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馏时底部析出的固体炸锅
⑴ 蒸馏析出结晶和蒸发结晶有什么区别
蒸馏是需要溶液中的溶剂,用来分离沸点不同的可互溶的溶液 蒸发结晶,是需要溶质,用来分离可溶在液体里的固体和液体
⑵ 怎么把溶液中的蒸馏水蒸发出来变成固体粉末
都没有颜色的 啊.蒸馏水无现象,食盐是有固体析出的. 1,去两只蒸发皿,一只中加蒸馏水专,另一只加食属盐水,观察两液体的外观,现象:液体都呈什么色. 无色 2,在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直至水被蒸干,现象:盛放蒸馏水的蒸发皿_无现象_,盛放食盐水的蒸发皿—会有固体析出—
⑶ 粗盐提纯时溶解后过滤前溶液中含有什么物质过滤后呢过滤出了什么物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1、溶解:用量筒量取约12 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约6 g粗盐。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的粗盐。 粗盐固体为 色。加入水中所得液体呈 状。剩余粗盐为 g。 粗盐中含 等杂质。12 mL水约溶解粗盐 g。
2、过滤: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过滤成功的标志 。 滤液是 色的 液体,滤纸上的残留物是 色。 滤液的主要成分是 。粗盐中的 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被分离。过滤可除去粗盐水中 。
3、蒸发: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随着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量 ;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蒸发皿底部有 析出。蒸发得到的固体为 色。 若加热过程中有液体或固体的飞溅,原因是 。得到固体的主要成分是 。
4、称量: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固体质量为 g。 精盐的产率为 %。
⑷ 进行水蒸气蒸馏时,发生下列情况如何处理
操作之前必须先打开收集器活塞,以免锥形瓶内液体倒吸
⑸ 蒸馏粗盐溶液时为什么析出较多固体就停止加热
蒸发是将溶液加热至沸腾,使其中部分溶剂气化为蒸汽并被移除,以提高溶液中不挥发性溶质浓度的单元操作。 蒸馏是利用均相液体混合物(混合液)中各组分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的挥发度不同而使混合液中各组分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
⑹ 固体物质析出算沉淀么
其实应该是沉淀,但是有些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我们不一定说是沉淀。被我们说成是沉淀的通常是那些难溶物质析出,如果本身比较容易溶解的话,我们一般不说成是沉淀析出的。例如:NaCl的析出,我们通常称为有晶体析出;蛋白质在低盐状态下是溶解,高盐状态下一般会析出,这通常被我们叫做“盐析”。
⑺ 蒸馏后取固体
可以在有大量固体析出时抽滤
然后固体烘干,母液重复此步骤
⑻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当大部分固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下的水
A.在蒸发溶液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理由蒸发皿的余热蒸干,从而防止发生迸溅、受热分解,故A正确; B.蒸馏的原理:通过控制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所以温度计水银球要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故B正确; C.为防止液体污染,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正确; D.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萃取剂必须具备:两种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与萃取剂不反应,萃取剂的密度无须比水大,如用密度比水小的苯可萃取碘水中的碘,故D错误; 故选:D. |
⑼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
将钠加入饱和烧碱溶液后,金属钠立即与烧碱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即烧碱)并放出氢气(方程式略),由于原溶液已饱和,且反应前后温度不变,因此烧碱的溶解度未变.那么由于该饱和溶液中一部分水(溶剂)已与金属钠反应而消耗,同时又再生成一定量的烧碱(溶质),所以反应后饱和溶液的体积减少,并有固体烧碱在底部析出.由于溶解度不变,(因为温度不变),反应前后又都是饱和溶液,所以钠离子和氢氧根的浓度都不变,因此A与D都错,而C正确.B中指钠离子数目减少是因为溶液的总体积减少,一部分钠离子变成固体在底部析出,而其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