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计算
⑴ 污水处理回流比计算
计算公式:
回流水量或泥量除以进水量
回流比与分离所需理论板内数的关系(见容图[理论板数与回流比的关系])表明:回流比从最小值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所需理论板数起初急剧减少,设备费用亦明显下降,足以补偿能耗费用的增加;但当回流比继续增大时,所需理论板数减少趋势缓慢 (其极限值是全回流所需要的最少理论板数),此时设备费用的减少将不能补偿能耗费用的增加。
(1)污水计算扩展阅读
回流比控制器
回流比控制器设备用芯片控制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时间来控制回流的多少,能减轻操作工劳动强度,直观、易操控,易优选工艺指标,易维护,运行可靠,工艺重复方便,可在任时间段内任意调节回流量,能准确塔内回流量与采出量的比例调节。
适用间歇式及连续式操作的常规精馏以及萃取精馏.恒沸精馏等殊精馏过程。特别适用高凝.高沸精馏。
好的电磁线圈和结构部件、加上好的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使得好的回流比控制器比一般的更加方便耐用、控制精准。
⑵ 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
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公式:
Qs=Kq1V1/1000
式中:Qs——生活回区污水排放量,t/d.
q1——每人答每天生活污水量定额.
V1——生活区人数,人.
K ——污水排放系数,一般为0.0.9,北方取小值,南方取大值.
⑶ 污水处理计算题
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如内下
Qc=VX/[QwXw+(Q-Qw)Xe]
即容
Qw=(V/Qc)*[X/(Xw-Xe)]-[Xe/(Xw-Xe)]*Q
Qw=(5000/4)*[2500/(4000-30)]-[30/(4000-30)*20000]=636m3
⑷ 污水管道实测渗水量如何计算如何换算成每天每公里多少方如实测渗水是5毫米如何计算
Q=W/(T*L)式中Q=实测渗水量{L/(min.m)}、W=补水量(L)、T=实测渗水观测时间(min) 一般不小于30分钟、L=试验管段版的长度(m)。
依据实验权方法、补水量等于下降5MM的漏水量,井径按1M计即漏水量为3.925L/(半小时);则Q=3.925/(30*80)=0.001635L/(min.m)}=2.355(吨/天*公里)。
另外根据规范 如果是塑料管的话,允许渗水量计算公式为Q≤0.0046D 式中Q单位(吨/天*公里)D为管径单位MM。则允许渗水量为1.84(吨/天*公里) 。
(4)污水计算扩展阅读:
1、敷设暗敷设排水管道是不需要计算的。
2、排水管道安置的定额子目中是包括了支架安置的,不该该另行计算。
3、调试安置稳定方法如综合管道敷设时,排水管道的支架或者吊架需要延伸时距离的支吊架都应该进行换算增加。
⑸ 污水各个构筑物的计算方法
建议你买本《给排水设计手册》或者张玉川编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设计计算》。这两本书基本就揽括了常见的给排水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⑹ 污水管径的计算
1、首先要抄知道污水管内污水的体积流量V,这个数值的单位是(立方米/小时);
2、污水属于粘度较高的流体,管内允许流速u = 0.5米/秒(查《化学工程师手册》);
3、污水管径D = [(4*V)/(3.14*u*3600)] 1/2——(式中的1/2是指开平方)
⑺ 生活污水中知道污水的量COD如何计算
生活污水cod,总结下来常规的也就是:物理沉降、化学絮凝、生物降解三大类处理方式。此外也有不少新建污水厂增设末端深度处理设施,有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接触法等,也可适量去除水中cod
⑻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的例题
1、取流速抄,根据流量求出管径。
2、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根据管径找出i,和v。
3、求水力损失: 沿程阻力损失 + 局部阻力损失
沿程阻力损失=Li (L是长度,i是查表所得)
局部阻力损失=∑ξv²/2g (ξ是弯头啊之类的损失的系数)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我也不是很懂。例题的话你可以下载别人做的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来看看,筑龙网里面有
⑼ 污水的回流比怎么计算
计算公式:
回流水量或泥量除以进水量
回流比与分离所需理论板数的关系(见图[理论板数与回流比内的关系])表明:回容流比从最小值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所需理论板数起初急剧减少,设备费用亦明显下降,足以补偿能耗费用的增加;但当回流比继续增大时,所需理论板数减少趋势缓慢 (其极限值是全回流所需要的最少理论板数),此时设备费用的减少将不能补偿能耗费用的增加。
(9)污水计算扩展阅读
在污水处理中,下列几种情况为回流:
1、利用污水厂的出水,或生物处理单元的出水稀释进水的做法;
2、利用沉淀池的污泥来补充生物处理单元内活性污泥浓度(即微生物浓度)的做法。
若选取的回流比太大,不仅使加热蒸汽及冷却水的消耗量增大,操作费增大,还可能影响塔径,使设备投资费用也增大。而且回流比太大使塔在操作时改变的难度加大,调节塔的分离能力的作用也大大减小。因此,无论从经济上考虑,还是操作上考虑,在精馏设计或操作时都应选取适宜的回流比。因而找到最佳回流比在设计过程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