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水方式 » 超滤液原尿

超滤液原尿

发布时间: 2020-12-18 20:01:11

㈠ 原尿存在于哪里是组织液中么

、什么是原尿
原尿可以说是尿的前身。在人体的两个肾脏中,各有一条静脉和一条动脉。血液随肾动脉进入肾脏,分成无数条毛细血管。其中,这些血管进入肾脏的肾单位,肾脏的肾小体、肾小管合称一个肾单位,一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单位。
血管进入肾单位后,首先接触的是肾小球。进入肾小球的血管称为入球小动脉,出肾小球的血管称为出球小动脉。血液中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等物质能够透过薄薄的肾小球管壁进入肾小囊,而大分子蛋白质等则不能透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作用的产物是原尿。
2、正常人原尿量
正常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 L,而实际每天排出的终尿量只有1.5 L左右,并且在成分上也有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具有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所造成的。
3、误区编辑
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肾小管的近端小管被吸收,集合管外管壁中缠绕着一些毛细血管,这时,原尿中的其他营养物质会重新返回到血液中,这时原尿才是真真正正的废物。也许这时不应该称原尿了,它是通过尿道排出的尿。
4、差别
正常人原尿中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但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这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主要有三方面:
(1)滤过膜通透性是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因此,肾脏通过滤过膜的作用,不仅可以滤出水液形成原尿,还可以在保留机体有用物质的同时,排出机体的废物。
(2)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由3种力量组成: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它是推动滤出的力量。2:血浆胶体渗透压,它是阻止血浆中水分滤出的力量。3:囊内压,它是对抗滤出的力量。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凡能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或囊内压的因素,都可使肾小球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3)肾血浆流量是滤过的前提,也是物质基础。
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比,当肾血浆流量增高时,人体形成的尿液也随之增多。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就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的对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很高,形成的渗透压很大,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也大,结果可使尿液增多,这称为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率。
近端小管每分钟重吸收滤过液的亳升数,称肾小管重吸收率,它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称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
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强大的重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选择性,当某些病理因素损伤肾小管细胞的功能时,可造成其重吸收障碍,导致尿量增加或尿液中出现某种异常成分。

㈡ 原尿的差别

正常人原尿中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但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这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主要有三方面:
(1)滤过膜通透性是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因此,肾脏通过滤过膜的作用,不仅可以滤出水液形成原尿,还可以在保留机体有用物质的同时,排出机体的废物。
(2)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由3种力量组成: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它是推动滤出的力量。2:血浆胶体渗透压,它是阻止血浆中水分滤出的力量。3:囊内压,它是对抗滤出的力量。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凡能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或囊内压的因素,都可使肾小球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3)肾血浆流量是滤过的前提,也是物质基础。
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比,当肾血浆流量增高时,人体形成的尿液也随之增多。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就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的对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很高,形成的渗透压很大,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也大,结果可使尿液增多,这称为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率。
近端小管每分钟重吸收滤过液的亳升数,称肾小管重吸收率,它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称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
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强大的重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选择性,当某些病理因素损伤肾小管细胞的功能时,可造成其重吸收障碍,导致尿量增加或尿液中出现某种异常成分。

㈢ 什么是超滤液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这种滤过液就是超滤液。

尿液首先在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形成超滤液,人体每天正常生成的超滤液可以达到180升。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那么肾小管和集合管可以把人体大部分的水分和各种溶质重吸收回血液,称之为重吸收。

除此以外,肾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的功能,可以将某些物质分泌入小管腔内,称为分泌。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人体正常每天生成的尿液只有1.5升。

(3)超滤液原尿扩展阅读:

超滤技术: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超滤原理也是一种膜分离过程原理.

超滤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筛选可截留分子量为3x10000—1x10000的物质。当被处理水借助于外界压力的作用以一定的流速通过膜表面时.

水分子和分子量小于300—500的溶质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微粒、大分子等由于筛分作用被截留,从而使水得到净化。也就是说,当水通过超滤膜后,可将水中含有的大部分胶体硅除去,同时可去除大量的有机物等。

超滤原理并不复杂。在超滤过程中,由于被截留的杂质在膜表面上不断积累,会产生浓差极化现象,当膜面溶质浓度达到某一极限时即生成凝胶层,使膜的透水量急剧下降,这使得超滤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此,需通过试验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工艺和运行条件,最大限度地减轻浓差极化的影响,使超滤成为一种可靠的反渗透预处理方法。

超滤是一种膜分离技术,(UItrafil-tration 简称UF)。能够将溶液净化,分离或者浓缩。超滤是介于微滤与纳滤之间,且三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来说,超滤膜的孔径在0.05 um–1 nm之间,操作压力为0.1–0.5 Mpa。

主要用于截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粒、细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超滤膜根据膜材料,可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按膜的外型,又可分为:平板式、管式、毛细管式、中空纤维和多孔式。目前家用超滤净水器,多以中空膜为主。

超滤膜的工作以筛分机理为主,以工作压力和膜的孔径大小来进行水的净化处理。以中空纤维为例。

以进水方式可分为外压式:原水从膜丝外进入,净水从膜丝内制取。反之则为内压式。内压式的工作压力较外压式要低。超滤膜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业用超纯水和溶液浓缩分离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资料:网络-原尿

参考资料资料:网络-超滤技术

㈣ 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它们在处理原尿时候的过程是什么

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版较小的血浆蛋白权,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原尿),这就是所谓的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肾小管的近曲小管.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量氯化钠都被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并转移到附近的血管中去.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很多,可以保证ATP的供应. 肾小管分泌作用主要是指肾小管在重吸收过程中的"保钠排钾"作用.因为经过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后形成原尿,原尿里钠含量很高.

㈤ 为什么血液循环一圈只需要23秒 而每天经过肾小球的原尿只有180L

决定肾小球原尿量的一个决定因素是 肾小球率过滤(GFR)。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版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权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也就是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每分钟两肾生成超滤液的量成为GFR。据测定,正常成年人的GFR是125ml/min,故每天两肾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总量可达180L。这里还有一个滤过分数(FF)的概念,就是GFR与肾血浆流量(RPF)的比值。从GFR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RPF。RPF的正常值是600~800ml/min。若RPF为660ml,GFR为125ml/min,则FF约为19%。这说明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只有约为19%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即原尿。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有不懂得再问我吧

㈥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应该有什么物质 A。葡萄糖和无机盐 B。血细胞和葡萄糖 c。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
原尿是血液的超滤液,指的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后的液体,除了血细胞版和蛋白质外,权尿素、葡萄糖、无机盐都和血浆相同。因为只有血细胞和蛋白质是不能过肾小球的膜的。在肾小管中葡萄糖和无机盐会被重吸收,否则就成糖尿病了~血细胞要是出现在原尿里就麻烦了,那就是大把大把的丢红细胞啊=v=

㈦ 什么是超滤液胶体渗透压

这个问题复是这样的,你首先要知制道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在机体内,晶体渗透压是无机小分子维持的,它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胶体渗透压是血浆蛋白维持的,它维持血容量,即维持血液和组织液的平衡,所以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胶体渗透压下降会使患者出现水肿。超滤液指的是血液第一次被肾小球滤过形成的液体,即原尿,之后超滤液在肾小管中会被稀释,其中的蛋白质、钙离子、水分、钠离子等绝大多数会重吸收,最终形成的才是排出体外的尿液,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检不出蛋白质和钙离子的!说了这么多,你可以知道超滤液中的蛋白质决定超滤液的胶体渗透压大小。

㈧ 尿的生成,在肾小体处超滤液,那么此时的血液中岂不是基本都是血细胞了还怎么流动,岂不会堆积堵塞

不会的,又不是100%滤过,正常情况下,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说明当血浆流经肾脏时,约19%的血浆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㈨ 一升原尿等于多少斤

有大约1.5斤左右 没有具体的数据
尿可以说是尿的前身。在人体的两个肾脏中,各有专一条属静脉和一条动脉。血液随肾动脉进入肾脏,分成无数条毛细血管。原尿还不是废物,是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尚未被重吸收的内含较多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液体,它通过肾小管进入肾的集合管。滤过膜是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 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

㈩ 形成原尿的是肾小球还是肾小囊

你这个提法不对,“肾小囊”是“肾小球”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可分而不可离,所以内不能说“原尿”容是在那一个里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机制是这样:
血液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再经过“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血液中除了蛋白和血细胞等大分子物质以外,其它全部成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实际原尿的成分就等同于血浆)。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囊向外移行形成“肾小管”,所以肾小囊中的原尿也流入肾小管。原尿在肾小管流动的过程中,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如水份、各种电解质、葡萄糖等等又被反渗回血液中。剩下的多余的水分,以及对身体有害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就留在肾小管中形成“终尿”。这一过程被称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里面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里储存到一定数量以后,刺激中枢产生“尿意”,经尿道排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便”了。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