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回描写黛玉悲情用的手法
㈠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悲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第97回,作者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以及内里的写法,别按出来待遇的悲剧达到了非常高的高的效果,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㈡ 红楼梦97回故事梗概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黛玉刚到屋里便吐出一口血,晕了过去。醒后神清但易喘。秋雯告贾母,贾母叫王夫人凤姐同去看望。黛玉说老太太白疼了她了,老太太说黛玉若有心病,她也没心肠了,白疼了黛玉了。 薛蝌向薛蟠征求宝钗出嫁的意见,薛蟠很知礼地同意按母亲的意见办。黛玉一日比一日差,常有人来看望,宝玉成亲那天,就连下人也没有来过。黛玉见紫鹃一人,诉及心事肺腑之言。此时已是夜里,黛玉让紫鹃递来诗稿,火盆,将一块白绫绢子和诗稿焚尽,紫鹃抢之不及。紫鹃见黛玉又重找贾母未见,见主子下人都忙着宝玉的婚事,无人管黛玉,更是伤心。待紫鹃回去,黛玉已不好了,忙叫了黛玉的奶妈王奶奶来,王奶奶又请了应回避宝玉喜事的李纨,李纨听说黛玉好不了,急忙过去,黛玉此时已不能说话,李纨忙叫紫鹃换衣衾,说道:“傻丫头,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你的!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 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紫鹃听了这句话, 一发止不住痛哭起来。李纨一面也哭,一面着急,一面拭泪。正忙平儿来了,撒泪见了黛玉。林之孝家的也来了,李纨叫告诉管事的预备林姑娘的后事。林之孝家的欲叫去紫鹃无果,平儿带雪雁去了,叫林之孝家的告诉林大爷办林姑娘的东西。雪雁强抑伤心到贾母凤姐那去,为宝玉婚事,这边也都忙着办喜事了。宝玉傻傻的以为是林妹妹,待揭了盖头却看到是宝钗,宝玉此时心无主意,自己反以为是梦中了。在确认不是梦,他娶的是宝姑娘后,宝玉糊涂更利害了,宝玉旧病复发。贾母安慰,直至扶他睡下,一夜无事。次早,贾政辞了宗祠,过来拜别贾母,远行去了。。。。
㈢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显出林黛玉哪样的个性特质
体现了绝大对数人对待爱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和偏激无关,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凉,和回偏激无关。答
ps:值得注意的是,高鹗续写的版本是黛玉焚稿泪尽之时,恰是宝玉迎娶宝钗之日,充满了戏剧的冲突,具有较强的文学可读性,而且据俞平伯的分析,高氏这样续书是根据开篇凡例中"昨日黄土龙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里卧鸳鸯“之句而来,也有理论基础。但这实在不是原作者的真正意图,我一直觉得黛玉不会像高氏续书那样满含对宝玉的怨恨而去,他应该是满含无限留恋,欲舍难离撒手人寰,这才不负宝黛二人之为知己。续书这样处理,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对小说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偏离了原书特定群体的阅读趣味,这是一大遗憾
㈣ 《红楼梦》中描写黛玉哭的段落有哪些
浸泡在泪水中的林黛玉——论林黛玉之哭
《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结下了一段仙缘,前世得甘露滋润的绛珠草已经蜕变成了今生的林黛玉,当日殷勤灌溉的神瑛侍者也幻形成了而今的贾宝玉。因灌溉之情而誓将毕生眼泪予以还报的承诺便在“大观园”中缓缓谱写成了一段唯美的 “还泪”故事。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以“还泪”之说而构建故事情节的,曹雪芹恐怕还是头一份。曹公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绘制了一位用泪水来展示行为艺术的林黛玉,又如何用“哭”的创作手法来成就了《红楼梦》的诗意境界?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回。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共哭了37次。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这37次的“哭泣”其文字表达方式一共有18种——“洒泪拜别”,“哭个不住”,“淌眼抹泪”,“眼中落泪”,“掩面自泣”,“无言对泣”,“哭哭啼啼”,“独在房中垂泪”,“大哭一阵”,“汪汪的滚下泪来”,“只向窗前流泪”,“ 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洒了几点泪”,“ 眼睛含着泪”,“ 哭的好不伤感”,“ 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曹雪芹用这18中文字表达形式,全方位地刻画出林黛玉哭泣的状态。然而状态的描写并不能创作出一位立体式的鲜活人物来,还需要将“状态”提炼成一种“行为艺术”。对于林黛玉的“哭泣艺术”,通观这37处描写,曹雪芹运用了五种创作方式:
第一:直白描绘,一笔带过。
例如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不经意间听见悠悠扬扬传来的戏文唱词,是《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突然她有所感触,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句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于是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其实不难看出,林黛玉此时的哭,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流出来的泪水,是内心的直白。在这样的场景中,眼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乎生命的感悟。所以对于“哭”,曹雪芹就只用了“眼中落泪’一笔带过。
第二:暗线勾勒,他人转述。
所谓“暗线勾勒,他人转述”是指没有直接描写林黛玉的哭,而是通过身边或者周围的人来转述林黛玉的哭诉过程。这样的创作方式有一个好处——不仅能够知道林妹妹哭的事实,而且还能观察她身边人对她哭泣的态度。
例如第六十七回,薛宝钗送了林黛玉一些南边的土物,黛玉见了家乡之物,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不觉的又伤起心来。紫鹃看见了,在一旁劝道:“姑娘的身子多病,早晚服药,这两日看着比那些日子略好些。虽说精神长了一点儿,还算不得十分大好。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反倒伤起心来。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再者这里老太太们为姑娘的病体,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为是姑娘的病好。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遭踏了自己身子,叫老太太看着添了愁烦了么?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姑娘的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
从这一段话语来看,“哭哭啼啼”是紫鹃对林黛玉哭泣的描绘,显而易见,“哭”是藏在作者的文字之下的,通过紫鹃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文字背后的动态,最重要的是,这种“转述”不仅仅挑明了哭的过程,而且表明了林黛玉的贴身丫鬟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可谓一石二鸟。
第三:行为艺术,诗意渲染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这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名段,林黛玉也因此而定格成了一副永恒的立体画。四季更迭,日月轮替,花开花谢,周而复始,这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林黛玉的心中这一切却成了悲戚、伤感的引导者。她在大观园中踩着斑斓的阳光,用绢袋收拾起残红,用饱含泪水的双眼去埋葬曾经的那一片春色,用“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诗句去悼念闲情万种。所以当贾宝玉转过山坡时,便听见“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与其说这是“黛玉葬花”,还不如说是一副唯美的“行为艺术”。因为此时此刻落花、流水、春光、诗句、语言、行动都在林黛玉的哭泣下汇合,用心灵碾碎,再随着泪水从心里流出来,洒落在花上,地上、衣袂之上……此时的哭声变成了一段内心独奏曲,和着葬花的节拍,渲染成一片诗境,荡漾开去,无边无际。
第四:发展情节,推波助澜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从第三回与父亲“洒泪拜别”开始哭,一直到第七十六回对月感怀,“自去俯栏垂泪”止,她的哭兼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功效。例如第二十六回,因为贾宝玉的一句玩话——“好丫头(紫鹃),‘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觉得这是贾宝玉听了村话,看了混账话书拿她取笑,于是哭了。哪知道这一“哭”引出多少故事来。当贾宝玉还没有来得及“道歉”就因为“老爷叫”被袭人接走了。此时的“哭”就成了一个引子,林黛玉听见是贾政在传唤,也不免担心,晚间自己走到怡红院,谁知道吃了丫头们的闭门羹,又开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这一哭可了不得,她下定决心不再理会贾宝玉。第二天原本是“芒种节”大观园中的姐妹们都在欢聚祭饯花神,可林黛玉回避了热闹,独自在山坡后葬花吟诗,于是就有了那一首名垂千古的《葬花词》。贾宝玉在寻找林妹妹的途中又听见了“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同时又有了宝玉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深切体会,在一阵心灵翻腾之后,贾宝玉也哭了。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之后转身就走,紧接着有了贾宝玉那一段“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肺腑之言。这一连串的故事都没有离开“哭”,情节在哭声中发展,故事在泪水中起伏跌宕。
第五:用心领悟,以泪释情
眼泪是一种复杂的“符号”,它时而轻盈又时而厚重,它时而寡味又时而浓烈;它既含愉悦又含悲凉,它既有离别又有欢聚;它能化为抒情的诗篇也能变为激昂的檄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泪,在曹雪芹的笔下升华成了一种解释情感的“标志”——“洒泪拜别”父亲是对亲情的不舍;“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是对心爱之人的疼惜;想起宝钗,“不觉又滴下泪来”是对友情的感念。这一切都来自于林黛玉内心的领悟,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将眼泪托起的世间真情流到那离恨天外去了。
㈤ 红楼梦97回
其实我觉得这是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吧。就像一百个人读莎士比亚的文章,就内有一百个感想或许真的容这句话后面就没有了,只是后人太多想了,又或者是真的有,只是猜测这句话又有什么意思呢,再怎么猜再怎么推测,我们都不能成为曹雪芹,成为林黛玉,了解那宝玉你好的含义,无尽苦痛。。。。 个人观点,不喜勿拍
㈥ 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1. 林黛玉外貌及肖像描写。
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可以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
归纳: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比较:①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②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③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 林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归纳与比较:
①见贾母: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见王熙凤: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邢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⑥其它:“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㈦ 红楼梦97回讲了什么,明天讲故事要要用了,详细点
林黛玉知晓宝玉将娶宝钗,这本是她数年的心病,只求速死以完此债。贾母探望,知其不内好容,预备后事,责备黛玉不知本分。凤姐建议宝玉娶亲之事更为重要。凤姐骗宝玉欲娶黛玉,宝玉大喜。凤姐将娶亲之事与薛姨妈商量,薛家只得答应。此间,薛蟠被判误杀,用银子赎了。薛姨妈不将娶亲大办,只和贾家操办。王夫人将过礼的物品交与贾母审阅,贾母派人告知薛姨妈不要虚礼。黛玉之病日重一日,鸳鸯忖度贾母近日待黛玉差些,就不禀告,于是贾府众人都不过问,只有紫鹃一人。黛玉烧了诗本子和手绢帕子,紫鹃十分恨宝玉,紫鹃回潇湘馆,黛玉不好,请来李纨,李纨差紫鹃给其换衣,其间,平儿来请紫鹃,李纨使雪雁替她。娶亲时,宝玉大喜,痴病也转好,众人皆喜。宝玉揭开新娘盖头,发现是宝钗,旧病复发。而宝玉娶宝钗的时候正是黛玉逝世的时候。贾政启程赴任,宝玉更加昏聩,连饮食也不能进了。
㈧ 林黛玉的描写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这是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说白了,贾府人员众多,性格各异,矛盾重重。面对如此复杂的众多人物,你让曹雪芹如何在短时间之内让读者一目了然,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有初步的了解?于是曹雪芹借着黛玉进京这一由头,从黛玉眼中使荣国府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只有人物登场了,下面的情节才可以展开,故事才能发展下去,从而使读者了然于胸。 这种手法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有脂批明确指出:“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这条脂砚斋批语不但谈到冷子兴,也谈到黛玉进贾府一事的作用,很明确,在叙事上主要是引出荣国府这一庞大的人物体系。 再如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同样面对大观园众多景观,其中多处是以后极其重要的地方,作者怎么展示“怡红院”、“潇湘馆”这么多场景方始阅者了然呢?于是借宝玉题对额一事,先将大观园作一总体介绍,使读者有了总体印象,便于以后的发挥。、 所以,以林黛玉的视角写贾府的好处是:,这一回出场的人物众多,要写好这个大场面,确实困难,弄得不好容易顾此失彼。曹雪芹在此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的,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着一定的客观特征,又融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㈨ 林黛玉描写方法
林黛玉外貌及肖像描写。
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可以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
归纳: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比较:①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②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③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 林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归纳与比较:
①见贾母: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见王熙凤: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邢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⑥其它:“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