。为叙述方便,一般提到的是净物质转运,实际上通过膜的溶质交换是双向性的。
b. 对流转运
溶质伴随含有该溶质的溶剂一起通过半透膜的移动,称对流。溶质和溶剂一起移动是磨擦力作用的结果。不受溶质分子量和其浓度梯度差的影响。跨膜的动力是膜两侧的水压差,即所谓溶质牵引作用(Solvent Drag)。HD和血液过滤(Hemofiltration,HF)时,水分从血液侧向透析侧或滤液侧移动(超滤)时,同时携带水分中的溶质通过透析膜。超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就是通过对流的原理进行的。反映溶质在超滤时可被滤过膜清除的指标是筛选系数,它是超滤液中某溶质的浓度除以其血中浓度。因此,利用对流清除溶质的效果主要由超滤率和膜对此溶质筛选系数决定。
c. 吸附
吸附是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或范德华(Van der Wassls)力和透析膜表面的亲水性基团选择性吸附某些蛋白质、毒物及药物(如b2-M、补体、炎症介质、内毒素等)。膜吸附蛋白质后可使溶质的扩散清除率降低。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中某些异常升高的蛋白质、毒物和药物等选择性地吸附于透析膜表面,使这些致病物质被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 水的转运
液体在水力学压力梯度或渗透压梯度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超滤。临床透析时,超滤是指水分从血液侧向透析液侧移动;反之,如果水分从透析液侧向血液侧移动,则称反超滤。
3. 酸碱平衡紊乱的纠正
透析患者每天因食物代谢产生50~100mEq的非挥发性酸,由于患者的肾功能障碍,这些酸性物质不能排出体外,只能由体内的碱基中和。体内中和酸性产物的主要物质是碳酸氢盐,因此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H2CO3浓度常降低,平均为20~ 22mEq/L左右。透析时常利用透析液中较血液浓度高的碱基弥散入血来中和体内的酸性产物。
二 影响透析效率的因素
1. 透析器类型
目前各种类型透析器对中、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以及对水分超滤的效率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透析膜性能。如聚砜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和聚丙烯膜等对中分子物资和水分清除效果优于铜仿膜透析器。此外,透析效率尚与透析器有效透析面积成正比。一般应选用透析面积为1.2~1.5m2的透析器为宜。
2. 透析时间
透析时间与透析效率呈正比。使用中空纤维透析器,一般每周透析时间为12~15h。
3. 血液和透析液的流量
每分钟流入透析器内的血液和透析液流量与透析效果密切相关。HD过程中,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如肌酐或尿素氮的清除率,一般可由简化的清除率公式计算:
清除率=
Ci=某溶质流入透析器浓度;
Co=某容质流出透析器的浓度;
QB=入透析器的血流量(ml/min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1)血流量越大,清除率越高;(2)在透析过程中,血液内某一溶质的清除与该物质在血液侧与透析液侧的浓度的梯度差呈正比,为保持最大的浓度梯度差,可以增加透析液流量。此外,清除效果尚与透析液通过透析器时接触透析膜的量、面积、时间有关。血流与透析液在透析器内反向流动,可增加接触时间。故透析液流量亦直接影响溶质的清除。常规HD要求血流量为200~ 3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若能提高血流量至300ml/min,或必要时提高透析液流量至600~ 800ml/min,则更可提高透析效率。
4. 跨膜压力
HD过程中体内水分的清除,主要靠超滤作用。超滤率与跨膜压(TMP)密切相关。TMP越大,超滤作用越强。在常规HD时为扩大TMP,一般在透析液侧加上负压,通常为20~ 26.6kPa(150~200mmHg),使水分从血液侧迅速向透析液侧流动。因此,在透析过程中,及时调节TMP甚为重要。血压正常患者,在血流量为200ml/min时,入口端平均动脉压(MAP)小于10.6~12kPa(80~ 90mmHg)。而出口端MAP小于6.6~ 8kPa(50~60mmHg)。若出口端M
2. 都是跟医学有关的物理生物,化学题目,急,要求解答!
一 名词解释:
1. 超滤 2. 离心沉降系数 3. 酶单位 4. 核酸类药物5. 糖胺聚糖
二 简答:
1.简述有机溶剂分级沉淀的基本原理。 2.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有哪些?3. 简述肝素的临床应用。
三 论述:
1. 试述糖胺聚糖的提取方法和原理。2. 什么是蛋白质的沉淀?简述蛋白质沉淀的几种方法和条件。
一 名词解释:
1. 凝胶层析 2. 氨基酸输液3.酶的比活力 4. 糖复合物 5. 蛋白质的变性
二 简答:
1. 蛋白质结合上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后其等电点向什么方向偏移?为什么?2. 简述免疫核糖核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 肝素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三 论述:
1. 试述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常用纯化方法。2. 试述糖胺聚糖的纯化方法。
一、 名词解释:1. 亲和层析 2. 免疫核糖核酸 3. 盐析 4. 蛋白质的等电点 5. 糖生物学
二、 简答:1. 简述凝胶层析法测定分子量的原理;2. 简述氨基酸的主要药理作用。 3. 定磷法测定RNA含量的原理是什么?
三、 论述:1. 试述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2. 试述基因治疗的策略。
3. KT/V值是什么
KT/V值是指KT是指在一定透析时间内透析器对尿素的清除量与体积的比值。
透析治疗效率标准:(Kt/V)
Kt/V= -In(R-0.008*t+4-3.5*R)*UF/W
K—清除率 t—治疗时间 V—尿素分布容积
R—透析前尿素氮/透析后尿素氮 UF—超滤率(Is)
W—干体重(Kg)
血液透析(HD):
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
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
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
(3)体外超滤系数扩展阅读
血液透析的原理:
1、溶质转运
(1)弥散:
是HD时清除溶质的主要机制。溶质依靠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此现象称为弥散。溶质的弥散转运能源来自溶质的分子或微粒自身的不规则运动(布朗运动)。
(2)对流:
溶质伴随溶剂一起通过半透膜的移动,称为对流。。不受溶质分子量和其浓度梯度差的影响,跨膜的动力是膜两侧的静水压差,即所谓溶质牵引作用。
(3)吸附:
是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或范德华力和透析膜表面的亲水性基团选择性吸附某些蛋白质、毒物及药物(如β2-微球蛋白、补体、炎性介质、内毒素等)。
所有透析膜表面均带负电荷,膜表面负电荷量决定了吸附带有异种电荷蛋白的量。
在血透过程中,血液中某些异常升高的蛋白质、毒物和药物等选择性地吸附于透析膜表面,使这些致病物质被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水的转运
(1)超滤定义:
液体在静水压力梯度或渗透压梯度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为超滤。
透析时,超滤是指水分从血液侧向透析液侧移动;反之,如果水分从透析液侧向血液侧移动,则称为反超滤。
(2)影响超滤的因素:
①净水压力梯度;②渗透压梯度;③跨膜压力;④超滤系数。
4. 什么是血液过滤
血液滤过
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是通过机器(泵)或病人自身的血压,使血液流经体外回路中的一个滤器,在滤过压的作用下滤出大量液体和溶质,即超滤液(ultrafiltrate);同时,补充与血浆液体成分相似的电解质溶液,即置换液(substitute),以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
血液滤过技术是通过机器(泵)或病人自身的血压[1] ,使血液流经体外回路中的一个滤器,在滤过压的作用下滤出大量液体和溶质,即超滤液(ultrafiltrate),同时,补充与血浆液体成分相似的电解质溶液,即置换液(substitute),以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整个过程模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但并未模仿肾小管的重吸收及排泌功能,而是通过补充置换液来完成肾小管的部分功能。血液滤过与血液透析的原理上不同。前者通过对流作用及跨膜(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清除溶液及部分溶质,其溶质清除率取决于超滤量及滤过膜的筛漏系数(sieving coefficient);而后者则是通过弥散作用清除溶质,其溶质清除率与溶质的当量成正比。因此血液透析比血液滤过有更高的小分子物质清除率,而血液滤过对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于血液透析。
血液滤过是模仿肾单位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及排泌功能,将动脉血引入血滤器,水及溶质被滤出,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及毒素。血侧依靠血泵加正压及在透析液侧加负压造成一定的跨膜压,使滤过率达60-90ml/min。需补充置换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内环境稳定。HF主要靠对流原理清除水及大、中小分子溶质,中大分子清除优于血液透析。心血管状态不稳定不耐受血透治疗的患者,可选择血滤。
5. 透化的原理和应用是什么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通过其生物物理机制,完成对溶质及水的清除和转运,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弥散(Diffusion)、对流(Convection)及吸附(Absorption)清除血液中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素”;通过超滤(Ultrafiltration)和渗透(Osmosis)清除体内潴留的水分,同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使机体内环境接近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溶质转运
a. 弥散转运
溶质依靠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称此现象为弥散。溶质的弥散转运能源来自溶质的分子或微粒自身的不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在两种溶液之间放置半透膜,溶质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中运动,称为透析。这种运动的动力是浓度梯度。HD的溶质交换主要是通过弥散转运来完成的。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向透析液侧移动,从而减轻尿毒症症状;透析液中钙离子和碱基移入血液中,以补充血液的不足。为叙述方便,一般提到的是净物质转运,实际上通过膜的溶质交换是双向性的。
b. 对流转运
溶质伴随含有该溶质的溶剂一起通过半透膜的移动,称对流。溶质和溶剂一起移动是磨擦力作用的结果。不受溶质分子量和其浓度梯度差的影响。跨膜的动力是膜两侧的水压差,即所谓溶质牵引作用(Solvent Drag)。HD和血液过滤(Hemofiltration,HF)时,水分从血液侧向透析侧或滤液侧移动(超滤)时,同时携带水分中的溶质通过透析膜。超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就是通过对流的原理进行的。反映溶质在超滤时可被滤过膜清除的指标是筛选系数,它是超滤液中某溶质的浓度除以其血中浓度。因此,利用对流清除溶质的效果主要由超滤率和膜对此溶质筛选系数决定。
c. 吸附
吸附是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或范德华(Van der Wassls)力和透析膜表面的亲水性基团选择性吸附某些蛋白质、毒物及药物(如b2-M、补体、炎症介质、内毒素等)。膜吸附蛋白质后可使溶质的扩散清除率降低。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中某些异常升高的蛋白质、毒物和药物等选择性地吸附于透析膜表面,使这些致病物质被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 水的转运
液体在水力学压力梯度或渗透压梯度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超滤。临床透析时,超滤是指水分从血液侧向透析液侧移动;反之,如果水分从透析液侧向血液侧移动,则称反超滤。
3. 酸碱平衡紊乱的纠正
透析患者每天因食物代谢产生50~100mEq的非挥发性酸,由于患者的肾功能障碍,这些酸性物质不能排出体外,只能由体内的碱基中和。体内中和酸性产物的主要物质是碳酸氢盐,因此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H2CO3浓度常降低,平均为20~ 22mEq/L左右。透析时常利用透析液中较血液浓度高的碱基弥散入血来中和体内的酸性产物。
二 影响透析效率的因素
1. 透析器类型
目前各种类型透析器对中、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以及对水分超滤的效率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透析膜性能。如聚砜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和聚丙烯膜等对中分子物资和水分清除效果优于铜仿膜透析器。此外,透析效率尚与透析器有效透析面积成正比。一般应选用透析面积为1.2~1.5m2的透析器为宜。
2. 透析时间
透析时间与透析效率呈正比。使用中空纤维透析器,一般每周透析时间为12~15h。
3. 血液和透析液的流量
每分钟流入透析器内的血液和透析液流量与透析效果密切相关。HD过程中,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如肌酐或尿素氮的清除率,一般可由简化的清除率公式计算:
清除率=
Ci=某溶质流入透析器浓度;
Co=某容质流出透析器的浓度;
QB=入透析器的血流量(ml/min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1)血流量越大,清除率越高;(2)在透析过程中,血液内某一溶质的清除与该物质在血液侧与透析液侧的浓度的梯度差呈正比,为保持最大的浓度梯度差,可以增加透析液流量。此外,清除效果尚与透析液通过透析器时接触透析膜的量、面积、时间有关。血流与透析液在透析器内反向流动,可增加接触时间。故透析液流量亦直接影响溶质的清除。常规HD要求血流量为200~ 3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若能提高血流量至300ml/min,或必要时提高透析液流量至600~ 800ml/min,则更可提高透析效率。
4. 跨膜压力
HD过程中体内水分的清除,主要靠超滤作用。超滤率与跨膜压(TMP)密切相关。TMP越大,超滤作用越强。在常规HD时为扩大TMP,一般在透析液侧加上负压,通常为20~ 26.6kPa(150~200mmHg),使水分从血液侧迅速向透析液侧流动。因此,在透析过程中,及时调节TMP甚为重要。血压正常患者,在血流量为200ml/min时,入口端平均动脉压(MAP)小于10.6~12kPa(80~ 90mmHg)。而出口端MAP小于6.6~ 8kPa(50~60mmHg)。
6. 血液透析的原理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
原理:
溶质转运
1. 弥散:是HD时清除溶质的主要机制。溶质依靠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此现象称为弥散。溶质的弥散转运能源来自溶质的分子或微粒自身的不规则运动(布朗运动)。
2. 对流:溶质伴随溶剂一起通过半透膜的移动,称为对流。溶质和溶剂一起移动,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不受溶质分子量和其浓度梯度差的影响,跨膜的动力是膜两侧的静水压差,即所谓溶质牵引作用。
3. 吸附:是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或范德华力和透析膜表面的亲水性基团选择性吸附某些蛋白质、毒物及药物(如β2-微球蛋白、补体、炎性介质、内毒素等)。所有透析膜表面均带负电荷,膜表面负电荷量决定了吸附带有异种电荷蛋白的量。在血透过程中,血液中某些异常升高的蛋白质、毒物和药物等选择性地吸附于透析膜表面,使这些致病物质被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水的转运
1. 超滤定义:液体在静水压力梯度或渗透压梯度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为超滤。透析时,超滤是指水分从血液侧向透析液侧移动;反之,如果水分从透析液侧向血液侧移动,则称为反超滤。
2. 影响超滤的因素
(1) 净水压力梯度:主要来自透析液侧的负压,也可来自血液侧的正压。
(2) 渗透压梯度:水分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移动,称为渗透。其动力是渗透压梯度。当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且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量不等时,水分向溶质颗粒多的一侧流动,在水分流动的同时也牵引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移动。水分移动后,将使膜两侧的溶质浓度相等,渗透超滤也停止。血透时,透析液与血浆基本等渗,因而超滤并不依赖渗透压梯度,而主要由静水压力梯度决定。
(3) 跨膜压力:是指血液侧正压和透析液侧负压的绝对值之和。血液侧正压一般用静脉回路侧除泡器内的静脉压来表示。
(4) 超滤系数:是指在单位跨膜压下,水通过透析膜的流量,反映了透析器的水通过能力。不同超滤系数值透析器,在相同跨膜压下水的清除量不同。
7. 细胞因子祛除
细胞因子的去除,基于有效性,临床可行性、安全性方面的考虑高通量血液滤过技术目前可以作为一线的体外清除细胞因子的方法,体外白蛋白丢失的数据也支持其临床可行性。 体外实验是将来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我们已经进行了关于体外细胞因子清除的第一次文献综述,这个综述是基于广泛的文献收索上进行的,并对清除率、筛分系数、超滤液浓度、清除百分数等与技术清除效应直接相关的指标进行研究,并且反对测量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因为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受其它因素如细胞因子的内生或廓清率影响。尽管这些研究缺乏同质性,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研究背景去对比,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探讨最好的体内清除细胞因子方法提供一些线索。 尽管上面已经强调了这个分析有很多的限制性,比如数据有限、研究间缺乏同质性。尽管我们试图努力使操作程序相似,但因为上述缺点的存在,合并的数据仍然是不可靠的。我们认识到即使在去除了极端数值达到均一后,仍然会使结果存在误差,我们也注意到我们的结论了差异仍然存在,我们的观点是这种对流和弥散之间的差异对于大分子物质来说是合乎逻辑的。最后,明确的数据如清除百分数,按照浓度依赖清除是不完美的并且可能误以为一种技术的清除效果优于另一种技术,实际上,已知的实验已经证明溶液的浓度越高的话,浓度依赖清除也越高。因此这样的清除百分数必须谨慎解读。 我们在排除标准中已经明确将非英文的文献排除出本研究, 因此可能会遗漏一些切题的研究。关于吸附的数据,一个没有报道清除率的血液净化技术不能充分代表大多数关于吸附的研究,筛分系数这一指标与吸附是无关的。体外的实验不像动物或人体实验那样在相同的操作环境下进行,所以结果很难被完整重现。 我们的分析限于体外研究,申请这些技术应用于动物或人体以探索相关数据时值得期待的,在动物模型或人体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于血液净化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 总 结 总之,体外的数据支持高通量血液滤过技术具有显著的清除细胞因子的效果这一观点,高通量血液滤过技术在清除率及筛分系数这 2 个指标上具有一致的效应,在相同的实施条件下较标准血液净化具有更好的清除效果。高通量血液净化技术和其它具有类似清除效应的技术可能对人体细胞因子清除具有潜在的深远意义,但仍需动物和人体实验加以证实
8. 怎么选择净水器
(1)水质比较好的地区,宜采用钠滤机、超滤机或KDF配置的净水机,这样就可以满足需要了,因为水源水质比较好。
(2)本地区地质结构特殊,水中所含矿化物质高,即钙盐、镁盐等含量大,因此硬度高,水碱特别大,这是造成人体结石的直接原因,而要解决此问题,只有RO反渗透处理工艺可以完成,其滤除率为90%左右,此方法净化的水,可以直接生饮,烧开后不会出现水碱,也不会结垢,而剩余的10%左右,是对人体有所帮助的。
其它净水方式和净水器,由于产品本身的处理工艺较为简单,精度低等,如遇水质差的水源,制出来的水烧开后,仍有水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其它产品在水碱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点,请消费者在购买净水产品时尤其注意,否则,既使花了钱,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RO直饮机,能滤除水中的泥沙、铁锈、悬浮物、病毒、细菌、微生物、异味、漂白粉、氯化物、化学药剂、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效滤除病源体,减少诱发各种疾病的可能性。
(4)RO直饮机净化过的水中含有10%左右的矿物质,对人体是有益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纯净水,也只是一般意义的洁净,并不是绝对纯净,只所以称之为纯净,是相对于自来水而言的,是人们刚一开始认识洁净水的时候,拿它与自来水作比较时,而进行命名的一个名称。
(5)安装简单方便,不占空间,新房旧房一样装,直接和自来水相接,即刻饮用到优质的净化水,等于把优质净水厂搬到自己家里。
(6)RO直饮机制出来的水称为直饮水,它用途广泛,除直接饮用外,还可满足做饭、洗漱、足浴、美容等,做饭可消除炊具结垢的烦恼,是家庭厨房里的健康卫士。
(7)健康好水自己造!现用现制、新鲜、干净、卫生、方便、无二次污染、含氧量高、溶解力强、具有活性,让您生命更健康。
RO直饮机进入中国市场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很多消费者对其价格及质量都不是很了解。RO直饮机与电脑很相似,机器的配置与价格成正比。两者所不同的是,电脑质量差坏了可以修、可以更换,而净水器质量差有可能制出来的水是不达标的,不达标的水进入人体内,会产生后果,而这种后果是用更换所不能弥补的。
RO反渗透直饮机的主要配置:RO膜、高压储水桶、静音加压马达、滤芯等。
RO机的外型、款式也有很多种,如:橱下式(普及型、结构简单、易仿造或组装),台式(封闭型或专利型),挂壁式(封闭、豪华型),立式(豪华型——功能比较齐全),柜式(超大制水能力,能满足单位不同用水量的需要)。
家用台式,立式,专利型、豪华型、制作精细、外观设计较为美观精致,多为封闭型(不易仿造),能有效保护元件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侵蚀等,维修成本低,寿命比较长,且在选材上较为讲究,但价格高于橱下式,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选购。
RO反渗透直饮机,不同于其它家用电器,它是一种需要专业人员长期、定期维护的产品,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不可只听信商家的种种承诺或所谓的合同等。最好是选购产品质量可靠,企业信誉度高,服务人员较为专业、服务质量好的产品和商家。特别是产品质量尤其主要,因为“病从口入”,假如您购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制出的水质量将会打折扣,那么,您购买净水器的意义也会降低。
消费者在购买净水产品时,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具体购买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商家是否真正的产品代理商或经销商、是否专业从事净水设备的经营和服务、有无营业执照、厂家许可的代理证明等,否则,配货渠道不规范,其经营活动和服务,都有可能是短期行为,常常会出现一卖了之的情况,消费者的利益不会得到保证。
2、看产品的厂家,是生产厂,还是组装厂,是否为信得过大型企业生产,否则,质量没有保证,售后服务没有后盾。建议消费者到生产厂家的企业网站或通过其它渠道进行了解。
3、看产品是否真正通过国际、国内相关认证等,不要听信商家的含糊、笼统的介绍。
4、看产品配置的优劣。产品配置好,质量有保证,不易损坏,故障率低,维修、更换滤芯成本也低,但初期购买价格相对较高。
5、看产品的单位时间制水量(RO机)是50加仑、70加仑、75加仑,还是80加仑,单位时间制水量大,性价比更高,换件维修周期长,使用成本低。反之,则相反。
6、产品质量是否由保险公司承保,否则,消费者的利益有可能得不到保证。
7、看产品机身有无编号、条码等。有编号,一般为正规厂家生产,质量有保证。无编号,一般为不具备生产资质的组装厂组装,或由本地经销商自己组装、贴牌。有编号,也有可能遇到造假的现象,遇到此种情况,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记住生产厂家及联系方式、电话等,记住产品的编号,想法与厂家取得联系,把编号报给厂家,进行核实,以辩真伪。
只有如此,您的合法消费权益,才能得到真正保护。
我建议你去买国外的品牌,如世韩,总馨等一类的产品,这才是您真正的选择。
9. 血液净化技术的血液滤过
1 血液滤过的原理
生理情况下肾脏产生尿液依赖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率取决于肾血流量、滤过压力、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等因素。两个肾脏肾小球基膜面积总和为1.5m2,血浆流量600ml/min,肾小球有效滤过压6.0kPa,滤过率125m1/min。全日的原尿量为180L,经肾小管将大部分的水和有用物质重吸收后,最后排出的尿液仅为原尿量的1%左右,约1500ml。
血液滤过(HF)是模仿肾单位的这种滤过重吸收原理设计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以对流转运的方式清除溶质。它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入具有良好通透性并与肾小球滤过面积相当的半透膜滤器中,当血液通过滤过器时,在负压的牵引下,滤过膜孔径范围内的所有溶质均以相同的速度跨过滤器,血浆内除蛋白质、细胞以外的溶质及大量水分被滤出,从而清除潴留于血中的有毒代谢产物(溶质)及过多的水分,在清除溶质的同时补入一定量的置换液,维持体液平衡。
血液滤过(HF)的滤过率大小取决于滤过膜的面积、跨膜压、筛选系数和血流量,由于滤过器的膜面积可以接近于肾小球的膜面积,但由于体外循环的血流量仅为肾血流量的1/6~1/3,单纯依靠动脉血压不能在短时间内滤出足够的溶质,因此必须有较大的压差才能获得与肾小球可比的滤过率,而每一次HF治疗中的滤液量要达到15~20L左右,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补偿被滤出的液体和电解质,保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平衡需要补回一定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代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一般的计算方式是:
滤出总量(废液量)=超滤量+补液量。
在进行血液滤过时,既可先进行(单纯)超滤,然后一边滤出一边补液,或者在开机就进行边滤边补,也可以先(单纯)超滤后再进行补液,依次循环进行。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滤过,超滤速度都不能超过2000ml/h,如有心功能不全或低血压、呼吸衰竭等症状的患者不能超过1000ml/h,超滤的总量不超过5000ml,但最重要的还是患者身体能承受这种脱水速度和总量。对于超滤的总量和速度问题,医护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在平时的血液滤过中注意积累经验。
血液与血透主要区别在于:血透是依赖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所产生的弥散作用进行溶质清除,其清除效能很差。正常人肾小球对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如肌酐和菊粉的清除率几乎都一样。血液滤过模仿正常肾小球清除溶质原理,以对流的方式滤过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质,其清除率与分子量大小无关,对肌酐和菊粉的清除率均为100~120ml/min。故血滤在清除中分子物质方面优于血透,与正常人肾小球相似。
2 血液滤过溶质的清除方式
血液滤过(HF)与传统的血液透析(HD)清除溶质的机制不同。前者主要利用压力梯度,通过对流原理,清除中、小分子能力相等,而血液透析通过弥散原理,清除率与分子量成反比,对小分子的清除优于中分子,因此可见血液滤过对中分子的清除优于血液透析。
肾小球滤过膜的截留分子质量为80000u,目前使用的血液滤过器滤过膜的分子截留量为10000~50000u,最近已有报告新合成的膜分子截留量达60000u。透析膜的孔径则很小,分子质量300u上的物质均不能通过。下表列出了某些物质的分子质量。一些中分子物质如甲状旁腺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等均小于滤过器膜分子截留量,故HF时可被清除。
表2 低分子蛋白和某些中分子毒素的分子质量(u)
β2-MG 11 800
转铁蛋白 76 000
溶菌酶 15 000
a1-糖蛋白 44 000
前白蛋白 54 980
白蛋白 66 500
维生素B12 1 335
甲状旁腺激素 9 000
菊酚 4 200
3 血液滤过的适应症
(1)顽固性高血压:药物和血液透析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血滤后,血压都恢复正常。可能与血滤时清除了血浆中某些加压物质有关。也可能与血滤时心血管系统及细胞外液比较稳定,减少了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剌激有关。
(2)水潴留和低血压:对于水潴留伴有低血压的患者,不可能通过血透排除足够的水分,因为透析早期即出现低血压和虚脱。这些患者如果改换血液滤过,循环障碍的表现明显改善。血滤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能清除大量的液体而不引起低血压。
(3)高血容量性心力衰竭
这类病人在血液透析时往往会加重病情,而血液滤过则可减轻或治疗这类心衰,原因为:① 血液滤迅可迅速清除过多的水分,减轻心脏前负荷。② 虽然脱水效果好,使血容量减少,但它属于等渗脱水,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保持了血压稳定性。③ 清除大量水分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相对升高,有利于周围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减轻水肿。④ 不需使用醋酸盐透析液,避免了由此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心脏收缩力抑制。由于上述种种优点,故对于利尿剂无厍应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液滤过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4)尿毒症心包炎:在持续血透病人,尿毒症心包炎发病率达20%~25%,原因未明,改作血滤后,发现心包炎治疗时间较血透短,可能是血滤脱水性能好,清除中分子毒性物质较好之故。
(5)周围神经病变
(6)急性肾衰竭:持续或间歇的血滤是急性肾衰的有效措施。CAVH对心血管功能不稳定、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的老年患者有独特的优点。
(7)肝昏迷:许多学者认为血滤对肝昏迷治疗效果比血透好,但比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差。
(8)对HD耐受差者。
关于血液净化的更多内容,详情欢迎咨询我司客服☎️
10. 尿的生成过程分哪几个基本步骤
尿的生成过程:肾单位→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肾小管形成的尿液经肾乳头到达肾髓质,肾髓质连输尿管到达膀胱,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10)体外超滤系数扩展阅读
健康人,在寒冷季节如果喝水少,有时也可出现白色混浊的尿,这是由于尿中含大量盐类,并非患了什么病。只需要平时多饮水,就能使尿液变清,必要时服少量苏打片碱化尿液。
可以通过下面的小试验来判断是生理的还是病理的。将尿液加热,或于尿中加入几滴醋酸或少量小苏打,如混浊的尿液变得清了,说明尿的改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