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实验第一点偏高
❶ 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为什么将突炎一次性全部倒入过滤会使结果偏高
A、粗盐未完全溶解,导致精盐的量少了,产率偏低,故A错误,
B、溶解粗盐的烧杯壁上蘸有溶液,会导致精盐质量减少,产率偏低,故B错误,
C、滤液高于滤纸边缘,会使没有过滤的液体进入滤液,导致精盐中含有一定的杂质,而使精盐质量增加,产率偏高,故C正确,
D、液滴飞溅出去,会使精盐质量减少,产率偏低,故D错误.
故选:C.
❷ 板框过滤实验数据中第一点有无偏差,或偏高现象怎样解释如何对待第一点数据
第一点有偏差:当操作无误时偏低,当横坐标q一定的时候
一,由于过滤开始时专,未形成滤饼介质,滤布的属缝隙相对较大,阻力较小,过滤速度较快。纵坐标Δτ/Δq或T/q较小,故偏低;
二、如果过滤开始时,过滤管道中已存在滤液,则对应第一个Δq,过滤时间变小,导致纵坐标Δτ/Δq或T/q较小,故偏低;
三、综上,故偏低。
四、说明Δτ/Δq或T/q对q作图是两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如何对待:
可以忽略不计,从以后的点连线得到直线,若要得到第一点信息,只要在直线上找出对应的点即可得到相应的信息。
❸ 恒压过滤时,为什么实验数据第一点
过滤实验,初始阶段不采取恒压操作的原因是开始过滤时,滤布的通透性非常好,过滤版速度很快,不需权要太高的压力,随着过滤的进行,过滤速度逐渐减慢,逐渐加压,以增加过滤速度。当操作压强增加一倍,其K值不一定增加一倍,要得到同样的过滤量时,其过滤时间不会缩短一半。有时候物料的黏度过大,细颗粒杂质太多,增加压力是没用的,反而会降低过滤速度。此时采用助滤剂是比较好的选择。
❹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实验 注意事项的第一点为什么要向相反方向拉
测这两个弹簧测力器有没有偏差
❺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你解决的方
(1)由图可知,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偏高,因为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可以使蜡烛的高度升高(或光屏上调、透镜下调),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由图可知,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2)当蜡烛移到A点时,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应该大于二倍焦距,故应把光屏向右移动;
(3)把蜡烛移到B点处,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之内时,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此时物像同侧.因此要想看到这个像,应在透镜的 同侧观察.
故答案为:(1)光屏上调;照相机;(2)右;倒立放大的实;(3)虚;同.
❻ 过滤操作的详细过程
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
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
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
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6)过滤实验第一点偏高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烧杯中的混合物在过滤前应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进行过滤。
2、过滤后若溶液还显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3、过滤器中的沉淀的洗涤方法:用烧瓶或滴管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使水面盖没沉淀物,待溶液全部滤出后,重复2~3次。
4、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点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
5、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6、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的底端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❼ 公务员体检时显示我的这些指标偏高一点点,会不会有影响啊急……
轻微增高,不能说明有问题,所以不影响入职。
❽ 关于板框压滤机过滤常数的测定
开始滤布表面没有附着滤饼,所以开始滤液会浑浊,新滤布的话,会更明显。
实验数据的专第一点,你指什么?属如果滤浆一样,滤布一样,进料压力一样的话,应该会准确的。
理论上滤液浓度越大过滤过程会越快,但出来的滤液不会多。一般压力越大,过滤速度会越快,但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过滤压力不可能无限度的加大,再说物料不一样,加大压力的过滤速度效果就不一样。说的不对之处,请批评!
❾ 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实验怎样进行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恒压过滤常数 、 、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 、 、 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⒉ 学习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和物料常数 的测定方法。
⒊ 学习 一类关系的实验确定方法。
⒋ 学习用正交试验法来安排实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小实验工作量的目的。
⒌ 学习对正交试验法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析出每个因素重要性的大小,指出试验指标随各因素变化的趋势,了解适宜操作条件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⒈ 设定试验指标、因素和水平。因课时限制,必须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正交表。故统一规定试验指标为恒压过滤常数 ,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条件可以设定的因素及其水平如表3-1所示,其中除滤浆浓度可以选二水平或四水平外,其余因素的水平必须按表3-1选取。并假定各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
⒉ 统一选择正交表,按所选正交表的表头设计,填入与各因素水平对应的数据,使它变成直观的“实验方案”表格。
⒊ 分小组进行实验,测定每个实验条件下的过滤常数 、 、 。
⒋ 对试验指标 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指出各个因素重要性的大小;讨论 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提高过滤速度为目标,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
三、实验原理
⒈ 恒压过滤常数 、 、 的测定方法
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进行液—固系统的分离过程,过滤介质通常采用带有许多毛细孔的物质如帆布、毛毯、多孔陶瓷等。含有固体颗粒的悬浮液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液体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从而使液固两相分离。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固体颗粒不断地被截留在介质表面上,滤饼厚度增加,液体流过固体颗粒之间的孔道加长,而使流体流动阻力增加。故恒压过滤时,过滤速率逐渐下降。随着过滤进行,若得到相同的滤液量,则过滤时间增加。
恒压过滤方程
(3-1)
式中: —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m3 / m2;
—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虚拟滤液体积,m3 / m2;
—实际过滤时间,s;
—虚拟过滤时间,s;
—过滤常数,m2/s。
将式(3-1)进行微分可得:
(3-2)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于普通坐标上标绘 的关系,可得直线。其斜率为 ,截距为 ,从而求出 、 。至于 可由下式求出:
(3-3)
当各数据点的时间间隔不大时, 可用增量之比 来代替。
在本实验装置中,若在计量瓶中收集的滤液量达到100ml时作为恒压过滤时间的零点。
那么,在此之前从真空吸滤器出口到计量瓶之间的管线中已有的滤液再加上计量瓶中100ml滤液,这两部分滤液可视为常量(用 表示),这些滤液对应的滤饼视为过滤介质以外的另一层过滤介质。在整理数据时,应考虑进去,则方程式(3-2)变为:
(各套 为200ml)
过滤常数的定义式:
(3-4)
两边取对数
(3-5)
因 ,故 与 的关系在对数坐标上标绘时应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由此可得滤饼的压缩性指数 ,然后代入式(3-4)求物料特性常数 。
⒉ 正交试验法原理,参阅《化工基础实验》第3章。
四、实验装置
⒈ 本实验共有八套装置,设备流程如图3-1所示,滤浆槽内放有已配制有一定浓度的硅藻土~水悬浮液。用电动搅拌器进行搅拌使滤浆浓度均匀(但不要使流体旋涡太大,使空气被混入液体的现象),用真空泵使系统产生真空,作为过滤推动力。滤液在计量瓶内计量。
⒉ 滤浆升温靠电热,用调压变压器即时调节电热器的加热电压来控温。每个滤浆内有电热器两个。
⒊ 滤浆浓度的水平分别指存放在滤浆槽内浓度不同的滤浆。
⒋ 过滤介质的水平1、2分别指真空吸滤器(玻璃漏斗)G2、G3(G2、G3是玻璃漏斗的型号,出厂时标注在漏斗上)。真空吸滤器的过滤面积为0.00385m2。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2
3
1
图3-1 正交试验法在过滤研究实验中的应用的流程图
1—搅拌装置;2—温度显示仪;3—真空吸滤器;4—电热棒;5—调节阀;6—滤液计量瓶;7—放液阀;
8—放液阀;9—真空表;10—进气阀;11—缓冲罐;12—调节阀;13—真空泵;14—滤浆槽
五、实验方法
⒈ 每个小组完成正交表中两个试验号的试验,每个大组负责完成一个正交表的全部试验。
⒉ 同一滤浆槽内,先做低温,后做高温。两个滤浆槽内同一水平的温度应相等。
⒊ 每组先把低温下的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回归过滤常数。当回归相关系数大于0.95时,该组实验合格,否则重新实验。使用同一滤浆槽的两组实验均合格后,才能升温。
⒋ 每一大组用同一台计算机汇总并整理全部实验数据,每个小组打印一份结果。
⒌ 每个实验的操作步骤:
⑴ 开动电动搅拌器将滤浆槽内硅藻土料浆搅拌均匀。将真空吸滤器按图示安装好,放入滤浆槽中,注意滤浆要浸没吸滤器。
⑵ 打开进气阀,关闭调节阀5。然后接通真空泵电闸。
⑶ 调节进气阀10,使真空表读数恒定于指定值,然后打开调节阀5,进行抽滤,待计量瓶中收集的滤液量达到100ml时,按表计时,作为恒压过滤零点。记录滤液每增加100ml所用的时间。当计量瓶读数为800ml时停表并立即关闭调节阀5。
⑷ 打开进气阀10和8,待真空表读数降到零时,停真空泵。打开调节阀5,利用系统内大气压把吸附在吸滤器上滤饼卸到槽内。放出计量瓶内滤液,并倒回滤浆槽内。卸下吸滤器清洗待用。
⒍ 结束实验后,切断真空泵、电动搅拌器电源,清洗真空吸滤器并使设备复原。
六、注意事项
⒈ 每次实验前都必须认真核对将做的实验是否符合正交表中因素和水平的规定。
⒉ 每个人实验的好坏,都会对整个大组的实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认真实验,切不可粗心大意!
⒊ 放置真空吸滤器时,一定要把它浸没在滤浆中,并且要垂直放置,防止气体吸入,破坏物料连续进入系统和避免在器内形成滤饼厚度不均匀的现象。
⒋ 开关玻璃旋塞时,不要用力过猛,不许向外拔,以免损坏。
⒌ 每次实验后应该把吸滤器清洗干净。
⒍ 加热滤浆时加热电压不能超过220V。当滤浆温度快升到温度的水平2所规定温度时,加热电压应迅速降到40~50V。然后再酌情调节电压进行升温或保温。
七、报告内容
⒈ 列出全部过滤操作的原始数据,表格由各组统一设计。
⒉ 用最小二乘法或作图法求解正交表中一个试验的 、 、 。
⒊ 把计算机输出的恒压过滤常数 、 、 填入实验结果表中。
⒋ 对试验指标K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并写出表中某列值的计算举例。
⒌ 画出表示K随各因素水平变化趋势的线图,并做理论分析。
⒍ 由本次正交试验可得出的结论。
⒎ 回答下列思考题
⑴ 为什么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得把滤饼和滤液倒回滤浆槽内?
⑵ 本实验装置真空表的读数是否真正反映实际过滤推动力?为什么?
表3-1 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
因素
水平
压强差△P(Mpa)
过滤温度t℃
滤浆浓度C
过滤介质M
1
0.03
室温: ℃
5%
G2
2
0.04
室温+10℃
10%
G3
3
0.05
15%
4
0.06
20%
❿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加快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首先进行的是开幕式,每个班级都显得格外有动力。只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红旗下,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盼望。伴随着主席台飘来洪亮的声音,运动会开始啦!
开幕式后是拔河比赛,只见哨声一响,两个班级都不甘示弱,绳子一会儿移向这边,一会儿跑到那边,很像个调皮的孩童。只见七年级三班的黄豪同学像揪着受惊吓的野牛尾巴,死死不放。七年级一班在啦啦队的呐喊下、鼓励下,勇气倍增,精神抖擞,竭力奋斗,个个脚抵脚,身依身,努力向后倾。正在这时,在绳尾压阵的刘飞同学突然摔倒在地,在场的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可是一班并没有因此影响比赛,一直坚持着,每个人脸鼓得像一个个熟透了的番茄,红彤彤的。终于一班取得了胜利。再看三班呢,像没了头的苍蝇似的,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场地。
正在这时,广播里飘来了我的名字,我以风一般的速度‘飞’到了比赛场地。参加立定跳远的共有5人,我既激动又盼望还稍有一点害怕。终于到我了,我做完准备活动奋力向前一跳,以一米九的成绩荣获女子立定跳远第一名。同学们都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的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开心。
接下来的是250×20男女混合接力。由于我擅长短跑,老师和同学们决定让我跑第一棒。我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这么支持,我也在心中默默为自己打气、鼓励。比赛开始了,只听发令哨一响,跑第一棒的同学都信心十足,奋勇向前。我也不甘示弱,但还有最后50米时,我觉得有些吃不消了,但我听到同学们的鼓励声,看到了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似乎有股无名的力量督促我向终点奔去。。。。虽然我坚持下来了,也为同学们开了一个好头,但是接下来的竞争却有了转折。我们班的王鹏同学已经被落下将近半圈,同学们都急的手足无措、直跺脚。但到最后一棒时,我们看到了希望,只见左后一个同学飞一般的速度向终点冲去,在短短几秒内就争当了第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冠军,赢得了荣誉。
伴随着接力赛的结束,闭幕式开始了。待降完旗之后,老师们为各个班级颁发了奖状。最后,闭幕式圆满结束。
虽然运动员们都筋疲力尽,有一些甚至没有获得奖状,但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