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废水回用 » 饮用水处理技术

饮用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09:37

Ⅰ 化学预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有哪些作用

化学预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有哪些作用
fenton试剂:1894年首次研究表明,H2O₂ 在Fe2+ 离子的催化作用下具有氧化多种有机物的能力。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的结合即为Fenton试剂,其中Fe2+ 离子主要是作为同质催化剂,而H2O2 则起氧化作用。Fenton试剂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特别适用于某些难生物降解的或对生物有毒性的工业废水的处理上,所以Fenton氧化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水处理的作用:
1,处理印染废水:纺织印染废水的组成复杂,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如何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采用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具有高效、低耗、无二次污染的优点。
2,处理苯、酚类废水:酚类废水广泛存在于多种工业废水中,这种废水较难降解,且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在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化学氧化法先对含酚废水进行预处理以降解其毒性,然后再用生物处理,在所有的氧化工艺中,Fenton氧化苯类及酚类物质所需的时间最短,因而,可望在此类废水的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3,处理垃圾渗滤液:随着城市垃圾的不断产生,垃圾渗滤液处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垃圾渗滤液是一种组分复杂,可生化性差,水质变化很大的难处理废水。由于其含有高度难降解有机物,因而不利于活性污泥法的运行。Fenton氧化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它可以使带有苯环、羟基、-COOH-SO3H、-NO2等取代基的有机化合物氧化分解,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废水的毒性,改进其溶解性、沉淀性,有利于后续的生化或混凝处理。此外,Fenton试剂具有氧化迅速,温度、压力等条件缓和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经研究发现,Fenton氧化法处理废水时,主要将大分子的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从而降低垃圾渗滤液的COD。因此,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去除率不高。
4,处理饮用水:随着饮用水原水水质的恶化及饮用水标准的提高,Fenton氧化法在饮用水处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卤代物的去除。Watter Z Tang等对Fenton法处理饮用水中的四种三卤代烷的动力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对不同浓度的溴仿,当pH=3.5时,过氧化氢和亚铁离子的最佳摩尔比为1.9~3.7时溴仿在3min时的降解率可达85%,降解机理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但在此过程中氯仿并没有发生降解。这说明Fenton试剂更易降解三溴甲烷。

Ⅱ 在我国推广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到时候自己编来吧~~~源
就说我国水质量较国际水平不好啦,这样可以提高饮用水质量啦,再说说我国有相当多的人(可以问一下度娘有多少人)所喝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啦,各种污染啦,什么重金属啊,藻类啊,有色啊,有臭味啊,过硬水啊,反正就是问题多多,然后谁深度处理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让人们喝上健康的水~~~:)
相当渴的时候又没有开水,就可以直接喝啦,咱还是自己编吧~~~(哈哈):)

Ⅲ 水处理技术的新进展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小城镇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项目由教育部组织实施,安排国拨经费4983万元。近日,项目组织单位在北京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对课题研究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交流了课题工作经验,并就小城镇饮用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开发战略进行了研讨。 该项目针对我国小城镇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管理水平落后、饮用水安全缺乏保障等现状,从政策管理、技术控制、设备研制、政策标准、工程示范等内容入手,以经济,适用,管理方便,性能可靠为目标,结合小城镇对饮用水的需求、不同地域水质差异较大以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重点研发受污染水源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关键处理工艺研究及设备开发,输送系统水质保障技术,苦咸水处理技术,处理药剂与材料,安全技术标准与应急处理工艺,并根据不同地域水质的特点,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进行工程示范,解决威胁小城镇居民健康的高氟高砷等问题,构建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支撑队伍,促进行业部门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进步,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过近1年的努力,项目研究总体进展和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完成多项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研发,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项目实施以来已申请专利65项(其中授权8项,实用新型4项),制定规范1项,发表论文226篇(其中SCI、EI收录83篇),开发新产品16项、新材料2项、新工艺5项、新装置8项、建立试验基地9个,建成2个示范工程。 研发的复合预氧化药剂已被应用于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在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期间,应用于沿湖各水厂的预氧化和除臭的处理。研发的高效除砷除氟絮凝剂将在河北和内蒙古等高砷氟地区水厂开展应用工程示范,研发的高效除藻磷絮凝剂将在重庆三峡库区高藻地区开展工程应用示范。以上的高效复合净水剂已实现了产业化,并通过技术转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 项目研制的膜饮用水处理装置已用于支援四川灾区建设。在都江堰市的胥家镇建造了2套处理量分别为25m3/h和7.5m3/h的水处理系统。其中1套已安装调试好,开始生产饮

Ⅳ 如何选择饮用水深度处理方法

面对众多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状况下,选择哪一种饮用水设备工艺最经济可行呢?业内有关人士认为原水水质是选择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基本依据, 根据水源地水质 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工艺,有时还需组合不同的工艺来实现 出水水质的达标。 据有关专家分析,各种深度处理方法的基本作用原理,一般认为无 非是吸附、氧化、生物降解和膜滤等,即利用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可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如活性炭技术);利用氧化剂的强氧化 能力可分解水中有机物(如臭氧技术);利用生物氧化法降解水中 有机物(如生物活性炭技术);利用滤膜的筛分作用滤除有机物 (如膜分离技术)。 但是,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有时需要同时发挥两种方法的作用,共同去除有机物,如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即发挥了氧化和吸附两种作用。目前去除水中有机物的两种典型饮用水深 度净化工艺是臭氧-生物活性炭和膜技术。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深度是目前世界上去除 有机污染物的最通用和行之有效的深度净化工艺之一。 利用臭氧 的强氧化能力,在适宜的臭氧投量下,将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有 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的易于生物降解的和易于吸附的有机物, 利用生物活性炭上的生物降解和同化作用及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将其 去除。这种工艺具有优良、稳定的去除有机污染物功能。对于饮用水设备也要进行定期的清理,才能保证水质健康。 所以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设备一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北京水处理设备才能加工出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水质。 我来回答匿名

Ⅳ 生活饮用水净化具有那些处理技术

氧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活饮用水处理生物预处理采用好氧生物专膜法。已经开发实用的处属理技术主要有: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淹没式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采用挂满弹性填料或纤维束填料的水池,池中设有穿孔管曝气装置,供给生物处理所需要的氧。淹没式生物滤池采用颗粒填料作为生物生长的载体,一般采用陶粒填料,池型与给水处理的砂滤池相似,只是在滤料下增加了穿孔管曝气系统。
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
在生活饮用水处理生物预处理构筑物中氨氮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先被生物转化为亚硝酸盐,再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在饮用水生物预处理中,对氨氮的硝化比去除有机物更容易实现,所需要的水力停留时间也较短。采用生物硝化去除氨氮的预处理已经成为饮用水预处理的一个重要处理目的。
由此证明,生活饮用水净化技术综合发挥生物预处理和氧生物膜法处理作用,努力提高处理后出水水质。

Ⅵ 比较某种主流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和污水处理应用中的异同点

消毒原理都一样

区别就在于消毒剂投加量不同

污水中的干扰项多,消毒剂投加量大,饮用水中干扰项几乎没有,消毒剂投加量小

Ⅶ 化学预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有哪些作用

我国城市自来水水质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多数水源的原水水质相对较低、污染严重、水中浊度和色度及有机物浓度偏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水厂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某些特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难以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水质。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长期欠缺,加上工程投资大、运行管理费用高,因而我国的污水处理率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于微污染水(含有微量污染物的水)的净化处理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制约饮用水处理领域的科技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工艺理论与技术;(2)水中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嗅味、藻毒素等)的强化处理技术;(3)水处理过程副产物的去除与控制技术;(4)常规水处理的强化技术;(5)高效消毒技术等。饮用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大,但难于去除。特别是高稳定性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如卤代有机物、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等,对人体危害较大。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对这些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迫切需要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微污染物去除技术。水中藻类一般带负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难于混凝,严重地影响给水处理效果;藻类比重小,沉淀效果差;藻类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嗅味,对水的感官性状产生直接影响;某些藻类尺寸很小,可穿透滤池进入到给水管网中,影响管网内水质;藻类是典型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在后续消毒过程中与氯作用生成多种有害副产物,增加水的致突变活性;某些藻类(如蓝藻)能产生藻毒素,对人体和动物构成威胁,其中有些藻毒素是肝毒素和神经毒素。此外,藻类会粘附在滤料表面,使滤池过滤周期显著缩短,造成滤池频繁反冲洗;有机成分对胶体产生严重保护作用,影响混凝效果,导致耗药量显著增加,水中铝的剩余浓度升高。水处理过程中引入的一些副产物(如聚丙烯酰胺中的单体等),也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卤代有机副产物对人体危害较大,是饮用水中重点控制的副产物。特别是传统的预氯化工艺,高浓度的氯与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直接作用,生成的氯化消毒副产物浓度会更高。消毒一直是给水处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消毒效果不佳将造成流行病爆发,特别是甲第虫、隐孢子虫等致病原生动物的灭活,是目前消毒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过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有必要动态地、及时地、科学地对饮用水水质标准进行系统研究,并及时地对标准作出补充。一般除污染工艺设备投资较大,由于受资金限制,难以大规模地采用昂贵的除污染工艺,这也是目前我国饮用水质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急迫需要研究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易于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安全与优质饮用水处理技术。 我国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但绝大多数城市水厂采用的是传统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其主要功能是除浊、除色和杀菌,对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有限。国内外近些年来发展了一些受污染水的净化处理技术,主要可分为吸附法、氧化法、生物法、膜法等几大类方法。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是一种较早地被应用于生产的除微污染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粒状活性炭的使用通过活性炭滤床实现,将其置于砂滤后或者取代现有砂滤床。受污染的水经过活性炭滤床后,有机污染物被截留在活性炭滤床中。但由于我国水源污染较重,活性炭使用不久便饱和、失效,水体污染严重时活性炭只能运行几周时间。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可以通过再生得到恢复,但更换活性炭频繁、再生费用很高。粉末活性炭在应用中基建与设备投资较低,使用灵活方便。但活性炭难以回收,使用过程中运行费用较大,仅在污染严重时期使用。近些年来,人们将粉末活性炭预涂到某些载体上,提高了粉末活性炭利用率,也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粉状活性炭在运行过程中可逐渐地形成生物活性炭,微生物不断对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周期。预氧化可以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延长活性炭使用周期。氧化工艺氧化除污染方法是利用强氧化剂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工艺一般除污染效果好、适应面广,应用得相对较多。目前能够用于给水处理的氧化剂主要有氯、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臭氧,它们在标准状态下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1.36V、1.50V、1.69V、1.77V和2.07V。显然,臭氧在可用于给水处理的几种氧化剂中具有最高的氧化还原电位(氧化电位+2.07 V),因而具有最强的氧化性,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强,目前已被发达国家较多地应用于给水处理中。臭氧能使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氧化破坏,但仅能使水中含有不饱和键或者部分芳香类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相当多的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卤代有机物和硝基化合物等)难以被氧化分解。虽然臭氧氧化技穿范扁既壮焕憋唯铂沥术在我国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由于投资很大、运行管理费用很高,在我国一直难以推广应用。 “八五”期间,我国开展了高锰酸钾除微污染技术研究,投资相对较小,已在多个水厂和净水设施中应用。过氧化氢除污染能力很低,但与二价铁联用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强的氧化能力,由于在给水处理中难以进行pH调整,因而过氧化氢的应用受到限制。二氧化氯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但与有机物氧化时被还原成亚氯酸根,后者对红血球有破坏作用。氯对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长期以来被用做给水处理的预氧化剂,但由于氯与原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作用,生成一些列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卤代有机物,因而预氯化逐渐地受到各国的限制。建设部在“九五”期间研究了化学预氧化除污染技术,对比了各种化学预氧化技术的相对除污染效能,发现某些化学预氧化复合技术对于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有良好的效果。我国部分高校对光化学氧化除污染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一般可应用于小型净水设施,但在大规模水厂中应用设备投资较大。生物预处理技术生物预处理技术是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之前或在处理过程中,利用微生物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代谢分解,使之无机化。“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对各种生物预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工作,表明对于可生化性较高的水,生物预处理能够显著地去除水中氨氮,对有机污染物有一定去除效果。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已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当水中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较强时,可明显地提高水质;但对于受工业废水污染、可生化性较低的原水,生物预处理除污染效率较低。生物预处理对于北方地区,特别对于低温水的处理效果有限,由于微生物活性较低,需要停留时间较长,因而设备投资较大。膜技术膜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给水处理工艺。膜在除污染中的作用是通过其很小的孔径将水中有机物分子截留到膜的一侧,从水相中去除。具有除污染作用的膜主要有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目前膜处理技术设备投资大,膜更换费用较高,一般只用于小规模的净水设施,难以应用于大规模水厂。此外,膜过滤在去除水中有害成分(微污染物)的同时,还将水中无机离子去除(如反渗透),长期饮用高纯水并不利于身体健康。总之,目前国内外在受污染水处理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能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从而经济有效地提高饮用水水质的新技术与设备还仍然有限。特别缺乏具有高效低耗等特征易于在我国推广应用的除微污染技术与设备。我国在“八五”和“九五”期间主要是针对单项除微污染技术进行研究,但对于除微污染集成技术与成套设备的研究尚较薄弱。由于我国饮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对受污染水源水的净化处理集成技术与成套设备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潜在市场,是我国水工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问鱼 很高兴为你解答。

Ⅷ 木质粉状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应用

近些年来,在我国以超滤作为核心的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组合工艺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超滤膜由于相对较大的孔径,无法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溶解性有机物。对于有机物污染的天然水和水库水源,采用单独的超滤膜处理的水质难以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超滤膜污染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行的成本,缩短膜的使用寿命,严重地阻碍了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从理论上分析,木质粉末活性炭(PAC)可以吸附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而超滤膜可以完全截留粉末活性炭颗粒,因此PAC吸附可以强化超滤膜对溶解性有机物的截留并降低膜的污染。因此,将粉末活性炭和超滤技术进行组合以最大化的发挥各自的功能,成为当前饮用水处理的研究热点之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增加了两虫等四项微生物指标和二甲苯等48项毒理学指标,对各组合工艺净水效能的考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由于对木质粉末活性炭吸附能否缓解膜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一致的认可,所以开展本试验的目的是在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考察组合工艺在低温、低浊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情况,了解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工艺(PAC-UF)应用于常规工艺出水后,去除微污染水中的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效能,以及粉末炭对提高膜过滤通量以及减缓膜污染的效果。
福建鑫森炭业建议,望采纳

Ⅸ GE纳滤膜对矿物质饮用水处理有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ge纳滤膜
而各种膜分离过程,首先是在水处理方面得到应用,而后推广到冶金、石油、化工、仪器、医药、仿生等诸多领域。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等技术己经广泛在给水处理、纯水制备、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水处理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并在水处理的各个方面,ge滤芯安装给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膜分离技术有着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不可比拟的优点:
首先,膜分离技术可适用于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病毒、细菌到微粒甚至特殊溶液体系的广泛分离,可充分确保水质,且处理效果不受原水水质、运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膜分离过程为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药剂,提高了人们对水处理过程的信赖程度,易于为群众接受,属为人们称道的“绿色”技术。
第三,膜分离技术分离装置简单,占地面积小,系统集成容易,便于运输、拆卸、安装,运行环境清洁、整齐,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造水工厂”。
第四,膜分离过程系统简单、操作容易,且易控制,便于维修,有利于生产自动化的推广与普及。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处理技术,膜分离以其无可非议的先进性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2纳滤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水处理技术”,自70年代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后,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空前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水处理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开展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在给水处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一系列的低压膜,如纳滤膜、反渗透膜等。其中,纳滤膜法水处理技术以其特殊的优势,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水处理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着纳米级的细孔,且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mm,所以近几年来这种膜分离技术被命名为:Nanofiltration,简称:NF,中文译为:纳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纳滤膜被称为超低压反渗透膜(LPRO:LowPressureReverseOsmosis),或称选择性反渗透膜或松散反渗透膜(LooseRO:LooseReverseOsmosis)。日本学者大谷敏郎曾对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1.50mPa,截留分子量200~1000,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1]。纳滤技术已经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超滤和反渗透技术之间的独立的分离技术,己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超纯水制造、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成为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3纳滤膜
纳滤过程的关键是纳滤膜。对膜材料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高、耐酸碱及微生物侵蚀、耐氯和其它氧化性物质、有高水通量及高盐截留率、抗胶体及悬浮物污染,由两部分结构组成:一部分为起支撑作用的多孔膜,其机理为筛分作用;另一部分为起分离作用的一层较薄的致密膜,其分离机理可用溶解扩散理论进行解释。对于复合膜,可以对起分离作用的表皮层和支撑层分别进行材料和结构的优化,可获得性能优良的复合膜。膜组件的形式有中空纤维、卷式、板框式和管式等。其中,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的填充密度高,造价低,组件内流体力学条件好;但是这两种膜组件的制造技术要求高,密封困难,使用中抗污染能力差,对料液预处理要求高。而板框式和管式膜组件虽然清洗方便、耐污染,但膜的填充密度低、造价高。因此,在纳滤系统中多使用中空纤维式或卷式膜组件。
在我国,对纳滤过程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但对纳滤膜的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纳滤膜的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达到了商品化的程度,如美国Filmtec公司的NF系列纳滤膜、日本日东电工的NTR-7400系列纳滤膜及东丽公司的UTC系列纳滤膜等都是在水处理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商品化复合纳滤膜。
对于一般的反渗透膜,脱盐率是膜分离性能的重要指标,但对于纳滤膜,仅用脱盐率还不能说明其分离性能。有时,纳滤膜对分子量较大的物质的截留率反而低于分子量较小的物质。纳滤膜的过滤机理十分复杂。由于纳德膜技术为新兴技术,因此对纳滤的机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文献还很少。但鉴于纳滤是反渗透的一个分支,因此很多现象可以用反渗透的机理模型进行解释。关于反渗透的膜透过理论[2]有朗斯代尔、默顿等的溶解扩散理论;里德、布雷顿等的氢键理论;舍伍德的扩散细孔流动理论;洛布和索里拉金提出的选择吸附细孔流动理论和格卢考夫的细孔理论等。
纳滤膜的过滤性能还与膜的荷电性、膜制造的工艺过程等有关。不同的纳滤膜对溶质有不同的选择透过性,如一般的纳滤膜对二价离子的截留率要比一价离子高,在多组分混合体系中,对一价离子的截留率还可能有所降低。纳滤膜的实际分离性能还与纳滤过程的操作压力、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有关。如透过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截留率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等。同时可以查看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更多技术文档。
4纳滤技术的工程应用
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其对二价和多价离了及分子量在200~1000之间的有机物有较高的脱除性能,而对单价离子和小分子的脱除率则较低。而且,与反渗透过程相比,纳滤过程的操作压力更低(一般在1.0Mpa左右);同时由于纳滤膜对单价离子和小分子的脱除率低,过程渗透压较小,所以,在相同条件下,纳滤与反渗透相比可节能15%左右[3]。因而在水处理中,纳滤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的浓度净化、水软化、有机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除盐和浓缩、水中三卤代物前躯物的去除、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分级和浓缩、废水脱色等领域。
Sibille等研究了法国Auverw-sur-Oise市的地下水,对纳滤和生物处理饮用水(臭氧—生物活性炭过滤)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纳滤可以显著提高饮用水的水质,减少细菌数量和有机物的浓度,从而使后续消毒更有效,也减少了三氯甲烷的形成。但是,研究又指出,少量极易被细菌等吸收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BOM:BiologicalOrganicMatter)、可同化有机碳(AOC:AssimilableOrganicCarbon)也能透过纳滤膜。
I.C.Escobar等的研究[4]中,将石灰软化设备与纳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纳滤系统可有效去除原水中除了AOC以外的几乎全部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OrganicCarbon)含量。
虽然,纳滤技术的工程应用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给水行业中已经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但在我国,将纳滤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条件还不成熟,尚处于尝试阶段、本要问题是国产纳滤膜的性能指标不够过关。是纳滤技术在高硬度海岛苦咸水净化的实际应用。该工程由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设计,于1997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淡水,系统连续正常运行27个月,淡化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
有关学者曾采用纳滤膜对某市自来水(以污染严重的淮河水为原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研究了纳滤循环制水试验工艺的效果。结果表明,循环试验工艺与单级纳滤工艺相比,在同样较低的压力下,出水率较高,并且能耗降低,减少了浓水排放。即使在回收率较高(80%)的情况下,膜出水中的总有机碳(TOC)仍比自来水低50%;对致会变物的去除十分显著,使Ames试验阳性的水转为阴性[6]。
5纳滤膜应用中的问题
纳滤膜有较高的膜通量,可以截留有机及无机污染物,而对人体必需的一些离子又有较大的透过率,因此,把纳滤膜应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净化较其它的膜分离技术有较大的优势。把钢滤膜应用于给水处理领域的主要问题是
a)膜表面容易形成附着层,使膜的通量显著下降;
b)操作结束后,膜的清洗较困难;
c)膜的耐用性差。
世界各国的水处理工作者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纳滤技术在给水处理领域的推广应用还依赖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Ⅹ 直饮水有哪些处理技术,详细分类都有哪几种,目前被最为广泛使用且性价比高的都有什么样的先进技术。

真要能复直饮的可只有一种,就是制现太空上用的这一种,RO膜 /反渗透式的。其它的均达不到直饮标准,当然阴阳树脂离子真处理的好时也可,只是这处理是很麻烦的。一般市面上吹的直饮机大多只是PVC中空纤维超滤膜和KDF滤料的,都还没真达到直饮标准的。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