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除垢尊者佛语
㈠ 僧佛关于禁色欲的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宾头卢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婆蹉国王,名优陀延那,诣尊者宾头卢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婆蹉王优陀延那白尊者宾头卢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已不?”
尊者宾头卢答言:“大王,大王且问,知者当答。”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心亦随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
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阴、脓、血、脑、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若观不净,随净想现。颇更有因缘,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汝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时,婆蹉王优陀延那闻尊者宾头卢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这一篇怎么样禁邪淫的经典收藏在杂阿含经中,我以前很喜欢,是尊者宾头卢说的,分几个部分。
其一,对于邪淫的对象,女的当做母亲,姐妹想,男的当做父亲,哥哥想这样断除淫欲的渴望。
其二,如果一不能做到,那么就修不净观,观察不论再美丽的人,在美丽的外表下,都是一张皮,骨骼,肠子,浓痰,血....这个观法要越细致,越持久,越长期才好。
其三,这个是属于守意如城的方法,就好像过去敌人围城一样的道理,把自己的视觉乃至意识控制在对于物质,感受的了知上,而不去分别。了知是说我知道是个女人,分别是说这个女人的高矮胖瘦,粉黛,肤色...
其四,如果第三做不到的话,就把心思放在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上,比如工作或者其他,集中起来。
㈡ 求一段佛经的原文和出处
呵呵,楼主。
佛陀度堂弟难陀出家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出自《佛本行集经》中的: 难陀出家因缘品
.......
尔时世尊虽以善言教示难陀。而彼难陀犹恋王位自在之乐。忆孙陀利五欲之事。于佛法中犹不欣乐。欲舍梵行。欲舍具戒。还从家事
尔时世尊知彼长老难陀心已。作如是念。然此难陀烦恼炽盛。岂能小教破彼烦恼。我于今者须作方便。喻如世间以火灭火以毒治毒。作是念已。执彼长老难陀之手。从尼俱陀树林而出。以神通力隐没其身。忽然在于香醉山上。出现而住
尔时彼山以风吹故。两树相揩遂即出火。烧然彼山。出大烟炎。时彼山内。多有猕猴。其数五百。被火烧毛。皆悉存地。摩灭身火
尔时世尊见有一个雌瞎猕猴在彼群内。亦复以手扑灭身火
尔时佛告长老难陀。汝今见此雌瞎猕猴在彼群内。亦复以手灭其身火如此已不。尔时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我今已见
尔时世尊寻复告彼长老难陀。作如是言。汝意云何。汝孙陀利。可喜端严。与此猕猴。是谁为胜
尔时难陀遂向世尊。颦眉蹙面。默然不言。尔时世尊执持长老难陀手臂。从香醉山没身往至三十三天。现于波利质多罗树。时彼树下有一大石。名曰婆奴[口*金](逆林反)摩罗(隋言黄褐)。住于彼处
尔时帝释天王往入彼园。游戏其园。名曰伊迦分陀利。将领五百宫人婇女。左右围遶。作倡伎乐。于时世尊见帝释王。在彼伊迦分陀利园将领五百婇女。音声欢娱受乐。时佛即告长老难陀。作如是言。汝今见此五百婇女作倡伎乐游戏已不。难陀白言。如是世尊。我今已见
尔时世尊寻复告彼长老难陀。作如是言。汝意云何。为当释女孙陀利好。为当五百婇女端正
长老难陀白言。世尊。如以彼时雌瞎猕猴。与孙陀利共相比挍。百倍不如。乃至千倍。至百千倍。世间算数亦不可及。我今如是孙陀利女。欲令比此婇女五百。亦复不如百倍千倍。至百千倍世间算数所不能及。今者云何。可为比喻
尔时佛告长老难陀。汝今意欲共此婇女相娱乐不
尔时难陀欢喜踊跃。白言。世尊。如我意者。实欲与彼五百婇女共相娱乐。尔时佛告长老难陀。汝今不可以此凡身共彼娱乐。若欲然者。必须以汝欢喜之心。于我法中行于梵行。我当报汝。今者若能随顺此法。行清净行。命终舍身。于未来世。必得受报生于此处。共此五百诸婇女辈共相娱乐。尔时难陀闻此事已。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而白佛言。世尊。我从今日于佛法中。欢喜行于清净梵行。世尊。今者已许报我。我今实欲当未来世生于此处。共此五百诸婇女等。共相娱乐。尔时世尊复执长老难陀臂已。从彼三十三天没身。还其本处
㈢ 有什么佛经能让我心静下来
珍惜眼前人。珍爱家庭。
金刚经可以静心。还是要从心里看破才能放下。
般若文内海http://boruo.goodweb.cn/ 佛教经容典
http://ke..com/view/39785.htm 四念处---观身不净、
可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把他换成菩萨。转移注意力,同时求菩萨的帮助。
㈣ 洗清自己得罪孽该听什么样的佛经
真心忏悔念佛:南无阿弥陀佛(nā mó ā mí tuó fó)至诚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如何忏悔——济群法师开示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诚心仟悔自己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永远安守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不过,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坏,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别人的事,随便说两句道歉的话,嘴巴在向别人道 歉,心里并不自责、改过、痛恨自己,这种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过也许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时,用一颗十分虔诚的心,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那样去做,心里感到难受,忏悔时甚至痛哭流涕。这样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过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应该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上,忏悔时我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高度集中起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现,这才是清净的三业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自新的会议。在会上,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你犯罪的大小、多少,来看你犯的是哪一种罪,你必须在多少人的面前忏悔,如有的罪要对十个人忏悔,有的罪要对二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团每隔半个月,僧人要做一次这样的忏悔,这种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种叫取相忏。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能清净、安乐、轻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种负担。罪业的包袱没有放下,心情就会沉重。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师制定流传下来的忏法,拿去替别人忏悔,利用这种方法赚钱,若是古代祖师看见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实,忏悔本身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我也念三昧水忏,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每次念的时候,还是有感应的,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忏悔之后,感觉特别地好,轻松很多。
第三种叫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继续造罪,但是果报是空还是不空呢?肚子饿了,还要吃饭;肚子痛了,难受的是你,不是别人。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还是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谓“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永远持戒,守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对一般归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条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戒十善对在家佛子来讲非常重要。修学佛法首先就从持戒下手,通过持戒,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一些事情不应该做。通过持戒分清善恶,去恶从善,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尽未来地忏悔。众生的业、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忏悔也不会穷尽。忏悔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永远没有间断。用身口意清净的三业,不知疲倦,至诚恳切地修忏悔。
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
摘自《学佛者的信念》
QQ:305670027有疑问尽力帮助!
㈤ 佛经的十大经典佛经
十大经典佛经
1.《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5.《阿弥陀经》、6.《无量寿经》、7.《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 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8.《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9.《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0.《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5)净除垢尊者佛语扩展阅读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网络-佛经
㈥ 请教一部佛经
楼主若是想来要外道与佛源陀辩经
或是佛陀与弟子对答的经典
可能比较难找
但是有很经典
都是弟子发问
佛陀因此开始传法
这样的经典倒是许多
金刚经.药师经都是
若是楼主想要找问答的佛书
净空法师出过一本<答疑解惑>
这是本深入浅出的书
对佛弟子相当有助益
应该在大陆也有出版
楼主可以找找看
㈦ 两个关于佛法的愚昧问题。一定要指教啊!
世尊当年在世,城东老母与释迦牟尼佛没有缘,释迦牟尼佛度不了她。佛做一内个试验容给弟子们看,城东老母从这边来了,佛迎面走过去,她马上转弯,从别的路走了,绝对不想与佛见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边,她又拐弯。到最后佛现四个身体把她包围,她低下头来痛哭,也不看佛一眼,这是没有缘!佛叫他的学生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与舍利弗有缘,欢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
佛神通大不大?城东老母照样不信,现在的人就更不相信神通了,都把它称为怪力乱神、封建迷信、伪科学,把有神通的人当骗子对待,神通解决不了一切,更何况魔、神、鬼也都有神通,就算信,到底信谁的?搞不好就信魔、信鬼了。
同样第二个问题也是,现在有几家电台、电视台、网络会相信佛说的?会自动放弃丰厚的广告收入而来宣讲佛法?
这两个问题都是偷懒的想法,佛教我们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的行为才能证得相应的果位,这也是因果规律,不种因绝对得不到果的。
老实念佛才是真心修行,才是最快捷、最稳妥的成佛之道!
阿弥陀佛!
㈧ 佛法中说人的贪念的句子
1、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佛子行三十七颂》
2、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佛说八大人觉经》
3、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法句经》
4、佛经中说:“贪心炽盛的人无恶不作”。当人不能自主,随着贪心转的时候,便会做出很多泯灭人性的恶行。
5、《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6、《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8)净除垢尊者佛语扩展阅读:
佛法中修心语录:
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2、看破红尘天地宽。名不贪婪,利不贪婪。真诚清净悟真禅,平等慈悲,普度人间。
3、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4、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5、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6、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7、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佛教
㈨ 佛经里哪段经书有让心静的
《增一阿含经卷十一》记载了一位周梨盘陀迦尊者。佛陀教给这位尊者的法门,只内有一句“除垢”。容如果说到简单,易记,那么,能够让人心静的经文中,莫过于“除垢”了。尊者就是通过这一经文证得罗汉金身。 如果楼主更加向往大乘,誓愿证得菩提,那么,个人建议楼主学习《圆觉经》。理由是《圆觉经》通俗易懂,有许多的偈子,特别适合念诵。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像这些经文都是易懂,易记,特别容易生清净心的。 当楼主能够通过《圆觉经》入门,那么,最后不用问就会明白,不论是静,还是动,皆被认为是心所造境,是不可取的。不可执着的。楼主也就能够得清净法身了。
㈩ 怎么理解这段佛语
诸方多有“大师”注解《心经》,却往往落在“一切法空”之上;若如是,则不名《心经》,当名为《一切法空经》。既是《心经》,必定讲“心”。若离真心而说“一切法空”,将坠“断灭论”。故不得不说。
末学浅陋,因得闻大善知识解说,勉力而为,是为令初机学人建立正知见,不为诸方笼罩。如下:
能够现观真心本来自在,非从它生的大菩萨,时时刻刻转依真心;具有深利的般若智慧;现观不生不灭的真心所出生的五蕴,是生灭无常的;于是,证得生命的实相,同时具备解脱的功德,这样的人,就能称为“观自在菩萨”,就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蕴不异于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不异于色蕴。色蕴即是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即是色蕴。因为空性的真心能生出色蕴,所以二者非一非异。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五蕴身其实也和空性的真心非一非异,所以,一切众生当下即具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磐”。若没有这个“空性的真心”与七识心王和合运作,一切有情顿成死尸,名为“无情”。
舍利子!这个空性的真心,因能出生一切法之故;也叫做“诸法”。空性的真心无有形色,名为“空相”。
他因为从来没有出生过,所以永不断灭;他因为含藏着七识妄心无始劫以来所造一切善不善业种,而本身却永无污染;因而不是清净也不是污染;他不会因为修行等法而有所增益,也不会因为作恶等法而有所减损;所以,在佛地和凡夫位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增益或者减损他本身的体性。
因此,如果就空性的真心本身而言,他是“如如不动”的。没有色蕴,没有受想行识四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识心,乃至没有耳鼻舌身意识心等六识心;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烦恼断尽;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死断尽;没有“四圣谛”等佛法;没有智慧也没有一法可得。他本身就是“涅磐”。
因为任何一法如有所得,因缘散坏的时候必将失去;若能开悟明心,触证到这个空性的真心;就是大乘实义菩萨,就能发起般若智慧而到达彼岸。这样的菩萨完全转依真心,不会在妄心之上,六尘境界上有什么牵挂。因而无所畏惧。这样的菩萨,能如实现观诸法实相,不再象一切凡夫那样念念都在妄心之上,因而念念颠倒,不能如实。因此,这样的菩萨能够了知真实的涅磐,能够地地增上,实修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取证究竟的涅磐。
三世诸佛,都必须在因地时触证这个空性真心而开悟明心为基础,发起般若智慧,转依真心而修行,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般若智慧是大神威的总持,是能断尽无明而光明现前的总持,是无上的总持,是不下于一切总持的总持。发起般若智慧,能够消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
因此说这个总持如下: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自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