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膜效应
㈠ 鉴别溶液与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丁达尔效应 B.过滤 C.布朗运动 D.透过半透膜
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不具有,则鉴别溶液与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B、C不能鉴别,D操作较复杂,
故选A.
㈡ 圣普净水机怎么样
净水器也称净水机。
按滤芯组成结构分为反渗透净水机和超滤膜净水机、能量净水机、陶瓷净水器等。
RO反渗透净水机标配的是5级过滤,即:
第一级为PP棉,为初级过滤,主要过滤泥沙、铁锈这种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的东西
第二级为颗粒炭、对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胶体具有强大的截留作用,具有除臭、去味、除余氯、脱色等功效
第三级为压缩炭、 对臭味,余氯,芳香族,COD有机物有良好的去除作用
第四级为RO反渗透膜、RO反渗透膜孔径为0.0001微米(0.1纳米),一个细菌要缩小4000倍,传染性病毒要缩小200倍以上才能通过,因此可以有
效去除水中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
第五级为后置活性炭(也称小T33)5级;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能有效去除水中的余氯,有毒有害物质,改善水质和口感
超滤净水器是以超滤膜为主、其它滤芯如活性炭(不包括能量滤芯)为辅,超滤净水器按照安装方式分为立式与卧式两种,
立式超滤净水器由PP棉、颗粒活性碳、压缩活性炭、外压超滤膜、T33组成;
卧式超滤净水器《俗称管道超滤机》由不锈钢外壳及内压超滤膜、KDF组成。
超滤净水器有1至12级滤芯过滤,大体都是PP棉滤芯、碳滤芯、超滤膜、还有一些什么碱性 弱碱 除氯 之类的功能滤芯组成,
综上所述,RO机价Ge要高一些,超滤的相对P宜。市场上北方大多数地区用RO纯水机,南方多用超滤机,但是随着水污染的加剧,纯水机市场隐隐有超越超滤机市场的势头。
㈢ 下列现象,不属于胶体性质的是() A.丁达尔效应 B.电泳 C.能透过半透膜 D.发生聚沉
A、胶体中分散质粒子来直径在1-100nm之间,所以自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带电荷的离子,所以能产生电泳现象,故B正确; C、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故C错误; D、胶体能发生聚沉现象,故D正确; 故选C.
㈣ 不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和溶液
电泳现象:对带电胶体通电,发现胶体向某一电极靠近,用U形管现象更明显。带正电胶体移向负极,带负电胶体移向正极
稳定性差异:胶体加热,加入电解质都会发生聚沉,而溶液不会
㈤ 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其中胶体能透过半透膜______.(判断对错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故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胶体微粒的直径大于半透膜的孔径,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故答案为:×.
㈥ 动物的渗透作用时,哪一部分作为半透膜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组织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
31.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减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32.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酶和ATP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ATP为各种代谢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实现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贮存于ATP和NADPH2中。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碳同化来完成。碳同化的途径有C3途径、C4途径等。根据碳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类。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外面有“花环状”的叶肉细胞。
3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温度:温度高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浓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份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进入植物体;⑤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产物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所必需的物质。
38.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利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仅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初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还能作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0.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脂质。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蛋白质和脂肪才能转变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足时,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40.脂肪来源太多时,肝脏就要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减少时,脂蛋白合成受阻,体内过多的脂肪不能及时搬运出去,在肝脏积累形成脂肪肝,肝脏发生病变后,肝细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转氨酶渗透到血浆中。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①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蓝藻属光能自养需氧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属化能自养需氧型。②自养厌氧型:如绿硫细菌。③异养需氧:人和大多数动物。④异养厌氧型:乳酸菌、大肠杆菌、某些寄生虫。另外,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43.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两者产生生长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对光敏感点在尖端,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云母片不能使生长素透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没有阻碍。分析植物生长状况一看生长素的产生,有,生长;无,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分布均匀否,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生长素具有极性传导和横向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6.植物激素共有五类: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为两方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7.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每一种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破坏,都将使相应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动的种类很多,按其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48.神经冲动产生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细胞间传递(单向传递):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49.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极体是动物体内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极核是绿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两个核,也是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7.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一般的,两栖类和昆虫类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
68.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周围的表面开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羊膜内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㈦ 能产生渗透效应的粒子能通过半透膜吗
不能通过半透膜。因为渗透效应的渗透力的功率足够小,致使没有能力通过半透膜。如果能通过半透膜,那就不是渗透,而是穿透,起码也叫扩散。比如墨水掉水里叫扩散,不叫渗透,说明渗透力小于扩散力。所以不能通过半透明膜。
㈧ 水质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
指标如下:1、逆渗透(R.O.):施加比渗透压更大的压力,使水通过半透膜从而除去水中的杂质和细菌的一种除盐方法。2、溶解性固体:水中可溶性离子的含量。3、电导率(T.D.S):水的导电性即水的电阻的倒数,通常用它来表示水的纯净度。由于水中含有各种溶解性盐类,并以离子的形态存在。当水中有电极存在时,这些离子就可以使水产生导电作用,故水的导电能力的强弱程度就称为电导率。4、水的酸碱性:以水的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即水的PH值大小,小于7是碱性,等于7是中性,大于7是酸性。5、水的臭味:水中的水生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腐烂而发出的臭味;水中有机物质的腐败分解而散发的臭味;水的溶解性气体如SO2、H2S、NH3;溶解性盐类或泥土的气味、排入水体的工业废水所含如石油、酚类等臭味、消毒水过程加入氯气的气味。6、浊度:由于水中含有悬浮及胶体状态的微粒,使的原是无色透明的水产生浑浊的程度称为浊度。浑浊度是一种光学效应,是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阻碍的程度,表示水层对于光线散射和吸收的能力。7、水的色度:水的色度是对天然水或处理后的各种水进行颜色定量测定时的指标。产生颜色的原因是由于溶于水的腐殖质、有机物或无机物造成。工业废水也可能使水体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例如:粘土-黄色,铁的氧化物-褐色,硫化物-浅蓝色,藻类-绿色,腐败的有机物-黑褐色。8、水的硬度:水中有些金属阳离子,同一些阴离子结合在一起,在水被加热的过程中,由于蒸发浓缩,容易形成水垢,附着在受热面上而影响热传导,我们把水中这些金属离子的总浓度称为水的硬度。由于其它的金属离子在水中的浓度很低,故通常把水中的钙、镁离子的浓度看作是水的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