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水方式 » 超滤法测定蛋白结合率

超滤法测定蛋白结合率

发布时间: 2021-03-25 18:13:27

Ⅰ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的方法学验证,在做准确度验证时,为什么在浓度越高反而回收率越低

首先,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准确度是由一定范围的,浓度超出范围肯定不准。另外,你在8ug/ml时的收率74%是否稀释测定?最后,高浓度和低浓度回收效率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低了高了都不好,最佳回收效率也是在适当浓度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做一下梯度实验来证实我的判定。希望能给您帮助。

Ⅱ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总结

蛋白质检测方法总结 双缩脲法: 将两分子尿素分子加热脱去一分子氨而形成的就是双缩脲 (NH2-CO-NH-CO-NH2) . 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 CU2+结合形成紫红色络合物, 这样...

Ⅲ 你好,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的方法学验证,在做准确度验证时,关于回收率应该怎么验证求教下具体方法。

首先,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准确度是由一定范围的,浓度超出范围肯定不准。另外,你在8ug/ml时的收率74%是否稀释测定?最后,高浓度和低浓度回收效率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低了高了都不好,最佳回收效率也是在适当浓度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做一下梯度实验来证实我的判定
回收率可以通过不同蛋白浓度下检测回收率,比如你做的1.25ug/ml时回收率有95%左右,8ug/ml时为74%,由此你可以在1.25ug/ml左右浓度设计,比方0.1-8ug/ml都可以,安排几个浓度梯度,主要分析0.1-1.25ug/ml和1.25-8ug/ml这两个范围回收率是什么样的变化情况。之后,确定在哪个浓度下回收率最佳,重复几次后统计学分析,最后通过图表反应,加上误差棒,这就是一个可以写进论文的完整的实验内容了。

Ⅳ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

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蛋白质的共性,即含氮量、肽键和折射率测定蛋白质含量;另一类是利用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残基、酸性和碱性基团以及芳香基团等测定蛋白质含量。常见的方法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及紫外吸收法。
1.凯氏定氮法
准备4个50mL凯氏烧瓶并标号,想1、2号烧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质样品,另外两个烧瓶作为对照,在每个烧瓶中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混合物,再加入浓硫酸,将4个烧瓶放到消化架上进行消化,之后进行蒸馏,全部蒸馏完毕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各烧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剂混合液由绿色变回淡紫红色,即为滴定终点,结算出蛋白质含量。
2.双缩脲法
双缩脲法是第一个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硫铵不干扰显色, Cu2+与蛋白质的肽键,以及酪氨酸残基络合,形成紫蓝色络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首先利用标准蛋白溶液和双缩脲试剂绘制标准曲线,将待测血清与硫酸钠在待测试管中混合,并用只加入硫酸钠不含血清的试管作为对照,将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充分混合后于37℃环境中放置10分钟,在540nm波长进行比色,以对照管调零,读取吸光度值,由标准曲线上直接查出蛋白质含量。双缩脲法常用于0.5g/L~10g/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测定。
3.酚试剂法
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取9支试管分别标号,前8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号试管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而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280nm波长处进行比色,记录吸光度值。

Ⅳ 有哪些方法可以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

磺胺类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Ⅵ 血浆蛋白结合率怎么用excel算

置换机理都是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但各个化合物的竞争能力各不同,这是化合物本身物理特性决定。只有做了血浆蛋白结合对比实验才能得到哪一个化合物置换能力更强的结论。

Ⅶ 血浆蛋白结合率是什么意思

:浆蛋白结合率(binding rate of plasma protein, BRPP)系指药物吸收入血液后,多数与血浆蛋白结合,治疗剂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1]。

Ⅷ 药理学概念: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概念

就是有多少药物(百分之多少)和血浆里面的蛋白结合!
药物要和血浆蛋白结合才能有效的随血浆全身循环
到达病变部位产生药理效应!

Ⅸ 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它和ELISA的区别在蛋白质测定上什么情况选用什么方法

ELISA是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的简称。近二十几年来,免疫学分析方法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使用标记了的抗原和抗体的分析技术以后,使原来许多经典的分析方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不能相比。继50年代的免疫荧光(IFA)和60年代的放射免疫(RIA)分析技术之后,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IgG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开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标抗体技术发展成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测定方法,建立了用酶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分析技术。它是继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酶技术,是一种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酶的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个酶分子在数分钟内可以催化几十几百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了放大作用,使得原来极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体在数分钟后就可被识别出来。
ELISA试验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实验诊断方法。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敏感地检测体液中微量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此项技术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其试剂稳定、易保存,操作简便,结果判断较客观等因素,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的许多领域。
ELISA基本原理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
ELISA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基本原理有三条:
(1) 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2) 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
(3) 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由于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免疫组化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还仅限于免疫荧光技术,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建立起高度敏感,且更为实用的免疫酶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的全过程包括: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2.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3.将显色剂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4.标本的制备;5.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以及呈色反应;6.观察结果。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Coons等于1941年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超滤法测血浆蛋白结合,怎么样计算结合率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量占血液总药量的比例。各种药物以内一定的比率容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浆中常同时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而只有游离型药物才具有药物活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并“储存”于血液中,起到药库的作用。对于药物作用及其维持时间长短有重要意义。结合分为可逆性、饱和性、非特异性、竞争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转运速度以及作用强度和消除速率。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药效平稳。结合率低的药物体内消除快,同时作用时间短,药效有很大的波动。药物内源性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置换作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时,可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结合力强的药物能从蛋白结合部位上取代结合力弱的药物,使后者游离型数量增加,导致药效和毒性反应亦增强。其影响程度可因后者在体内的分布容积不同而异。一般只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慢以及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临床上的这种相互作用才有意义。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