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子量物质过滤设备
❶ 什么过滤器细胞碎片可以滤过,细胞会被截留
正规的说,是滤过作用本质上就是过滤而已. 肾小球为血液过滤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构成过滤膜,从内到外有三层结构:内层为内皮细胞层,为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内的扁平细胞,上有无数孔径大小不等的小孔,小孔有一层极薄的隔膜;中层为肾小球基膜,电镜下从内到外分为三层,即内疏松层、致密层及外疏松层,为控制滤过分子大小的主要部分;外层为上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其不规则突起称足突,其间有许多狭小间隙,血液经滤膜过滤后,滤液入肾小球囊.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不能滤过而保留于血液中,仅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葡萄糖、电解质及某些小分子蛋白能滤过. 系膜由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组成,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小叶间的轴心组织,并与毛细血管的内皮直接相邻,起到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间的支持作用.系膜细胞有多种功能,该细胞中存在收缩性纤维丝,通过刺激纤维丝收缩,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积,从而对肾小球血流量有所控制.系膜细胞能维护邻近基膜及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起支架作用.在某些中毒及疾病发生时,该细胞可溶解,肾小球结构即被破坏,功能也丧失.系膜细胞有吞噬及清除异物的能力,如免疫复合物、异常蛋白质及其他颗粒.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三个:①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当滤过面积减少时,滤过率将降低而发生少尿;而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则会出现蛋白尿和血尿.②有效滤过压式铝锅作用的动力,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三者任何一个发生改变,都会影响色很难小球滤过率.在动脉血压为80~180mmHg时,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如大失血使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她才会明显降低,导致有效滤过压劲敌,使滤过率降低而发生少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而发生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囊内压会因尿路阻塞而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③肾血浆流量的多少会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升高的速度,血浆流量越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越慢,使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增多,滤过率增加而发生多尿.反之亦然. 组成:由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核致密斑组成.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近血管极处的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成的上皮样细胞,细胞质内涵丰富的分泌颗粒,可分泌肾素.致密斑:远端小管直部末端近肾小体血管极一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增高、紧密排列所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称致密斑.致密斑是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内尿液的Na+浓度变化. (一)肾小球滤过器的解剖学 肾小球滤过器由20~40个毛细血管袢及覆盖其上的肾球囊的内层所组成.人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总表面面积超过1.5m2. 形态学研究表明,滤过膜是由下列三层膜所组成的:①内层是衬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②中层是非细胞性基底膜;③外层是构成肾小球囊的上皮细胞层.内皮细胞与上皮细胞层的膜厚度都约为400×10-10m,人的基底膜厚度约为3250×10-10.血浆滤过时,必须经过两层比较薄的和一层比较厚的膜(图10-4). 滤过膜的内皮细胞层,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窗孔,孔径为400×10-10m,滤过膜的外层,是一些具有足突的上皮细胞,在足突之间有裂隙.中层基底膜显示网状结构,网眼可能代表滤过膜孔,决定肾小球膜的分子通透性. 肾滤过膜的通透性比肌肉毛细血管壁大100倍或更多些,这是因为肾滤过膜孔的总面积占毛细血管总面积的5%~10%,而肌肉毛细血管壁孔的总面积只占毛细血管壁总面积的0.2%,所以肾滤过膜通透性比较大. (二)肾小球膜的分子通透性 小分子直至相当于菊粉分子大小(分子量5500)的物质可自由地或不受限制地滤过.这些物质在滤液中的浓度与血浆中所含的浓度相同.随着分子量变大,溶质分子通过孔眼越来越受到妨碍,对血红蛋白分子(分子量64500)仅3%能滤过,对血浆白蛋白(分子量69000)则远低于1%.滤过孔眼对分子透出的绝对界限分子量约为80000.较大的蛋白质(血浆球蛋白)则不再能从肾小球滤出.按照计算,肾小球滤过器的平均孔半径为3.5~4mμ.这个结果与基底膜的电子显微镜所见很相符. 根据近年的研究,肾小球滤过膜对各种物质的通透性,不仅决定于滤过孔径的大小,从而对分子大小具有选择性,而且还决定于滤过膜对电荷的选择性.有人用带电荷和不带电荷的右旋糖肝,证明带正电荷的分子易于通过,带负电荷的则不易通过. (三)原尿是超滤液的证明 本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了一种微穿刺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直径7~15μ的玻璃细管插入两栖类(蛙或蝾螈)或哺乳类(鼠或豚鼠)肾的肾球囊中(图10-5),抽出囊内液加以分析.对这类囊内液的分析表明,它符合超滤液的特点:①滤液(原尿)中只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②滤液(原尿)中主要含有小分子或离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肌酐、钠、钾、氯等(表10-3),并且这些物质在原尿中的浓度和去掉有形成分及蛋白质的血浆中的浓度完全一样;③分子量小于一定限度的物质,不论其大小都以同样的速度出现于滤液中,这一点只能用滤过解释,而不能用弥散说明. 综上所述 是滤过作用 苏教版七下72页书上说的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但人教版说的是过滤作用
❷ 过滤设备的新型过滤详解
过滤设备内部由金属网篮支撑滤袋,液体由入口流进,经滤袋过滤后从出口流出回,杂质被拦截在滤袋中,答改换滤袋后可继续运用。经过滤袋,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原液经过滤袋,被滤袋截留下来的污染物滞留在滤袋内滤渣留在滤袋里,滤液沿着金属支承网篮壁流出,从而到达过滤的目的。过滤设备常设置在压力过滤设备之后,用于去除液体中细小的微粒,以满足后续工序对进水的请求。过滤设备经常作为电渗析、离子交流、反浸透、超滤等安装的精细过滤器运用。
过滤设备工作原理是滤液由过滤器入口流入滤袋,杂质颗粒被滤袋拦截,所需要洁净合格的滤液透过滤袋,由出口流出。过滤设备结构是有壳体,内筒,摇臂、进出口法兰接管,滤袋等组成。过滤设备进出口方向是采用侧进底出方式或者底进底出方式,通过管道中的压力将过滤液体介质压入或抽入过滤器桶体内,要过滤的液体介质经由电抛光冲孔支撑滤蓝承托的过滤袋的过滤,产生理想的固液分离达到液体介质被过滤的效果。可根据不同的过滤精度,取决于不同精度的过滤袋。由于液体介质进入滤器后是从滤袋顶部流入,使得液体可均匀分布在整个滤袋的过滤表面,令整个层面中的流体分布基本恒定一致,紊流的负面影响小,过滤效果好。
❸ 蛋白分子量太大会透不过滤器吗
对,正像上面所些的,直径小于1纳米的分子才可过半透膜,蛋白质分子较大不能回过膜。答人的细胞膜也是半透膜,蛋白质分子过膜是靠内吞和外排进出细胞的。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构成。把磷脂分子们想象成紧挨着又不断运动的小皮球,蛋白质分子从细胞外面来了,这些小球向里凹形成小坑,蛋白质分子进去后两边小球不断在坑口聚集,坑口越来越小,最终形成一个小泡把蛋白质分子裹在里面。然后小泡和细胞膜脱离,小泡在细胞里运动。 这是内吞。 外排和这个相反。在内吞和外排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始终没有穿过磷脂分子层,不是透过半透膜。如果不是生物体内的膜,一般没有选择透过性,蛋白质分子更无法过膜。
❹ 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的主要不同点有哪些
反渗透膜和超滤膜的区别:
1.两种膜的孔径相差较大.RO反渗透膜的孔径仅回为超答滤膜孔径的1/100,所以反渗透膜可以去除水中的极小的有机分子污染,比如化学有机物、有机农药污染等。而超滤膜则不能。
2.反渗透膜还有软化水质的作用,将硬水转为软水。两种膜的标准不一样,反渗透膜标准更高。超滤膜合格标准为了每毫升水100个菌落,而RO反渗透膜则为每毫升水20个菌落。可以说RO反渗透膜标准高于超滤膜四倍。
3.超滤膜接头小、简单,出故障与漏水的机率较低。成本低,价格便宜。属于经济型的过滤膜。所以超滤膜比RO反渗透膜也便宜很多。
反渗透膜的特点:
1.在高流速下应具有高效脱盐率
2.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使用寿命
3.能在较低操作压力下发挥功能
4.能耐受化学或生化作用的影响
5.受pH值、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小
超滤膜的特点:
1.在超滤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质的变化,可以在常温下稳定运行
2.设备结构精巧,占地面积小,易于操作
3.超滤分离过程简单,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4.能将不同的分子量物质进行分类处理
5.对水质的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水处理技术
❺ 反渗透 超滤 微孔过滤 纳米过滤有哪些异同点
你是做水处理设备的吗?还是做实验室的。
微滤膜:能截留0.1-1 微米之间的颗粒。微滤膜允许大分子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会截留住悬浮物、细菌及大分子量胶体等物质。微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为0.7-7bar。
超滤膜:能截留0.002-0.1 微米之间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超滤膜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同时将截留下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范围一般在1000-500000之间。超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1-7bar
纳滤膜:能截留纳米级(0.001微米)的物质。纳滤膜的操作区间介于超滤和反 渗透之间,其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约为200-800MW左右,截留溶解盐类的能力为 20%-98%之间,对可溶性单价离子的去除率低于高价离子,纳滤一般用于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且部分去除溶解盐,在食品和医药生产中有用物质的提取、浓缩。纳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3.5-30bar。
反渗透膜:是最精细的一种膜分离产品,其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 于100的有机物,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反渗透膜广泛应用于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锅炉补给水、工业纯水及电子级高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废水处理和特种分离等过程。反渗透膜的运行压力一般介于苦咸水的12bar 到海水的70bar
❻ 超滤、微滤、纳滤的过滤标准是多少
1.超滤膜(UF):过滤精度在0.001-0.1微米。是一种利用压差的膜法分离技术,可滤除水中的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并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一些矿物质元素。是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工艺中的核心部件。超滤工艺中水的回收率高达95%以上,并且可方便的实现冲洗与反冲洗,不易堵塞,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2.微滤(MF):过滤精度一般在0.1-50微米,常见的各种PP滤芯,活性碳滤芯,陶瓷滤芯等都属于微滤范畴,用于简单的粗过滤,过滤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杂质,但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滤芯通常不能清洗,为一次性过滤材料,需要经常更换。① PP棉芯:一般只用于要求不高的粗滤,去除水中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② 活性碳:可以消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但是不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对泥沙、铁锈的去除效果也很差。③ 陶瓷滤芯:最小过滤精度也只0.1微米,通常流量小,不易清洗。
3.纳滤(NF):过滤精度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脱盐率比反渗透低,也是一种需要加电、加压的膜法分离技术,水的回收率较低。也就是说用纳滤膜制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浪费将近30%的自来水。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接受的。一般用于工业纯水制造。
4.反渗透(RO):过滤精度为0.0001微米左右,可滤除水中的几乎一切的杂质(包括有害的和有益的),只能允许水分子通过。一般用于纯净水、工业超纯水、医药超纯水的制造。反渗透技术需要加压、加电,流量小,水的利用率低,不适合大量生活饮用水的净化。
❼ 凝胶过滤分离大分子物质的机理是什么
答案A 用凝胶过滤柱层析分离蛋白质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回答,与蛋白质分子的带电状况无关.在进行凝胶过滤柱层析过程中,比凝胶网眼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网眼内,被排阻在凝胶颗粒之外.比凝胶网眼小的颗粒可以进入网眼内,分子越小进入网眼的机会越多,因此不同大小的分子通过凝胶层析柱时所经的路程距离不同,大分子物质经过的距离短而先被洗出,小分子物质经过的距离长,后被洗脱,从而使蛋白质得到分离.
❽ 我想把700分子量以下的物质过滤掉用什么膜比较好
要看你想留多大的分子量。比如,超滤1kDa管。。。。。
❾ 微滤 超滤 能截留多大以上的分子量
超滤(一万膜)能截留10000D的分子量物质,截留率>90%,微滤(0.5微米)大约能截留500万D分子量直径>0.5微米的物质
❿ 超滤膜的超滤设备
超滤概念
超滤设备公司生产超滤膜净水设备,超滤膜设备被大量用于水处理净水设备工程;超滤膜设备技术在反渗透预处理,饮用水处理,中水回用,酒类和饮料的除菌与除浊,药品的除热原以及食品及制药物浓缩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滤过滤孔径和截留分子量的范围一直以来定义较为模糊,一般认为超滤膜的过滤孔径为0.001-0.1微米,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 cut-off, MWCO)为1,000-1,000,000 Dalton。严格意义上来说超滤膜的过滤孔径为0.001-0.01微米,截留分子量为1,000-300,000 Dalton。若过滤孔径大于0.01微米,或截留分子量大于300,000 Dalton的微孔膜就应该定义为微滤膜或精滤膜。
一般用于水处理的超滤膜标称截留分子量为30,000-300,000 Dalton,而截留分子量为6,000-30,000 Dalton 的超滤膜大多用于物料的分离、浓缩、除菌和除热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