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新目标钱易
A. 钱易的人物获奖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
2007年8月22日,钱易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累计培养硕士30余名,博士30余名。
2015年9月17日,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B. 钱易的个人经历
钱易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卫生工程专业。毕业时曾志愿到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她,被清华著名环境工程专家陶葆楷教授相中,成为他门下的弟子,没想到这一选择竟影响了她的一生。从此,她与环保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作为陶先生的助手,开始了对水污染防治的研究。
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工作被迫中断了,她也被下放到江西开荒种地。拨乱反正以后,钱易在工业废水处理与城市废水净化等领域不舍昼夜地工作,取得了令国际环境工程界瞩目的成果。
1981年,钱易翻译出版了《实用废水处理系统》。
1988年,在台湾的钱穆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两月。恰在这时,台湾开放大陆赴台探亲的政策,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钱易正好在荷兰访学,立即提出申请,成为大陆赴台探亲第一人。
1994年,钱易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清华当时唯一的女工程院院士。
1992年起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第七届执委。国际科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C. 顾夏声的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发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理论,提出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提出的二相UASB工艺对于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发展前景以及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是对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和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出了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
他在工程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主持和指导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顾夏声主持的“城乡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高效厌氧反应器研究”课题以及他指导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的理论与实践,对其微生物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及形成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到了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为其后进行的中试和生产性UA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发的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已应用于多个污水处理工程,其中北京啤酒厂污水处理系统是中国规模较大的常温UASB生产性装置,被列为国家环保局示范工程。
2:主持“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与控制”研究项目,使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获重大突破。造纸、味精、脂肪酸、糖蜜等生产废水的有机物浓度高,由于含有大量硫酸盐,严重妨碍厌氧消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世界各国废水处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顾夏声与同事们分析研究了“酸化”状态下的微生物生态及控制“酸化”的措施,提出了二相UASB工艺对于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使该类废水的处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3:参与和指导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提出经济有效的处理途径。顾夏生研究了厌氧—缺氧—好氧系统处理焦化废水过程中微生物分布和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并进行了新型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对染料废水中的各种主要化合物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好氧和厌氧降解性能及机理的研究,为去除这些物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获得的用生物转盘处理染色废水的研究成果已用于工程设计之中。
4:参与氧化塘处理废水的科技攻关,对氧化塘中碳、氮、磷的转移规律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废水生物脱磷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夏声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热爱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在任教60余年中,他始终坚持“要教好工科的书必须理论联系工程实际”,讲课坚持做到“深入浅出,少而精,条理清晰”。顾夏声为中国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有的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夏声在60余年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要教好工科的书必须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为我国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包括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环境工程博士。他曾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研究明确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专业内容、培养目标等,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各课程基本要求,组织编写系统教材,为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曾获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他长期从事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微生物学特性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全国环保科技成果奖等。
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他本人或带领年轻教师编写了多本高质量的教材,并随时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如他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三次再版,受到师生们的好评。他同时担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他与其他委员一起,就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专业内容、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明确了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教材18种,使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比较系统、基本成套的试用教材,为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顾夏声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环境工程博士。他对研究生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尤其注意充实其基础知识和拓宽其知识面;要求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同时以实际工作的经验充实理论。顾夏声言传身教,培养的博士生业务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多数已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 学生: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中国第一位环境工程博士张晓健 如顾夏声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两次再版
顾夏声编写过十八种教材,获教委和建设部优秀教材奖。他提出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撰有论文《中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展望》、《生物接触氧化法动力学模型》,主编《水处理工程》、《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型》。
60年代中期,该讲义得到学校的认同,并在校内进行铅印作为教学材料下发。后建设部教材会讨论决定正式编写《水处理微生物学》,但后期编著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了。文革结束后,随着教材指导委员会的恢复,全国进行课程改革,正式将“水处理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水处理微生物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地说明最基本的微生物作用于污水处理的运转,比如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变化来看污泥膨胀的问题等。后随着科学理论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第二、三版在内容上均有所增添。
顾先生1949年回国后即受聘到国立唐山工学院任教,后调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致力于给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其中《水处理微生物学》是他和李献文先生等人合编的专业基础教材,该教材填补了中国在环境工程领域尤其是污水处理微生物教材的空白。《水处理微生物学》教材自1980年出版以来,曾3次修订,《水处理微生物》(第三版)于2006年再次修订,形成第四版——《水处理生物学》。
1陶葆楷、顾夏声,沼气池中粪便消化效能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59,6(2)。
2顾夏声、黄铭荣、钱易等,废水处理与利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
3顾夏声、李献文,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4Gu Xiasheng,The Status and Trend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in China,Water International,1982,7(2)
5顾夏声,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
6顾夏声、胡纪萃、俞毓馨、胡琼玲,空气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合成氨装置碳黑废水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83,23(1)。
7Hu Jicui,Gu Xiasheng,A Kinetic Model of the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Development Technology,1985,3:241~249
8顾夏声、黄铭荣、王占生等,水处理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
9吴唯民、胡纪萃、顾夏声,厌氧升流式污泥层反应器内污泥颗粒化对固液分离效果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1986,6(1)。
10顾夏声、李献文、俞毓馨,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1Weimin Wu,Jicui Hu,Xiasheng Gu,Yizhang Zhao,Cultivation of Anea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UASB Reactor with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 Seed,Wat.Res.,1987,21(7)
12吴唯民、胡纪萃、顾夏声,厌氧污泥的最大比产甲烷速率的间歇试验测定法,中国给水排水,1988,1(4)。
13Jicui Hu,Weimin Wu,Xiasheng Gu,A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ctivated Sludge as Seed Material for an Anaerobic Reactor,Wat.Sci.Tech.,1988,20(11/12)。
14赵健夫、钱易、顾夏声,用厌氧酸化预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环境科学,1990,11(3)。
15赵健夫、钱易、顾夏声,焦化废水中难降解物的分析,环境工程,1991,9(1)。
16Zhang Xiaojian,Wang Zhansheng,Gu Xiasheng,Simple Combination of Biodegradation and Carbon Adsorption-The Mechanism of the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Wat.Res.,1991,25(2)
17刘双江、胡纪萃、顾夏声,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豆制品废水,中国给水排水,1992,8(1)。
18刘双江、胡纪萃、顾夏声,厌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胞外多聚物作用的研究,中国沼气,1992,10(1)。
19竺建荣、胡纪萃、顾夏声,二相UASB工艺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中国沼气,1992,10(2)。
20周琪、袁嗣兵、竺建荣、胡纪萃、顾夏声,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生活污水,中国给水排水,1992,8(4)。
21文湘华、钱易、顾夏声,生物稳定塘碳、氮、磷物质迁移转化模型的研究,生态学报,1992,12(1)。
22文湘华、钱易、顾夏声,生物稳定塘常规运行状态模拟与分析,环境科学,1992,13(3)。
23周岳溪、钱易、顾夏声,生物除磷过程中乙酸盐厌氧代谢机理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1992,5(3)。
24周岳溪、钱易、顾夏声,假单胞菌磷代谢特性的研究,环境科学,1992,13(5)。
25周岳溪、钱易、顾夏声,循序间歇式废水生物除磷处理工艺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1992,5(6)。
26顾夏声,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7竺建荣、胡贵平、胡纪萃、顾夏声,胞外多聚物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沼气,1993,11(3)。
28耿艳楼、钱易、顾夏声,简捷硝化-反硝化过程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环境科学,1993,14(3)。
29竺建荣、胡纪萃、顾夏声,颗粒污泥的产甲烷细菌及结构模型初探,微生物学报,1994,33(4)。
30安仁虎、钱易、顾夏声,厌氧过程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工业废水中的作用,环境科学研究,1994,7(3)。
31Mai Wenning,Jian Zhangpeng,Gu Xiasheng,A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iodegradability of Organic Substance,J.of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5,7(2)
32左剑恶、袁琳、胡纪萃、顾夏声,利用无色硫细菌氧化废水中硫化物的研究,环境科学,1995,16(6)。
33王永仪、杨志华、蒋展鹏、顾夏声、刘勇,H-酸废母液的湿式空气氧化处理,环境科学,1996,17(1)。
34何苗、张晓健、瞿福平、顾夏声,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活性污泥法处理中的去除特性,中国给水排水,1997,13(1)。
35瞿福平、张晓健、何苗、顾夏声,氯苯类有机物生物降解性及共代谢作用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
36何苗、张晓健、瞿福平、顾夏声,难降解有机物生物抑制特性的研究,环境科学,1997,18(2)。
37何苗、张晓健、顾夏声,杂环化合物及多环方烃厌氧酸化降解性能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7,13(3)。
38何苗、张晓健、瞿福平、顾夏声,混合基质条件下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性能,环境科学,1997,18(3)。
39顾夏声、李献文、竺建荣,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0杨洋、左剑恶、卜德华、顾夏声,好氧颗粒污泥亚硝化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特性研究,环境科学,2007,28(11)。
41顾夏声,胡洪营等,水处理生物学,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D. 钱易的学术论著
主要书籍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
《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
《工业性环境污染的防治》、
《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论文
“生物钙”法污水处理性能研究
SBR在难降解有机物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表面流与潜流式生态床处理农村污水
掺加草炭的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
低压汞灯光催化降解对氯苯甲酸钠的机理研究
地下渗滤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滇池流域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设计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高氨废水
沸石床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沸石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和氨氮
酚化合物抑制底泥氨氧化活性的作用
固定化细胞降解2,4-二氯酚的动力学及其对SBR系统强化效果研究
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工艺设计
桂林市水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
好氧条件下活性翠蓝的生物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用于生物膜研究
蓝藻毒素的监测及水华暴发的应急方案
利用GFP标记基因检测环境微生物
利用红斑顠体虫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研究
滤料粒径对曝气生物滤池硝化性能的影响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生活污水的小试研究
生态工业园区产品-工艺体系的规划方法研究
生物膜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双功能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
水体微型生物群落参数与水质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铜离子对复合硝化菌群硝化能力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
无机微滤膜处理草浆黑液的运行特性分析
悬浮床光催化-膜分离反应器处理受污染河水的研究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污水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的工艺特性及其运用
治水荒需要新思维 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中国江河湖海防污减灾对策(摘要)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固定化高效菌种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国际推行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
对北京水资源保护战略的思考
水资源管理需要新思路新策略
E.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有哪些工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自杰主编.排水工程(下册).2000
2、 崔玉川,马志毅,王孝承,李亚新编.废水处理工艺设计计算.1994
3、 高俊发等主编.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2003
4、 孙力平等编著.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2002
5、 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等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2000
6、 李梅等编.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2002
7、 杨岳平等编.废水处理工程及实例分析.2003
8、 冯生华编著.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管理.2001
9、 崔玉川主编.城市与工业节约用水手册.2002
10、 郑兴灿,李亚新编著.污水除磷脱氮技术.1998
11、 钱易等主编.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1993
12、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简明排水设计手册.1990
13、 史惠祥主编.实用环境工程手册.2002
14、 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8
15、 于尔捷,张杰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排水工程).1996
16、 聂梅生总主编.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废水处理及再用.2002
17、 张中和等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市排水.1986
18、 金儒霖编著.污泥处理.1982
19、 唐授印等编著.水处理工程师手册.2000
20、 严熙世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一册.1995
21、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1986
22、 崔玉川等编.城市污水回用深度处理设施设计计算.2003
23、 陈秀华,奚旦立,杨大同编著.废水处理工艺设及实例分析.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