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膜清洗碱液浓度控制
Ⅰ 对超滤进行清洗,先进行酸碱洗,发现当时的流量是很高的,可是当在用清水漂洗的时候,超滤的流量却很低
楼主您好,因为不清楚你的具体清洗系统的设备组成及清洗工艺,因此暂做如下分析:
1、酸洗碱洗与清水漂洗不是同一台泵,因泵的流量不同,所以超滤流量低。
2、三个阶段为同一台泵,但因为是自动清洗,泵变频运行,漂洗阶段泵频率低,超滤流量低。当然也不排除手动设置时各清洗阶段泵频率设置原因。
3、酸洗和碱洗时,存在进气震动剥离污染物的流程,进气也会造成流量增大,相应没有进气的清水漂洗阶段流量偏低。
4、如果清洗工艺中存在保安过滤器,请注意各阶段保安过滤器压差,有可能酸碱清洗阶段清洗下的污染物堵塞了保安过滤器滤芯,造成清水漂洗阶段进水量下降,反应为超滤流量降低,这可以通过查看保安过滤器压差排查。
5、酸碱洗后将机组排空,漂洗时清水先要填补机组,排出空气,造成流量下降。
6、我能想到的最后一点,也是最不愿想的一点,那就是超滤膜报废。因为膜丝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浸泡一段时间后,膜丝会出现膨胀,膜孔径也会变大,因此透过量会变大,即流量变大,而进入清水漂洗阶段后,随着酸碱被稀释,膜丝从膨胀恢复到原状,膜孔收缩,流量下降,对比结果就是漂洗流量低于酸碱洗流量。
上述是我能想到几点原因,你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有疑问可以追问,把问题描述具体化一些,我可以继续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Ⅱ 超滤膜化学清洗方法
化复学清洗:随着超滤膜组件的制长期使用,当超滤膜的产水量下降20%以上或使用了1-4个月时,便需要对超滤膜进行化学清洗,以便及时去除超滤膜上的污染物,防止超滤膜形成顽固性结垢。一般情况的化学清洗,分为酸洗,碱洗
A、
酸洗:使用柠檬酸将药液箱内的RO反渗透水(或超滤水)的PH值调到PH=2,启动药液泵,调节节阀使压力表显示压力P=0.20MPa,循环酸洗30分钟后使用超滤水将超滤膜冲洗干净为止。
B、碱洗:使用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将药液箱内的RO反渗透水(或超滤水)调节PH=12,启动药液泵,调节调节阀使压力表显示压力P=0.20MPa,循环碱洗30分钟后使用超滤水将超滤膜冲洗干净为止。
Ⅲ 海德能超滤膜怎么进行物理清洗
1、微生物污染
当污染物为细菌或病毒时,可以采用浓度为百分之一的双氧水清洗回,同时还可以采用答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德兰梅尔超滤膜化学清洗。
2、无机物污染
当污染物为无机胶体、铁盐或是碳酸钙时,可以采用盐酸、柠檬酸或是草酸溶液进行清洗,PH值应控制在2左右。当污染物为一些难溶性无机盐例如硫酸钙或硫酸钡时,可以采用浓度为百分之一的EDTA溶液进行清洗。
3、有机物污染
当污染物为油、淀粉、蛋白质或是多糖时,可以采用浓度为0.5-1.5%的淀粉酶、蛋白酶等进行清洗。当德兰梅尔超滤膜污染物为有机胶体、脂肪或是腐质酸时,可以采用PH值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清洗。当污染物为油脂类物质或是一些比较难清洗的有机物质时,可以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进行清洗,浓度要控制在0.1-0.5%左右。
Ⅳ 超滤清洗时碱加次氯酸钠如碱放量小了会产生什么
首先确定超滤清洗的方法,一般我们用的是弱碱和弱酸的清洗方法。次氯酸钠这版种药权剂一般作为超滤的杀菌措施而不是清洗方式,因为是强氧化剂容易与碱发生反应造成药剂的清洗效果相对低。正常的化学清洗,一般是碱介质一个循环,清洗至PH中性后在酸介质循环,都要清洗至中性。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Ⅳ 超滤膜在水处理中的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影响膜污染主要有膜或膜组件自身特性、运行条件、原水水质、污泥混合液的性质等四大因素。
膜污染的防制措施
通过有效的技术可以尽量延缓膜污染的进程,降低膜污染的程度,在防控浓差极化和膜污染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良膜的性质、改变原水的特性、优化分离操作条件及对膜进行预处理、定期反冲洗等方面。前面影响因素中已提到很多方面,这里主要对预处理方法和定期反冲洗进行阐述。
1.预处理
它是降低膜污染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中包括混凝、吸附、预氧化、预过滤等方法。预处理影响膜的过滤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改变污染物粒径分布;改变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它们在膜表面的沉积性;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是去除可生物降解的微生物。混凝是目前为止用得最为广泛和有效的预处理方法,研究表明投加混凝剂后能大大降低膜污染,增加膜通量,而且比投加活性炭更为有效。活性炭投加能吸附水中8~15μm的颗粒,而这些颗粒是控制膜通量的主要因素。但过多地投加活性炭可能会加剧膜污染,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2g/L的投加量。采用强氧化剂如氯、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臭氧等来氧化和改变有机物组成部分,从而改善出水水质,减轻膜污染。国内外对于预氧化控制膜污染的研究主要限于臭氧。适度的臭氧预氧化能增加了可生物同化有机碳和改善污泥性质,从而可能减轻膜污染,发现臭氧化能够促进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细胞的分解和控制丝状菌膨胀,从而减轻膜污染。然而有研究表明臭氧的投加对控制膜污染效果不明显,甚至有可能加重膜污染,而且由于强氧化性,可能会氧化膜,从而损害膜,并容易产生一些副产物,因此预氧化工艺还在不断研究中。使用填充床过滤器或是其它膜预过滤来去除部分可能对后续膜有污染的物质,疏水性粗孔径膜能很好低吸附有机污染物,因此在预处理使用疏水性粗孔径膜非常有效。
2.膜冲洗
研究表明对膜组件进行定期清洗可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膜通量。膜的清洗包括物理冲洗、化学冲洗、物化联合冲洗以及电冲洗。物理清洗是用机械方法从膜面上去除污染物,包括多种方法。如正方向冲洗、变方向冲洗、透过液反压冲洗、振动、排气充水法、空气喷射、自动海绵球清洗、水力方法、气液脉冲和循环洗涤等。但该法仅对污染初期的膜有效,清洗效果不能持久。
研究表明:单独进行水反冲洗不能够有效去除膜面的阻垢层。化学清洗实质上是利用化学试剂和沉积物、污垢、腐蚀产物及影响通量速率和产水水质的其他污染物的反应去除膜上的污染物。化学试剂主要包括酸、碱、螯合剂和按配方制造的产品等。采用盐酸、氢氧化钠及次氯酸钠三种清洗剂结合清洗PVDF膜效果很好,但是单独的进行化学清洗只能减小污染物对膜的粘滞性,不能将污染物有效去除,而且进行化学清洗时,水温、加药量及清洗时间是决定清洗效果的重要因素。将物理和化学清洗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清洗效果, 如在清洗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物理清洗的效果提高。电清洗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清洗方法。在膜上施加电场, 则带电粒子或分子将沿电场方向移动, 通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施加电场, 且在无需中断操作的情况下从界面上除去粒子或分子。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使用导电膜及安装有电极的特殊膜器。清洗剂的选择决定于污染物的类型和膜材料的性质。
在清洗方案的选择中,应考虑以下因素:清洗设备的要求, 膜的类型和清洗剂的相容性,系统的结构材料,污染物的鉴定,使用过的清洗液的排放条件及由此造成的影响。
Ⅵ 超滤碱洗和酸洗时,应该洗多长时间,柠檬酸清洗PH值规定多少
一般的在30----45分钟,根据清洗情况适当的增减,柠檬酸的PH在4左右,可以用氨水调节
Ⅶ 反渗透膜清洗酸碱用量
你说的应该是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吧。
1、柠檬酸溶液,在高压或低压下,用1%-2%的柠檬酸水溶液对陶氏膜进行连续或循环冲洗,这种方法对Fe(OH)3污染有很好的清洗效果。本文介绍了陶氏反渗透膜化学清洗方法。
2、柠檬酸铵溶液,柠檬酸的溶液中加入氨水或配成不同PH值的溶液,也可在柠檬酸铵的溶液中加HCL,调节PH值至2-2.5,例如在190L去离子水中,溶解277g柠檬酸胺,用HCL调节溶液PH值为2.5,用这种溶液在膜系统内循环清洗6小时,效果很好,若将该溶液加温到35-40℃,清洗效果更好,该溶液对无机物的污染清洗效果均很好,但清洗时间较长。
3、加酶洗涤剂,用加酶洗涤剂处理膜,对有机物污染,特别是对蛋白质,油类等有机物污染特别有效,若在50℃-60℃下清洗效果更好,一般的在运行10天或半个月后用1%的加酶洗涤剂在低压下对膜进行一次清洗,由于所用加酶洗涤剂浓度较低,所以要求浸渍时间长一些。
4、浓盐水,对肢体污染严惩的膜采用浓盐水清洗是有效的,这是由于高浓度盐水能减弱胶体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胶体凝聚形成胶团。
5、水溶性乳化液,用于清洗被油和氧化铁污染的膜十分有效,一般清洗30-60分钟。
6、双氧水溶液,例如将0.5L,30%的H2O2用12L去离子水稀释,然后清洗膜表面,这种方法对有机物污染特别有效。
7、次氯酸钠和甲醛溶液,对于细菌的污染,要视不同的陶氏膜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芳香聚酰胺膜可用1%(重量)的甲醛溶液清洗,同时要经常分析反渗透浓水中保持0.2-0.5mg/l的余氯,以防止细菌繁殖。
8、草酸和EDTA溶液, 对于膜上的金属氧化物沉淀,用草酸和EDTA溶液清洗为好。
Ⅷ 超滤膜组件的清洗方法
海绵球抄清洗
选择与膜管直径大小的海绵球,用管子通过膜管进行反复擦拭,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热水冲洗法
热水洗涤方法将水加热至(30-40°C),然后冲洗膜表面,这个方法对于粘稠或热溶性杂质去除效果很好。
超滤膜的化学法清洗,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杂质种类来选择相对应的化学药剂,才能达到去污效果。
碱性溶液清洗:比较常用的碱NaOH。配制溶液的pH约为10-12。水循环操作后可清洗或者浸泡0.5h~1h后在清洗。可有效去除杂质和油脂。
氧化剂清洗剂:超滤膜化学剂H202和NaC10是很常用的杀菌剂。选择1%~3%H2O2、500~1000mg /
LNaC10等水溶液后在清洗,对污垢和消毒细菌很有效果。
食品工业中的蛋白质沉淀选择胃促胰酶溶剂或磷酸盐,硅酸盐基碱性洗涤剂进行,需要消毒(使用NaOH和H 2 O 2等)。
化学清洗方法和正常清洗超滤膜过程是一样的,将相对应的清洗液倒入原液口,会自动渗入浓缩层等返回清洗液容器,一番循环后排出,再用干净的水冲洗。
Ⅸ 超滤反洗用次氯酸钠浓度最低多少才好
采用的是有效率。一般来说,应该按溶液的1-5ppm来投加。
国内的次氯酸钠根据出厂存放时间的不同,有效氯的浓度和标称非常的不符。而刚出厂的又会超过标称的浓度。而有机膜中除了一些进口的特殊超滤可以抗到5000ppm以外,其他的有机膜一般耐受次氯酸钠的能力很低。所以,需要在溶液调配前先进行有效氯的测量,在测完有效氯的浓度过后,按照1-5ppm左右的浓度再配,而如果不事先测得有效氯浓度就按标称去干的话,那要么膜洗不出来,要么就是浓度过高,使膜的使用寿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