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万古霉素树脂
❶ 盐酸万古霉素的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氨基糖苷类药联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同时,合用或先后应版用也可增加耳毒性权和/或肾毒性。
盐酸万古霉素
2.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3.与两性霉素B、杆菌肽(注射)、卷曲霉素、巴龙霉素及多粘菌素类等药物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
4.与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
5.与环孢素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肾毒性。
6.与依他尼酸、呋塞米等利尿药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肾毒性。
7.与琥珀胆碱维库铊等药物合用,可能增强琥珀胆碱维库铊等药物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8.与抗组胺药、布克力嗪、赛克力嗪(Cyclizine)、吩噻嗪类、噻吨类、曲美苄胺等药合用时,可能掩盖耳鸣、头昏、眩晕等耳毒性症状。
9.与考来烯胺同时口服,因阴离子交换树脂能与其结合,可使药效灭活。
10.与麻醉药同用时可增加与输液有关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❷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治疗关键在于及早认识,及时停用原抗菌药物,服用调整肠道菌群药物如培菲康、乳酸菌素、乐托尔等。若交替菌为金葡菌,可用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利福平口服及万古霉素等。假膜性肠炎治疗是停用原用抗菌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CDC推荐以甲硝唑治疗CDAD,口服万古霉素不作为CDAD治疗的首选药物,以预防万古霉素耐药细菌的发生,仅在严重危及生命病例或甲硝哇治疗无效时应用。队列研究结果亦提示甲硝唑对于缓解症状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仿。但近期有报道甲硝唑疗效有所下降。推测万古霉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优于甲硝唑。
采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并有明确结肠炎依据的(发热,白细胞升高,以及在CT 或内镜检查中有特征性表现),严重腹泻的,停用引发腹泻制剂仍然持续腹泻的,或者仍有继续治疗原发感染需要的。口服甲硝唑的剂量为500mg 每天三次或者250mg每天四次,口服万古霉素的剂量为125mg 每天四次,两种药物疗效相似,应答率可以达到90%到97%。治疗通常的持续时间为10 天,但是对增加疗程或缩短疗程的相对优点的研究目前较少。由于艰难梭菌主要局限在结肠内,所以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所有抗生素都应该口服。如果必须采用静脉注射,只有甲硝唑有效,因为这种给药方法仍然可以在结肠内达到中等浓度。治疗的预期效果是希望能够在1 天内控制发热,在4 到5 天内控制腹泻。由于甲硝唑比万古霉素便宜,所以更受欢迎,而且在医院内的患者中应用还可以避免出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危险可能。口服万古霉素的适应症,就是甲硝唑需要禁忌的,包括妊娠,哺乳,不能耐受甲硝唑,或者在甲硝唑服用3 到5 天后仍然无效的患者。
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对大多数艰难梭菌感染都有效,如果治疗无效,需要评估依从性,搜寻其他诊断依据,以及检查是否存在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因为这些症状的存在会阻止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对于存在梗阻的患者,需要使用大剂量的万古霉素口服制剂(500mg 每天四次)才能使药物达到结肠内,或者通过胃管或肛管注射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对于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如果对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无效,就需要进行肠切除。
还有一些药物已进人临床试验阶段,预期可用于CDAD的治疗。① Tolevamer,聚苯乙烯吸附剂。肠道不吸收,可吸附毒素A, B。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口服每日6g的疗效不差于万古霉素0. 125mg每日4次给药。② Tiacumicin B,为18环大环内醋类,体外对艰难梭菌的抗菌活性为万古霉素的8-10倍。50,100或200 mg每日2次口服疗效好,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③ Ramoplanin(雷莫拉宁),属于新的糖醋肤类(glycolipodepsipeptide),对CDAD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仿。
❸ 格华子是什么药
你好!格华止就是大含量的二甲双胍片,是用来降血糖的,下面是有关格华止的介绍,希望你能满意,对你有所帮助! 格华止片 盐酸二甲双胍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盐酸二甲双胍片 商品名:格华止®(Glucophage®) 英文名:Metformin Hydrochioride Tablets 汉语拼音:Yansuan Erjiashuanggua Pian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二甲双胍,其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1、本品为双胍类降糖药。不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浓度,而是直接作用于糖的代谢过程。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保护已受损的胰岛功β细胞功能免受进一步损害,有利于糖尿病的长期控制。 2、本品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并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质降低。 3、本品无促使脂肪合成的作用,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 4、本品与磺酰脲类降糖药比较,不刺激胰岛素分泌,甚少引起低血糖症,而两者合用时可起到协同作用,以提高降血糖的疗效。 毒理研究:动物试验提示本品无致癌、致突变作用,对生育能力无影响。 【药代动力学】 口服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吸收。空腹状态下口服二甲双胍0.5克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0-60%。同时进食略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国内口服本品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口服后中位达血药峰浓度时间为2小时,平均血浆药物清除半衰期约为4小时。二甲双胍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按照常用临床剂量和给药方案口服本品,可在24-48小时内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口服本品后24小时内肾脏排泄90%。 【适应症】 1)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2)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3)本品也可与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用法用量】 应遵医嘱服药。本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病人状况,逐渐增加剂量。通常本品(盐酸二甲双胍片)的起始剂量为0.5克,每日二次;或0.85克,每日一次;随餐服用。可每周增加0.5克,或每2周增加 0.85克,逐渐加至每日2克,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每日2550毫克。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剂量可以加至每日2550毫克(即每次0.85克,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2克时,为了更好的耐受,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 【不良反应】 本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其他少见者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本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编辑本段]禁忌 1、肾脏疾病或下列情况禁用本品: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和败血症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血清肌酐水平≧1.5毫克/分升(男性),≦1.4毫克/分升(女性)或肌酐清除异常。) 2、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 3、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 4、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 5、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6、酗酒者。 7、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可以暂时停用本品。 8、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注意事项】 1、口服本品期间,定期检查肾功能,可以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该定期检查肾功能。接受外科手术和碘剂X线摄影检查前患者暂停止口服本品。 2、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配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3、应激状态:在发热、昏迷、感染和外科手术时,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此时主必须暂停用本品,改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4、对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本品,而应与胰岛素合用。 5、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本品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B12缺乏。 6、即往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实验室化验异常或临床异常(特别是乏力或难于言表的不适),应当迅速寻找酮症酸中毒或乳酸酸中毒的证据,测定包括血清电解质、酮体、血糖、血酸碱度,乳酸盐、丙酮酸盐和二甲双胍水平,存在任何类型的酸中毒都应立即停用,开始其他恰当的治疗方法。 7、单独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患者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当进食过少,或大运动量后没有补充足够的热量,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例如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饮酒等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须注意。 8、老年、衰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肾上腺和垂体功能低减,酒精中毒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老年患者和服用β-肾上腺阻滞剂的患者的低血糖很难辨认,须注意。 9、患者应当了解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潜在危险和益处,以及选择治疗的方式。他们也应知道同时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以及规律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脏功能和血液学参数和重要性。 10、须向患者解释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症状和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情况。当出现不能解释的过度呼气,肌痛、乏力、嗜睡或其他非特异性的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及时看医生。在二甲胍治疗的初期常出现胃肠道症状,一旦患者坚持某一剂量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症状,通常与药物本身无关,随后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于乳酸酸中毒或其他严重的疾病造成的。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不推荐孕妇使用本品,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本品。必须使用本品时,应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 10-16 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的每日最高剂量为2000mg .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 【老年患者用药】 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时,应谨慎,并定期检查肾功能。通常不用最大的剂量。不推荐8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本品,除非其肌酐清除率检查表明其肾功能未降低。 【药物相互作用】 1、单剂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格列苯脲未发现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 2、二甲双胍与呋塞米(速尿)合用,二甲双胍的AUC增加,但肾清除无变化,同时呋塞米的Cmax和AUC均下降,终末半衰期缩短,肾清除无改变。 3、经肾小管排泌的阳离子药物(例如氨氯吡咪、地高辛、吗啡、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奎宁、雷尼替丁、氨苯喋啶、甲氧苄氨嘧喧和万古霉素)理论上可能与二甲双胍竞争肾小管转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议密切监测、调整本品及/或相互作用药物的剂量。 4、二甲双胍与西咪替丁合用,二甲双胍的血浆和全血AUC增加,但两药单剂合用,未见二甲双胍清除半衰期改变。西咪替丁的药代动力学未见变化。 5、如同时服用某些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药物或其他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酚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阱等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而在这些药物停用后,要密切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6、二甲双胍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与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例如水杨酸盐、氨苯磺胺、氯霉素,丙磺舒等与磺脲类药物相比不易发生相互作用,后者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 7、除氯磺丙脲,患者其他的口服降糖药转为用本品治疗时,通常不需要转换期。服用氯磺丙脲的患者在换用本品的最初2周要密切注意,因为氯磺丙脲在体内有较长滞留,易导致药物作用过量,发生低血糖。 8、二甲双胍有增加华法令抗凝血倾向。 9、树脂类药物与本品同服,可减少二甲双胍吸收。 【药物过量】 即使二甲双胍服药量达到 85克都没有发生低血糖,但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乳酸酸中毒。在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的状况下二甲双胍可以以170毫升/分的速度透析清除。因此性疑二甲双胍过量的患者,血透可以清除蓄积的药物。 【规格】(1)0.5g (2)0.85g 【贮藏】密封保存 【包装】铝塑包装,每板10片,每盒二板。 【有效期】二年。 【生产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❹ 如何配料用樟脑做粘结剂
汽车零件加工处理用粘结剂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甲醚化氨基树脂、聚醋酸乙烯酯、异戊橡胶、氯化聚乙烯、氢化丁腈橡胶、聚丙烯乙二醇、玫瑰花精油、葡萄籽油、亚麻油、樟脑油、万古霉素、酮康唑、磷化铝、硅噻菌胺、8?羟基喹啉铜、磷酸氢二钠、二甘醇二苯甲酸酯、二碱式亚磷酸铅、纳米钛白粉、四硼酸钠、磷酸三苯酯、锡酸钠、多聚磷酸铵、乙醇胺、N?甲基?2?吡咯烷酮、椰子油酸、甘油单硬脂酸酯、枸橼酸钠、对叔丁基苯甲酸、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所采用的原料产生协同作用,大大提升了粘结剂的抗老化性能、提升了粘结剂的温度适应范围,其温度适应范围为-80~250℃。
❺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很多,下面的只是一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
细胞生物学由细胞学Cytology发展而来,Cytology是指对细胞形态(特别是染色体形态)的观察。
在我国的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一、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第二节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附录 细胞生物学参考书: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一、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细胞生物学 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 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2、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3、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4、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5、细胞分化及其调控
6、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7、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8、细胞工程
三、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1、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与生物化学) 相互渗透与交融是总的发展趋势;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三大基本问题:
(1)、细胞内基因组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表达的?
(2)、基因表达产物----主要是结构蛋白、核酸、脂质、多糖及其复合物,他们如何逐级装备成能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
(3)、基因表达产物----主要是大量活性因子与信号分子,他们是如何调节细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的?
2 、当前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1)、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是非组蛋白对基因组的作用;
(2)、细胞增值、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3)、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4)、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
3、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形态描述生物学时期,19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时期,20世纪前半世纪;
3.分子生物学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今。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 细胞的发现
2. 细胞学说的建立其意义
细胞学说内容:1) 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3) 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3. 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1)原生质理论的提出2)细胞分裂的研究3)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4. 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1)细胞遗传学的发展
2)细胞生理学的研究
3)细胞化学
5. 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细胞学说
Jean-Baptiste de Lamark (1744~1829),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创始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1809年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Charles Brisseau Milbel(1776~1854),法国植物学家,1802年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 Henri Dutrochet (1776~1847),法国生理学家,1824年进一步描述了细胞的原理,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ge zur 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一开始就研究Schleiden的细胞形成学说,并于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Schwann提出:有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1855 德国人R. Virchow 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 cellula e 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把细胞作为生命的一般单位,以及作为动植物界生命现象的共同基础的这种概念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接受。
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第三节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第四节 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4.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第二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一、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与进化中的关系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要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3种主要观点:
1.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病毒
2.生物大分子 细胞
3.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现在来说,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第三种观点越来越有说服力。
认为病毒是细胞演化的产物的观点主要依据如下:
彻底的寄生性;
病毒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断的相似性;
病毒可以看成是核酸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大分子。
第三节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一、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karyotic cell
1. 遗传的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或RNA构成;
2. 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二、原核细胞的主要代表
1、支原体
为什么说支原体是一个细胞
(1)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具有典型的细胞膜;
(2)具有环状的双螺旋DNA作为遗传信息量的载体;
(3)mRNA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多聚核糖体,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4)以一分为二的方式分裂繁殖。
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2、细菌
1)、细菌的三种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2)、细菌细胞的核区与基因组:细菌的核区实际主要由一个环状的DNA分子组成;现在也可以把细菌的环状DNA理解为细菌基因组。
3)、细菌细胞的表面结构:
A. 细胞膜:主要功能是选择性的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并且有分泌与运输蛋白的作用。
B. 细胞壁: 所有细菌的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由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五个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大分子结构。
C. 细胞壁特化结构:a. 中膜体-----细胞膜内陷而形成的;b. 荚膜-----是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c.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与真核生物的鞭毛不同,它是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的弹性蛋白所构成。
4)、细菌细胞的核糖体——部分附着在细胞膜内侧,大部分游离于细胞质中,与蛋白质的合成密切相关。
5)、细菌细胞核外DNA------质粒,是裸露环状DNA,在遗传工程研究中很重要。
6)、细菌细胞的内生孢子,即芽孢,是细菌对不良环境或营养耗尽时的反应。
3. 蓝藻细胞:是最简单的自养植物类型之一。
基本特征:1)中心质------相当于细菌的核区,是遗传物质DNA所在部位。
2)光合片层-----位于细胞质部分,是同心环状的膜片层结构,上边附着有藻胆蛋白体(包括藻蓝蛋白,一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能够把光能传递给叶绿素a,进行原始光和作用。
3)细胞质内含物
4)细胞表面结构
5)细胞分裂
四、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
(1)、细胞膜系统的分化和演变。 细胞内部结构和职能的分工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重要标志。
(2)、遗传信息量与遗传装置的扩增与复杂化。 遗传信息重复序列与染色体多倍性的出现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另一重要标志。
(3)、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有严格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而在原核细胞内则是转录与翻译可以同时发生
五、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p36)
六、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结构装置和基因表达的比较(p37)
七、古细菌
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与真核细胞曾在进化上有过共同历程
主要证据
(1)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细胞一样,而非由含壁酸的肽聚糖构成,因此抑制壁酸合成的链霉素, 抑制肽聚糖前体合成的环丝氨酸,抑制肽聚糖合成的青霉素与万古霉素等对真细菌类有强的抑制生长作用,而对古细菌与真核细胞却无作用。
(2)DNA与基因结构:古细菌DNA中有重复序列的存在。此外,多数古核细胞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
(3)有类核小体结构:古细菌具有组蛋白,而且能与DNA构建成类似核小体结构。
(4)有类似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多数古细菌类的核糖体较真细菌有增大趋势,含有60种以上蛋白,介于真核细胞(70~84)与真细菌(55)之间。抗生素同样不能抑制古核细胞类的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
(5)5S rRNA:根据对5S rRNA的分子进化分析,认为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同属一类,而真细菌却与之差距甚远。5S rRNA二级结构的研究也说明很多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相似。
第四节 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1.生物膜系统: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
2.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以核酸(DNA或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
3.细胞骨架系统:由特异蛋白分子装配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
二、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
各类细胞直径的比较
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1. 细胞壁 2. 液泡 3. 叶绿体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第二节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 1. 构成:
? ①照明系统
? ②光学放大系统
? ③机械装置
? 2. 原理:经物镜形成倒立实像,经目镜进一步放大成像。
? 3. 分辨率:指分辨物体最小间隔的能力。
(二)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特点:光源为紫外线,波长较短,分辨力高于普通显微镜;
有两个特殊的滤光片;
照明方式通常为落射式。
用于观察能激发出荧光的结构。用途:免疫荧光观察、基因定位、疾病诊断。
(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境
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LCSM
用激光作光源,逐点、逐行、逐面快速扫描。
能显示细胞样品的立体结构。
分辨力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3倍。
用途类似荧光显微镜,但能扫描不同层次,形成立体图像。
(四)相差显微镜
? 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光程差变成振幅差,从而提高了各种结构间的对比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在构造上,相差显微镜有不同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两个特殊之处。
? 环形光阑(annular diaphragm):位于光源与聚光器之间。
? 相位板(annular phaseplate):物镜中加了涂有氟化镁的相位板,可将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迟1/4λ。
原理
用途:观察未经染色的玻片标本
(五)微分干涉差显微镜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DIC)
? 1952年,Nomarski发明,利用两组平面偏振光的干涉,加强影像的明暗效果,能显示结构的三维立体投影。标本可略厚一点,折射率差别更大,故影像的立体感更强。
二、电子显微镜
1、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电镜与光镜的比较
显微镜 分辨本领 光源 透镜 真空 成像原理
LM 200nm 可见光(400-700) 玻璃透镜 不要求真空 利用样品对光的吸收形成明暗反差和颜色变化
100nm 紫外光(约200nm) 玻璃透镜 不要求真空
TEM 0.1nm 电子束(0.01-0.9) 电磁透镜 要求真空 利用样品对电子的散射和透射形成明暗反差
2、 原理
? 以电子束作光源,电磁场作透镜。电子束的波长短,并且波长与加速电压(通常50~120KV)的平方根成反比。
? 由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等5部分构成。
? 分辨力0.2nm,放大倍数可达百万倍。
? 用于观察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即小于0.2μm、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的结构,又称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 structures)。
3、主要电镜制样技术
? 1)超薄切片
? 电子束穿透力很弱,用于电镜观察的标本须制成厚度仅50nm的超薄切片,用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制作。
? 通常以锇酸和戊二醛固定样品,丙酮逐级脱水,环氧树脂包埋,以热膨胀或螺旋推进的方式切片,重金属(铀、铅)盐染色。
? 2)负染技术
用重金属盐(如磷钨酸)对铺展在载网上的样品染色;吸去染料,干燥后,样品凹陷处铺了一层重金属盐,而凸的出地方没有染料沉积,从而出现负染效果,分辨力可达1.5nm左右。
3)冰冻蚀刻 freeze-etching
? 亦称冰冻断裂。标本置于干冰或液氮中冰冻。然后断开,升温后,冰升华,暴露出了断面结构。向断裂面上喷涂一层蒸汽碳和铂。然后将组织溶掉,把碳和铂的膜剥下来,此膜即为复膜(replica)。
三、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
? 原理:根据隧道效应而设计,当原子尺度的针尖在不到一个纳米的高度上扫描样品时,此处电子云重叠,外加一电压(2mV~2V),针尖与样品之间形成隧道电流。电流强度与针尖和样品间的距离有函数关系,将扫描过程中电流的变化转换为图像,即可显示出原子水平的凹凸形态。
? 分辨率:横向为0.1~0.2nm,纵向可达0.001nm。
? 用途: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均可进行观察。
第二节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一、离心分离技术
用途:于分离细胞器与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
转速为10~25kr/min的离心机称为高速离心机。
转速>25kr/min,离心力>89Kg者称为超速离心机。
目前超速离心机的最高转速可达100000r/min,离心力超过500Kg。
(一)差速离心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 特点:
– 介质密度均一;
– 速度由低向高,逐级离心。
? 用途:分离大小相差悬殊的细胞和细胞器。
? 沉降顺序:核——线粒体——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与高基体——核蛋白体。
? 可将细胞器初步分离,常需进一步通过密度梯离心再行分离纯化。
(二)密度梯度离心
? 用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通过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分层、分离。
? 类型:速度沉降(velocity sedimentation)、等密度沉降(isopycnic sedimentation)。
? 常用介质:氯化铯、蔗糖、多聚蔗糖。
? 分离活细胞的介质要求:
– 1)能产生密度梯度,且密度高时,粘度不高;
– 2)PH中性或易调为中性;
– 3)浓度大时渗透压不大;
– 4)对细胞无毒。
二、 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
?原理:利用一些显色剂与所检测物质中一些 特殊基团特异性结合的特征,通过显 色剂在细胞中的定位及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某种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
Feulgen Staining
三、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1、免疫荧光技术: 快速、灵敏、有特异性,但其分辨率有限
2、蛋白电泳(SDS-PAGE)与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Blot)
3、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铁蛋白技术
?免疫酶标技术
应用:通过对分泌蛋白的定位,可以确定某种蛋白的分泌动态;胞内酶的研究;膜蛋白的定位与骨架蛋白的定位等
四、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光镜水平的原位杂交技术(同位素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探针)
?电镜水平的原位杂交技术(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抗生物素抗体相连的胶体金标记结合)
?PCR技术
五、放射自显影技术
1、原理及应用:
?利用同位素的放射自显影,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
?实现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动态和追踪研究。
2、步骤:
?前体物掺入细胞(标记:持续标记和脉冲标记)
———放射自显影
六、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1、显微分光光度术(Microspectrophotometry)
?利用细胞内某些物质对特异光谱的吸收,测定这些物质(如核酸与蛋白质等)在细胞内的含量。
包括: 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法
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法
?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主要应用:
用于定量测定细胞中的DNA、RNA或某一特异蛋白的含量;
测定细胞群体中不同时相细胞的数量;
从细胞群体中分离某些特异染色的细胞;
分离DNA含量不同的中期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一、细胞的培养
1、动物细胞培养
(1) 类型:A 原代培养细胞(primary culture cell)---从机体取出后立即 培养的细胞。1-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称为原代培养细胞。
B 继代培养细胞(sub-culture cell)---适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传代培养的细胞称为传代培养细胞
(2) 细胞株(cell strain) 正常二倍体,接触抑制.10~50代
(3) 细胞系(cell line) 亚二倍体或非整倍体,接触抑制丧失,容易传代培养。50代以后。
2、植物细胞
(1)、 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培养)
(2)、单倍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
3、非细胞体系(cell-free system):
只来源于细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包含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质组成体系。
二、细胞工程
1、细胞工程:
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的保存、改变和创造细胞遗传物质,以产生新的物种和品系,或大规模培养组织细胞以获得生物产品。
其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细胞培养、细胞分化的定向诱导、细胞融合与显微注射。
2、细胞融合(cell fusion)与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技术
? 用人工方法把同种或不同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通过介导物作用,融合成一个细胞的技术。亦称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
? 同核融合细胞
? 异核融合细胞
3、单克隆抗体(monoclone antibody)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
? 正常淋巴细胞(如小鼠脾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但不能长期培养,瘤细胞(如骨髓瘤)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抗体。于是英国人Kohler和Milstein 1975将两种细胞杂交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获1984年诺贝尔奖。
第四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二节 细胞连接
第三节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cell membrane)。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结构模型
1) 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提出 “protein-lipid-protein”三夹板或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20年之久。
2) 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J.D.Robertson(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大胆的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类-蛋白质单位膜构成,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显示出 暗---亮----暗三条带,两侧的暗带的厚度约2nm, 推测是蛋白质,中间的亮带厚度约3.5nm,推测是脂双层分子。整个膜的厚度约是7.5nm。
3)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S.J.Singer和G.Nicolson(1972),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种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覆盖或横跨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a 膜的流动性,b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 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K.Simons et al(1997),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2、生物膜结构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1)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的二维溶液。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一)、膜脂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 1、磷脂:1)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 2)分为二类: a 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
? b 鞘磷脂
? 3) 主要特征: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心磷脂除外);
?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组成;
? ③既具有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又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 2、糖脂:糖脂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脂含量较高;
? 3、胆固醇: 1)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细菌质膜不含有胆固醇,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类。
? 2)胆固醇的作用:
? ① 调节膜的流动性;
? ② 增加膜的稳定性;
? ③ 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二)、膜脂的运动方式
? 1、侧向运动: 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基本运动方式)
? 2、自旋运动: 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 3、 摆 动: 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 4、 翻转运动: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
? 10-10。但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转运动发生频率很高。
❻ 盐酸万古霉素的副作用
1 有时可引起寒抄战、皮疹、药物袭热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 长期或大量使用可损害听力及肾功能。一旦听力损害则不可能恢复,耳鸣为其先兆症状,如有耳鸣应即停药。
3 对糖肽类抗生素过敏的病人禁用。妊娠C类。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本品药代动力学特征个体差异大,宜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一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本品的排出影响不大,但以炭和树脂进行血透,可迅速清除本品。参阅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❼ 为什么输了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还是反复有些低热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汉语拼音:ZhusheyongYansuan Wangumeisu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
(1S, 2R, 18R, 19R, 22S, 25R, 40S)-50-[2-O-(3-氨基-2,3,6-三去氧-3-C-甲基-α-L-吡喃来苏糖基)-β-D-吡喃葡萄糖氧基]-22-氨基甲酰甲基-5,15-二氯-2,8,32,35,37-五羟基-19-{(2R)-4-甲基-2-(甲氨基)戊酰胺基}-20,23,26,42,44-五氧代-7,13-二氧杂-21,24,27,41,43-五氮杂八环[26.14.2.23, 6.214, 17.18, 12.129,33.010, 25.034, 39]五十(碳)-3,5,8,10,12(50),14, 16, 29, 31, 33(49), 34, 36, 38, 45, 47-十五烯-40-羧酸单盐酸盐
分子式:C66H75Cl2N9O24×HCl
分子量:1485.71
【性状】本品为白色略带微粉色冻干块状物。
【主要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或致命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及不能使用其他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或使用后治疗无效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感染患者,以及对万古霉素敏感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本品均适用。当怀疑感染是由对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的葡萄球菌所引起者,万古霉素可作为初期治疗,但药敏试验有了结果之后,治疗应做适当调整。
使用本品治疗葡萄球菌所导致之心内膜炎效果良好。对其他因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败血症、骨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皮肤和皮肤组织感染亦有效。当葡萄球菌感染局部化脓,用抗生素时应当引流脓液。
单独使用本品或是并用氨基糖苷类治疗由草绿色链球菌或牛链球菌所引起的心内膜炎,效果均佳。
有报告指出,由肠球菌(如:粪链球菌)所引起的心内膜炎,使用本品则须并用氨基糖苷类方有疗效。
类白喉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有效。
万古霉素与利福平、氨基糖苷类或两者一起并用,对植入人工瓣膜初期由表皮葡萄球菌或类白喉杆菌引起之心内膜炎,疗效良好。
需作细菌培养来分离和鉴定致病菌,并测其对本品的敏感度。
美国心脏协会及牙科医学会建议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热或后天瓣膜性心脏病,并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在进行牙科手术或上呼吸道外科手术时,建议使用本品来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但目前尚无对照的临床疗效的研究。
注意:当选用抗生素用来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医师或牙医师都应事先仔细阅读美国心脏学会及牙科医学会的共同声明。
【规格】 (1)0.5 g (2)1.0 g(按万古霉素计)
【用法用量】
点滴引起的副反应与药物浓度及输注速度相关。成人建议用量为5毫克/毫升,给药速度不高于10毫克/分钟。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的病人,可采用最高不超过10毫克/毫升的浓度,但采用高浓度可能增加相应的不良反应。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浓度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肾功能正常的病人
成人:每日常用静脉滴注剂量为2克,可分为每6小时500毫克或每12小时1克。每次剂量至少用60分钟以上的时间或不高于10毫克/分钟的速度给药。其他的病患因素:如年龄或肥胖,可修改每日常用剂量。
儿童:本品的每日静注总剂量为每次10毫克/公斤,每6小时静滴一次。每剂量给药时间至少60分钟以上。
婴儿与新生儿:新生儿及婴儿每日静脉注射总剂量可能较低。新生儿及婴儿,初用剂量建议为每公斤体重15毫克。以后为每公斤体重10毫克。出生一周的初生儿,每12小时给药一次,而一周后至一月大者,则每8小时一次,每次给药时间均至少60分钟以上,此类病人,应密切监测其本品的血清浓度。
肾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
肾功能不全病人,剂量必须调整。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弱,其剂量亦必须较预期之剂量减少很多,测定本品的血液浓度对于取得最好的疗效是有帮助的,特别对肾功能变化不定的严重病人。本品血液浓度的测定可用微生物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荧光极化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如果肌酐清除率可测出或准确估计,对大多数肾受损的病人,所用剂量可用下表计算出来。
本品每日剂量以毫克为单位,约为肾小球过滤率(毫升/分钟)的15倍(参看下表)。
肾功能不全病人所用本品剂量表(摘自Moellering et all)
肌酐清除率
本品剂量
(毫升/分钟)
(毫克/24小时)
100
1545
90
1390
80
1235
70
1080
60
925
50
770
40
620
30
465
20
310
10
155
即使对肾功能有轻度至中度不全的病人,其初次剂量亦应不少于每公斤15毫克。
上表不适用于功能性无肾患者。对此类患者初始剂量应为15毫克/公斤体重,以便立即达到治疗血清浓度。给予剂量为1.9毫克/公斤/24小时以维持稳定浓度。对于严重肾不全患者,由于给予250毫克至1000毫克单一剂量较为方便,可能数天才给药一次,而不是以每天需求为准。无尿患者,建议使用剂量为每7日至10日,给予1000毫克的剂量。
当只已知血清肌酐浓度时,以下的方程式(根据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可算出肌酐清除值。计算出的肌酐清除率(毫升/分钟)只为推算值。肌酐清除率应及时计算。
男性: 体重(公斤)x(140-年龄)
72 x血清肌酐浓度(毫克/分升)
女性:0.85 x 以上值
血清肌酐应代表在稳定状态下的肾功能,否则推算的肌酐清除值不能采用。下列情况常会导致对病人的清除率估计过高:(1)具有肾功能减退症状,如休克,严重心脏衰竭或尿量减少。(2)肌肉与体重不呈正常比例,如肥胖患者或肝病、水肿、腹水患者。(3)伴有衰弱,营养不良或无活动力现象。
尚未确定鞘内(心房或心室)直接给予本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建议采用间接注射法。
配制及稳定性
使用时,加入10ml无菌注射用水于本品500毫克无菌干粉小瓶内,或加入20ml无菌注射用水于本品1克无菌干粉小瓶内,配成50毫克/毫升溶液,配制后的溶液应贮存于冰箱内,且必须再稀释。
含有500毫克本品的溶液,必须以至少100毫升的稀释剂稀释。含有1克本品的溶液,必须以至少200毫升的稀释剂稀释。经此法稀释后,所需之静滴剂量,至少用60分钟时间滴注给药。
与其他药物及静注液的配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药液应置于冰箱中,尽快使用。以下的稀释剂其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可与之配伍: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
乳酸钠林格氏液
乳酸钠林格氏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
Nomosol-M及5%葡萄糖注射液
0.9%氯化钠注射液
Isolyte®E
醋酸钠林格氏液
本品溶液的PH值低,能使与其混合的其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稳定,当溶液或容器能用肉眼来检查时,注射用制剂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微粒或变色。
【不良反应】
点滴引起的副反应:快速点滴万古霉素时或之后,可能发生类过敏性反应,包括低血压、喘息、呼吸困难,荨麻疹或瘙痒。快速点滴亦可能引起身体上部的潮红(“红颈”)或疼痛及胸部和背部的肌肉抽搐。这些反应通常在20分钟内即可解除,但亦有可能持续数小时。动物试验表明,给予高浓度或快速给药会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若万古霉素采用60分钟以上缓慢点滴,此类情况罕见发生。在健康受试者中,若以10毫克/分钟或更低速度滴注,则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肾毒性:在使用万古霉素病人中,罕有血清肌酐或尿素氮(BUN)浓度增加的情况或间质肾炎发生。此等情况,通常发生在病人合并使用氨基糖苷药物,或原本患有肾功能不全者,当停用万古霉素,大部分病人的氮质血症可解除。
胃肠道反应:使用中或之后偶有伪膜结肠炎发生。
耳毒性:有过报道使用万古霉素,伴有听觉丧失的情况,这类病人大部分为肾功能失调、预先已有听觉丧失者、或同时与其他耳毒性药品并用。头晕、目眩、耳鸣则罕有报告。
造血机能:经万古霉素治疗1周后或数星期,或总剂量多于25克后,有发生可逆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的报告,当停用本品,嗜中性细胞减少症即可迅速复原。可逆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少于500/立方米)则罕有报告。
静脉炎:曾有报告在注射部位发生。
其他:病人使用万古霉素,偶有过敏反应,药物热、寒战、恶心、嗜酸粒细胞增多、皮疹(包括表皮脱落性皮炎),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毒性表皮坏死松懈,并罕有脉管炎。
【禁忌】
已知对万古霉素盐酸盐过敏的病人忌用。
【注意事项】
一般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可能会导致不敏感菌株的过量增长,应密切观察病人。若治疗中发现双重感染,应采取相应治疗。
当治疗的病人有肾功能不全或病人正同时接受氨基糖苷治疗,为了减少肾毒性之危险,应进行连续的肾功能监测,并依上述剂量表(参见用法用量)给予特殊调整。
连续做听力功能试验有助于使耳毒性之危险减至最低。
给予万古霉素,有发生可逆性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报告(参见不良反应栏),因此如果病人将进行万古霉素长期疗法或是并用药物会产生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时,应定期监测白细胞数。
本品对组织有刺激性,故应采用静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本品或因疏忽外溅,会引致疼痛、触痛及坏死。用稀释溶液(2.5-5克/升)徐缓给药及更换注射部位办法,可使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减至最少。
亦有报告称,与静脉滴注有关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脸红、红斑、荨麻疹及瘙痒)发作频率,随着合并用麻醉药而增加,于使用麻醉药前60分钟滴注本品,可使点滴给药引起的副作用减至最少。
鞘内(腰髓内或心室内)注射本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无评定。
有报道显示在接受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病人中,经腹膜给予无菌万古霉素可导致化学性腹膜炎综合征的发生。此种综合征可表现为仅仅透析液变混浊或透析液混浊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发热。停止经腹膜给予万古霉素后,此综合征即可消失。
小儿用法:未成熟的新生儿及年幼婴儿,最好确定所需的万古霉素血清浓度。合并用万古霉素及麻醉剂于小孩,会引起红斑及类似组织胺反应的面红(见不良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在动物试验中最高剂量达到200毫克/公斤/天给大鼠静脉注射(1180毫克/平方米或给予一倍于基于毫克/平方米的人的最大建议剂量)或最高达120毫克/公斤/天给兔静脉注射(1320毫克/平方米或给予1.1倍基于毫克/平方米的人的最大建议剂量)万古霉素未发现有致畸现象。不影响胎儿体重,即使给予最高剂量大鼠仍可继续发育,给予兔80毫克/公斤/天(880毫克/平方米或低于1.4倍基于毫克/平方米的人的最大建议剂量)仍可继续发育。在一项对照临床试验中,对严重葡萄球菌感染孕妇静脉滴注万古霉素后对胎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脐带血中发现含有万古霉素。万古霉素不会引起胎儿听觉损伤或肾毒性。曾有一孕妇怀孕三个月时使用万古霉素,胎儿出现传导性听力减弱,但与使用万古霉素无关。因为受试者数量有限,同时受试者仅在第二和第三个月时使用万古霉素,因此无法确定万古霉素用于孕妇后对胎儿的影响。而动物的生殖研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反应,因此本品只能在必要时给予孕妇使用。
哺乳母亲:万古霉素可排于母乳中,故使用本品于哺乳妇女时应谨慎。鉴于潜在的不良反应,应考虑到该药对母亲的重要性来决定是停止哺乳还是停药。
【儿童用药】
儿童:本品每日静脉总剂量为每次10毫克/公斤,每6小时静滴一次。每剂量给药时间至少为60分钟以上。
婴儿与新生儿:新生儿及婴儿每日静脉注射总剂量可能较低。新生儿及婴儿,初用剂量建议为每公斤体重15毫克。以后为每公斤体重10毫克。出生一周的初生儿,每12小时给药一次,而一周后至一月大者,则每8小时一次。每次给药时间均至少60分钟以上,此类病人,应密切监测其本品的血清浓度。
【老年用药】
老人:肾小球滤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自然减少,如不调节剂量,会导致万古霉素的血液浓度增高。故老年病人的万古霉素剂量应作调整(见剂量及用法)。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有报道称同时使用万古霉素和麻醉药可能出现红斑、类组胺样潮红(见注意事项中儿童用药项)和过敏反应(见用药过量)。
与其它具有神经毒性和/或肾毒性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氨基糖苷类,杆菌肽,多肽类,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硫酸紫霉素或顺铂)同时使用和/或再用这些药期间使用万古霉素,应密切注意观察。
【药物过量】
必须对维持肾小球过滤功能作加强型护理。万古霉素不易用透析法除去。采用聚砜树脂作离子交换可提高万古霉素的清除率。大鼠静脉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319毫克/公斤,小鼠为400毫克/公斤。在控制药物过量时应考虑多次给药、药物间相互作用和罕见的药物动力学导致用药过量的可能性。
【药理毒理】
万古霉素对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除此之外,万古霉素还会改变细菌细胞的渗透性和RNA的合成。万古霉素和其他抗生素之间,不会发生交叉耐药性。万古霉素能有效地对抗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对甲氧西林具耐药性的菌株),链球菌[包括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对青霉素具耐药性的菌株)、无乳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如粪链球菌)],难辨梭状杆菌,链球菌群,牛链球菌和肠球菌(如伪膜性结肠炎关联的产毒菌株)以及类白喉菌。在体外试验中对万古霉素敏感的菌株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乳杆菌属,放线菌属,梭状杆菌属及杆菌属。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分枝杆菌或真菌,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不具活性。
协同作用: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并用,体外试验显示,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非肠球菌D群链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属(草绿色链球菌群)等菌株时,具有协同作用。
纸片药敏试验:依据美国国家委员会有关临床试验的标准,推荐使用纸片法测定万古霉素敏感性。标准30微克纸片药敏试验结果应根据以下标准来确定。敏感菌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于或等于12毫米,则此试验菌对疗法有效。细菌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10至11毫米,则为中度敏感,若此类菌感染局限在组织和体液,则高浓度的万古霉素可达治疗效果。耐药菌产生的抑药圈小于或等于9毫米,则此菌对疗法无效,须选择其他疗法。使用稀释法判定,如果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或等于4微克/毫升,则此分离菌为敏感菌。如果最小抑菌浓度(MIC)大于或等于16微克/毫升,即此菌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如果最小抑菌浓度(MIC)大于4微克/毫升,小于16微克/毫升,则考虑为中度敏感菌。
标定方法须使用标准菌株,30微克的纸片对金黄色葡萄菌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应为15至19毫米,使用稀释法测定,标定方法亦须使用标准试验控制菌株。标准万古霉素粉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范围应为0.5至2.0微克/毫升,对粪链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范围应为1.0至4.0微克/毫升。
临床前安全性资料
动物药理学:犬静脉注射25mg/kg万古霉素,浓度为25mg/ml,输注速度为13.3ml/min,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尽管尚无长期动物试验来论证致癌的可能性,但在正规实验室检测中未发现万古霉素有致突变的可能性。
未进行确切的生殖毒性研究。
【药代动力学】
万古霉素需静脉给药用于全身性感染治疗:口服吸收差,肌肉注射有疼痛感。
肾功能正常患者,多次静脉点滴1g本品(15毫克/公斤)60分钟以上,在静点结束时,平均血中浓度约可达63微克/毫升;静点结束后2小时,平均血中浓度约为23微克/毫升;静点结束后11小时,平均血中浓度约8微克/毫升;多次静点500mg30分钟以上,在静点结束时,平均血中浓度约可达49微克/毫升;静点结束后2小时,平均血中浓度约19微克/毫升;静点结束后6小时,平均血中浓度约10微克/毫升;多次给药时血中浓度和单剂量一次给药时相似。
肾功能正常者,万古霉素血浆平均消除半衰期为4至6小时,在最初24小时,约有75%的万古霉素由肾小球滤过经尿中排出,平均血浆清除率0.058升/公斤/小时,平均肾清除率约为0.048升/公斤/小时,肾功能障碍者,会减缓万古霉素的排泄,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平均半衰期为7.5天。分布系数为0.3-0.43升/公斤。此药在体内不易被代谢,腹膜透析时,在六小时内,腹腔内给药,约有60%可吸收分布至全身,腹腔内注射30毫克/公斤万古霉素,血中浓度约可达10微克/毫升,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均不能有效地将万古霉素清除,但有些报告表明使用血浆灌注和血浆过滤法可提高万古霉素清除率。
万古霉素的全身性总清除和肾清除率在老年患者中可能会降低。
当万古霉素在血中浓度为10至100微克/毫升时,利用超滤法测得,约有55%的万古霉素与血清蛋白结合,静脉给予万古霉素后,在胸腔液,心包液,腹膜液、滑囊液、尿液、腹膜透析液和心房组织均显示达到杀菌浓度。万古霉素不易渗透进入正常脑脊髓液中。但是,当脑脊髓膜发生感染时,万古霉素能渗透至脊髓液、膜至脑脊髓中。
【贮藏】
配制之前的原包装:在25℃以下贮存。配制成冻干粉溶液:在2-8℃下贮存。
【包装】
玻璃瓶装,每盒1瓶。
【有效期】
24个月,配制成冻干粉溶液:24小时。
【执行标准】JX20040007
❽ 格华止的药物相互作用
1. 单剂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格列苯脲未发现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2. 二甲双胍与呋塞米(速尿)合用,二甲双胍的AUC增加,但肾清除无变化;同时呋塞米的Cmax和AUC均下降,终末半衰期缩短,肾清除无改变。3. 经肾小管排泌的阳离子药物(例如氨氯吡咪、地高辛、吗啡、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奎宁、雷尼替丁、氨苯蝶啶、甲氧苄氨嘧啶和万古霉素)理论上可能与二甲双胍竞争肾小管转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议密切监测、调整本品及/或相互作用药物的剂量。4. 二甲双胍与西咪替丁合用,二甲双胍的血浆和全血AUC增加,但两药单剂合用,未见二甲双胍清除半衰期改变。西咪替丁的药代动力学未见变化。5. 如同时服用某些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药物或其他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酚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肼等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而在这些药物停用后,要密切注意低血糖的发生。6. 二甲双胍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与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例如水杨酸盐、氨苯磺胺、氯霉素、丙磺舒等与磺脲类药物相比不易发生相互作用,后者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7. 除氯磺丙脲,患者从其他的口服降糖药转为用本品治疗时,通常不需要转换期。服用氯磺丙脲的患者在换用本品的最初 2 周要密切注意,因为氯磺丙脲在体内有较长滞留,易导致药物作用过量,发生低血糖。8. 二甲双胍有增加华法林的抗凝血倾向。9. 树脂类药物与本品同服,可减少二甲双胍吸收。
制药用水通常可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
水质标准:
电阻回率:答≥0.5MΩ.CM,电导率:≤2μS
氨≤0.3μg/ml
硝酸盐≤0.06μg/ml
重金属≤0.5μg/ml
因为对水质要求高一般都是选择使用海德能/陶氏进口低压、超低压卷式反渗透膜,它不仅可去除水中的带电离子、无机物、胶硅,还可以去除水中几乎全部有机物,无机物和热源等,进口不锈钢高压泵可使反渗透进水压力稳定,工作周期更长。
❿ 假膜性肠炎的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细菌、消除或减弱细菌毒素的作用、扶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全身和腹部消化道的症状。
1.病因治疗
极为重要,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要严密观察消化道的变化。一旦怀疑本病或已明确诊断应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停用抗生素以后有利于肠道其他细菌特别是需氧菌的生长,抑制厌氧菌生长,恢复正常的肠道内环境。
2.抗生素的应用
在大便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得出结果之前应及时改用抗生素,可使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
(1)红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病原的可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疗程为7~10天。
(2)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有抗菌活性,在肠道内很少被吸收,能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很少有全身的毒副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作用,故被临床确认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有少部分病人症状缓解停药后有复发。
(3)甲硝唑 甲硝唑也常被用于本病的治疗,得到较满意的疗效。体外实验中甲硝唑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缺点是口服时药物易被吸收,肠道的浓度相对较低,使用时需要加大剂量。对不能口服的可经静脉给药,个别情况下甲硝唑也可以成为假膜性肠炎的诱因,但仍然不失为很好的治疗药物。
(4)磺胺脒和酞磺噻唑口服7~10天。
(5)杆菌肽也有用杆菌肽、洁霉素治疗的报道。杆菌肽是对细胞壁有活性的多肽,体外实验能抑制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与万古霉素相同,口服给药时从胃肠吸收少,粪便中可获得较大的浓度,全身的毒副作用少。
3.抗毒素抑制毒素的致病作用
(1)消胆胺消胆胺在体外能结合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细胞毒和肠毒素,此药在肠道内发挥离子交换树脂作用与肠道内梭状芽胞杆菌结合排出肠外,阻断或降低毒素的组织毒性和活力,促进回肠末端对胆盐的吸收,减轻症状。消胆胺适合轻症或经初期治疗成功而复发的,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后减少剂量而复发的。
(2)气性坏疽梭状芽胞杆菌多价抗毒素加于5%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直到效果满意。
(3)考来烯胺此药能与毒素结合,减少吸收。
4.扶持正常菌群
由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道定植阻力的丧失是假膜性肠炎病理中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理论上讲,可以用重建正常菌群的方法治疗。乳酶生、维生素C、叶酸、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谷氨酸等能促进肠内球菌正常菌群的繁殖。乳糖、蜂蜜、麦芽糖等促进大肠杆菌的繁殖。
5.对症及全身支持治疗
(1)抗休克和对毒血症的治疗补充血容量并给予全血、血浆或白蛋白,增强抵抗力及抗休克的能力。对毒血症的治疗可以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期达到减轻毒血症的作用,有利于纠正休克。但没有必要大剂量、长期使用。血压偏低可用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腹泻可以导致脱水,一般为等渗性脱水,应根据生化检查和尿量补充丢失的水和钾、钠盐。使用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单纯以静脉补充液体常难以补足血容量,肠道尚有正常黏膜可以吸收水分时,可以通过口服途径补充葡萄糖盐水,葡萄糖在被吸收的同时作为载体将钠离子吸收,有利于补充钠的丢失和酸碱平衡的恢复。
(3)肠外营养(PN)治疗本病有严重的腹泻,病程中影响进食,病程长,常易导致氮的负平衡。因此,PN治疗可以增强机体的抗御疾病的能力,加速组织的修复。
(4)治疗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纠正心力衰竭,改善肝功能等。
(5)其他治疗方法试用解痉剂。个别报告对重症患者试用激素,必要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的主张试用消胆胺(cholestyramine)。在肠道内发挥离子交换作用与梭状芽胞杆菌结合后排出,并可促进回肠末端对胆盐的吸收,以改善腹泻。口服4g,每6小时1次,连服5天。如有顽固性腹泻伴有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或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必要时进行手术减压,并行横结肠造口术。忌用止泻剂,以免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对手术后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静脉高营养滴注治疗。
6.手术治疗
在非手术的积极治疗下,病程无改善,怀疑肠坏死、肠穿孔或发生中毒性巨结肠的可在纠正酸中毒、补足血容量的同时积极手术探查。
(1)小肠修补或肠切除术适合于局部或一段肠管病变,肠壁充血水肿、坏死、穿孔者。可酌情行修补或一期切除吻合。
(2)回肠造口和横结肠造口术中毒性巨结肠或肠穿孔时由于病情危重,全身状况差,不容易经受较大手术,可行末段回肠造口或横结肠双腔造口术,同时可经造口灌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