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六回用现代文概括
㈠ 三国演义第一到第六回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五回是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简介:
陈宫害怕被曹操杀死内,连夜投奔东郡。曹操来到陈容留,见父亲将欲招募义兵。于是曹操发矫诏,驰报各路,曹操因此招募了几名大将。曹操发檄文后,各镇诸侯皆起兵接应。刘、关、张三人也跟随公孙瓒来投曹操,随即选袁绍为盟主。孙坚遂领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董卓派吕布、华雄来守关。华雄出关斩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孙坚引四将来到关前,小胜董卓军,后因粮草跟不上而被华雄打败。华雄领铁骑来到关下,连斩两员大将。关羽提刀出寨,不多时便斩华雄而归。董卓听之华雄被斩,即令吕布出关。袁绍即令八路诸侯去虎牢关迎敌。吕布威风凛凛,连杀两员大将,伤一大将。此时刘关张上前,吕布招架不住,带着残败军卒,逃回了虎牢关。
㈡ 三国演义第六回白话文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
原来,孙坚在前方奋战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来,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明白了,什么狗屁联盟,狗屁盟主!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兄弟翻脸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后大为吃醋,鼓动公孙瓒进攻袁绍,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桥一战,原来颇占优势的公孙瓒又被袁绍打败,袁术气得两眼发直也毫无办法,从此再也不能把刘表袁绍怎么样。,
这个讨伐董卓的联盟乱成一锅粥,名亡实亡的时候,长安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离开洛阳后,并没有立即前往长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孙坚的进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亲赴长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时间(大约一年)长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为人不漏锋芒,处事得体,虽然暗中为东汉的朝廷考虑表面上对董太师却相当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长安后把他在洛阳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到了长安,又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在洛阳时,他还能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自己的亲属也没有人担任要职。大概诸侯的反叛让他觉得别人都无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职上。自己的车驾服饰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鹛坞,高厚都有七丈,并且在里面储存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号称:“若不能雄据天下,就躲到里面去养老。”嘿嘿,作三十年缩头乌龟的打算都有了,还谈什么雄据天下?
㈢ 三国演义第六回概括100字
三英战吕布之后,董卓深感不安,害怕山东群雄攻入当时的都城洛阳,于是火烧洛阳,逼迫献帝移驾长安。天下震动,民不聊生。曹操劝讨逆盟主袁绍率众追杀董卓,袁绍犹豫不听,各路诸侯也观望不动。
曹操乃自率其部下追杀董卓,与董卓大将徐荣大战于荥阳,曹操大败。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偶得传国玉玺,于是退出联盟,企图回归江东以图霸业。十八路诸侯互相猜忌,作鸟兽散。袁绍得知后孙坚已得玉玺后,派人游说刘表于半路截杀了孙坚,江东与荆州结下杀父大仇。
(3)三国演义第六回用现代文概括扩展阅读
刺杀董卓
刺杀董卓确有其事,但刺客不是曹操,也与王允无关,而是一个名叫伍孚(琼)的人。罗贯中及其以后的修撰者们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术,把这一史实嫁接在了曹操和王允身上,从而引出了“美人计”、
“连环计”,使故事演绎的更加丰富多彩。假如真的有曹操行刺,假如行刺成功,那么貂蝉的故事就会被淹没,所以曹操刺杀董卓只是一个嫁接的传奇。
㈣ 《三国演义》一至六回内容概括
1、《三国演义》第一回概括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4、《三国演义》第四回概括
外戚与宦官争权,互相攻杀。汉灵帝死,少帝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自封相国,独掌大权。
5《三国演义》第五回概括
吕布原为丁原义子,为人勇猛。董卓想要除去丁原,但害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到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董卓赐之金子,封他为都亭侯。
6、《三国演义》第六回概括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
(4)三国演义第六回用现代文概括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乱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经过多年战乱,最终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也在思考,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参考资料:网络-三国演义
㈤ 《三国演义》第六回现代文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三人来到城下,遇到阻止,不得不后退。大臣们对刘关张的态度有改变。孙坚和程普、黄盖去质问袁术为什么不给足够的粮草。原来袁术听信小人的谗言,袁术知道错了,把小人杀了。这时,有人报给孙坚,董卓派自己的爱将李傕去孙坚那里说亲,被孙坚大骂。
董卓见部队节节败退。于是,董卓准备把军队与皇帝一起离开洛阳去长安。离开洛阳时,他们还杀人放火、抢人抢钱,连陵墓里东西都不放过。八路诸侯攻进了洛阳,曹操想乘势追赶,但袁绍不肯。曹操就独自上路,果然不出所料,曹军大败。
却说孙坚他们在殿里住下,半晚,孙坚在一口井里有五色光,捞出了一块传国玉玺,程普说:“今日授主公,必有九分登皇位的意思。”孙坚听了大喜,并叫手下人保密,但还是被小人告密。第二天,孙坚找借口离开袁绍,但被袁绍说出这事,孙坚不承认,并慌忙逃跑。袁绍知后,大怒,令刘表在半路截住孙坚。刘表质问孙坚玉玺的事,孙坚还是不承认。于是,两方打起来了。虽然孙坚走脱了,但也损失了不少人马。从此,他们便结下了仇恨。
众诸侯见袁绍经过了玉玺这事后,怀着异心,于是就各走各的路。
㈥ 三国演义第六回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与十八专路诸侯交战失利属,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李傕(jué)、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掘陵墓坟冢。
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下带一锦囊,内装一枚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孙坚心动,认为是自己要当皇上的征兆,乃托疾归江东。
不想军中有人向袁绍告密,孙坚袁绍二人就此翻脸,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夺取玉玺,联军从此分裂。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两军大战,伤亡惨重,孙坚与刘表结仇。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㈦ 三国演义第四到六回主要内容概括,150字左右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㈧ 三国演义第六回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与十八路诸侯交战失利,用李内儒之计,将汉献容帝劫往长安。李傕(jué)、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掘陵墓坟冢。
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下带一锦囊,内装一枚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孙坚心动,认为是自己要当皇上的征兆,乃托疾归江东。
不想军中有人向袁绍告密,孙坚袁绍二人就此翻脸,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夺取玉玺,联军从此分裂。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两军大战,伤亡惨重,孙坚与刘表结仇。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㈨ 三国演义 第六回概括,300字。。。白话文。具体一点
三英战吕布之后,董卓深感不安,害怕山东群雄攻入当时的都城洛阳,于是火烧洛阳专,逼迫献帝移驾属长安。天下震动,民不聊生。
曹操劝讨逆盟主袁绍率众追杀董卓,袁绍犹豫不听,各路诸侯也观望不动。曹操乃自率其部下追杀董卓,与董卓大将徐荣大战于荥阳,曹操大败。
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偶得传国玉玺,于是退出联盟,企图回归江东以图霸业。十八路诸侯互相猜忌,作鸟兽散。袁绍得知后孙坚已得玉玺后,派人游说刘表于半路截杀了孙坚,江东与荆州结下杀父大仇。
㈩ 三国演义第六回的主要内容50字以内
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为使皇帝和大臣及百姓迁都就从火将洛阳焚烧其中金雀是当时标志版建筑物焚烧以示迁都权决心。而孙坚本来同各路诸侯来讨伐董卓。商定共同辅佐汉室正统。董卓走时焚城他就入城救火。在宫殿一哭井旁偶的玉玺他便藏匿玉玺希望自己以后称帝。所以就背起了原来的协定。
(10)三国演义第六回用现代文概括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