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生活污水的研究综述
❶ 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报告
楼主,给你文章,6338字,记得加分哦
水污染调查研究报告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水污染来源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1997年与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山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总量的40%,而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并不特别高,但由于大量使用低质化肥以及氮肥与磷肥、钾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价低质的氨肥的使用。这种地方生产的氨肥极易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导致物种的损失(鸟类),并造成一些受保护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废物也是水体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肉类制品(包括鸡、猪、牛、羊等)在过去的15年中产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动物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体。在杭州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其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88%来自农业,化肥和粪便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是对该水域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最大威胁。
水污染类型
水体污染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有机耗氧性污染
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这类物质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分解为简单无机物质。在此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引起水体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2. 化学毒物污染
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排入水体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已达数百种之多,大体可分为四类:(1)非金属无机毒物(CN、F、S等),(2)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Hg、Cd、Cr、Pb、Mn等),(3)易分解有机毒物(挥发酚、醛、苯等),(4)难分解有机毒物(DDT、六六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
3. 石油污染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类对水体特别是海洋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由人类活动排入海洋的石油每年达几百万吨以至几千万吨。1991年的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污染是至今最大的石油污染。进入海洋的石油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影响氧气扩散进入水中,因而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危害极大,油膜和油块粘附在幼鱼和鱼卵上;使鱼卵不能成活或使幼鱼死亡。石油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石油污染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了作为疗养、旅游地的使用价值。
4. 放射性污染
水体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选矿、冶炼、核电站及核试验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从长远来看,放射性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潜在性威胁之一。
5. 富营养化污染
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由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干地,但速率很慢。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在海洋水面上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赤潮”。在陆地水体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水华”。在地下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该地下水为‘肥水”。一般认为,总磷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在20mg/m3 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不同的研究者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划分指标给出不同的值。
6. 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大多来自于未经消毒处理的养殖场、肉类加工厂、生物制品厂和医院排放的污水。
水污染与水质评价指标
水受到污染时,首先要知道受污染的程度,水的分析测定概括起来有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三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指示定性定量地反映,这些指标称为水质评价指标。一般地水质评价指标如下:
(1)pH值
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
(2)浊度和透明度
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所谓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
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
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
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在我国一般多采用CODMn评价地面水环境和自来水质评价。
(6)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
BOD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的当量,然而,COD及BOD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只有相当于有机物氧化率的60%~70%,况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测结果又不一致,但目前这两种指标仍被采用,在时间上BOD的测定在20℃条件需要5天(BOD5)而COD测定只需2小时就可以了。现在对于BOD、COD的测定又被所谓的TOC、TOD测定器所代替,近来已作为公认的方法普遍采用。
TOC、TOD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测定出来,而巳还能连续测定。TOC(Total Or-ganic Carbon)为有机碳总量。在测定水中的碳化物时,以钴(Co)作触媒,在950℃的条件下燃烧。燃烧时产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其间把无机的碳酸盐在150℃的低温条件下燃烧,测出其CO2的数量。从总碳中减去此CO2量后,就为有机碳的测定值。
也可用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表示,即以白金为触媒,在900℃的条件下燃烧。此时产生的总氧量,因为包括了一部分亚硝酸氧化时所用去的氧,所得结果不够准确。
用TOC、TOD法所测定的理论值准确度高,是目前对水质各指标测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测定值的比较如图6-14所示。从图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论值是相当低的,仅为60%~70%。而TOC、TOD的理论值却能达到90%。ThOC表示理论TOC。
(7)依赖生物指标的方法
仅仅采用如前所述的BOD、COD这两个指标作为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量是不够的。例如在两种水内,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种情况下比较哪一个已经污染?哪一个没有污染?是难以分清的。可是,如果知道了栖住在那里的生物种类,就可判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了。
日本津田松苗氏搜集整理的多腐性水域特征的具体内容如表6-5所示。该表把水质分为强腐水性、α-中腐水性、β-中腐水性和贫腐水性四种。按水质污染、恶化程度的顺序,以等级表示。
贫腐性的清洁水,在昔日到处都是。而遗憾的是现在不多了。那时从山谷中流出的水,既清洁又洁净,不加任何处理也是很可口的饮用水。在这种水中,既没有鲤鱼也没有鲫鱼,连细菌和植物性生物也很少。至于原生动物,则更为稀少。
与此相反,在第一污染区——强腐水性水域,不仅BOD多,而且底层的污泥是黑色;不单是细菌的数量多,而且嫌气性的生物也多;一切腐败性的毒物,特别是硫化氢(H2S)和氨(NH3)之类的物质全有。在这种环境中,只有抵抗力很强的生物方能适应。在该水域打捞的鱼,对人们来说已经成为无用之物了。
水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 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猛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与1996年相比,1997年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减轻。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滇他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湖泊水库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和耗氧有机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高猛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挥发酚。部分湖库存在汞污染。个别水库出现砷污染。
水污染治理
1. 水体自净
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机制有三种。
(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由于水体的稀释、混合、扩散、沉积、冲刷、再悬浮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由于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3)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水体自净的三种机制往往是同时发生,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哪一方面起主导作用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和水体的水文学和生物学特征。水体污染恶化过程和水体自净过程是同时产生和存在的。但在某一水体的部分区域或一定的时间内,这两种过程总有一种过程是相对主要的过程。它决定着水体污染的总特征。这两种过程的主次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距污水排放口近的水域,往往总是表现为污染恶化过程,形成严重污染区。在下游水域,则以污染净化过程为主,形成轻度污染区,再向下游最后恢复到原来水体质量状态。所以,当污染物排入清洁水体之后,水体一般呈现出三个不同水质区:即水质恶化区,水质恢复区和水质清洁区。
2. 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
水资源费的收缴不能仅限于地下水,对一切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均应该是水资源费的收缴范围,使全社会树立起珍惜宝贵的水资源观念。过低的水费价格给人以水资源廉价的错误感觉,廉价用水淡化了人们的节水意识,间接地鼓励了浪费。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水资源的重点是节约用水,只有利用高价格的杠杆作用完全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水费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水处理成本、输送费、税费、污水处理费、超量水费等。
2、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
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这种欠量收费办法难以体现国家用经济手段处罚水资源破坏和污染行为,难以实现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就能彻底规范污染者的行为,企业就会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努力做好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3、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罐为喷罐或滴罐,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
4、加强对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破坏的处罚力度
伴随煤炭、石油等地下矿藏资源开采的同时,也抽排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就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山区而言,平均每开采1吨原煤,抽排近6m3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初始流出时并未受到污染,但在流经井筒采掘作业现场时,被人为污染,这些矿井地下水只有少量被利用,绝大部分是白白地排放掉了,造成近4000万m3地下水损失。有此可见,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避免造成区域性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5、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就拿全国煤炭产量12亿吨计算,大约抽排50亿m3的受污染的矿井地下水,如若全部净化成饮用水,可产生50亿元的毛利润,完全可称补全煤炭行业的亏损指标。另外,利用矿井水做选煤用水、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地下回灌等。
6、废水不废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我们的想法:
以前对水污染的认识不是很深,甚至有些片面,虽然口口声声挥着保护水资源的大旗,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却常常是大相径庭。在做研究性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受着鞭笞,为自己平时某些不理智行为感到懊悔。其实保护水资源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等。我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我们的口号: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个天堂,一滴水里也有无尽的幻想。。。
❷ 生活污水处理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就是用资料,只不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
主要是,关于你的论文主专题,国内外属学者提出多点看法和主张。某某学者在某某文章中,就你的论文主题,提出看法认为如何如何
都是这样的语句,写出来就ok了。需要大概七八篇文章的论述,最好是高级的人物写的文章,发表在高级期刊上的。
知网搜索文章,搜出来的文章,看看摘要就能写进综述里了,不用下载,中国知网,自己搜索
给你一份供参考,详见页眉
❸ 生活污水处理的文献综述
典型的生活污水处理完整工艺如下:
污水——前处理 —— 生化法—— 二沉池——消毒—— 出水
|
|
-——污泥处理系统-——-
前处理也称为预处理技术,常用的有格栅或格网、调节池、沉砂池、初沉池等。
由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核心是生化部分,因此我们称污水处理工艺是特指这部分,如接触氧化法、SBR法、A/O法等。用生化法(包括厌氧和好氧)处理生活污水在目前是最经济、最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根据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及现场的条件而选择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投资及运行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面就目前常用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作一简介。
1、无能耗地埋式小型生活污水装置
即改进型化粪池,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厌氧水解池 —— 厌氧过滤池—— 氧化沟——出水
厌氧水解池即为国标化粪池,厌氧过滤池即为厌氧接触氧化池,内置填料,氧化沟即利用排水沟及强制通风,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污水中的过程为自然进行。这一污水处理工艺适宜单个住宅楼的生活污水处理,且可与国标化粪池组合使用,其最大的优点是运行费用为零。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该工艺适宜于污水量小于20m3/d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使用。
2、 A/O法
即厌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前处理——厌氧水解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过滤池——出水
|_______ 污泥回流___|
设计要点:
A:厌氧水解池采用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形式,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2~4小时。
厌氧池下部为污泥床区,污泥床厚度通常控制在1~1.2M之间,进水系统可采用脉冲进水中阻力布水系统,底部设布水沟,保留污泥不沉积底部,呈悬浮状态。
污泥床平均浓度为30~35g/l,则污泥负荷为0.35~0.30kgCODcr/kg(ss).d。
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之间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池内设有填料,微生物一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于填料表面,一部分则以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的特点。曝气系统可采用鼓风或射流曝氧增氧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投资及运行成本)。为培养微生物的不同的优势菌种,将接触氧化池分为两格是行之有效的。第一格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2.5小时,有机负荷为1.15kgBOD5/m3.d。第二格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1.5小时,有机负荷0.768kgBOD5/m3.d。
A/O法的主要特点是:适应能力强;耐冲击负荷;高容积负荷;不存在污泥膨胀;排泥量非常少;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由A/O法衍生的A2/O、A3/O污水处理工艺,原理上是相似的。
❹ 城市生活污水的组成及危害,处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污染及其后果
如前所讲,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br>
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br>
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br>
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br>
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因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颗粒物和SO2<br>
浓度的增高,危及人和其他生物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腐蚀材料,给人类社<br>
会造成损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质量恶化,危及水生生物<br>
的生存,使水体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和使用价值。<br>
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br>
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br>
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br>
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br>
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br>
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br>
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br>
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br>
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br>
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br>
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br>
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br>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br>
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br>
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br>
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br>
② 环境污染的原因<br>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br>
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br>
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br>
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br>
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br>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br>
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br>
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br>
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br>
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br>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br>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br>
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br>
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br>
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br>
染、辐射污染等。<br>
<br>
③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br>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并通过这种迁移和转化与其他<br>
环境要素和物质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迁移是指污染物<br>
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br>
浓度的变化。污染物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迁移、化学迁和生物<br>
迁移。化学迁移一般都包含着物理迁移,而生物迁移又都包含着化学迁移和<br>
物理迁移。物理迁移就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机械运动,如随水流、气流的运<br>
动和扩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学迁移是指污染物经过化学过程发生<br>
的迁移,包括溶解、离解、氧化还原、水解、络合、螯合、化学沉淀、生物<br>
降解等等。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有机体的吸收、新陈代谢、生育、死亡<br>
等生理过程实现的迁移。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机氯等稳定的<br>
有机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排出生物体外,这些物质就会在生物<br>
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达到物<br>
理环境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百万倍,这种现象叫做富集。<br>
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br>
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外的不同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它的迁<br>
移。污染物的转化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包<br>
括污染物的相变、渗透、吸附、放射性衰变等。化学转化则以光化学反应、<br>
氧化还原反应及水解反应和络合反应最为常见。生物化学转化就是代谢反
应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
响,其迁移的速率、范围和转化的快慢、产物以及迁移转化的主导形式等都会变化
❺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如何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求范文
关于这个设计你现在写好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