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法提取青霉素的工艺研究
Ⅰ 青霉素检测方法研究展望
由于青霉素的生产一般采用生物合成法,虽经提取和精制,但其纯度仍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为了保证药品质量、用药安全,对青霉素的各种成品都必须进行检验。
在这之中对青霉素的产品常规检验项目一般包括:性状及鉴别试验、安全试验、降压试验、热原试验、无菌试验、酸碱度测定、效价测定、水分测定、混浊度测定、色泽颗粒细度测定等等。对不同的成品所执行的检验应严格按国家药典有关规定进行,合格方能流入市场。
Ⅱ 青霉素是用什么提取的
青霉素是用青霉菌中提炼出的。青霉属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
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
(2)离子交换法提取青霉素的工艺研究扩展阅读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Ⅲ 用离子交换法分离提取链霉素,我该选取哪种树脂(以及树脂的性能参数)请说明原因,为什么
我不知道你说的那个是什么,阳树脂是起吸附作用的,阴树脂或异型树脂(比如D201,D301等)是提纯的。这是树脂的两种基本作用。需要的话联系我价格优惠(名字电话)
Ⅳ 青霉素的制备方法
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青霉素浓缩法】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方法之一。
Ⅳ 怎么提取青霉素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Ⅵ 有没有不用工艺机器而手工简单提纯青霉素的方法
青霉素的提纯在已有技术中有报导,从发酵液中提取青霉素,有活性碳吸附法专、沉淀法、离子属交换法、溶媒萃取法等方法。目前普遍采用溶媒萃取法,是将有机溶媒与青霉素发酵液预处理过滤的滤液混合,通过调节PH值使青霉素由水相转入溶媒,达到提纯和浓缩的目的。该方法有以下几种将青霉素由滤液通过
Ⅶ 青霉素提取分离工艺中如何避免青霉素的降解
要避免青霉素的降解,主要要控制好溶液的ph值,还有分离的温度。
Ⅷ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有哪些发酵法生产青霉素的分离纯化工艺是什么每个分离操作单元的原理是什么
发酵液 → 预处理液 → 板框过滤 → 滤液 → 储罐 → BA提取 → 脱色 (2次) → 过滤 → BA脱色液 → NaOH 液萃取→ 丁醇共沸蒸馏→过滤→ 晶体→洗涤→干燥→成品
1)发酵液的预处理
发酵液中的杂质如高价无机离子Ca,Mg,Fe离子)和蛋白质在离子交换过程中对提炼影响甚大,不利于树脂对抗生素的吸附。对高价离子的去除,采用草酸或磷酸;对于蛋白质,可利用其在等电点时凝聚的特点将其去除。
2)过滤
采用鼓式真空过滤器,过滤前加去乳化剂并降温。
3)提炼
采用溶媒萃取法。将发酵滤液酸化至PH2,后加相当于发酵液体积1/3的醋酸丁酯(简称BA),混合后以萃取罐分离。为提高萃取效率将两个萃取罐串联使用,进行二级逆流萃取。得一次BA提取液。然后以1.3 %-1.9 %碳酸氢钠在PH6.8-7.1条件下将青霉素从BA提取液萃取到缓冲液中。然后调PH至2.0后,再一次将青霉素从缓冲液转入到BA中去,其方法同上,得二次BA提取液。
4)脱色
在二次BA提取液中加活性炭150—300 g/10亿单位,进行脱色、过滤。
5)共沸蒸馏
鉴于以丁醇共沸结晶法所得产品质量优良,国际上普遍采用此法生产注射品。其简要流程如下:将二次BA萃取液以0.5 mol/L NaOH 液萃取,调PH至6.4-6.8。得青霉素钠盐水浓缩液(5万单位/mL左右),加3-4倍体积的丁醇,在16-26 ℃,5-10 mm汞柱下真空蒸馏,将水和丁醇的共沸物蒸出,并随时补加丁醇。当浓缩到浓缩液体积、蒸出馏分中含水达2-4%时,停止蒸馏,青霉素钠盐结晶析出,过滤,将晶体洗涤后进行干燥得成品。可在60 ℃,20 mmHg柱,真空中烘16小时,然后磨粉,装桶。
原理你根据每步的操作就很容易知道的。
Ⅸ 青霉素的提取、精制及萃取率的计算实验方案。 快。急急急
一、原理:
萃取过程是利用在两个不混溶的液相中各种组分溶解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组分的目的。当pH=2.3时,青霉素在乙酸丁酯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大,因而可以将乙酸丁酯加到青霉素溶液中,并使其充分接触,使青霉素被萃取浓集到乙酸丁酯中,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青霉素萃取率(%)=(萃取前青霉素含量-萃取后青霉素含量)/萃取前青霉素含量
萃取前后青霉素含量的测定采用的是碘量法。碘量法的基本原理为青霉素类抗生素经碱水解的产物青霉噻唑酸,可与碘作用(1mol青霉噻唑酸可与8mol碘原子反应,即青霉素:I2=1:4),根据消耗的碘量可计算青霉素的含量。利用碘量法测定青霉素含量时,为了消除供试品中可能存在的降解。剩余的碘用Na2S2O3滴定(Na2S2O3:I2=2:1)。
二、实验材料
1、器材 :
150ml棕色瓶(2个)、分液漏斗、100ml量筒、100ml烧杯(2个)、玻璃棒、酸式滴定管、铁架台、1ml移液管、10ml移液管、洗耳球、100ml容量瓶、精密pH试纸(包括pH2.4)。
2、试剂:
青霉素钠、K2Cr2O3、Na2S2O3、无水Na2CO3、碘、KI、无水乙酸钠、冰醋酸、NaOH、浓HCl、可溶性淀粉、乙酸丁酯、浓硫酸。
(1)Na2S2O3(0.1mol/L):
取Na2S2O3约2.6g与无水Na2CO3 0.02g,加新煮沸过的冷蒸馏水适量溶解,定容到100ml。
(2)碘溶液(0.1mol/L):
取碘1.3g,加KI 3.6g与水5ml使之溶解,再加HCl 1~2滴,定容到100ml。
(3)乙酸乙酸钠(pH4.5)缓冲液100ml:
取83g无水乙酸钠溶于水,加入60ml冰醋酸,定容1L。
(4)NaOH(1mol/L)4g/100ml
(5)HCl(1mol/L)9ml/100ml
(6)H2SO4(1mol/L)55.5ml/L
(7)淀粉指示剂:
称取可溶性淀粉0.5g,置于玛瑙研钵中,加少量除盐水研磨成糊状物,徐徐加入到100mL煮沸的除盐水中,继续煮沸1min,冷却后备用。该试剂不宜存放,应在使用时配制。 四、三、实验步骤
1、Na2S2O3的标定:
取K2Cr2O3 0.15g于棕色瓶中,加入50ml水使之溶解,再加KI 2g,溶解后加入稀H2SO4 40ml,摇匀,密塞,在暗处放置10min。取出后再加水25ml稀释,用Na2S2O3滴定临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剂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体积。
2、青霉素的萃取
(1)用电子天平称取0.12g青霉素钠,溶解后定容到100ml(以此模拟青霉素发酵液进行实验操作)。
(2)准确移取10ml青霉素钠溶液,用稀H2SO4调节pH2.3~2.4,取15ml乙酸丁酯液,与青霉素钠溶液混合,置分液漏斗中,摇匀,静置30min。
(3)溶液分层后,将下方萃余相置于烧杯中备用,将上方萃取液回收。
3、萃取率的测定
(1)测定萃取前青霉素钠溶液消耗的碘
取5ml定容好的青霉素钠溶液于棕色瓶中,加1ml NaOH(1mol/L)后放置20min,再加1ml HCl(1mol/L)与5ml乙酸-乙酸钠缓冲液,精密加入碘滴定液(0.1mol/L)5ml,摇匀,密塞,在20~25℃暗处放置20min,用Na2S2O3滴定液(0.1mol/L)滴定,临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剂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Na2S2O3消耗的体积(V前)。
(2)测定空白消耗的碘
另取5ml定容好的青霉素钠溶液于棕色瓶中,加入5ml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再精密加入碘滴定液(0.1mol/L)5ml,摇匀,密塞,在20~25℃暗处放置20min,用Na2S2O3滴定液(0.1mol/L)滴定,临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剂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Na2S2O3消耗的体积(V空白)。
(3)测定萃取后萃余相中青霉素钠消耗的碘
取萃余相5ml于棕色瓶中,按步骤1的方法进行测定,记录Na2S2O3消耗的体积(V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