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铝废水处理ph
① 要使硫酸铝达到最好的混凝效果,PH应在什么范围
PH应该大于7,硫酸铝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水解,产生氢氧化铝胶体。碱性环境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使水解反应正向移动,得到更多的氢氧化铝胶体。
② 水处理中PH多少混凝效果最好
水的PH值对混凝的效果的影响程度,视絮凝剂品种而异。对硫酸铝而言,用以去除浊度时,最内佳PH值在6.5-7.5之间;用以除容色时,最佳值在4.5-5.5之间。采用聚合氯化铝时,其对水的PH值变化适应性较强。采用三价铁盐絮凝剂去除水中的浊度是,PH值要求在6.0-8.4之间;用以去除水中的色度时,PH值要求在3.5-5.0之间。
絮凝剂投入水中后由于水解作用,氢离子的数量会增加。如果这事水中有一定的碱度去中和,PH值就不会降低。所以在水中缺碱度时必须投加实惠等碱性物质以提高水中PH值,确保混凝效果。
③ 硫酸铝溶液的pH怎么算
一、定义型(指单一溶质的溶液ph的计算)
⒈一般定义:ph=-lg[h+]
解题的关键是求各种情况下的 [h+]:对于酸(hna),浓度为c。当其为强酸时:[h+] =nc;当其为弱酸时:[h+]=ac(a为电离度);对于碱(b(oh)n),浓度为c。当其为强碱时:[oh-]=nc; [h+] =10-14/n c当其为弱碱时: [oh-] =ac(a为电离度),再根据水的离子积求[h+] 。
例1 0.1mol/l的酸溶液的ph
a、=1 b、≥1 c、 ≤ 1 d、无法确定
分析:当酸为强酸时,为一元强酸,[h+] =0.1mol/l,则ph=1;为二元强酸,[h+]=0.2mol/l,则ph<1;为 一元弱酸, [h+] <0.1mol/l,则ph>1。因此,正确答案为d
2、特殊定义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定义进行解答题目。1999年科学家henk van lubeck提出酸度概念,定义ag=lg[c(h+)/c(oh-)],解答这类习题应根据相应的定义作答。
二、稀释型(指单一溶质加水稀释或相当于水的稀释作用)
实质:稀释前后酸或碱的物质的量不变。一般计算公式:c1v1=c2v2,据此求出稀释后酸或碱的物质的量的浓度。特殊结论:⒈若为酸:强酸, ph=a,稀释10n,,ph=a+n ;若为弱酸,ph=a,稀释10n,a< ph<a+n;若酸的溶液无限稀释,则无论酸的强弱,ph一律接近于 ⒉若为碱:强碱, ph=a,稀释10n, ph=a-n.;弱碱,ph=a,稀释10n, a-n. < ph<a;若碱的溶液无限稀释,则无论碱的强弱,ph一律接近于7。
例2 下列六种情况下的ph分别为多少?
⑴ph=2的hcl溶液稀释1000倍,所得溶液的ph( )
⑵ph=2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0倍,所得溶液的ph( )
⑶ph=2的hcl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 )
⑷ph=11的naoh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 )
⑸ph=11的nh3·h2o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 )
⑹ph=10的naoh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 )
应用上述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分别为:5;2<ph<5;7;9;9<ph<11;7。
三、混合型(多种溶液混合)
实质:多种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计算。
⒈同性溶液的混合
实质:同种离子存在量的积累。(累积法)
一般算式:若为酸的溶液混合,则[h+](混)=( [h+]1v1+ [h+]2v2)/(v1+v2)
若为碱的溶液混合,则[oh-](混)=( [oh-]1v1+ [oh-]2v2)/(v1+v2)
特殊规律:⑴当两种强酸溶液的ph相差2及以上,且等体积混合时:ph(混)=ph(小)+0.3
⑵当两种强碱溶液的ph相差2及以上,且等体积混合时:ph(混)=ph(大)-0.3
⒉异性溶液混合
实质:h++oh-=h2o(抵消法)
若酸过量,则[h+](过)=( [h+]1v1- [oh-]2v2)/(v1+v2)
若碱过量,则[oh-](过)=( [oh-]1v1- [h+]2v2)/(v1+v2)
若刚好中和,则溶液的ph=7
应用一:酸与碱溶液混合后的酸碱性判断
例3 有下列几种选项可供选择: a ph ﹥7 b ph﹤7 c ph≤7 d ph≥7 e ph=7 f无法确定
⑴ph=2的hcl与ph=12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e )
⑵ph=2的hcl与ph=12的nh3·h2o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a )
⑶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b )
⑷ph=2的酸与ph=12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c )
⑸ph=2的hcl与ph=12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d )
⑹ph=2的某酸与ph=12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为( f )
分析:上述试题特点有以下几点:⒈酸与碱的ph之和为14;⒉酸与碱溶液的体积相等。
结论:酸与碱溶液混合后的酸碱性判断取决于酸碱的强弱。
⒈同强显中性;⒉谁弱谁过量,显谁性。酸弱酸过量,显酸性,ph<7。
应用二:强酸强碱溶液中和显中性后ph与体积之比关系的计算
一般通式:若酸的ph=a,体积为v(酸),碱的ph=b,体积为v(碱),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酸碱溶液的ph之和与它们的体积之比的关系为: 根据中性溶液中:n(h+) =n(oh-),有10-a× v(酸) =(10-14/10-b) × v(碱), v(酸) ﹕v(碱) =10a+b-14
例4 25℃时,有ph为a的盐酸和ph为b的naoh溶液,取该盐酸1体积同该naoh10体积溶液中和,刚好溶液中[na+]=[cl-]。则a+b=( ) ,若还是上述题目中的酸和碱中和,溶液显中性,且a+b=15,则v(酸)/v(碱)=( )
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中性溶液中:n(h+) =n(oh-),则有 10-a×1=(10-14/10-b) ×10
∴ 10-a =10-13+b ∴ a+b=13 同理得:v(酸)/v(碱)=10∶1
四、方程计量型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计算生成的[h+]或[oh-]
例5 用铂电极电解nacl 和cuso4的混合溶液,当电路中通过4mol电子时,阴极和阳极上都产生
1.4mol气体,电解后溶液体积为4l ,则最后电解液的ph 最接近于( )
a 11 b 12 c 13 d14
分析:此题关键是 ⑴h2o h++oh- ⑵阴阳极得失电子数相等: ⑶充分利用电极反应:
阴极:cu2+ + 2e = cu 阳极:2cl- - 2e = cl2
2mol 2mol 1mol
2amol amol
2 h+ + 2e = h2 4oh- - 4e= 2h2o + o2
2mol 2mol 1mol 4mol 4mol 1mol
2.8mol 2.8mol 1.4mol 4 bmo 4bmol bmol
依题意得: a+b=1.4 (1) 2a+4b=4 (2)
联立(1)(2)得a=0.8mol b=0.6mol
则溶液中的[oh-] =(2.8-2.4)mol/4l=0.1mol/l ph=14-poh=14-1=13
巩固练习:
1、1909年丹麦科学家sorense用公式ph=-㏒c[h+]引入ph,1999年科学家henk van lubeck提出酸度概念,定义ag=lg[c(h+)/c(o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温时,中性溶液的ph=7,ag=0 b、酸性溶液的ag>0,ag越大,溶液的ph越小。 c、碱性溶液的ag>0,ag越大,溶液的ph越大。 d、常温时,碱性溶液中ag=14-2ph
2、在25℃时若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和为( )(94年高考)
a、12 b、13 c、14 d、15
3、c1、c2、α1、α2、ph1、ph2分别表示两种一元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电离度和溶液的ph,如果已知ph1<ph2,且α1>α2,则c1和c2的关系( )(95年高考)
a、c1>c2 b、c1=c2 c、c1<c2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1、c 2、d 3、 d
④ 正常的饱和硫酸铝溶液的pH是多少
什么叫正常的饱和硫酸铝?0摄氏度还是25度,水解的ksp是不同的,你查ksp后,计算一下
⑤ 废水处理PH值调节
300*1000*10^(-5)*40=120(克)
300*1000*10^(8-14)*40=12(克)
总共用碱:120+12=132克
⑥ 硫酸铝可去除碱性及酸性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吗
可以的。。。
主要利用的是,硫酸铝在溶液中,会形成胶体。。。
是一种特殊的分散系。。。
能够吸附水中的小颗粒。。
明矾【硫酸铝钾】、氢氧化铝净水,都是这个原理的。。
⑦ 处理PH6.8左右中性污水,直接投加硫酸铝,效果不是很明显,应该怎么办
处理PH6.8左右中性污水,直接投加硫酸铝效果不是很明显,可以投加助凝剂PAM做模拟实验。常规的絮凝剂中硫酸铝因其温度的适应性差及水解不彻底,属于滞后淘汰的产品,建议使用聚铝做做对比试验。
⑧ 温度对于生活用水中投加硫酸铝的影响,以及硫酸铝对于PH值的影响
温度高效果差;pH升高
参见明矾净水原理。硫酸铝会水解生成氢离子和氢氧化铝胶体。
温度高时效果不好,因为生成的有吸附作用的氢氧化铝的胶体会大量聚合成沉淀,使净水效果变差
因为硫酸铝水解生成氢离子,所以pH会下降
补充:生活用水低于pH5.6(饱和二氧化碳溶液)(酸雨标准)就会开始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⑨ 硫酸铝混凝作用机理及其与水的pH值的关系
硫酸铝混凝作用机理主要有:压缩双电层机理和吸附-电中和机理两种,其各自的原理如下。
压缩双电层机理:由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可知,反离子的浓度在胶粒表面处最大,并沿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呈递减分布,最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的厚度减小。该过程的实质是加入的反离子与扩散层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原有部分反离子挤压到吸附层中,从而使扩散层厚度减小。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电位相应降低,因此胶粒间的相互排斥力也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扩散层减薄,它们相撞时的距离也减少,因此相互间的吸引力相应变大。从而其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成以引力为主(排斥势能消失了),胶粒得以迅速凝聚。
吸附-电中和机理: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链状离子或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电位离子所带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降低了ξ电位,使胶体的脱稳和凝聚易于发生。此时静电引力常是这些作用的主要方面。上面提到的三价铝盐或铁盐混凝剂投量过多,凝聚效果反而下降的现象,可以用本机理解释。因为胶粒吸附了过多的反离子,使原来的电荷变号,排斥力变大,从而发生了再稳现象。
硫酸铝混凝作用机理及其与水的pH值的关系为:
Ph<3时,压缩扩散双电层作用;
Ph>3时,吸附-电中和作用;
Ph>3时水中便出现聚合离子及多核羟基配合物,这些物质会吸附在胶核表面,分子量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由水.业.,导'.航: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