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水耗材 » 树脂沉积理论概念

树脂沉积理论概念

发布时间: 2021-02-14 15:45:56

树脂是什么从哪儿来的

树脂通常是指受热后有软化或熔融范围,软化时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常温下是固态、半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聚合物。广义地上定义,可以作为塑料制品加工原料的任何高分子化合物都称为树脂。

树脂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之分。天然树脂是指由自然界中动植物分泌物所得的无定形有机物质,如松香、琥珀、虫胶等。合成树脂是指由简单有机物经化学合成或某些天然产物经化学反应而得到的树脂产物,如酚醛树脂、聚氯乙烯树脂等,其中合成树脂是塑料的主要成分。


(1)树脂沉积理论概念扩展阅读

树脂环保烫钻主要的产品系列有: 树脂环保烫钻,树脂,树脂烫钻,仿奥地利切面钻中东切面钻,仿奥钻,异形钻,光面钻,水滴,心形,马眼,桃心钻,圆形等等各种树脂烫钻。

各种可烫树脂钻及仿奥地利切面钻中东切面钻,采用进口技术生产,种类齐全、品质一流。可生产切面树脂钻、光面树脂和异形树脂钻等等各种形状;产品具有精度高,亮度好,棱角清,不易磨损,不易刮伤,颜色丰富,形状效果多样,环保自然等优点。

❷ 沉积相的概念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沉积物的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沉积环境形成具一定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沉积物或沉积岩。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的概念就是为了反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而提出来的。

“相”这个术语在沉积岩石学中已经采用了100多年,但学者们对这一术语的理解仍很不一致。目前较多的人趋向于把“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也就是说一定的沉积环境均具有其相应的沉积相,各种相的特点则表现在该环境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上。因此根据这些沉积物的特点或沉积岩的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可以恢复古代的沉积环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分析。

沉积相的分析是沉积岩石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任务的实现,有助于我们寻找沉积矿产、地下水资源和解决某些工程地质问题。

沉积相分析的基础是现实主义原理和比较岩石学的方法,即“将今论古”的方法。也就是根据现代各种环境所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与古代沉积岩的特征进行对比,以推断古代的沉积环境。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均已取得巨大的进展。

近代相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相标志恢复环境条件,然后根据多种环境条件综合确定环境类型;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岩石类型或原生构造的序列关系来恢复环境,这种方法通常也叫做相模式分析法。

所谓相标志即是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岩性特征:包括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包括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结构和构造特征。

◎古生物特征:包括古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古生态,以及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虫孔、虫迹等。

◎地球化学特征:包括某些能指示环境条件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

上述特征中,有些具有明显的指示环境的意义,如海生动物化石以及海绿石等特征矿物的存在,可以说明为海相环境;但有些特征往往只能说明环境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即沉积环境的某些条件,如介质的酸碱度、水动力性质及强度、水的含盐度、温度等。例如,碎屑物质的粒度和形态、层理的特征等,一般只能说明搬运介质的性质、动力的强弱等,而不能单独地直接地决定其沉积环境的类型。因此,在相分析中,应对所有的相标志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较可靠地确定沉积环境的类型。故利用相标志进行相分析时,除了对沉积岩作详细的野外研究外,一般还要进行较多的室内的鉴定分析工作。

第二种方法是建立在三维空间的相序关系上,它着重从空间联系和历史演化的角度去恢复沉积环境。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瓦尔特相律。瓦尔特(Walther,1893,1894)曾经指出,相的纵向相序即只有在横向上相依的相,才能在纵向上互相重叠而没有沉积间断,这就是沉积学中常说的相连续性原理即瓦尔特相律,如图6-1所示。

图6-1 瓦尔特相律示意图

(据威勒,1960)

此后,Visher(1965)等研究了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的层序,发现不同环境的沉积物具有其特定的纵向序列。例如,河流沉积物具有一套粒度向上变细的序列,而向前推进的三角洲沉积,则具有一套粒度向上变粗的序列。一定环境的沉积物所具有的特定的垂向序列,乃是该环境的沉积作用演化过程的结果,因为任何一个较大的环境类型,都是由一些具有独特沉积特征的某一级的局部环境组成的。例如,河流环境是由河道、点沙坝、天然堤、牛轭湖、后沼泽等次级环境组成的,各个次级环境的沉积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河床的侧向迁移,这些次级环境就会互相更替,而环境演化的最终产物——沉积相,也就必然会呈规律性地在垂向上依次重叠,造成有规律的沉积序列,这种序列反映该环境沉积作用的机制,通常称之为沉积相模式。相模式是从现代和古代沉积的大量实例以及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相模式可以作为标准,帮助我们去对照和分析实际资料,确定沉积环境类型,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对新工作区的工作进行指导和预测。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用相模式的方法去恢复环境比单纯依靠某些相标志去确定环境类型更简捷、更有效。但是由于对沉积相模式研究的时间不长,对有些环境的研究程度还不够,因此未能建立起其相应的沉积相模式。所以目前在沉积相分析中,除了运用沉积相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外,还必须同时研究各种沉积相标志,才能更有效地确定各种沉积环境。

❸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沉积学的理论体系

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上,有必要强调盆下源的重要意义。过去沉积物的来源较多的重视陆内源、容海源、火山源、宇宙源等,仅是在火山源的讨论中附带说明与火山作用相伴的炽热气、液对沉积作用的影响。热水的普遍存在、巨大数量和它并不固定与火山作用相联系的事实说明,盆下源不是火山源所能包容的,在许多情况下热水沉积可以发育在没有火山作用的沉积盆地中。有时,少量的火山产物与大量的热水沉积物很不相称。据热水的运移方向是以沉积盆地的底部喷溢到盆地中的特点,称其为盆下源,既区别于来源很深的、以固体产物为特色的火山源,也区别于侧向运移或重力驱动的陆源和海源。

❹ 构造-沉积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构造-沉积地层学用于地层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是将地层视作一套赋予了时代概念的、沉积成因的地质体,它本质上就是一套沉积岩,其特征和时空变化,都取决于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而古地理环境,诸如大洋、陆块、海沟、岛弧、高山、盆地、峡谷等,无一不是构造活动的产物,外营力只是次要的改造因素。因此,归根结底,构造是控制地层特征的根本因素。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地层的各种特征多截然不同 ( 表 10 -1) ,因此深入研究地层离不开构造地质学。当然,这里所指的构造不是褶皱、断层、构造形迹等表观性的地质现象,而是地壳构造格局及其演化所造就的环境。由于这种构造都不是直观性的,需要通过能反映构造环境及其变迁的沉积岩所记录的信息来重塑,所以也称之为构造-沉积学。

表 10-1 构造对地层特征的影响

用构造-沉积学来解决白垩纪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地层接触关系和区域对比等问题的思路,是基于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和构造部位,必然形成相应的构造环境,这种专属性的特定环境,在沉积岩中会有相应的、易于发现的宏观表现,即含有环境信息。例如早白垩世中期地壳拉张导致断陷盆地的形成,这一构造环境在沉积上表现为因构造沉降速度大于沉积补偿速度而有非补偿性暗色岩系出现的记录 ( 馆头组) ; 晚白垩世中期岩石圈重力均衡调整作用导致蚀源区急剧隆升,这一构造环境在沉积上表现为超补偿型的巨厚的类磨拉石建造的形成 ( 方岩组等) 。这些构造环境在沉积层序中的宏观记录及其有序性,成为地层区域对比中相当可贵而又可靠的信息,也给事件地层学的研究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素材。构造运动在大区域内有渐次波及的滞后现象,但在较小区域内可以认为是同时的或准同时的,那么,具有相同构造环境 “烙印”的沉积岩,可以认为是同时的或准同时的,这就给地层的区域对比提供了常规手段所不能提供的宏观的等时标志,如上述的类磨拉石建造广泛分布于琼、浙、闽、赣、粤诸省,可以作为同时地层进行对比。根据化石和同位素年龄资料,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晚白垩中期,成了中国东南部上白垩统最好不过的划分标志层。

区域上的一致性就是规律性,可以认同; 违背这一规律者,就需要深入研究,以究其竟。在研究构造-沉积学时,必须强调区域性概念,否则会由于坐井观天出现片面性错误。局部以为可以解释的问题,拿到区域上来检验就未必行得通。典型的例子是上述的类磨拉石建造在琼、闽、赣、粤诸省只有一套,表明区域上只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壳重力均衡调整作用,而浙江省有些论著认为浙江有三套巨厚的类磨拉石建造 ( 中戴组、方岩组和赤城山组) ,这就难免令人置疑。

❺ 沉积岩的概念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专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属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目前已知,地壳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龄为46亿年,而沉积岩石圈中年龄最老的岩石就达36亿年(俄罗斯科拉半岛)。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盐类等,而且铁、锰、铝、铜、铅、锌、磷等矿产中,沉积类型的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研究沉积岩,对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❻ 什么是沉积学原理,这个原理指的是什么,书上都是沉积学的概念…

只是指地质学方面形成因素的一种理论。地质变迁是这门理论的基础。

软水树脂的原理

软化树脂原理:

1.软化树脂处理的原理就是将原水通过钠型阳离子版交换树脂,常规的软化树脂带有权大量的钠离子。当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高时,离子交换树脂可以释放出钠离子,功能基团与钙镁离子结合,这样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降低,水的硬度下降。水中的硬度成分Ca2+、Mg2+与树脂中的Na+相交换,从而吸附水中的Ca2+、Mg2+,使水得到软化。

2. 当软化树脂吸收一定量的钙镁离子之后,就必须进行再生,再生过程就是用盐箱中的食盐水冲洗树脂层,把树脂上的硬度离子在置换出来,随再生废液排出罐外,树脂就又恢复了软化交换功能。

❽ 沉积环境、沉积相的定义

1.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就是发生沉积作用的一个地貌单元,按塞利(R.C.Selley,1970)的定义,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故环境的划分标志有三个方面:

物理标志 主要指搬运和沉积介质的动力条件,如介质的性质(水、空气或冰川)、流体的流动性质(流水、波浪、潮汐或风)、流动速度、方向和稳定性、流体的密度、黏度和能量、水深等,以及气候、雨量、湿度等。

化学标志 主要指沉积环境介质的pH、Eh、盐度等条件。

生物标志 包括动物或植物的门类、种属和生态特征等各个方面,也包括生物的生命活动留下的各种痕迹。

2.沉积相和沉积相的分类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沉积物(岩)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沉积环境形成一定特征的岩石类型和古生物组合。故沉积环境或相的概念,就是为了反映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的关系而提出来的。按鲁欣(1953)的定义:“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的综合,因此,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也即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或者说“相就是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

沉积学者研究的是现代沉积物或古代沉积岩,沉积岩是古代沉积环境的产物或遗迹,而古代沉积环境已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根据其沉积物或沉积岩特征间接推断。由此可知,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定义虽有不同,但却有因果关系和相似之处,故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

沉积相的分类主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可分为大陆相、海相及海陆过渡相,它们属于一级相,或叫相组。再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部变化划分出二级相,或叫相,如大陆相组中可分出河流相、湖泊相等。二级相之下又可分出三级相,或叫亚相,如在湖泊相的内部可分出滨湖亚相、浅水湖泊亚相、深水湖泊亚相等。还可根据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特征细分出四级相(微相)和五级相(相素),但一般只划分到相或亚相。本教材采用的分类如表6-1所示。

表6-1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亚相、微相综合划分表

3.沉积相的鉴定标志

沉积相的鉴定标志或古代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岩石学标志

岩石的颜色和化学成分(包括微量元素) 如陆相,过渡相岩层多为黄、红等浅色,海相深水者多为灰、黑灰等深色,不同相的岩石中所含微量元素和色素元素也不相同。

矿物成分和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沉积环境,如原生的自生矿物可指示沉积环境,重矿物组合和某些轻矿物特征,以及成分成熟度等不仅可指示陆源区母岩性质,同时可反映沉积盆地的构造状况和古气候条件。

岩石结构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结构是有差异的,如颗粒类型、大小及含量、支撑性、杂基含量和粒度分布特征等均可反映沉积环境的水动力状况和流体性质。

岩石构造 原生的层理和层面构造是最重要的沉积相标志(参看第四章)。

剖面结构 剖面结构亦可称之为剖面层序,是综合分析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在剖面上的变化序列,是沉积相分析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在剖面上的沉积层序是不一样的,如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见于河流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浊积岩相等;而向上变粗的剖面结构见于三角洲相、湖泊相、无障壁海岸海滩相等。

沉积岩产状 沉积岩产状(如砂体形状、生物礁和滩体的形态)、接触关系等也是沉积相的重要标志。

瓦尔特相律 瓦尔特(J.Walther,1894)指出:“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隔。”这一规律通称为相序递变规律或相序递变法则,即瓦尔特相律(图6-1),是相序分析中应遵守的基本法则。该相律对在剖面上和平面上进行沉积相分析是很重要的准则,当然会有一些与突发性事件有关的例外现象。

图6-1 瓦尔特相律

(2)古生物和古生态标志

古生物的种类、生态和形态特征,不仅可确定海相和非海相沉积环境,而且还可指示水介质的深度、盐度、温度和浊度等,如叠层石形态的宏观特征与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关系(图6-2),可直接用于沉积环境的判断。

(3)地球化学标志

应用岩石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Sr/Ba、Br、103Br/Cl等)、同位素(O、C、S、H、Sr)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相。

应该指出,上述三方面的判别标志,应综合考虑,不能仅看某一点就作结论,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现一些相似的特征,相同的相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会有所差异。沉积相的研究对了解各地质时代的地表古地理特征和地壳地质历史的演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对查明含油气和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对规划和设计工程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图6-2 海进和海退序列中叠层石形态与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❾ 基本概念和理论

地幔柱(mantle plume)也被译成地柱、幔羽、幔柱、地幔羽、热幔柱、热柱、热幔热流柱 等。自年,Wilson提出热点假设以来,有关地幔柱(mantle plume)和热点(hotspots)的 定义或概念至今还未统一。

Morgan(1971)认为“地幔柱”是深部热的地幔物质上涌形成的,其可能起源于接近地核 的地幔深部,即核-幔边界的热层(thermal boundary layers)(又称D″层),是由于热浮力作 用而上升,热点活动是其在地表的表现形式;Deffeys(1972)认为地幔柱是下地幔上涌形成 的;Anderson(1975)则认为热幔柱与其说是热柱,不如说它是一种化学柱,它的化学成分与 周围地幔物质有明显的差别,它来源于地幔底部层D″;Hofmann(1997)在研究海洋火山 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地幔柱是一种近似固态、起源于深660 km处的地震间断面或近2 900 km 处核-幔边界的低密度上升热流。核-幔边界的D″层从外地核那里聚集了大量放射性元 素,放射热导致D″层具有高温低黏度特征,从而形成地幔柱。后来许多研究者的工作进一 步证明地幔柱起源于地幔底部与地核之间热边界层(thermal boundary layers)。因此,概括 地说,地幔柱是指储藏巨大能量的热柱和化学成分与周围有明显差别的化学柱的综合,它可 起源于地球内部不同的深度(李子颖,1999)。

地幔柱从产生到消亡时间延续可达100 Ma,一般经历的过程如下(图1-1):(1)核-幔 边界或地幔物质被加热;(2)在浮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向上产生大的球状体,形成地幔柱雏 形;(3)产生的球状体不断向上运动,在其下部形成较小的管状通道;(4)地幔柱前部到达岩 石圈时,受其作用产生延展,同时对岩石圈产生作用,形成拉伸、断裂和裂谷等;(5)减压熔 融产生岩浆的喷发和侵入,其规模随时间演化从大到小;(6)地幔柱失去能量,最终消亡。

图1-1 计算机模拟的地幔柱产生、演化和形态特征示意图

地幔柱构造对洋壳和陆壳的作用特征不太相同,在洋壳往往产生大规模的基性岩浆的 喷发,而在陆壳,由于硅铝质的混合使其既有酸性也有基性的岩浆喷发和侵入作用。

地幔柱构造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移的距离以及其通过的周围介质的物理性 质,如黏度等。现代地幔柱在地幔中上升时,其影响的直径范围可达800~1 200 km,而在太 古宙则要小,直径变化在600~800 km。日本学者丸山茂德(S.Maruyama,1994)、深尾良夫(Fukao)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地球深部构造,并以地幔底界(2 900 km),上地幔底界(670 km)和地壳底界(100 km)为限,划分为一、二、三级地幔柱,如图1-2所示。实际上,到达地表的即是热点活动。

有关热点作用的认识和起因也并不一致,Turcotte,Oxburgh(1973,1976)认为扩张的裂 陷可导致热点的形成,Sykes(1978)提出构造的活化也可形成热点,Sleep(1984)认为热点起 因于不均一的地幔。一般的说,热点被认为是地幔柱到达于地表之处的作用形式(Wilson 1963,Morgan 1971等)。

作者认为热点作用是在地幔柱直接作用下或在其影响下较长时间多期次改造深部壳幔 物质于地表的综合地质作用,热点可起源于地壳或地幔的不同深度。热点作用一般其规模 为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热点作用根据其作用背景的不同又可分为大洋型和大陆型热点作 用。大洋型热点作用由于地壳和岩石圈较薄的洋壳,一般上升的炽热地幔柱可把上覆岩石 圈抬升,使地壳呈现巨大穹隆构造,地幔柱冲破岩石圈作用于地表多以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喷出作用为特点,典型热点例子是在大洋环境中形成的火山岛链(海山链),如夏威夷岛链,它 们也被称之为热点行迹,它们比周围洋底高1~2 km,形成一条长1000~2000 km的异常地 形高地。大洋内线状排列的火山岛链,是大洋岩石圈活动板块在上地幔中的固定热点之上 的运动所造成的。大陆型热点作用于硅铝壳较厚的陆壳,一般产生熔融和混熔并在热动力 作用下出露地表或浅层,多产生构造伸展、多期次成分复杂的岩浆活动和火山作用、流体活 动等,且岩浆活动多以酸性组分为特点。据1998年美国《科学新闻》报道,格兰特等人通过 对地震波的研究发现,在地幔底部同地核交界处存在厚度5~40 km的“超低速带”(ul- tralow velocity zone),这些地带里物质呈半熔融高温状态,从而迟滞了地震波的传递。半液 体状态的地幔向外传递地核热能的速度比固体地幔快100多倍,从而地幔上面的温度很高,导致最上层地壳很热。“超低速带”对应地壳表面多有火山岩浆分布,它们遥遥相对。热点 作用在浅部地壳或地表是以构造、岩浆、沉积、变质和成矿等地质作用的强度来体现,其变化 主要取决于热点作用的强弱和发展演化阶段的不同:在热点作用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穹隆和 穹隆深部的侵入作用;在热点作用的中期则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侵入作用和火山活动;在热点 作用的晚期则主要表现为热流体的活动。

图1-2 地幔柱构造分级(据S.Maruyama,1994)

由于热点是地幔柱构造在地表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关系到地质构造作用,而且也与成矿 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

❿ 事件沉积学的概念

“事件沉积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由各种突发性地质事件所形成的、分布于沉积圈层中的事件沉积类型、特征、分布及其成因过程、成因模式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对传统沉积学理论的发展、补充和完善。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