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设计课题研究背景
Ⅰ 求给个和污水处理有关的课题研究。
我有 个污水处理,搅拌器的,具体可详谈
Ⅱ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越来越对区域发展、社会进步构成威胁,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3亿元,占经济总损失量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亿元。从环境指标可以看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达标形势严峻。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环境V类标准;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6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酸雨控制区内酸雨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0%。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战略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类栖息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仍然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更是一个先决性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最引人瞩注目的是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05年7月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92×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水土流失严重县有646个,其中82.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104hm2,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104hm2;荒漠化土地面积262×104km2,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0.24×104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全国盐渍化土地25×104km2,且有增大的趋势。据专家估计,每年仅土地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25亿元,土地沙化损失540亿元;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经济损失达1165亿元。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退化;90%以上的天然草地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104km2;一些地区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人均水资源量已经接近1700m3/人的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的经济损失。时已至今,当大多数土地生态环境遭受到来自人类自身日益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时,人类才开始思考这一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问题。虽然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非持续性问题。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达到或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有些甚至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而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又反作用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乃至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对生态安全的评价与分析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最终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河南省地处中原,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加重及湿地消失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在:①耕地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却存在土壤养分失调、土壤污染严重、退化日益加剧;②水土环境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面积居高不下,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削弱;③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耕地减少和破坏,诱发矿山灾害,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选择河南省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采取措施,以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土地生态的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这对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Ⅲ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1节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
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1.1.1理论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与价值一般是指的下面的几种情况,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论文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下面的具体标题。本文下列标题仅是写作的角度,不是题目,请注意区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题目性质确定自己的具体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一般而言,下面所列是常见的意义点。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1.1.2实践意义与价值
实践意义与价值一般是指的下面的几种情况,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论文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下面的具体标题。本文下列标题仅是写作的角度,不是题目,请注意区分。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下为本人《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论文中合写的示例:
风云一世的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曾对社会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军旅出身的袁世凯能够在历史的机遇面前顺势而为,凭借着自己的管理才干,踏上仕途的路程,而直达权利的顶峰。正是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使得袁世凯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在中国的近代教育方面有所建树。
正是袁世凯逐渐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及利用其政治的影响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使得他在客观上会涉及到一些中国的近代教育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袁世凯的教育问题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对袁世凯进行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主要应集中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过对袁世凯的活动去认识晚清与中华民国初期的中国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脉络;二是去了解并把握中国教育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因此,对袁世凯的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研究,就要以此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切入点。
第2节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一要写明本课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二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三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著,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
Ⅳ 课题研究背景怎么写
就是你所研究这个课题它的理论或实际背景,举个例子吧:
如果你研究“财政政策与新农村建设”,你就要介绍什么是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关系,等等
Ⅳ 关于印染行业污水处理的分析,开题报告的选题背景和意思怎么写啊
背景应该分析印染行业的污染现状及环境整治的紧迫性 查看原帖>>
Ⅵ 谁知道污水处理这个课题的毕业设计怎么做
我知道。、你什么时间要呢“?
帮你、'\'you d 有的
Ⅶ “课题研究背景”是什么意思
所谓课题,就是指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课题背景就是指该问题是在什么版情况或条权件下产生的,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等等。
一般老师在布置课题后会针对这个做一些说明的,比如字数、内容等有什么要求,写好后老师也会给你一些参考意见,所以不用担心。
我工科毕业的,我做论文的时候就是把课题任务说明中的一些搬过来,稍加细化、说明,就通过了。
最后,祝你论文顺利通过~~
Ⅷ 如何从细处抓起搞好校园环境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现在社会的污染日益加重,学校的环境也在受到不同的影响,致使学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工作环境都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所以学校环境的绿化已事在必行。学校环境绿化的重点在于增加学校的绿化面积,在不影响学校教学使用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绿化面积。
优美的校园绿化能培养同学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昂和生活的丰富多姿,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使同学们学习轻松,老师们工作舒适。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不仅会在闲暇时给同学们带来自然享受,还可以激发写作上的灵感。勿庸置疑,校园绿化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异常重要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尤其对身边的生活环境尤为关注。就小学生而言,校园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我们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美化校园出谋划策。校园绿化是以各绿色的花草树木为主,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候,使学校成为清洁、优美的学习活动场所。该课题力求贴近生活,富有乐趣,突出综合,强化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感受对自然的关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爱校的主人翁情感。以此为主题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次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策划出一个良好的美化校园环境的方案,让校园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变的更美丽整洁。
二 方案的探究与实施
“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学校呢?能否为校园绿化出谋划策,为校园绿化出个金点子呢”?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跟学生展开一个讨论。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了,创作意识就会被激发,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多样的金点子,通过这个讨论会我对本班学生的金点子做了大致总结,如下:
1、建立“空中花园”,以增加绿化面积,满足人均需氧量;效仿空中花园中植物的种植分配,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种植上绿色植物,这样形成一个空间上的绿化,绿化面积和效果会大大增加。
2、植物分层种植,分层管理,以求处矮处的植物也能健康成长;各种植物的高低生活环境不同,所以高的树木之类的可能会影响比较低矮的花草生长,造成土积上的资源浪费,植物的分层种植有利于改善这个问题,可以使生长于各个层次的植物都能良好的采光,利于植物的生长,利于环境的绿化。
3、建议校园内的植物种植考虑季节性,让校园一年四季春意盎然,处处花香,四季飘香……。植物的生长季节不同,大多数植物在春夏两季生长旺盛,而在秋冬季节植物开始凋零,所以在秋冬季节绿色会明显减少,在这时候植物也就不会再有“绿肺“的作用,空气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季节种植适当的植物,比如说在秋冬季节种植适于该季节生长的植物,如松树,冬青等。
4 、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种植花树木,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环境绿化的积极性,并以此倡导学生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绿色植物。让学生对学校有主人翁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对学生讨论的总结,我再增加一点个人意见,在绿化校园的同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整体性:校园绿化应纳入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大块绿化的设计,应考虑能给人以整体感。
2.艺术性:校园绿化主体要体现艺术性,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
3.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节省经费、净化环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
三 预期效果
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校园绿化的兴趣与关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在各方案的实施后,校园的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绿化,校园四季如春,环境怡人,空气可以得到良好的净化,给学校一个良好的环境,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学校绿色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对学校空气中灰尘等的净化,让绿色植物起到良好的“绿肺“作用,使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校情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起保护绿色植物,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