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实验实验报告
Ⅰ 实验报告怎么写
实验报告常用的内容与格式如下
1、实验名称以及姓名学号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什么”、“分析什么”等。
2、实验日期和地点
比如2020年4月25日,物理实验室。
3、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4、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用物,药品以及对环境的要求。
5、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
6、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7、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1)反渗透实验实验报告扩展阅读
实验报告的写作对象是科学实验的客观事实,内容科学,表述真实、质朴,判断恰当。实验报告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的事实为写作对象,它是对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真实记录,虽然也要表明对某些问的观点和意见,但这些观点和意见都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确证性是指实验报告中记载的实验结果能被任何人所重复和证实,也就是说,任何人按给定的条件去重复这顶实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观察到相同的科学现象,得到同样的结果。可读性是指为使读者了解复杂的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写作除了以文字叙述和说明以外,还常常借助画图像,列表格、作曲线图等文式,说明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各步骤之间的关系,解释实验结果等。
Ⅱ 反渗透进水前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实验室
反渗透膜元件作为深层的过滤手段,其表面不可避免的会残留有胶体、微生物、杂质颗粒及难溶盐类在其表面的析出,因此,在多种领域使用的反渗透装置,一旦投入使用,最终都需要清洗,只是清洗周期的长短不同而已。然而,在线清洗作为一种反渗透系统清洗保养、冲击性杀菌以及定期保护的手段,在面临反渗透膜元件重度污染时就显得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反渗透膜元件进行离线清洗。
1. 反渗透膜元件重度污染的原因、特征
虽然反渗透系统的设计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富裕量,以保证在紧急时刻不至于因为反渗透系统的产水量或脱盐率下降、反渗透系统压差升高而使得供水不足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但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富裕量的存在才使得有时候隐藏的故障不能够及时的表现出来,这样最终可能就演变为反渗透膜元件的重度污染。
2. 反渗透膜元件重度污染的概念
指反渗透系统进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微生物及其它颗粒对RO膜产生的表面附着、沉积污染或者水中的化学离子成分在膜表面因浓差极化等因素导致的离子积大于溶度积后的化学垢类生成等现象。重度污染则指污染后的单段压差大于系统投运初期单段压差值的2倍以上、反渗透系统产水量下降30%以上或者单支反渗透膜元件重量超过正常数值3公斤以上的情况。
3. 反渗透膜元件的离线清洗方式及步骤
3.1 首先用性能优良的备用膜元件替换反渗透系统上的待清洗膜元件, 以保证反渗透系统不停止运行,保证整个生产工艺的持续稳定。
3.2 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测试:
对每一支膜元件单独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包括:脱盐率、产水量、压差、重量等,并作好测试前记录脱盐率、产水量和压差测试条件:符合不同类型膜厂商提供的标准。
3.3 系统清洗前了解系统目前运行状况。
3.4 采集运行反渗透系统的各参数指标,作好原始记录。
3.5 根据用户原水全分析报告、性能测试结果及所了解的系统信息判断清洗流程。
3.6 污染物的鉴定。首先根据3.5的分析结果初步判定,再通过特殊的设备、器具作进一步的验证,以确定具体污染物类型。
3.7 根据3.5、3.6的分析结果,确定所需清洗配方。当RO膜上的污染物确定后,我们可以选择膜制造商提供的系列配方,选择较为合适的一种或两种配方;或者选择特殊配方(当 RO 膜被特殊的污染物污染时,采用普通的配方效果欠佳,或者从经济性角度比较时,特殊配方较为经济)。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反渗透膜元件清洗的专用药剂。
3.8 在反渗透专用清洗设备上用以上清洗剂结合物理处理清洗手段进行试验性清洗,以选择恰当的清洗配方和清洗程序。
3.9 确定清洗方法,对以上所有膜元件进行处理。
3.10 对清洗后的膜元件进入测试平台进行测试并作记录,不符合要求的将重新送入清洗设备进行处理。
3.11 整理清洗数据资料,写出清洗总结报告。
在反渗透的污染控制中,最根本的措施在于以反渗透为核心的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及制造安装过程、反渗透系统各种耗材的选择、运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控制。这些方面的良好把握对反渗透系统的安全健康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当反渗透系统发生严重污染时,首先采取的措施一定是要分析污染的原因、查找解决污染的方法,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反渗透系统进行清洗,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意味着清洗难度的下降。
Ⅲ 实验方案及结果
5.1.3.1 实验设备及参数
采用美国BIR公司生产的ACTIS-225FFiCT/DR/RTR微焦点X射线工业CT系统进行样品分析。该系统由X射线源系统、检测器系统、机械转台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对于直径为4.8mm的物体成像,空间分辨率达到10μm。X射线源为Feinfocus微焦点射线源,X射线靶点尺寸能达5μm以下。仪器的工作电压为0~225kV,最大功率300W。检测器系统由日本东芝公司的三视野图像增强器、CCD相机组成,最大视野230mm,空间分辨率4.41p/mm,扫描物体的最大直径可达200mm。同时系统具有体积层析(VCT)的功能,一次扫描可完成100个切片。
5.1.3.2 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
本次研究采集了Ro为0.39%~5.68%的14块煤岩样品,制作成直径约2.5cm的人造煤岩心用于实验分析(样品详细信息见第4章)。首先,应用氦孔隙度法测试了各个样品的孔隙度,实测值为1.56%~9.00%。然后,应用“空气皂泡法”测试了样品的渗透率,实测值为0.00032~82.1×10-3μm2(表5.1)。同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物性分析测试(表4.1)。在完成对各个样品的X-CT扫描后,最后还进行了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孔隙分析,以实现多种手段对测试结果的相互印证。
实验前首先要对仪器进行校正,校正程序包括水平线、塑料板、垂直线、中心线、偏移距、增益和楔形校正等七项,直到各项指标达到相关要求为止。校正完成后即可进行CT扫描实验。本次研究的实验参数为:电压150kv,电流0.53mA,单个切片图像分辨率为512×512像素;扫描的单个图像切片的厚度为0.08mm或0.15mm,相邻两片图像的间距为0.1mm,0.2mm或0.25mm三种(表5.1)。分别对每个煤岩心样品沿轴向从顶部向底部依次扫描,得到每个样品的CT图像各68~80片,累计获得各个样品的CT扫描图片共1100张(表5.1)。
Ⅳ 实验二 达西渗透实验
1.实验目的
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透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透流速(v)、水力坡度(I)、渗透系数(K)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K)的方法。
2.实验内容
1)了解达西渗透实验装置(图B-2、图B-3)。
2)验证达西渗透定律。
3)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
3.实验原理
在岩石空隙中,由于水头差的作用,水将沿着岩石的空隙运动。由于空隙的大小不同,水在其中运动的规律也不相同。实践证明,在自然界绝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服从线性渗透定律:
图B-2 达西仪装置图(底部进水)
水文地质学概论
式中:Q为渗透流量,m3/d或cm3/s;K为渗透系数,m/d或cm/s;ω为过水断面面积,m2或cm2;Δh为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m或cm;L为渗透途径的长度,m或cm;I为水力坡度(或称水力梯度), ;v为渗透流速,m/d或cm/s。
利用该实验可验证达西线性渗透定律:Q=KωI或v=KI。其主要内容为:流量(Q)(或v)与水力坡度(I)的一次方成正比。在实验时多次调整水力坡度(改变水头),看其流量(Q)(或v)的变化是否与水力坡度一次方成正比关系。
实验时,可直接测定流量(Q)、过水断面面积(ω)和水力坡度(I),从而可求出渗透系数(K)值
室内测定渗透系数,主要采用达西仪。其实验方法有两种:①达西仪由底部供水,出水口在上部(图B-2)。实验过程中,低水头固定,调节高水头;②达西仪是由顶部供水,水流经砂柱,由下端流出(图B-3)。实验过程中,高水头固定,调节低水头,即调节排水口的高低位置。由底部供水的优点是容易排出试样中的气泡,缺点是试样易被冲动。由顶部供水的优缺点与前一种正好相反。本实训以顶部供水的达西仪为例进行介绍。
4.实验仪器及用品
1)达西仪(图B-3)。
2)量筒(500mL)1个。
3)秒表。
图B-3 达西仪装置图(顶部进水)(编号说明见图B-2)
4)捣棒。
5)试样:①砾石(粒径5~10mm);②砂(粒径0.6~0.9mm);③砂砾混合(①与②混合)样。
5.实验步骤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测量:分别测量金属圆筒的内径(d),根据 计算出过水断面面积(ω)和各测压管的间距或渗透途径(L),将所得ω、L数据填入表B-2中。
2)装样:先在金属圆筒底部金属网上装2~3cm厚的小砂石(防止细粒试样被水冲走),再将欲实验的试样分层装入金属圆筒中,每层3~6cm厚,捣实,使其尽量接近天然状态的结构,然后自上而下进行注水(排水管2和水源5连接),使砂逐渐饱和,但水不能超出试样层面,待饱和后,停止注水。如此继续分层装入试样并饱和,直至试样高出上测压管孔3~4cm为止,在试样上再装厚3~4cm小砾石作缓冲层,防止冲动试样。
3)调试仪器:在每次试验前,先给试样注水,使试样全部饱水(此时溢水管7有水流出)待渗流稳定后,停止注水。然后检查3个测压管中水面与金属圆筒溢水面是否保持水平,如水平,说明管内无气泡,可做实验。如不水平,说明管内有气泡,需排出。排气泡的方法是用吸耳球对准水头偏高的测压管缓慢吸水,使管内气泡和水流一起排出。用该方法使3个测压管中水面水平,此时仪器方可进行实验。
以上工作也可由实验室教师在实验课前完成。
(2)正式进行实验
1)测定水头:把水源5与排水管2分开,将排水管2放在一定高度上,打开水源5使金属圆管内产生水头差,水在试验中从上往下渗透,并经排水口流出,此时溢水管7要有水溢出(保持常水头)。当3个测压管水头稳定后,测得各测压管的水头,并计算出相邻两测压管水头差,填入表B-2中。
2)测定流量:在进行上述步骤的同时,利用秒表和量筒测量时间(t)内排水管流出的水体积,及时计算流量(Q)。连续两次,使流量的相对误差小于5%(相对误差(δ)= ,Q1、Q2分别为两次实验流量值,取平均值填入表B-2中。
表B-2 达西渗流实验报告表
3)按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调节排水管口的高度位置,改变Ⅰ、Ⅱ、Ⅲ3个测压管的水头管读数。重复步骤1和2,做2~4次,即完成3~5次实验,取得3~5组实验数据。
实验过程中注意:①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排除气泡,并保持常水头;②为准确绘制v-I曲线,要求测点分布均匀,即流量(水头差)的变化要控制适度。
(3)资料整理
依据以上实验数据,按达西公式计算出渗透系数值,并求出其平均值,填入表B-2中。
6.实验成果
1)提交实验报告(表B-2)。
2)抄录其他小组另外两种不同试样的实验数据(有时间时,可自己动手做)。在同一坐标系内,以v(渗透流速)为纵坐标,I(水力坡度)为横坐标,绘出3种试样的v-I曲线,验证达西定律。
复习思考题
1.当试样中水未流动时,3个测压管的水头与溢水口水面保持在同一高度,为什么?
2.为什么要在测压管水头稳定后再测定流量?
3.三种试样的v-I曲线是否符合达西定律?试分析其原因。
4.比较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值,分析影响K值的因素?
5.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常水头?
6.将达西仪平放或斜放进行实验时,其实验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Ⅳ 实验报告格式
·管治软件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我在这个模拟公司的财务部工作,负责管理前三年的财务,主要工作包括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其中有记帐凭证的制作,记帐凭证的钉制,公司债务与收入款项的记录与发放,对银行对帐单的记录,计算印花税,在公司的生产部门提供了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之后对第二年和第三年现金流量表的记录与上报等等。我的工作流程如下:起始年:对财务报表的了解该公司目前状况资产:流动资产:对现金的数量`应收账款的到期日`对起始年的原材料投入`产成品投入`在制品投入做统计。固定资产:土地建筑净值`机器设备净值`在建工程做统计。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负债:短期负债数目与到期日`应付款数目与到期日`应交税金`长期负债数目及到期日的统计,并对CEO汇报目前公司情况,让…
·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必要性测试
内容摘要:一、心理健康的标准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康。(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和协。二、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平阳职业教育中心07级、08级各四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61人,对照组162人。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政法委维稳学习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政法委以工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筑牢基层稳定防线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综治维稳工作,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一、实行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市、乡、村三级对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方法进行疏导化解。各地各部门建立例会制度,每月进行一次稳定形势分析,提出针对性工作意见,及时发现、定期组织摸排、梳理本地本单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确定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地区、行业、部位,督促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化解矛盾,消除隐患。二、健全源头稳控的风险评估机制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切实提升在作决策、搞改革、上项…
·2010养花内环境改善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实验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都利用阳台来种植一些花草、盆景,以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赏花育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中获得那份难得的愉悦。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阳台都是用玻璃封闭起来的,这种封闭式的阳台相当于一个不加温的温室,其特点是:夏季温度过高,热量难以散失;冬夏光线不稳定,通风性差,空气干燥。在这样的阳台上养花,许多人由于没有调节好内环境而导致花卉生长不良,甚至花卉死亡,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养花育卉的激情。于是乎,封闭式阳台也只好用作它用了。然而笔者认为:既然温室能用来养花,不加温的温室难道就不能用来养花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园林组的几个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这项实…
·提高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课题的确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大纲》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中规定高中两年达到的一级阅读目标是:除课文外,补充阅读量应达到10万字左右;能以每分钟40—50个词的速度阅读略低于所学语言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理解正确率达70%。在中英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中发现《大纲》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较低,且没有安排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时间、落实措施和检测手段。不少教师因而砍掉了与教材配套的阅读训练和教材中的听力训练,从而出现…
·2010高中英语阅读教改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摘要]: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提高英语水平的突破口。通过“主动阅读----自主发展”教改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扩大了词汇量,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其他语言能力。[关键词]:阅读能力、词汇量、速度、方法一、问题的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的基础上强化阅读训练,丰富词汇量,促进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育者和英语学习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速度、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提问或讨论,也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教师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忽视学…
·2010年结合整体教改外语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从初中开始上外语课,上几学期外语课之后就迅速地产生了对外语课的厌烦情绪,即使研究生毕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也只能书面翻译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而不能流利地与外国专家进行口头学术交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语教学方法与指导思想有误,另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外语太晚,错过了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从改革传统的设课方式入手,遵循语言发展先于数理思维发展这一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的结构语法教学思想:从学前中班始开设英语说话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数学课,而开设以培养学生日常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英语课,三至五年级进行认读、读写…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前言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论文百事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1、所用器材及材料(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
·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
·浮力消失物理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
·种子萌发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做实验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黄豆)40粒。(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通过观察,我发现1…
·初一物理小试验报告
内容摘要:“浮力消失”了做下面的小试验。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步骤:(1)将乒乓…
·中学物理实验学习报告
内容摘要: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1.实验设计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
·分光计调整和三棱镜顶角测定报告
内容摘要:【实验目的】1.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学习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2.利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的顶角;【实验仪器】分光计,双面平面反射镜,玻璃三棱镜。【实验原理】如图6所示,设要测三棱镜AB面和AC面所夹的顶角a,只需求出j即可,则a=1800-j。图6测三棱镜顶角【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分光计的调整(一)调整要求:1.望远镜聚焦平行光,且其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2.载物台平面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二)望远镜调节1.目镜调焦目镜调焦的目的是使眼睛通过目镜能很清楚地看到目镜中分划板上的刻线和叉丝,调焦办法:接通仪器电源,把目镜调焦手轮12旋出,然后一边旋进一边从目镜中观察,直到分划板刻线成像清晰,再慢慢地旋出手轮,至目镜中…
·测定三棱镜折射率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实验目的】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实验仪器】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实验原理】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三角形%26#8197;ABC%26#8197;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26#8197;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26#8197;LD%26#8197;入射到棱镜的%26#8197;AB%26#8197;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26#8197;ER%26#8197;方向射出,则入射线%26#8197;LD%26#8197;与出射线%26#8197;ER%26#81…
·分光计和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实验目的】观察光栅的衍射光谱,掌握用分光计和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的方法。【实验仪器】分光计,透射光栅,钠光灯,白炽灯。【实验原理】光栅是一种非常好的分光元件,它可以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并形成明亮细窄的谱线。光栅分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两类,本实验采用透射光栅,它是在一块透明的屏板上刻上大量相互平行等宽而又等间距刻痕的元件,刻痕处不透光,未刻处透光,于是在屏板上就形成了大量等宽而又等间距的狭缝。刻痕和狭缝的宽度之和称为光栅常数,用d表示。由光栅衍射的理论可知,当一束平行光垂直地投射到光栅平面上时,透过每一狭缝的光都会发生单缝衍射,同时透过所有狭缝的光又会彼此产生干涉,光栅衍射光谱的强度由单缝衍射和缝间干涉两因素共同决定。…
·微生物学报告
内容摘要: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三、材料用具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四…
·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实验目的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2.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三、材料用具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四、实验过程(见书P54)1.…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报告
内容摘要: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二、实验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三、材料用具紫色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吸水纸、清水、0.3g/ml蔗糖溶液四、实验过程(见书P60)物理实验报告…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报告
内容摘要: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2.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3.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三、材料用具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四、实验过程…
·化学实验排水集气法报告
内容摘要:实验名称:排水集气法实验原理:氧气的不易容于水仪器药品: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实验步骤:①检----检查装置气密性。②装----装入药品,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③夹----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④点----点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取----将导管从水槽内取出。⑦灭----熄灭酒精灯。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实验名称:排空气法实验原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仪器药品: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集气瓶,试管实验步骤:把集气瓶口向上放置,然后把通气体的导管放入瓶…
·物理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报告
内容摘要: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
·生物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二、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三、材料用具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四、实验过程(见书P47)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五、讨…
Ⅵ 实验结果与分析
1.断裂单侧与砂体相连
(1)当砂层1比砂层2渗透率小(相差2.76倍)时情形。油首先充满断层带F,并很快运移到断层带F的顶部,当注入时间为30h11min,注油量为36.24mL时,油开始进入砂层。由于砂层1位于砂层2的上方,相对砂层1的油柱高度较大,足以克服进入砂层1的毛细管阻力,故油仍然首先充注砂层1,当注入时间为63h3min时,注入量为75.66mL,油在k1层运移了4cm。
(2)当砂层1的渗透率大于砂层2(相差2.76倍)时情形。油优先充注砂层1,随着充注油量的增加,砂层2亦有油充注,但含油饱和度相对较小。油首先充满断层带F,并很快运移到断层带F的顶部,当注入时间为23h15min,注入量为27.89mL时,油开始进入渗透率较大的上部砂层1,并在砂层1侧向运移,运移速率为0.011cm/min。当注入时间为52h54min,注入量为63.48mL时,油开始进入渗透率较小的下部砂层2。当注入时间62h13min,注入量74.67mL时,油运移到砂层1右边界,随后砂层1颜色逐渐加深,砂层2不断向前运移。当注入时间86h04min,注入量103.26mL时,砂层2的油运移了15cm。
2.断裂两侧与砂体相连
(1)当断裂带两侧砂体为层内均质砂体时(砂层1的渗透率k1等于砂层2的渗透率k2):当油连续充注时,油气首先沿断裂带向上运移至顶部,然后沿盖层下部向断层两侧的砂层侧向运移,其中沿断层上升盘砂层充注的油较多,断层下降盘砂体油的充注较小。随充注量的不断增加,运移通道也不断加宽,至实验达到稳定时,断层上升盘砂层为油运移的主要通道。
(2)当断裂带两侧砂体为层内非均质时情形。①砂层1渗透率(k1)大于砂层2的渗透率(k2)时(相差3.5倍),在连续充注条件时,至实验达到稳定时,只有断裂上升盘的砂层1为油运移的有效通道,充注的油比较多,而砂层2基本为水层,断裂下降盘的砂层1充注很少量的油,而砂层2没有油的充注。②砂层1的渗透率(k1)小于砂层2的渗透率(k2)时(相差3.5倍),油连续充注时,断裂上升盘的砂层1和砂层2均可成为油的运移通道,但渗透率较大的砂层2的输导油的能力更强一些,充注的油更多,而断裂下降盘的砂层1和砂层2没有油的充注。
(3)当断裂带两侧砂体为层间均质砂体时(砂层1的渗透率k1等于砂层2的渗透率k2)
连续充注时,只有断裂带上、下两盘的砂层1可形成油的运移通道,但上升盘的砂层1输导能力更强一些,同时上升盘的砂层2亦有部分的油进入,但在实验条件下,未能形成油的连续的运移通道。因此,当断裂带两侧砂体为层间和层间均质砂体时,连续注油条件下,油的运移通道和运移量存在着差异。
3.顺向阶梯状断裂
(1)当砂层1的渗透率小于砂层2时(相差2.76倍),即k1<k2时情形。油首先充注F1断层带,并运移到断层带的顶部。当注入时间为107m in,注油量为20.14m L时,F1断层带的油开始进入左边的砂层1。随后油继续充注F1断层带,并在左边的砂层1中不断运移,当注入时间为2449m in,注油量为48.99m L时,左边砂层1中的油已运移到右边界,并进入到F2断层带,从上到下开始充注F2断层带。当注入时间为2782m in,注油量为55.64m L时,F1断层带的油开始进入左边的砂层2,随着注油量的增加,左边砂层2的油运移到右侧边界并进入到F2断层带。当注入时间为6238m in,注油量为124.75m L时,F2断层带的油开始进入中间的砂层2,并沿中间砂层2上部进入F3断层带,同时油开始进入中部砂层1。当注入时间为13080m in,注油量为322.55m L时,油已完全充满F2断层带,中部砂层1的油已运移到右侧边界,中部砂层2的油基本充满,F3断层带的上半部分已完全充满油,同时有油开始进入右边砂层2。至实验结束时,即注油18281m in,注油量519.42m L时,F3断层带基本完全充满油,右边砂层2也基本充满油,同时油开始进入右边砂层1。因此,由于砂层1位于砂层2的上方,相对于砂层1的油柱高度较大,足以克服砂层1的毛细管阻力,当油进入砂层2时,亦有一部分进入砂层1,但相同条件下,砂层2的含油饱和度大于砂层1。
(2)当砂层1的渗透率大于砂层2(相差2.76倍),即k1>k2时情形。油优先充注满位于上方且渗透率较大的砂层1,随着注油量的增大,阶梯断层系统中位于下方的砂层1和砂层2均可成为油的输导层,但在阶梯断层最上方的砂层1优先聚集成藏,只有当注油量较大时,阶梯状断层最上方的砂层2才能聚集成藏。
4.反向阶梯状断裂
(1)当砂层1的渗透率小于砂层2时(相差2.76倍),即k1<k2时情形。在本实验中,虽然砂层1的渗透率小于砂层2,但由于砂层1位于砂层2的上方,相对于砂层1的油柱高度较大,足以克服砂层1的毛细管阻力,因此当油进入砂层2时,亦有一部分进入砂层1,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油首先进入砂层1,从而导致砂层1和砂层2均发生油的充注,但相同条件下,砂层2的含油饱和度大于砂层1。
(2)当砂层1的渗透率大于砂层2(相差2.76倍),即k1>k2时情形。油首先充注F1断层带,然后进入位于上方且渗透率较大的砂层1,并沿该砂层上倾方向运移,分别进入F2和F3断层带及其上部的砂层l。随着注油量的增大,阶梯断层系统中位于下方,靠近油源的砂层1和砂层2均可成为油的输导层,均含油,当供油量不太充足时,阶梯断层最上方的砂层1可以聚集成藏,只有当注油量较大时,阶梯状断层最上方的砂层2才能聚集成藏。
上述顺向和反向阶梯状断裂模型的模拟实验,可以解释百色盆地北部断阶带沿顺向和反向阶梯状断裂分布的一些砂体为什么含油,而另一些砂体为什么不含油,在什么情况下含油,在什么情况下不含油,以及含油量的多少等问题。
5.地垒构造
模型5主要模拟雷公油田等的成藏问题。其中右侧注油速率和注油量较大,代表田东凹陷的生油量较大,而左侧注油速率较小,代表了头塘凹陷的生油量较小。
(1)当砂层1的渗透率小于砂层2(相差2.76倍),即k1<k2时情形。因右侧注油速率大,油先充注右F1´断层带,随后充注左F1断层带,当注入时间为270m in,注油总量为13.49m L时,油基本充满右F1´断层带,同时右F1´断层带有油开始进入其左侧的砂层1。当注入时间为1350m in,注油总量为67.51m L时,油基本充满右F1´断层带左侧砂层1,并进入右F2´断层带,同时右F1´断层带有油进入其左侧的砂层2,而左F1层亦有油开始进入其右侧的砂层1,同时有油进入左F2层。当注入时间为3702min,注油总量为184.87mL时,油完全充满左F1断层带右侧的砂层1,而右F2´断层带的油通过其左侧的砂层1、砂层2,与左F2断层带的油汇合。随后注油压力的进一步增加,油继续充注F2和F2´断层带及各砂层1、砂层2。当注入时间为4758m in,注油总量为237.67mL时,油完全充满右F2´断层带,同时左F1断层带的油通过其右侧的砂层2进入左F:断层带。当注入时间为8542min,注油总量为426.88mL时,油基本完全充满各砂层1、砂层2。因此在一定的注油量情况下,地垒构造最高处及其两侧的砂层1和砂层2均可聚油成藏。
(2)当砂层1的渗透率大于砂层2(相差2.76倍),即k1>k2时情形。与上述实验结果不同,若注油量不足,则油可能仅在砂层1聚集成藏,只有注油量较充足情况下,砂层2才可成藏。
上述实验结果揭示了雷公油田的油气成藏问题。在雷公油田两侧洼陷供油量不同的情况下,由断层和非均质砂体组成的油气输导网络导致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深入、细致的地质研究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雷公油田的油气成藏问题,从而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6.主、次断裂系统
(1)当k1<k2时,由于次生断裂靠近油源主断裂,因此导致油优先进入次生断裂,并在其两侧的砂体中聚集成藏。只有当注油量较大时,油也可通过输导砂层进入另一非油源主断裂及其相邻的砂层,并在其中聚集成藏。因此,在本类实验模型中,如果供油量不太大,油气主要在靠近油源主断裂的次生断裂及其砂体中聚集成藏,远离油源主断裂的砂体则不含油。只有当供油量较大时,远离油源主断裂的砂体才可能含油。
(2)当k1>k2时,油的运移情况就与前面的不一致,在同样注油量或注油量更大时,油主要在砂层1和断裂带中运移,并在砂层1中的一些上倾部位聚集成藏。因此,在该类实验模型中,无论是靠近油源主断层的次生断裂周围的砂层1,还是远离油源主断层的砂层1,都有油的充注,都可能含油。
Ⅶ 土的渗透系数试验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