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的研究
㈠ 怎样进行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专泡。(防止属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1)过滤的研究扩展阅读:
实验材料选择: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
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
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
在中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常用于定性实验,所以大多用定性滤纸。选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纸的边缘要比漏斗边缘低5毫米左右为宜。
㈡ 过滤操作的详细过程
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
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
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
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过滤的研究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烧杯中的混合物在过滤前应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进行过滤。
2、过滤后若溶液还显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3、过滤器中的沉淀的洗涤方法:用烧瓶或滴管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使水面盖没沉淀物,待溶液全部滤出后,重复2~3次。
4、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点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
5、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6、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的底端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㈢ 谁对易语言文件过滤驱动有研究的呀
api hook
㈣ 什么是过滤精度过滤精度为哪几种等级
一般咱们使用的这个过滤精度一般都是99%以上的,这个精度才是属于合格品,一般这种产品还是比较多的。
㈤ 基于权重均值的不良网页过滤算法研究 怎么设计!赏分啊!急救
打个比方说, 一件事情, 你给它打100分, 你的老板给它打60分, 如果平均, 则是(100+60)/2=80分. 但因为老板说的话分量比你重, 假如老板的权重是2, 你是1, 这时求平均值就是加权平均了, 结果是(100*1 + 60*2)/(1+2)=73.3分, 显然向你的老板那里倾斜了。假如老板权重是1,你的权重是3,结果是(100*3+60*1)/(1+3)=90。这就是根据权重的不同进行的平均数的计算,所以又叫加权平均数。
㈥ 谁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过滤与运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但这是不对的,伽利略通过巧妙设计斜面对接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成功揭示“力和运动关系”真谛,故B正确.
故选:B
㈦ 百度过滤机制太强大了,天天研究这些做咩助zou为虍彐啊。
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心态要放好
㈧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
纳德·布罗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他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隐学习研究范式之一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务(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1954 完成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他原估计能达到 95% 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20%。他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布罗德本特就读于曼彻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他早期的目标在于自然科学,然而,当他在皇家空军服兵役时,他开始对人 - 机关系产生兴趣,并注重于这种独特的体系。于是,他回到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成为 F.巴特莱特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应用心理学部门,并在那里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觉与交流
决定和压力
行为
捍卫经验心理学
㈨ 过滤器研究性论文600字
字数要精简,思路要清晰.
先提出论文的主要观点,
分两三个方面阐述主要观点,纵向或横向皆可.
最后再总结并再度强调论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