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废水回用 » 由当涂回宿齐山用杜牧之韵

由当涂回宿齐山用杜牧之韵

发布时间: 2020-12-17 07:12:28

㈠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9月30日 星期日 21:54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㈡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的所在地。
齐山,安徽池州市城区。齐山名字最早记载于唐代,有说齐山有十余座小山峦,其高几乎相等,十分整齐,故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时,常游这座秀美玲珑的无名小山,后因他“有惠政于池,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包公表示赞赏后一种说法。吴照邻等人立即请包公为齐山题写山名,以正其号。包公欣然命笔,写下了堂堂正正高大刚健的“齐山”二字,并刻于寄隐岩崖壁之上,笔力遒劲,果有青天所龙图之气概。
齐山脚下有金地藏寺。齐山附近历史上寺庙众多,香火旺盛,尤以华盖禅寺最具规模! 其始建于宋朝,复建于明清,后遭日军轰炸,又兼文革破坏,几经变迁,仅余残垣破柱而已!近来在党政府的关心下,陆续有僧欲兴,然因缘未至,故屡屡中途而辍。后大九华山月身宝殿住持和尚上圣下富法师,不忍祖师道场衰微,欲继如来之胜业,解众生之倒悬,秉地藏之宏愿,利一方之群生。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起,杜牧做了两年的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
《九日齐山登高》是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全诗如下: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白话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㈢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尾联作者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㈣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作者的思想感情。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现在来看此词。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尽在于此。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朱熹《中庸或问》)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黄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可谓知言。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比如读罢全词,再回味上阕“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满意请采纳

㈤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

(1)重阳(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专现他的苦闷,而是属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㈥ 有关齐山的历史故事

齐山,因杜牧而精彩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来到池州,任刺史两年,留下不少好的诗文。其中,足以吸引众多人士,到池州来,追迹访古,吟咏凭吊,在较长时间期,影响齐山品貌的诗就是《九日齐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在这首诗中,杜牧一连用了三个典故,是使这首诗意境提高、随之也使齐山知名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三个典故分别是:
其一“尘世难逢开口笑”句:用《庄子:盗跖篇》:“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其二“菊花须插满头归”句:用《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其三“牛山何必独沾衣”句:用《韩诗外传》卷十一:“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此诗是杜牧到池州后,借九日登高齐山,赋诗敞开心扉之作。杜牧青年时,有远大理想,曾用心研究战争,立志报效军前,为消除藩镇割据,重振大唐,建功立业。惟他的仕途不利,壮志一再受挫。特别是由黄州调池州的任命,令他感到报国无门,理想成为泡影。然杜牧毕竟是豁达的人,池州的水光山色,又利于他排解烦恼。恰遇重阳日,遂于客携壶登高,把心中的郁闷倾吐出来。虽然如此,这首诗对齐山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当时与杜牧一同登山的是诗人张祜。张祜即和了一首诗《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秋菊南岸雨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正恰芳忌在,砧声徙促授寒衣。
杜牧的诗及张祜的和诗,为后人摩崖刻在齐山上清岩上。
会昌五年(845),杜牧又在齐山西巅建一亭,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句“开帘当翠微”曰“翠微亭”。从此以后,“翠微”也成齐山象征。
齐山在池州东南五华里,山不高,群峰并立,玲珑秀美,岩洞奇绝。此前并不显名。自杜牧登高诗流传各地,齐山遂出了名。其后便有《一统志》曰:“不可胜纪”,《江南通志》曰:“不可胜举”。历朝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追踪杜牧登临的齐山,寻迹凭吊,连绵不绝。我们不妨一一来追叙一番:
北宋名诗人梅尧臣,早年任池州建德(今东志至)县令。来池州登齐山有《翠微亭》诗曰:“牧之旧游处,苔滑履莫将。”以凭吊杜牧。另一首《游齐山寺》曰:“词韵险绝兹所骇,何特杜牧专当年”(均自《光绪贵池县志》),也是不忘杜牧。
与梅尧臣同时齐名的苏舜钦,途经池州游齐山,有《过池阳游齐山洞》、《重过齐山清溪》两诗。前首曰:“杜郎风流杳何处,祗有此山仍号齐。”后诗曰:“翠微曾与客同游,涉险搜奇兴未休”(均自《齐山岩洞志》),也在鉴赏杜牧的登高诗。
王安石过池州,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诗,首句曰:“齐山置酒菊花开”,是杜牧句“菊花须插满头归”变化而来。另一首《次韵吴中复池州齐山画图》曰:“不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更是不离杜牧。
北宋史称“铁御史”的吴中复,在至和元年(1054)贬池州,当了三个月的知州。期间在齐山赋诗《齐山图》曰:
当时齐映为州日,从此山因姓得名。
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
行寻古洞诸峰峭,坐看寒溪数曲清。
梦到亦须尘虑息,那堪图画入神京。
这首诗也是对应秋菊,怀念杜牧,并刻于齐山上清岩上。另外,吴中复还有一诗写齐山,名为《览齐山寺陈鸿断碑》,这里不再赘述。
科学家沈括的堂兄弟沈辽,生前隐居齐山,筑室曰“云巢”,有《初创二山诗》记其事。另作《左史洞》诗一首,首句曰:“万古齐山石,谁开左史洞。”是纪念杜牧为李方玄在齐山北坡凿洞取名一事(李方玄:以起居郎出任池州刺史,唐时,起居郎相当于周朝时左史之职)。
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造访池州,在王哲(池州知州,曾作《齐山志》)陪同下游齐山,有《齐山呈王哲》一诗流传;苏轼挚友钱勰,晚年曾任池州太守,有《题齐山寺壁》一诗流传;被梅尧臣称为“李白后身”的郭祥正,有《翠微亭》一诗流传;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有《齐山怪石森耸,其西峰曰小九华》一诗流传。这些名家,也都是追踪杜牧,踏上齐山的。
北宋另一些人物,慕名山而来,留摩崖石刻,使杜牧登过的齐山,更放光彩。如:
有“包青天”之名的包拯,于至和二年(1055)冬,出任池州知州,次年登齐山,摩崖刻曰:“至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庐江包拯希仁,富水吴几复照隣,琅耶王绰德师,同游齐山寄隐岩。”包拯还题名“齐山”二字,后由明池州知府何绍正刻于寄隐崖,现在属省级重点文物。
曾做过青年苏轼上级的陈希亮、沈立二人,在齐山合有一方题刻,曰:“江东提宪郎中陈希亮,池阳太守郎中沈立,同提刑供备曹泾,至和甲午(1054)仲秋二十六日,偕游齐山石燕洞,谨题。”至今字迹仍清晰完好。(陈曾任凤翔知府,东坡为佥判;沈曾任杭州太守,东坡时为通判)。
稍晚时候诗人黄庭坚也曾与兄弟登,在齐山蕉笔岩留有石刻,曰:“江西黄大临,弟庭坚、叔献、叔达……绍圣元年(1094)九月辛丑,泛舟同来。”时朝廷形势大变,苏轼、黄庭坚等均遭贬。黄庭坚的兄弟及侄孙辈,为他送行一程,到池州游齐山,留下刻石。
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顺流而下,过池州,为太守王文玉邀请上岸。为王写了《题子由肖丞相楼诗赠文玉》,落款“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书”(《苏轼文集》附佚文)。第二年,齐山的沈辽病逝,苏轼写信给王文玉,表示哀悼曰:“云巢遂成茂草,言之辛酸,后事想公必一一照管也”(同上)。看语气,苏轼似也上了齐山,并与王文玉一同看望了老病的沈辽。
南宋时,到池州的著名人物首推岳飞。他于绍兴四年(1134)十月奉诏出师,自鄂州(今武昌)解庐州(今合肥)之围,兵过池州,扎营齐山翠微寨,遂登临齐山作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成,齐山档次进一步提高。南宋另一名抗金元帅韩世忠在岳飞遇害后,在杭州西湖之滨建一与齐山翠微亭一模一样的翠微亭,以纪念岳飞。
另一著名人物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重阳节,泊池口,登九华楼,以杜牧齐山之韵作《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齐山韵》”(范成大年谱简编)。诗曰:
年年佳节歌式微,秋浦片帆还欲飞。
万里蜀魂思远道,九歌楚调送将归。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晖。
细捻黄花一枝尽,霏霏金屑满征衣。
末一句“细捻黄花一枝尽,霏霏金屑满征衣。”就是纪念杜牧和岳飞。
淳熙末官拜丞相的周必大,早年游历江南,在所著《泛舟山浙录》中,记述到游齐山云:“九月丁亥,至齐山,山脚插入清溪,石色青苍如画。”“又其上即翠微亭,是为山巅。杜牧之云‘江涵秋影雁初飞’此地此时也。”(《光绪贵池县志》)。周还另有《翠微亭》诗一首:
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池州留有三首诗,创作于绍熙三年(1192),66岁时。据《杨万里年谱简编》记载:“寒食前行部,奉诏‘决狱’于上饶,此行历安徽宣城、宁国、绩溪、祁门,入江西浮梁、乐平、弋阳、上饶,经安仁、过鄱阳湖,经都昌,抵江州;循长江往彭泽、湖口、舒州、池阳、铜陵、芜湖、和州、归建康,历时两月。”
至池阳境,杨万里弃舟登临齐山,便有了《同提举黄元章登齐山寺后上翠微亭望郡城左清溪右大江盖绝境云》:
西山落日浴长江,并贯清溪作一光。
千嶂围来天四合,孤城涌出水中央。
楼台王塔云间见,杨柳金堤镜里长。
客子要穷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
南宋三大思想家,所谓“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都到了池州,留有诗作。朱熹在齐山上清岩,有块摩崖,刻《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张栻有《游齐山一首》云:“支笻到绝顶,孤亭指遥岑。樊川有留咏,兀坐此长吟。”(《嘉靖池州府志》)。吕祖谦有《齐山野步》一首,同刻一起,皆访杜牧遗踪凭吊之意。
南宋尚有王十朋、吴潜、华岳、魏了翁、江万里等等,在齐山留有诗作或题刻。
元、明、清三代,池州齐山的知名度更为众人所知,登山游赏、访古的人更多,择著名者举如下:
元代文学家萨都剌,游齐山后,睡梦中得诗两首。其二有:“文章小杜人何在,风雨重阳菊自开。”凭吊之意甚殷。
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平“宁王之乱”后,到南京献俘归来,特过池州。在池州政府何绍正陪同下,游了齐山,写了《游齐山赋并序》《游寄隐岩》诗文,并在寄隐岩有一方刻石:“正德庚辰(1520年)清明日,阳明山人王守仁,献俘南都,还,登此。”王对齐山的特殊眷恋,不能不由于杜牧之后的众多刻石,齐山已成名山所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一首《齐山远眺》诗,末联云:“不堪称子登临意,长带秋江雁影旋。”似也见到杜牧登高诗的影子。
明末学者黄道周,一生曾游黄山、匡庐、天目、天台、九华等十八座明名山,称作“十八翁”,以齐山为十八翁之一。所以看重齐山,不能不与杜牧有关。作《告辞齐山》诗,序曰:“十八翁,要当一一谢之。”
明末其他学者黄遵素、湛若水、方以智等都留有诗咏。复社领袖之一的吴应箕,贵池人,诗皆从略。
明喻壁《游齐山》诗曰:“江涵秋影携壶处,千载人犹说牧之。”典型的纪念杜牧句。
清才子袁枚,有《泛舟齐山》诗。盛赞齐山所临湖,胜似西湖水,还感叹:“姓名毕竟摩崖好,七百年来认旧题。”当指山上所刻杜牧登高诗。
学者朱筠,最早上书请编《四库全书》,后为“四库馆”成员。时任安徽学政,主持池州生员考试。事毕登齐山,写有《齐游山记》一文曰:“至齐山,实三至矣。跻上清岩,延览宋以来题名,如见友人。”名人三至齐山,实不多见。
诗人黄景仁,佐朱筠至池州阅卷,有《齐山》长诗,形容齐山:“山形如虎踞,下就清溪饮。”(《两当轩集》)。
明清两代,齐山的题刻,留下最多。如:山顶有两巨石,似马、似龟,分别题以“骧首石”、“玄武石”六个大字,为万历时副使冯叔吉所书。另一是北巅题有“万壑云涛”四个大字,为乾隆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所书,都比较著名。
可以说齐山以杜牧率先写《九日齐山登高》诗,来者纷纷。历代有关诗歌、游记、摩崖题刻等,自明成化时起,不断有人汇集成书。最早有僧道鉴的《齐山诗集》。嘉靖时有四种《齐山志》,万历、天启时又见有续志。清康熙时,本州青阳人陈蔚,集其大成编写《齐山岩洞志》,对历代文献大都包罗,并对时久已湮的遗址、疑点,加以考证,应是今齐山志诸书中,比较完备的一种。遗憾的是,康熙以后,未见有人继续做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㈦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苏轼的 定风波 重阳 什么关系啊,怎么这么像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古代的雷同,都叫做借鉴,或者是陈旧推新,哈哈

㈧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翻译

作者在江上看到秋天的影子,那就是大雁飞过,因为大雁南飞就是秋天来了,冬天不远了。跟回一个客户提着一答壶酒上山喝。
尘世间值得一笑的事太少了,(显然作者终日郁郁寡欢,可能是个和尚),难得遇朋友开怀畅饮就笑笑吧。
古有九九插茱萸,那我就不那么没创意了,秋天菊花多,我还是在头上插满菊花再回家好了。

可怜佳节却只有一个朋友来陪,没有亲人,没有老婆,何不喝个大醉来安慰自己呢。
更可惜的是原本我想爬到山顶,可是由于速度慢,爬到一半就天黑了,真可恶。(感慨为什么没有起得更早一点呢)
其实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的,何必感慨呢,让满山的牛粪沾到衣服上又何苦呢。

㈨ 杜牧的诗有哪些

1、【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3、【江南春】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5、【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