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污水处理
⑴ 宜都水田坝来历
污水垃圾处理工作简报
(2010年 第6期)
省污水处理工作专班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垃圾处理工作专班 2010年6月28日
--------------------------------------------------------------------------------
目 录
◆ 全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 省厅开展全省部分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专项检查
全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截止2010年5月底,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102个(含调试运行项目24个,其中调试运行项目中改扩建项目2个),处理能力525.39万吨/日;在建项目31个,设计处理能力96.4万吨/日。
一、建设情况
(一)在建项目情况。目前全省污水处理在建项目共31个,分别是:武汉市南太子湖二期、黄金口、黄陂盘龙,黄石黄金山、团城山,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五峰县、秭归二期,荆门市南城区、沙洋县,鄂州市樊口,孝感安陆市、汉川市、云梦县,十堰郧西县,黄冈市黄州火车站、黄州新区、罗田县、英山县,咸宁市长江产业园、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来风县、鹤峰县、巴东县野三关镇,仙桃市城南新区(管网工程)、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污水处理厂。其中,宜昌市秭归县二期、云梦县和恩施宣恩县污水处理厂虽已完成厂区三通一平,但项目厂区还未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应尽快完成有关准备工作,迅即开始厂区主体工程施工。
(二)未开工项目情况。按照《湖北省“十一五”城市污水处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十堰市西部犟河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尚未开工,应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按期建成。
二、运营情况
截止5月底,全省已正式投运并上报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共80座,设计处理能力431.59万吨/日。5月份,上述80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丹江口六里坪未报5月份月报)共处理水量11385.88万立方米、COD削减量1.98万吨,平均负荷率为85.3%,平均吨水COD削减量为0.174kg/m3。其中:运行负荷率低于60%的有9座,分别是秭归县水田坝乡、归州镇、沙镇溪镇、郭家坝镇、远安县、兴山县峡口镇、房县大木镇、竹山县和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污水处理厂;平均吨水COD削减量低于0.1kg/m3的有8座,分别是武汉二郎庙、黄浦路、沙湖、夷陵区、荆州市草市、公安县、应城和十堰泗河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低于60%并且平均吨水COD削减量低于0.1kg/m3的有5座,分别是汉南纱帽、夷陵区太平溪、丁家坝、洪湖市和十堰市污水处理厂。
十堰市丹江口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经各级主管部门多次催报后,在6月底仍未填报5月份运营月报,望该厂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按时在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填报运营月报。
三、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
截止5月底,全省除新设随县外,其余76个市县均已按照省政府规定的0.8元/立方米额度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各地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和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自备水源的征缴力度,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经费。
四、信息上报情况
本月各项目单位填报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项目月报情况基本良好,但还有24座已建成调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尚未由在建状态转为运营状态,分别是武汉落步嘴、黄陂前川、蔡甸、新洲阳逻、新洲邾城,宜昌当阳市、长阳县,襄樊鱼梁洲二期扩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荆门夏家湾二期,荆州江陵县、监利县,十堰房县,黄冈团风县、红安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咸宁永安、嘉鱼县,恩施利川市和建始县污水处理厂。上述项目应申请通过环保验收后,尽快在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上由在建项目转为运营项目。
五、附件
2010年5月全省在(拟)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形象进度表.xls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截止2010年6月15日,全省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39个(含垃圾收集与垃圾转运站1个),处理能力14753吨/日;在建项目32个,设计处理能力13735吨/日;未建项目34个,设计处理能力为10071.6吨/日。
一、建设情况
(一)在建项目情况。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在建项目共有32个。其中:属国家拉动内需项目3个(荆州市城区垃圾收运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红安县,潜江市扩建);属“十一五”规划项目9个(汉阳锅顶山焚烧,洪湖市,十堰市城区西部,应城市,荆门市城区垃圾3座中转站建设工程、荆门市城区垃圾收集与集中点新建改造,麻城市,
⑵ 潜江开发区的地区优势
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地处长江、汉水三角交汇地带,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公路运输有沪蓉高速、随岳高速、318国道纵横连接;铁路运输有沪蓉高速铁路和货运铁路专线;港口运输,目前泽口港枯水期吞吐量达300吨、涨水期达500吨,计划于2015年经江河疏浚后可达5000吨;航空运输,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车程都在一个半小时以内。水、陆、空立体运输体系的形成,使潜江经济开发区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良好,已投入近15亿元完成了全区水、电、路、通讯网络的建设,道路承载能力60吨以上,有20万吨/日自来水厂,有11万伏变电站3座和3.5万伏专用变电站各1座。邮政电信、移动通讯、宽带网畅通无阻。中小学、医院等服务设施齐备,3万吨化工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热电联供系统正在进行工程设计。
潜江境内,已探明的岩盐储量为8000亿吨;卤水227亿立方米,卤水中富含钾、碘、溴等18种稀有元素,其矿化度均已达国家开采标准。中石油、中石化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均向开发区供气,中石化天然气战略储备库紧邻开发区,可为开发区提供优质的天然气资源。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丰富优质的汉江水资源能满足各类工业用水的需求。区内化工企业较多,相关专业人才济济,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操作熟练工人。
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已由北京石油和化学规划院编制完成,通过了规划环评。依据规划,开发区将以煤化工和盐化工为基础,延伸发展硅化工;以液化气和油田轻烃为原料,生产烯烃产品并延伸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以产业为基础进行精深加工,发展各种精细化工产业;适时启动发展光气化工产业,努力把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中部最具吸引力的化工园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2011年是潜江经济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性一年,开发区将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和“大园区”建设精神,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通过“东扩西并”的方式,推动发展空间拓展。将凭借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近20年来积蓄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资金优势、熟练技工优势及良好的化工产业的知名度,精心打造以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旗舰,把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中部最具吸引力的化工园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黎喜斌: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主持开发区全面工作,联系金澳科技、金华润化肥、富来地复合肥,驻汉南社区。
办电:6203669
彭烈耷: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协助管委会主任抓好开发区全面工作。负责开发区日常工作,侧重项目建设、城建及财经工作。联系永安药业、径河化工,驻孙拐村。
魏孝容: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牵头办公室、社会发展局工作,分管党群、人大、政协、政法、武装、信访等工作,负责人大联络处、政协联络组、纪检、计划生育等工作。联系金澳科技、径河化工、第一看守所、武警中队、事故调处中心、泽口小学,驻沙岭村。
李义邦: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牵头经发局工作,侧重大园区建设,负责财经、财贸、审计、屠宰等工作。联系国税、地税、工商、财政、方圆钛白、远达化工园,驻周潭村。
办电:6203390
张义银:工委委员、安监局局长。主持社会发展局日常工作,负责民政、教育、卫生、社区、开发区劳动服务公司工作,联系成城饲料、聚氨脂、泽口中学,驻泽口社区。
黄卫东:工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主持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组织、人事、老龄老干、机关管理、信访工作。联系巨源油业、信用社,驻信心村。
彭绍军:工委委员、经济发展局局长。主持经发局日常工作,分管工业经济、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负责经济运行、质量、计划、统计、物价、开发区开发公司筹建工作,联系仙桥化学、可赛化工、海滨化工、喜人化工,驻谢湾村。
郑 琼:工委委员、社会发展局局长。主持安监局日常工作,负责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联系源鑫纺织、中润精细化工、利普斯门业,驻彭鲁村。
张年龙:工委委员、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武装部长。负责武装、交通、电力、电信、邮政等工作。联系晶鹏纺织、鑫鹏内饰,驻曹滩村。
肖罗新:工委委员、安监局副局长。负责农村政策、农业农村及清洁家园工作。联系绿海宝、邱氏涂料,协驻彭鲁村。
陈纯龙:工委委员、社会发展局副局长。负责城建、国土、规划、环保、自来水、村庄建设工作。联系龙登科贸、宏泽环保、鸿贵电器、义龙化工、城西小学,驻襄南社区。
赵国金:工委委员、泽口水陆派出所所长。负责政法工作,协助分管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联系金澳科技、金华润化肥、永安药业。
徐大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大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三产业发展。联系鑫成实业、华新水泥、家卫门业、精盛模具、污水处理厂,协驻孙拐村。
吴承章: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负责项目建设工作。联系金华润化肥、华盛冶材、水泥厂、相和化工,协驻汉南社区。
叶 芳: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工会、统战、宣传、广播电视、文体、文秘、档案、保密、共青团、妇联工作,联系诚实化工、方正装卸,协驻谢湾村。
康 庄:党政办公室科技副主任。负责科技和行政服务中心、经济环境整治工作,协助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 潜江县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
潜江地域夏、商、周三代属荆州域。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本县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诸侯国中的楚国。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
三国时,潜江之地辖于吴国,隶属郡县与汉无异。
晋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潜江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县地。
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废华容。潜江西南境改属南郡江陵县;西魏分江陵而置华陵县,北周改华陵县为紫陵县,潜江西南境为其所辖。东北境为郢州竟陵郡之竟陵县,竟陵郡治于齐时也由长寿(今钟祥)迁至竟陵;梁末省竟陵县入霄城县,竟陵郡治、县治始移霄城(今天门境),潜江东北境遂属霄城县;北周复改霄城县为竟陵县,改竟陵郡为石城郡,潜江东北境属石城郡之竟陵县。
隋朝时,潜江东北境属荆州沔阳郡竟陵县,西南境属紫陵县。
唐初省紫陵入江陵县,潜江西南境属江陵府江陵县,东北境属复州竟陵县。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 伏”(《太平寰宇记》,白 伏在今县西北),隶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五代改白 伏为安远镇,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
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 伏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1293年(至元三十年),因水患县治迁至斗堤,即今治所在。
1368年,明朝建立。此前已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所以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1531年(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
1646年(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次年,改府为道,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1925年废除道制,遂直辖于省。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1934年曾属第六区,后还属)。1936年,第七区改称第四区,仍领有潜江(直到194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
本县属水网湖区,民国时期“十年淹九水”,人民除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苦于水患。由于距中心城市较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有利于革命力量的集聚和回旋,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至1932年冬,全境皆苏区,是湘鄂西省(原称“联县政府”)的潜江、荆南(后改称荆门)、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辖地。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拖船埠、潜江城等处,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驻脉旺嘴。
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南、襄河两行政公置的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总口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是江汉区襄南、鄂中两行政专员公署的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辖地。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熊口,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9年7月撤销边区县,恢复原县名、县域,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撤销。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办事处)。
1988年5月撤县建市。
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⑶ 江陵县污水处理厂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污水处理厂是国有企业
⑷ “重庆市江津区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是国企还是私企,企业怎么样有知道的希望说一下。
国企改制,现在公司应该是乙级设计院,现在重庆本土有很多甲级设计院,怎么不回考虑那些效益好答呢?如: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博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源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机三院 市院 等等如有疑问可以咨询我!
⑸ 江陵县怎么样
一、关于“十二五”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江陵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突出发展工业、着力建设县城”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2亿元,年均增长为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年均增长33.8%,五年累计55.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3亿元,年均增长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5元,年均增长11.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22元,年均增长12%。
“十一五”的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江陵加快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讲,江陵工业化、城镇化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尚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①从经济总量看,预计“十一五”末我县人均GDP为8238元,约合1211美元。②从经济结构看,预计“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为43:24:33,以农业为主导、工业经济腿短的特点十分明显。③从发展速度看,“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 .6%,尚未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比重小是其根本原因。二是尚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①从城镇化水平看,“十一五”末我县城镇化率只有30.86%,水平很低。②从县城龙头看,县城常住人口只有4万多人,每年新增城市人口不到2000人,加之城市功能很不完善,部分乡镇群众消费趋向为荆州中心城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三是农业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①农业特色不明显。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全县大宗农作物水稻42万亩、棉花10万亩、油菜31万亩,多不多、少不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水产业长期在5万多亩左右徘徊,不仅规模小,更缺乏特色。②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到“十一五”末,全县没有一家产值过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8%。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发展主线
“十一五”期间,江陵没有跟上全市发展步伐,“十二五”是江陵寻求突破、实现跨越的关键期。随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荆州“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战略的实施,地处长江经济带荆州段中心区域的江陵,其得天独厚的沿江资源优势、相对低廉的投资成本优势、“公、铁、水无缝对接”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要素聚集、产业承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抢抓机遇,以开放型经济作为引擎,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之路,迅速甩掉落后的帽子。
我们确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一)实现发展提速。GDP年均递增15%以上,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7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五年累计超过200亿元,年均递增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达到或接近GDP总量的3%,年均递增24.9%。(二)加快结构调整。“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5:28。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提高到38.4%。(三)提高创新能力。科技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四)建设生态文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20%。单位GDP能耗下降10%,COD下降5%,二氧化硫下降3%。有林地面积达到2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8%。(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36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66元,年均增长11%。
基于对江陵发展阶段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牢牢把握三条发展主线:
1、以工业为主导,构筑县域经济产业支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挖掘江陵潜在优势,确定把轻工纺织、再生金属、化工、机电、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六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后发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发展好项目,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形成每个支柱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十二五”期间,实现轻工纺织产业销售收入过50亿,再生金属、化工、机电三个产业销售收入过30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过20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培育发展宏凯工贸、美帆金属、申达电气销售收入过10亿,山叶服装、江腾铜业、鑫发铜业、汇达科技、世纪天源过5亿,20家企业过亿元。
2、完善县城功能,集聚县城人口。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抓好县城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专业市场等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加强人民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体中心(数字影院、体育馆)、特教学校等卫生、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实施城区净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县城承载力、吸引力,力争“十二五”县城人口达到7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3、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发展着手,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居住向集聚地集中,公共服务向集中区域集中。
三、关于“十二五”重大举措
1、把沿江开发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口。随着现有工业园区已经基本实现“项目满园”,我们将把经济建设主战场投向沿江地区开发。一是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是江陵发电厂的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做到决战决胜。力争一期工程2013年以前开工,2014年建成投产。二是加紧做好前期工作,确保荆州组合港江陵石化码头2011年年初开工建设,将江陵打造成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石化品贮运中转物流基地。三是突出产业发展。按照“一港一园”的模式,依托石化品港区建设化工产业园,依托江陵发电厂建设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并着力建设申达机电产业园、世纪天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四是以蓝星洲生态运动公园、铁牛矶、抗洪纪念园、沿江景观林带等为依托,大力开发沿江旅游。
2、坚持走“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市县对接发展”之路。一是特色发展。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良的岸线资源是江陵最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要立足沿江资源优势,把临水产业发展起来,千方百计争取大运输量、大用水量等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落户江陵,并通过临水产业的延伸,带动其他制造业的发展。二是开放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江陵发展的生命线,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十二五”期间,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30个,过5000万元项目100个。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实现“十二五”期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的目标。三是市县对接发展。荆州、江陵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近荆”是江陵的又一优势。美的集团收购荆州小天鹅,在荆州建设冰箱生产基地,销售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以上。该项目是荆州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我们积极走市县对接发展之路,最终促成了美的配套产业园的顺利落户。“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在盐化工、汽车工业、白色电器、现代物流等领域,积极与荆州中心城区对接,努力谋求丰硕成果,开创“多赢”局面。盐化工将成为荆州历史上首个1000亿元产业,我们将认真研究自身优势,积极搞好配套,力争有所作为。
3、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一是做强特色产业。油菜种植是江陵的传统优势,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是江陵正在形成的现实优势,蔬菜种植是江陵区位特点所决定的潜在优势,立足这些优势,重点做大做强双低油菜、蔬菜、生猪、养鸡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双低油菜生产基地35万亩,全部实现杂交双低化;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生猪出栏达到60万头;家禽出笼达到1000万羽。二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0%。重点扶持全省14家“战略联盟企业”之一的宏凯油脂,产能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利佳食品重点做大蔬菜和水产品加工生产线,产值达到5亿元。支持新上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2000万只家禽屠宰加工项目。三是实施项目推动。重点实施投资3000万元的双低油菜品牌创建示范项目;投资4000万的荆监一级公路沿线无公害绿色瓜果菜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畜牧养殖小区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畜禽肉类屠宰加工项目。
4、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发展保障能力。一是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沪渝高速与江南高速连接线,207国道改线新建一级路工程,荆监一级公路郝穴至容城段,江陵县城至马家寨乡段一级公路,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形成交通“大通道”。港口建设:重点建设石化品港区、电煤综合港区、郝穴综合港区等“3港区、7码头”,年吞吐量能力达到1000万吨。铁路建设:重点建设公铁(客货)换乘站。同时,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努力形成完善的立体交通网路。二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四湖流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具体治理中小河流7条,清淤疏浚河道3条,集镇防洪工程4个,重点水源工程改建3处,其他水源工程5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工程26处,努力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三是完善电力基础设施。重点实施110千伏滩桥变扩建工程、观音寺输变电工程、江陵工业园输变电工程;6个35千伏变电站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县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网改造工程,从根本上保证重点开发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用电需求,改善全县用电环境。
5、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县80%以上基础教育学校设施设备配备达省级一类标准。强化江陵一中龙头地位,江陵二所高中创建省示范高中。提升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水平,完成江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积极争创“教育强县”。二是促进社会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0万人。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保“全覆盖”。四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在75%以上。五是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完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血防专科医院整体搬迁合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区居民比例达100%。所有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六是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综合治理性别结构,出生婴儿性别比稳定在100:107以内。
⑹ 怎么写好污水处理厂托管运营工作简报
污水垃圾处理工作简报
(2010年 第6期)
省污水处理工作专班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垃圾处理工作专班 2010年6月28日
--------------------------------------------------------------------------------
目 录
◆ 全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 省厅开展全省部分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专项检查
全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截止2010年5月底,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102个(含调试运行项目24个,其中调试运行项目中改扩建项目2个),处理能力525.39万吨/日;在建项目31个,设计处理能力96.4万吨/日。
一、建设情况
(一)在建项目情况。目前全省污水处理在建项目共31个,分别是:武汉市南太子湖二期、黄金口、黄陂盘龙,黄石黄金山、团城山,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五峰县、秭归二期,荆门市南城区、沙洋县,鄂州市樊口,孝感安陆市、汉川市、云梦县,十堰郧西县,黄冈市黄州火车站、黄州新区、罗田县、英山县,咸宁市长江产业园、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来风县、鹤峰县、巴东县野三关镇,仙桃市城南新区(管网工程)、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污水处理厂。其中,宜昌市秭归县二期、云梦县和恩施宣恩县污水处理厂虽已完成厂区三通一平,但项目厂区还未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应尽快完成有关准备工作,迅即开始厂区主体工程施工。
(二)未开工项目情况。按照《湖北省“十一五”城市污水处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十堰市西部犟河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尚未开工,应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按期建成。
二、运营情况
截止5月底,全省已正式投运并上报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共80座,设计处理能力431.59万吨/日。5月份,上述80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丹江口六里坪未报5月份月报)共处理水量11385.88万立方米、COD削减量1.98万吨,平均负荷率为85.3%,平均吨水COD削减量为0.174kg/m3。其中:运行负荷率低于60%的有9座,分别是秭归县水田坝乡、归州镇、沙镇溪镇、郭家坝镇、远安县、兴山县峡口镇、房县大木镇、竹山县和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污水处理厂;平均吨水COD削减量低于0.1kg/m3的有8座,分别是武汉二郎庙、黄浦路、沙湖、夷陵区、荆州市草市、公安县、应城和十堰泗河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低于60%并且平均吨水COD削减量低于0.1kg/m3的有5座,分别是汉南纱帽、夷陵区太平溪、丁家坝、洪湖市和十堰市污水处理厂。
十堰市丹江口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经各级主管部门多次催报后,在6月底仍未填报5月份运营月报,望该厂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按时在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填报运营月报。
三、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
截止5月底,全省除新设随县外,其余76个市县均已按照省政府规定的0.8元/立方米额度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各地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和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自备水源的征缴力度,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经费。
四、信息上报情况
本月各项目单位填报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项目月报情况基本良好,但还有24座已建成调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尚未由在建状态转为运营状态,分别是武汉落步嘴、黄陂前川、蔡甸、新洲阳逻、新洲邾城,宜昌当阳市、长阳县,襄樊鱼梁洲二期扩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荆门夏家湾二期,荆州江陵县、监利县,十堰房县,黄冈团风县、红安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咸宁永安、嘉鱼县,恩施利川市和建始县污水处理厂。上述项目应申请通过环保验收后,尽快在住建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上由在建项目转为运营项目。
五、附件
2010年5月全省在(拟)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形象进度表.xls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截止2010年6月15日,全省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39个(含垃圾收集与垃圾转运站1个),处理能力14753吨/日;在建项目32个,设计处理能力13735吨/日;未建项目34个,设计处理能力为10071.6吨/日。
一、建设情况
(一)在建项目情况。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在建项目共有32个。其中:属国家拉动内需项目3个(荆州市城区垃圾收运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红安县,潜江市扩建);属“十一五”规划项目9个(汉阳锅顶山焚烧,洪湖市,十堰市城区西部,应城市,荆门市城区垃圾3座中转站建设工程、荆门市城区垃圾收集与集中点新建改造,麻城市,咸宁市焚烧,神农架垃圾处理场);同属“十一五”规划、国家拉动内需项目15个(汉口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阳新县,宜城市,松滋市、监利县,秭归县二期,武当山,安陆市,沙洋县,黄冈市城区、英山县、武穴市、黄梅县,通城县、崇阳县);其它项目5个(武汉市东西湖焚烧,黄石市黄金山焚烧,襄樊市焚烧,荆州市集美焚烧,罗田县)。
(二)未开工项目情况。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厂)未开工项目共34个。其中:属“十一五”规划项目31个(武汉市青山区、武汉市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项目,襄樊市洪山头扩建、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老河口市,公安县、江陵县,宜昌市猇亭、点军、五峰县,十堰市白浪、丹江口市、郧西县、竹溪县,汉川市、大悟县、孝昌县,荆门市屈家岭、京山县、钟祥市,鄂州市梁子湖区、华容区、花湖区,团风县、蕲春县,嘉鱼县、通山县,仙桃市,天门市);其它未开工项目3个(石首市,孝感市焚烧,龙感湖)。
二、运营情况
全省已投入运营的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共39个,处理能力14753吨/日,分别是武汉市二妃山、陈家冲、长山口卫生填埋、长山口焚烧,黄石市西塞、峰烈山,襄樊市洪山头、枣阳市,宜昌市黄家湾、黄家湾扩建改造、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县,十堰市刘家沟、郧县、竹山县、房县,孝感市城区,荆门市第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鄂州市,浠水县,赤壁市,随州市烟岱包、广水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潜江市、潜江市转运站。其中26个通过无害化等级评定(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处理场已封场);7个基本建成试运行(武汉市长山口焚烧,黄石市峰烈山,枣阳市,郧县、房县,浠水县,广水市);4个建成运行未通过无害化等级评估(长阳县避难溪,竹山县,孝感市城区,随州市烟岱包);1个改造项目完工(黄家湾垃圾处理场扩建改造工程);1个中转站建成(潜江市垃圾收集与垃圾转运站)。
三、信息上报情况
本月各市、州及运营单位填报住建部《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动态月报的上报率为100%,运营项目月报上报率为100%。其中武汉、黄石、襄樊、荆州、宜昌、十堰、孝感、荆门、鄂州、黄冈、咸宁、随州、潜江、恩施等市(含所辖市、县、区)以及神农架林区统计上报情况较好,能够按照“评估办法”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填报。
四、附件
2010年5月全省在建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形象进度表.xls:
省厅开展全省部分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专项检查
5月17日至5月20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省建设质安总站组织专家对武汉市南太子湖二期(扩建)等14座在建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进度、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安全文明施工和主体构筑物实体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
检查表明,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较好地保证了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质量。但也有少部分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方案指导性不强、施工过程中工艺性试件留置或功能性检测不规范、监理人员配备不齐、安全文明施工现场不到位等。对于存在的问题,检查组提出了整改要求。
省厅要求,各地污水处理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监管力度,督促施工单位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整治,监督监理单位进一步强化现场监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倒排工期,确保年内高标准建成投产。
报:张通副省长,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九处、政务督查室
送:各市、州、县委、人大、政府、政协
发:市、州、县建委(建设局),有关城市水务局、城管局
⑺ 建污水处理厂,如何科学规划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不能一建了之。
如何将近期需要与远期发展兼顾,考验人们的智慧。
弹性规划,才能避免“过剩”
地点:秭归县归州镇
秭归县归州镇污水处理厂紧邻长江,有两条生产线,设计处理能力是每天3000吨。
记者看到,两条生产线中,只有一条在运转。“2016年前10个月,处理污水44万多吨,平均每天处理1482吨。”归州镇建设环保中心主任朱道清说,该厂2007年正式运行,至今已近10年,一直没有满负荷运行过。归根结底,是镇上人口减少。
最初设计时,该厂按1.2万人的规模设计,然而移民政策发生变化,原计划进镇安置的移民大部分外迁,镇区人口少于预期。目前,全镇区7632人。
秭归县12个乡镇,已有7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2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试运行,还有3个乡镇待建,预计今年可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那些新近建设的厂,由于吸取了以往经验,处理规模和技术路径更切合实际。“乡镇污水处理厂前期规划很重要,处理能力要为未来发展变化留出余地。”秭归县住建局村镇科负责人谭子松说,当地每个污水处理厂每年需要20多万元财政经费补贴,如不精打细算,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柳暗花明,“兼并”破解尴尬
地点:江陵县熊河镇
江陵县熊河镇污水处理厂,自2009年建成后,闲置6年,厂内设备风吹日晒,已生锈。
2015年,镇上花几十万元,将处理厂彻底改造,换新工艺、新设备,终于可以正常运转。记者看到,厂内已整修一新,机器设备也在正常运转。
然而,改造又带来新问题,该处理厂原本设计处理能力是1500吨/日,但改造新工艺后,处理能力下降为500吨/日,刚刚能满足现有需要。
由于沿江工业园拆迁,一个还建小区很快要在镇上修建,污水处理量还将上升。但处理厂左边是农田,右边是校舍,没有地方扩建了。
更尴尬的是,这几年江陵县城不断扩大,熊河镇距离县城新区的主污水管网只有2公里左右了。江陵县住建局初步设想,以后把镇上管网和县城管网接通,污水交由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1.9万吨/日,熊河镇的污水对它完全不是问题。”该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真要到了那时,熊河镇的污水就有了去处。但耗巨资建设、翻修改造的处理厂,就面临着“下岗”。
因地制宜,实现全域覆盖
地点:鄂州市梁子湖区
在鄂州梁子湖区的一些村庄,可以看到一些小小的污水处理站。
如东沟镇茅圻村堑下钟湾,用的是“无动力快速沉淀厌氧一体化反应器+人工湿地”技术,每天可处理污水10吨,5万元就可建起来。
在沼山镇湖瓢村周胡谈湾,用的是“多层微生物滤池工艺”,每吨污水处理只需0.1元左右,出水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
这些处理站由湖北联净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全域厂网一体建设、运营。梁子湖区政府授予该公司特许经营权30年,对排污管网服务采取逐年付费的方式购买。
都是污水处理站,为何采用的工艺各不相同?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每个污水处理站覆盖的村湾不一样,污水的主要成分也不相同,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2014年开始,鄂州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启动城乡一体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有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或试运行,农村已建成4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主城区、新区、集镇、村湾“四位一体”的全域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初具雏形。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乃至村湾的生活污水主要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不能一套设备打天下了。在农村地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必须因地制宜,既包括工艺手段,又包括维保方面的技术力量。”该负责人表示。
鄂州市住建局介绍,今年该市将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15座,农村自然湾污水处理装置1117个,确保农村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