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五水共治治污水
Ⅰ 五水共治是什么,谈谈五水共治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回水、排涝水、答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
Ⅱ 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小题1:在“五水
小题1:D 小题2:A Ⅲ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对于节约用水,你有哪些好方法
五水共治来是浙江省根据水资源缺乏的源情况提出的治水方案,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这五项。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Ⅳ 对于杭州来说,五水共治是为了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 对于杭州来说,五水共治是为了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逗号改回分号);答对于西湖区来说,五水共治是为了让我们的区域环境更美丽,完善防洪设施(此处删去),居民生活更和谐。西湖区委区政府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改为发起、开展、实施、推进)“无(这里也错了吧)水共治”攻坚战,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家园。 Ⅳ 保供水是什么意思 保供水是“五水共治”中的一项,指通过公共设施、商业组织、社区努力或个人提供水资源。 五水共治是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近期需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核心,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5)杭州五水共治治污水扩展阅读 为建设美丽浙江,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需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 1、坚持率先推进,服务民生保安全。以保障安全为基本原则、以服务民生为基本理念,率先推进建设系统水处理工作。 2、坚持统筹推进,理清思路明目标。确定“推进五水共治、突出治涝治污”的思路和策略,并明确到2017年本届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坚持科学推进,完善配套抓项目。研究制订2014年项目实施计划以及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 2017年)。 实施“固河堤、疏河道、新开河、畅管网、除涝点、强设施”六大防内涝工程;实施“管网配套、能力提升、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五大治污水工程;实施“提工艺、重改造、扩范围、增能力”四大保供水工程。 4、坚持综合推进,创新驱动重长效。按照“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完善六大保障推进机制。 (1)、按照“规划先行、摸清家底、明确重点、近期优先、有序推进”的思路,完善城镇内涝防治、污水、供水、节水各项规划,重点完善城市排(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2)、出台《浙江省关于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订《浙江省供水条例》,重点解决城市防涝、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次供水管理等问题,完善水价、电价等联动机制,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方法。 (3)、落实项目责任和时间节点要求,健全各级建设、规划、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治水工程项目纳入审批程序“绿色通道”,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建设管理效率。 (4)、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以地方财政为主、省级财政为辅,明确各地每年将3%至5%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治涝,除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一部分外,省级财政设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地方加大治水工作力度。 (5)、将治水各工程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纳入省政府对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并对治涝和治污实行一票否决。加强对城市防涝、治污、供水等设施运行管理状况的检查督察。 (6)、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城市治水工作建言献策。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防治内涝、整治污水、节约用水等相关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自助自救能力。 Ⅵ 五水共治是什么谈谈五水共治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五水,是指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 Ⅶ 五水共治,那五水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1、2014年5月27日,浙江省组建成立专了浙江省“五水共属治”技术服务团,并部署全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工作。 2、2014年5月27日组建的“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集成了来自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水利厅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200余名专家。 (7)杭州五水共治治污水扩展阅读: 1、五水共治起源: 根据2013年浙江省水利普查公报,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0立方米,已经逼近了世界公认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而且浙江水资源还存在着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等四大突出问题。 2、五水共治对浙江的意义: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政策,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3、五水共治模范城市: 长兴、嘉兴、丽水、温州。 Ⅷ 五水共治具体指什么 五水共治具体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核心,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要,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 (8)杭州五水共治治污水扩展阅读: 五水共治的意义: “五水共治”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由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单独追求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低效率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治水的五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互为因果,就要采取联系的、发展的思维设计治水目标、治水工程、治水途径、治水方法、治水制度。 治污水直接影响保供水,对于水质性缺水的区域,污水治理好了,水资源供给就有保障了;治污水直接影响抓节水,污水经过治理是可以回用的,回用水比例越高,取用水比例就越低,就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保供水和抓节水是水资源的两种管理方式,前者属于供给侧管理,后者属于需求侧管理,两者有机结合正好实现了供求互动。抓节水对治污水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节约用水,可以保障生态用水,也减少污水排放。 防洪水和排涝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排涝水做得好就保障了防洪水工作,防洪水做得好就减轻了排涝水的压力。 “五水共治”具有范围经济效应。经济学原理指出,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就称为范围经济。同样,当“五水共治”的费用低于五种水分别治理的成本总和时,就具有范围经济效应。 实践证明,统筹谋划“五水共治”,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单打独斗式的治水工作,就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我省“五水共治”正是按照系统思维观,统筹谋划治水的五个方面,在治水工作中充分彰显了生态效益——保障水生态安全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经济效益——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治水目标并以治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效益——保障饮用水和水环境等基本民生需求并解决水安全问题。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