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污水厂
『壹』 重庆市石柱电厂
呵呵,还是我来回答你吧。目前电厂建设只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大面积破专土动工修属建,据我估计少说也得两年才能完工吧。加上现在是经济危机时期,电能并不紧缺,工程进度不会太快的,因为一但完工就得投入生产啊,不可能闲置啊,所以现在进度并不是很快。据说这个电厂招收了人员培训都得一年半载的啊。所以还有段时间吧。电厂的位置在县城临江的一个古镇上,距离县城有80几公里路程,不过以后要是走高速的话1小时能到。厂内设施倒是听说会修建得很齐全的,宿舍这些不用担心,听说还会修得很好呢。毕竟是配套齐全的大厂,听说招人都得上千啊。
『贰』 重庆市三峡水务石柱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重庆市三峡水务石柱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09月1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污水版处理、污权水处理设备、仪表、阀门、管材、管件及配件的制造、安装、销售及维修等。
法定代表人:冉宏
成立时间:2003-09-18
注册资本:4756.307739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0024000000768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庆市石柱县南宾镇城南开发区幺店子蚌壳石
『叁』 石柱有哪些碎石厂
石柱去流水方向有一个碎石厂,在地名叫缺口的地方,十多年了。
『肆』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福生袖套厂怎么样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福生袖套厂是2012-10-18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双庆社区消防队居民点。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福生袖套厂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00240054814739G,企业法人王甫梅,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福生袖套厂的经营范围是:袖套加工、销售。在重庆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1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福生袖套厂更多信息和资讯。
『伍』 关于重庆市石柱县的水资源污染的调查报告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下去,究竟还有多少水是我们能饮用的。
排污:冲破最后防线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上海篇
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
上海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下游,水质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资源上的最大问题是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是一个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黄浦江的污染危机
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市民8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黄浦江环境整治力度,但“隐形”污染依然触目惊心。目前,每天仍有数百万吨废污水排入黄浦江,一年则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致使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终年维持在Ⅲ类至V类之间(国家规定饮用水水源水质必须在Ⅱ类水以上),这已经给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形成较大压力。由于黄浦江取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上游来水不足以稀释排入的污水,影响到黄浦江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水质污染程度。同时,又因黄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极大威胁。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白粉味记忆深刻。这座城市的水源——黄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经让在水资源方面颇富优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惊。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于水。然而,水乡江南,却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象山县著名的针织企业巨鹰集团,为了解决缺水困境,雇用了6辆载重24吨的大槽车,24小时不停地向厂里送水。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舟山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巨大的成本大规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增长付出的惨痛代价
也许是生在水乡,感觉不到水的珍贵,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代价异常沉重。据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统计部门所做的《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测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业废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6.8亿吨。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届时,生态环境将面临异常沉重的压力。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自然界的报复,江南水乡遇上了和塞北边陲同样的境遇,不仅工业用水,连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没有水,而是有水却不能喝。面对严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称,缺水已经击中了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陆』 石柱好些还是忠县好些...
历史沿革
西周属巴国地;秦属巴郡;
汉置临江县,王莽时改称临江,仍属巴郡。
汉献帝时改属永宁郡;
梁大同六年(540年)于县设置临江郡,属楚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于县设置临州,辖二郡三县,临江县隶临州临江郡;
唐贞观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怀忠信为名。
唐天宝初年(742年)改为南宾郡.
唐乾元初年(758年)复为忠州,属山南道,州郡治地临江县;
宋初名忠州南宾郡,属夔州路。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为咸淳府,设府治于皇华州(今顺溪乡皇华村)管五县。
元朝恢复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重庆路。
明洪武初年(1368年)以州治,临江县省入州,属重庆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为直隶州,1913年改忠州为忠县。
1914年归属四川省东川道。
1949年12月7日解放,属万县专区。
现隶属重庆市。
[编辑本段]资源经济
忠县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18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中天然气储量500亿立方米,现年产气7亿立方米;岩盐4亿吨,盐层厚度均在60米以上;氧化钙平均含量在52%以上;石灰石储量44亿立方米。 忠县是国家商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品粮、瘦肉型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重庆市粮食、生猪、晒烟、柑桔、蚕桑、苎麻生产基地县。全县土地资源、林业资源、人力资源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忠县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有"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江上明珠"石宝寨,有"江中仙岛"皇华城,有"人间胜地"白公祠,有绝代珍奇"丁房阙"、"无名阙",有省级森林公园天池山。风景秀美的翠屏山有曾为"忠州别驾"的唐代贤相陆贽之墓,近年发掘的干井镇中坝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活的二十四史"。
2007年,忠县经济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增速快,GDP增速达到17.6%,列渝东北第一,连续6年实现历史上少有的“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3.3%,经济总量突破60亿大关、达到61.58亿元,是2002年的1.9倍,人均GDP迈上了1000美元台阶;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31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是2002年的3.4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达到51.41亿元,2002年只有10.28亿元,相当于在2002年的基础上再造了“三个忠县工业”。二是势头强,后劲足。忠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与当地的资源对接较好,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几年的探索,忠县已经找到了从落后到争先的路子,已经越过了财政负债、产业极度空虚、农民增收困难等几个阶段。产业构架、经济构架基本形成,2008年将迎来更好地发展势头。三是亮点多,变化大。在农业、工业、城镇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忠县将围绕'3531'发现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对外开放、和谐发展天地药业生物制药战略,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库区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库区机械制造业基地、库区重要的交通物流集散基地、国内知名文化旅游度假基地,实现经济总量、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翻番,建设渝东生态经济高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定位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以上,期末达到90亿元,经济总量较"十五"末翻一番,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1.9:40.9:37.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4%;城镇人口达到28.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0%以上;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创建市级卫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0.0%、11.0%,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和谐忠县"、"魅力忠县"。
[编辑本段]“四大百亿产业集群”构想
2007年--2008年,时任中共忠县委书记的杜和平先生提出:利用忠县已经初具规模的工业门类,在未来10到20年内,最终发展充实为具有地区特色以及核心竞争能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忠县正在打造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中国柑橘城”,2至3年后,一个集生产、加工、交橘海新貌易、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中国柑橘城”将呈现在世人眼前。忠县1997年引入了总投资9.85亿元的施格兰·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被列为全国标准化农业示范区。施格兰项目到2009年全面建成后,将在该县23个乡镇发展基地果园15万亩,涉及农户19万人,基地年产柑橘43.5万吨,其中81%用于加工,届时可年产鲜冷橙汁15万吨,年总产值18.7亿元,剩下的19%用于销售,总收入可达5.18亿元,人均收入2000元。据忠县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忠县的柑橘育苗规模已居世界第一,鲜冷橙汁生产线已于去年12月正式建成投产,它结束了亚太地区不生产鲜冷橙汁的历史。
金龙造船万吨级修造浮船坞
机械制造:主要依托金龙造船、金龙电子、云河集团、川江汽车等机电产业企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和装备制造业,并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扩展配套产业、充实相关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
能源化医:主要依托天然气产业及化工、国家西气东输忠(县)武(汉)管线、生物燃料项目、生物农药以及红豆杉提炼等生物制药项目。目前天然气产业及化工稳步有序发展,东方农药生物农药不断扩展市场、天运甘薯制生物燃料和天地生物制药产业已经日趋成熟,显见效益。*
重庆海螺
建筑建材:西部最大水泥生产项目重庆海螺水泥由中国500强企业安徽海螺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36亿元,将建4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并配套建设年产440万吨的水泥粉磨系统、36M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及年吞吐量达1500万吨的专用码头,可实现年产值45亿元。同时忠县还将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碳酸钙填充料产业,以及依托星博化工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碳黑生产基地,并按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实现集约化发展,循环经济初见成效。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十五期间, 人文忠州,三峡水城是忠县城镇建设发展变化最大的五年。城镇建成区由15.3km2拓展到25.2km2,增长了61.4%;城镇人口由14.7万人增加到23.6万人,增长了60.5%;城镇化率由15%提高到24.5%,增长了9.5个百分点。“一城两岸、带状组团、山水园林、桥岛特色”的县城和其他小城镇群建设已初具规模,且该县新农村建设迈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建设遵循规划的方针,相继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和石宝、汝溪两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水坪控详规划、甘井沟风景名胜区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等46个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北门步行街等22个小区规划。科学确定了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以长江和陆路交通干线为轴线展开的城镇体系网络结构,勾画了到2020年把该县建设成为城镇人口达47万、建成区面积达40km2的城镇格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该县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58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41个,新建长江大桥等城市桥梁5座,新建城市道路近50km,新增集镇道路70km;人均绿化面积达1.47 m2;新建华怡广场、红星广场等4个城市广场;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和2座垃圾处理厂。
城镇房屋建设创历史之最。新建改建各类房屋297万m2, 总投资达15亿元;竣工房屋面积252万m2,是“九五”期的2倍;拆除危旧房屋40万m2,新增建筑面积131万m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5 m2增加到25 m2。中博新城、澜凯山水华府、比富丽山庄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城镇居住环境从“居者有其屋”的简单满足,发展到“居者优其屋”的选择性要求。
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在“十五”期间,该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2.7km2扩展到16.3 km2 ,旧城改造近1.2km2;新建水厂9个,新建车站10个,新增农贸(集贸)市场36个,休闲绿化广场3个 ,集镇道路、绿化、管网等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建成农民新村92个,其中双桂镇仁和、东溪镇双星、新立镇双柏等农民新村已形成集贸市场。
[编辑本段]科学教育
中学教育:重庆市忠县中学(原名四川省忠县第二中学)、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甘(gan 念四声)井中学、西山中学、汝溪中学、黄金中学、新立中学、官坝中学、石宝中学、三汇中学、马灌职业高级中学、乌杨中学
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市忠县中学、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
初中教育最强中学:甘(gan 念四声)井中学、重庆市忠县中学、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
[编辑本段]历史人物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文天祥这首《正气歌》道尽了历代忠义之士的正气,实乃千古绝唱。其中的严将军,指的是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严颜。实际上,忠州正是得名于严颜将军和另一位将军巴曼子。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巴严二将军的“意怀忠信“而赐名“忠州”。这是中国大地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州县。
国宝汉阙德宗时,一代名相陆贽因忠直敢言而获罪,由堂堂宰相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 死葬忠州。后人为陆贽建祠曰“怀忠堂”,四时祭祀,香火不绝。元代苟斌在《重修怀忠 堂记》中说:“然公以忠而居忠,丧于忠而葬于忠,时人焉得不因忠而怀其忠乎?”这段如 同绕口令般的文字回环往复地咏叹一个“忠”字,特别耐人寻味。清代姚夔在拜谒陆贽墓后 赋诗曰:“仁义百篇唐孟子,排奸劲节凛秋霜。人生一死终难免,落在忠州骨也香!”姚夔 的意思是说:像陆贽这样的忠臣能死在忠州是死得其所的,其理由很简单,因为忠州是以忠 著称的。
南宋末年,一个皇帝和忠州的“忠”又发生了联系。宝佑三年(公元1254年),宋理宗封从子赵禥于忠州,为忠王。当时的忠州人没想到,十年后,理宗崩,昔日潜邸忠州的忠王赵禥成了大宋的皇帝,是为度宗。以“忠”而王之,寄托了理宗对江山社稷的一片深情。
明代的秦良玉,更是将忠州的“忠”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巾帼女子率兄弟子侄 万里勤王,沙场百战,战功赫赫,令无数须眉男子为之黯然失色,三朝皇帝皆对其大加褒扬 ,熹宗皇帝赞其镇守山海关与平奢崇明有功,御赐金匾,匾上大书“忠义可嘉”四字,并封 一品夫人;崇祯皇帝赞其保驾有功,召见于平台,赐以彩帛羊酒,并御书诗四章赐之,诗中 对其备极赞誉。纵观三千年历史,能获此殊荣的中华女性仅秦良玉一人而已;隆武皇帝欲挽 狂澜于既倒,倚秦良玉之力重振大明江山,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候”。三朝皇帝对秦 良玉的嘉奖,都集中在一个“忠”字上。令人称奇的是,秦良玉的“忠贞候”竟与老祖宗巴 蔓子的“忠贞祠”不谋而合,可谓上下两千年交相辉映。至此,忠县人之“忠”已臻大成。
巴曼子 巴国断头将军
严颜 三国蜀汉大将
甘宁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文立 晋散骑常侍 卫尉 为九卿之一
高倬 明刑部尚书
秦良玉 明柱国光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提督、总兵、太子太保、忠贞侯(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正史的女性将军。)
方文培、马识途、范硕默、罗广斌、罗广文、吴毅、范新畴、余永藻、秦伯卿、陈云庵、饶绘峰、吴逸僧、马秀英、陶红
[编辑本段]文化旅游
打造“半城文化”
去年11月中旬,浙江义乌人、博士研究生朱晞颜就任忠县县委书记。朱晞颜提到“库区大部分移民区县的老城或被淹没或已搬迁,以后要看三峡移民前的文化,只有忠县的老城风貌留存最多,面积最大。”朱晞颜走进忠州大多数市民都不以为然的老城,提出一种全新的理念,“我们要重点打造‘半城文化’,保护好旧城的原貌,吸引外面的人到忠县旅游,以带动全县父老乡亲致富。”一座老城也是旅游资源?那墙体斑驳的古老民居也能吸引游客?忠县人在疑惑中思索,在思索中迟疑。“忠县除了石宝寨、天池森林公园、白公祠、皇华城,还有什么?”一直以来,忠县人都在做着旅游产业梦,却又苦于资源“先天不足”而寻路无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体现差异性,我们最不看重的古城,恰恰是我们独有的资源。”朱晞颜提出,“以创意的思维,依托现有的半城,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内陆开放型生态经济高地,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符合党的大政方针,符合忠县发展实际。”
一个地方的发展,思路非常关键。三峡库区闻名世界,差异性就是价值所在。忠州“半城”拥有反映三峡库区原始古城风貌的惟一尚存的街道和建筑,必将吸引外界关注的目光。围绕石宝寨、中国柑橘城、白公祠、井河、天池森林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民俗风情,大气魄、大手笔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忠县就有大文章可做。
忠县人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相关知识,开始谋划以现存的老半城为载体,融合以巴蔓子为代表的巴文化、以严颜为代表的忠文化、以井沟遗址为代表的盐文化、以天池山法国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三峡库区移民精神为主的移民文化等,以“忠”、“义”二字诠释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让游客来忠县便可实现探索、消费和体验三峡库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距忠县城45千米。此处临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名由此而来。
石宝寨塔楼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异。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寨顶石刹)组成,共12层,高56米,全系木质结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原建9层,隐含“九重天”之意。顶上3层为1956年修补建筑时所建,石宝寨也是中国目前仅存的几座木结构建筑之一,被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
投资八千余万元人民币的石宝寨保护工程——石宝寨围堰。工程完工后,石宝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盆景”和江中“小蓬莱”。
[编辑本段]忠州赋
穷九洲之漫漫,越四海之茫茫,凝天地之灵性,辉日月之光芒者,惟耿耿忠心是也。夫忠心者,视诚信若生命,以气节作纲常,扬民族之大义,重精神之信仰,乃亿姓所遵从,实万国之崇尚。而遍观天下,以忠为名者,则仅忠州而已矣。何哉,盖忠州自古以来独以忠名震天下也,乃为之赋曰:
周秦故地,巴蜀旧疆,西接平都,东望瞿塘,面巍巍翠岭,临滚滚长江,天生物华,代有忠良。周末之乱,蔓子驻防,刎首留城,慨当以慷,化为忠州之神,尊同巴国之王,实精忠之肇始,何浩气之昂扬。复有东汉壮烈将军严颜,此头可断,此身不降,心比皓月,气吞大荒。至若明代女将军秦良玉,万里勤王,天子赐诗平台,孤旅苦战,一门喋血沙场,乃华夏之仅见,实巾帼之绝响。更有甘宁保驾,吴之猛将,文立辅政,晋之智囊,高倬殉国,明之栋梁,光照汗青,功震庙堂。嗟乎,一州之内,有赫赫忠勇之士一人已足以眩目,况忠勇之士灿若群星乎,忠州又焉得不以忠名震天下。凛凛哉,忠州之忠勇也。
是彼忠勇,能感天而动地,焕发文彩,亦源远而流长。有唐一代,文星频降,别驾陆贽,国之贤相,贬忠十载,骨埋翠岗。白公居易,诗坛宗匠,来守是邑,吟兴飞扬。弘宪士安先后停舫,以彼国手,治此僻壤。爱此四贤,高雅学养,教化忠民,万古流芳。他如杜甫流寓,悲吟低唱,陆游系舟,临风感伤,苏轼题塔,独立苍茫,遗踪犹在,余韵悠扬。清代诗人李芋仙以诗蜚声日下,称雄海上。建国以还,罗广斌椽笔写红岩,马识途壮歌动清江。方文培翱翔学界,纵横欧美,周康渝叱吒影坛,统领潇湘。煌煌哉,忠州之文彩也。
复观忠州之风光,亦秀丽多姿,万千气象,与忠勇之气相得益彰。君不见一城高楼大厦,两岸重岩叠嶂。绕山通衢,遥连东西之市,跨江大桥,飞架南北之梁。白祠焕发文彩,汉阙阅尽沧桑。石宝寨乃仙山琼阁,天下惟一,皇华岛是世外桃源,峡内无双。山深林密,听天池之凤鸣,云蒸霞蔚,看巴营之龙翔。景比岷峨,郁郁葱葱,气接夔巫,莽莽苍苍,又岂可以笔墨尽之,洋洋哉,忠州之风光也。
喜看今日之之忠州,百万儿女,开来继往,秉忠勇之本色,乘改革之巨浪,经济腾飞,贸易早通九洲,风云激荡,信息已越大洋,农业屡屡创优,名闻三峡,教育年年夺冠,雄视八方。焕发青春,古城再创大业,告别贫困,众乡同奔小康。威望迪项目名冠全国,天然气隧道穿过大江。借三峡工程之机遇,谱百世兴旺之乐章。移民乔迁新居,一派喜庆,库区改变旧貌,满目辉煌。建新城于平野,观妙舞于广场。烟波之中,桥岛相连,云霞之下,花木芬芳,又是何等壮美也。
赞曰:
忠勇传世,翰墨飘香。文可兴国,武能安邦。
桥岛历历,山水苍苍。爱此乐土,百代其昌。
忠县形象歌曲:半城山水满城橘
词曲:王立森
万川毕汇,峻峰竞簇截江柔;
千年繁华,巴蜀锦绣如画游;
石琴响雪,为刎首留城歌一首;
翠屏春晓,看折冲莫回头。
秀若明珠,落缀长江天际流;
挥泪别故,旧颜新生喜无忧。
巾帼良玉,洒忠良情意永存留;
散骑常侍,酒酣梦回醉不愁。
(副歌)
高峡出平湖,石宝无名聚丁房;
清风越长空,白公笑迎皇华浪;
最难忘,闻橘香;
论沧桑,青云上;
半城山水满城橘,
忠州扬。
歌曲说明:
歌曲整体恢宏大气,配乐中利用民乐元素,曲风古典、庄重,并且不失流行韵味,歌曲开头的琵琶声动人心弦,其后的吟唱部分铿锵委婉,渐入佳境,高潮部分激昂奋进。整首歌曲一气呵成。
歌词体用优美的古体词排比句体现出忠县的整体特色,历史感极强,将半城山水、忠文化、移民文化及万亩橘海等极具忠县特色人文精神完美的融合在歌词之中,感情真挚、细腻,但是又表现出一种恰如其分的力量感与自豪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此外,歌词意境悠远,琅琅上口,凝练、便于记忆,作为忠县整体形象歌曲,既便于传唱,体现出忠县悠远的文化传承,歌词匠心独具,囊括了忠县的自然景观、历史传说。
石柱:民族人口
石柱县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1985年,全县428645人中:土家族227017人,占52.96%,汉族200845人,占46.86%,其次有苗族759人、蒙古族7人、回族7人、满族4人、布依族2人、朝鲜族2人、白族2人,计783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共计227800人,占总人口的53.14% 。 1986~2000年,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民族政策,恢复少数民族成份,汉族改为土家族和婚嫁、繁衍及工作调动,少数民族及人口不断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少数民族由1985年的7个增至28个,全县共有民族29个(包括汉族),总人口484876人(男248402人、女236474人),其中土家族348790人(男18175人、女167033人),占总人口的71.93%,汉族134657人,占27.77%;其次有苗族961人、维吾尔族96人、蒙古族67人、独龙族44人、侗族33人、哈尼族31人、瑶族29人、朝鲜族26人、满族25人、回族23人、布依族16人、藏族12人、壮族12人、彝族8人、黎族8人、傣族7人、鄂温克族6人、畲族4人、佤族3人、珞巴族3人、白族2人、水族2人、土族2人、塔吉克族2人、门巴族、基诺族和撒拉族各1人、未识别民族4人,共计1429人,占总人口的0.3%,全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23%。 全县总人口52.41万人,总户数15.49万户,其中非农业人口8.13万人,男性27.12万人;出生人口5982人,死亡人口3009人,人口出生率11.32‰,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长率5.63‰,常住人口43.34万人。
社会事业
各项教育融通发展。目前,全县在校学生8.7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0.83万人,初中2.39万人,职业中学0.28万人,小学5.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普通高中毕业生1703人,初中毕业生6168人,职业中学毕业生1378人,小学毕业生8366人。普通高中招生3262人,普通初中招生8529人,职业中学招生370人,小学招生7805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4554人,其中普通高中467人,普通初中1082人,职业中学167人,小学2838人。专任教师中,取得中级 (含中级) 以上职称1710人。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5.0万册),电视人口覆盖率80.2%,有调频发射机3部,微波站2座,新建7个数字电视无线发电站,完成300个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主的民族文化得到新的传承和发扬,以“玉带河之夜”、“激情广场大家唱”和“动感舞台”为主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石柱土家啰儿调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卫生机构38个,病床802张,卫生技术人员105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69人,注册护士211人,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01人。卫生系统总收入7809万元,增长18.0%。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31.87万人,参合率71.97%。参合农民补偿82.22万人,补偿医药费用924.68万元。 社会保障逐步增强。全社会从业人员24.9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59万人,减0.7万人;第二产业6.52万人,增加0.75万人;第三产业4.82万人,增加0.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7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12%,比去年同期下降0.81个百分点。单位从业人员2.21万人。在岗职工2.2万人(其中女性759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89人(其中女性3307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12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09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57元。有社会福利机构18个,床位400张,在院者322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8万人(其中企业0.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61万人。商业保险保费收入7006万元,增长2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14万元,增长9.4%,寿险保费收入5792万元,增长31.0%。保险赔(给)付支出总额1690万元,其中财险赔付支出602万元,寿险赔(给)付支出1088万元。
石柱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忠县当然好些。两地目前相距30分钟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