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尾水库
Ⅰ 喀斯特地貌污水处理产尾水怎么排放
排放标准是提高不了的,标准是国家制定发布的,国家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标准是有要求的,必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才能达标排放。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废气排放和污泥处置(控制)的污染物限值。标准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废气排放和污泥处置(控制)的管理。居民小区和工业企业内独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也按本标准执行。问题所说的提高应该是指水质如何处理才能提供效率吧。一般污水处理厂处理有以下5种方法:一、间歇活性污泥法(SBR)间歇活性污泥法也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SBR),它由单个或多个SBR池组成,运行时,废水分批进入池中,依次经历5个独立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进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应及沉淀用时间控制,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依负荷及出水要求而异,一般为4~12h,其中反应占40%,有效池容积为周期内进水量与所需污泥体积之和。比连续流法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耐负荷冲击的能力强;由于底物浓度高,浓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现缺氧、好氧状态,能抑制专性好氧菌的过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又由于泥龄较短,丝状菌不可能成为优势,因此,污泥不易膨胀;与连续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装置结构简单,当水量较小时,只需一个间歇反应器,不需要设专门沉淀池和调节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运行费用低。二、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这种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10~40min),通过吸附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和胶态的有机物,再通过液固分离,废水即获得净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饱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回流的,引入再生池进一步氧化分解,恢复其活性;另一部分剩余污泥不经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处理系统。分别在两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两段进行。它适应负荷冲击的能力强,还可省去初次沉淀池。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节省基建投资,最适于处理含悬浮和胶体物质较多的废水,如制革废水、焦化废水等,工艺灵活。但由于吸附时间较短,处理效率不及传统法的高。三、氧化沟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它的平面像跑道,沟槽中设置两个曝气转刷(盘),也有用表面曝气机、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气装置的。曝气设备工作时,推动沟液迅速流动,实现供氧和搅拌作用。与普通曝气法相比,氧化沟具有基建投资省,维护管理容易,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污泥产量少,还有较好的脱N、P作用,适应负荷冲击能力强等优点。四、连续进水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ICEAS反应器前部设有预反应区(占池容积的10%)。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并实现连续进水,间歇排水。预反应区一般处在厌氧和缺氧状态,有机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该区还具有生物选择作用,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止污泥膨胀。被吸附的有机物在主反应区内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反应连续进水,解决了来水与间歇进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该工艺沉淀效果较差、净化效果变差,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负荷较低,反应时间长,设备容积增大,投资较大。五、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A/O)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与回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厌氧发酵菌的作用下,废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机物(如VFA),并以PHB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其所需的能量来自聚磷链的分解。随后,废水进入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利用废水中的有机基质对随回流混合液带入的NO3-进行反硝化。废水进入好氧池时,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过分解体内的PHB而获得能量,供细菌增殖,同时将周围环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体内,并以聚磷链的形式贮存起来,随后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系统中好氧区的有机物浓度较低,正有利于该区中自养硝化菌的生长。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工艺简单,水力停留时间较短;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为2.5%以上;厌氧-缺氧池只需轻缓搅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为度;沉淀池要避免发生厌氧-缺氧状态,以避免聚磷菌释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质和反硝化产生N2而干扰沉淀;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挟带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Ⅱ 水力 环境的影响
水力发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许多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水的下落所产生的能量。最初,人们以机械的形式利用这种能量。在19世纪末期,人们学会将水能转换为电能。早期的水电站规模非常小,只为电站附近的居民服务。随着输电网的发展及输网能力的不断提高,水力发电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并从这种大规模的发展中获得了益处。
在我国,最著名的大型水电工程要数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两者分别位于长江和黄河的干流部分,在防洪和水力发电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们的存在,如同世界其他同类工程一样,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甚至是整个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以及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 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 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位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
至于泥沙淤积问题,以三门峡水库为例。水库于1960年蓄水,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全部淤在潼关—三门峡河段,潼关河床抬高4. 5m。淤积带延伸到上游的渭河口,形成拦门沙,两岸地下水位也随之抬高,从而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
水库修建后,其库存水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河 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便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对航运的影响,比如过船闸需要时间,从而对上、下行航速会带来影响;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的出现;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等等。这些都是修坝后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有利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
(2) 不利影响: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 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被淹没的植被和腐烂的有机物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沼气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样导致温室效应;悬移质沉积于库底,长期累积不易迁移,若含有有毒物质或难降解的重金属,可形成次生污染源。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诱发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水库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水库蓄水同时会引起库区土地浸没、沼泽化和盐碱化。
最严重的还是对鱼类、生物物种的影响。
这里的鱼类是特指的,生物物种则泛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当前社会上极为关注的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洄游鱼类由于种类不同,其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如鲟鱼,相当一部分是在北纬45℃左右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国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海之间洄游。而且,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有洄游鱼类。 世界各国在建坝时解决鱼类洄游问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等;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我国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解决中华鲟洄游问题就选择了人工繁殖的办法,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坝,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是不同的,要 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对陆生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①永久性及直接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 ②间接的影响,指局部气候,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所造成的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指对水生藻类植物的影响。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
(3) 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 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如:长江葛洲坝,下泄流量为41300~77500m3/s,氧饱和度为112% ~127%,氮饱和度为125%~135%,致使幼鱼死亡率达32.24%。
5.对策与建议
生态与环境是当前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生态,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后人们思想认识的升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使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破坏。水利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千变万化,只要没达到极度恶化的程度,就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为了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需要重点进行以下工作:
(1)对能源的开发,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2) 完善有关法律,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真正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 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
(3)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过去的水力资源规划, 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 %的开发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参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水电资源平均开发率为70%~80%是可行的。”
(4)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我国水库移民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段,国家还出台了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为了解决好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其主要思路是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 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通过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Ⅲ 水库的作用是什么
1、防洪
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例如大堤还可以防止潮沙和河水对对岸的冲刷,保持水土,对低洼城市具有防洪作用,防止:洪水对农业的伤害。
2、用水
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也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航运
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
4、供电
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吉能源,减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如三峡水电站有力的解决了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5、灌溉
如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3)污水尾水库扩展阅读
1、对鱼类的影响
修库筑坝会改变流速、水温、水位等信息,必然会影响到鱼类的产卵和生长。其中一些大坝的建设更是切断了其洄游通道,使得一些鱼类无法产卵而数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种群繁殖。
2、泥沙问题
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
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多建在断裂带和地质灾变区上的水库,水体聚集,导致地壳结构变化,可能成为诱发地震的条件,如现在三峡工程的最大弊端,齐岳山东北断裂,并很可能引发地震。
3、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1)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 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对淹没区和1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也要拆迁重建,以及影响文物古迹的保护。
Ⅳ 一乡镇原无污水处理,生活污水散流至一灌溉用水库。现污水处理项目的排污口设置在此灌溉库区,是否可行
从目前环保考核的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的排污设施是不可行的,也是违反政策规定的。
建议咨询当地的环保主管部门,看他们给出什么样儿的答复。
一般来说生活污水处理要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净化之后才可以排放的。
另外即使是灌溉用水库,时间久了水库周边生态遭到破坏,水质变差,也会引起周围更大范围水体的污染。
Ⅳ 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 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 、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 8 %~ 10 %;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 , 紫外线辐射高出 30 %, 气温降低 4 ~ 5 ℃, 相对湿度提高 10 % ~ 15 %。一般情况下, 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 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 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 、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1 对降雨量的影响
a .降雨量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降雨。
b .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 。
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 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 ;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c .降雨时间分布发生改变 。
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 ,气层稳定 ,大气对流减弱 ,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 ,大气对流作用增强 ,因而降雨量增加。
1.2 对气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 ,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 ,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 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
1.3 对大气的影响
在谈到大坝与生态问题时, 首先谈到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大坝建设对大气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 这个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国际上把对大气的影响看做是建坝对生态影响的首要问题。但是 , 这个问题在中国并不严重, 原因有 2 个 :①中国的电站虽然很大 ,但多属高山峡谷型水库, 与国外的水库相比, 库水面面积并不大;②我国有大面积森林的库区不多。
2 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
2.1 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情势 ,对整个流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其影响有利有弊。水库蓄水后 ,原先的河流变为湖泊 ,水位抬高且水面面积增大,这一方面加大了水面的蒸发量,引起水分循环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岩层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水库会发生渗漏,使地下水水位升高 。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情况下水位的变化大不相同。调蓄能力较大的水库 ,其水位变幅较大;而径流式水库的水位变幅不大, 不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与天然河道相比, 水库的流速变化也很明显。在水库的不同库段, 流速的变化不一样, 一般越靠近库尾 ,流速越接近天然河道, 越近坝前, 流速越小,在某些条件特殊的库湾,流速甚至接近于零。拦河筑坝使水文情势发生突变, 影响原河流的生态过程和功能。水文情势的主要变化包括:流量的稳定化与流速频率的变化 ;季节性高峰流量的丧失 ,流速变缓 ,急流状态消失 ;水位落差变化平缓 ,来水时间 、来水时期改变;水量向上蒸发和向下渗漏改变水分循环等。
2.2 对水温的影响
水温变化指水库的特殊水温结构使入流和出流产生温差的现象。水库工程引起水温变化, 是水库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水库流速从上游到坝址处逐渐减小,水体性质也发生了改变,长期滞留在库内的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产生变化引起水温和流态产生变化 。
3 对泥沙的影响
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上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及沉降模式, 对上下游及工程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 ,上游流速减小,水库来水携带的泥沙将会在库区内淤积, 而水库泥沙淤积会减小库容 , 从而降低水库的运行效益 。泥沙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河流上建坝, 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改变了河流的泥沙运动规律,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之一 , 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应该特别慎重对待。水库蓄水后 , 流速降 低,河水挟沙能力减弱,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或多或少地沉积下来,不仅影响到航道的运用,而且减少了水库的库容, 影响水库的使用年限 。水库的回水沉积作用对河道形态也有影响 。河流被大坝拦截后 , 泥沙在水库底部沉积, 形成一个回水三角洲,这个三角洲朝水坝方向渐渐递升, 泥沙颗粒变细 。
4 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 ,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段时间的储存, 会使复氧过程充分形成, 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 ;另一方面 ,库区水体抬高 ,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河流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均较低, pH 值适中 ,溶解氧丰富。但对河流无论采取哪种开发方式, 对水质都将产生影响 , 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 ,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 ,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 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 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使底层冷水层变成厌氧微生物层,库内不 溶解的固体物质沉降在库底就会产生营养富集现象 。总的来说 ,水库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
①正面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 ,滞留时间长 ,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可使水体的浊度 、色度降低 ;同时由于库内流速慢, 藻类活动频繁 , 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 CaCO3 和 MgCO3 并沉淀下来 ,降低了水体硬度 ,减少了因碱性增加(pH 值上升)而导致水体毒性加大的可能性。
②负面影响 :库内水流流速小, 降低了水 、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 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 ,利于藻类光合作用, 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 , 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被淹没的植被和腐烂的有机物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沼气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样导致温室效应 ;悬移物质沉积于库底,长期累积, 不易迁移, 其中含有的有毒物质或难降解的重金属会形成次生 污染源。另外由于减少了河流基流生态水量 ,可能会加剧河道断面萎缩 ,增加污水排放总量,改变农 业灌排系统 , 提高面源入河比例, 加快面源入河速度 ,恶化下游河流 、湖泊的水环境质量。
5 对土壤和环境地质的影响
5.1 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 将导致沿岸地下水状态发生变化, 通常在水库的近坝部分出现地下水升高 , 而库周地下水位升高, 会浸没土地, 并使土地沼泽化、盐碱化。
a .浸没 。在浸没区 ,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差, 会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 、肥力下降,从而影 响作物生长 。
b .沼泽化 。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 、呼吸困难 ,当潜水层达到耕作层时, 造成土壤湿度过大, 以至大多数包气带被破坏 。
c.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 ,经毛细管 作用升至地表, 在强烈蒸发作用下 ,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 。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 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当然, 盐碱化不是水利工程建设必然带来的 ,也有设计 、运行不当造成的。
5.2 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 、塌岸 、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
a .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主要是因为巨大体积的蓄水增加的水压,以及在这种水压力下岩石裂隙和断裂面产生润滑, 使岩层和地壳内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被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水库蓄水可以在天然地震较少和地震强度较弱的地区,诱发较强烈的地震。
b .库岸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 , 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 ,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
c.水库渗漏。水库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 ,则将造成水库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6 对河道的影响
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护岸工程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保护堤防免受冲刷 、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河道顺直化工程改变了自然水系 ,使生态结构单一化 ,生物群落减少, 河水净污能力削弱, 从而降低了环境质量 , 引起生态退化;
②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 ,往往会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若干种几何规则断面, 改变了河流横断面深潭浅滩交错的自然格局 ;
③构筑堤防会引起河流侧向的非连续化。 因为堤防妨碍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 阻止了 水流的横向扩展, 形成另一种侧向的水流非连续性 ;
④河口整治工程可能造成岸线 、河床高程变化,由此可能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潮水位 ,从而影响排涝总水量 ;
⑤人工裁弯改直工程会造成河床演变,引发河道冲刷,导致河道水位下降。
7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造成的 。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淹没了成片的森林草地, 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通常可分为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产生的影 响。
7.1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总的来说有 2 个方面, 一个是永久性及直接的影响 , 指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造成的直接破坏 ;另一个是间接的影响, 指局部气候变化 、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所造成的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水库兴建、蓄水将会淹没大片陆地,这对陆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地、觅食地产生危险,所以水利工程对陆生生物带来的影响大多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面积的减少 , 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鸟类 、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地的改变或避难所的消失 ,造成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 但水利工程淹没的土地主要是流域或沿岸的一些农田 、平原 、坡地等海拔较低地区, 主要以农作物为主, 动物很少 , 因此, 水库兴建淹没土地对农业影响较大 ,对动物影响不大 。水利工程运行后, 水库水 体的存在使空气相对湿度有所提高, 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概率,降低库周防火等级,对库周陆生植物 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植物的生长有利。另外, 水利工程的兴建将会增加流域沿岸湿地、沼泽的面积, 而对这一带两栖生物以及水禽会带来有利影响, 使它们的种类 、密度相应增加 。
7.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水体, 所以水生生态系统受工程影响较直接、明显 。水库的兴建 抬高了水位 ,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 此外 ,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 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加上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 ,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 。 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
①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水库 大坝截断江河 ,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 周期 ,河流的梯级开发会加重这一影响 。
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 。水库形成后 ,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 ,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 。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 因此 ,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③影响鱼类繁殖。水库的存在和运行 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鱼类的产卵活动, 水库蓄水后水流减缓、水深加大和泥沙沉积则对喜在急流河底产卵的鱼类不利;水库运行时,库水位的变动不利于在草上产卵的鱼类繁殖, 因为水库水位的消落常将 它们的卵暴露在库岸上致其死亡。
8 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带来移民问题 。由于水库建设打破了移民原有的生产体系、生活方式及地缘、血缘和亲属网络 , 使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解体;与此同时 ,移民安置还造成安置地人口增加 ,以及资源、基础设施承载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但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 移民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 从现 有可查阅的资料看, 移民问题不是其突出问题 ;万家寨水利枢纽及引黄工程妥善安置了库区移民, 改善 了其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 ,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塔河下游生态调水工程由于塔河下游人烟稀少 ,因而没有人口迁移问题。总的来看, 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人口迁移现象, 并且由于水库淹没 占用一部分土地 ,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另外, 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会使诸多环境因子发生变化 , 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 、固体废弃物等 , 将影响施工区的环境卫生和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 。
Ⅵ 自来水厂的水从水库来的吗还是从污水处理厂的水来
大多数自来水厂的水是引用河流的水,有的是引用水库的水,抽上去的河水要经过水厂的过滤池好几层石英砂,细石块等过滤杂质,污泥,加入一定量的漂白粉消毒,再用高压水泵输送到用水居民家中……
Ⅶ 当有污水入库时,为什么要求水库要保证有一定的蓄水量
有水就可以稀释缓冲,让环境条件改变不明显。使生物不会暴毙
Ⅷ 请问 水库中的“库尾”是指的什么啊
“库尾”是指水库抄蓄水的末尾段,也称回水区。当大坝下闸蓄水后,江河中流动的水开始聚积,水位升高,水流变缓,泥沙下沉。蓄水至一定高程后,水位不再升高,当上游流动的水位高程(海平面)与坝前蓄水高程相同时,则这一段成为水库的末尾,简称“库尾”。
Ⅸ 生活污水用什么方法处理才能排入水库
用污水处理设备
Ⅹ 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到水体中的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厂现行排放标准按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其中含有污水处理后排放到相应水体的相应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