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和聚酯树脂
A. "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 和"改性聚酯丙烯酸树脂"的区别
"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 和"改性聚酯丙烯酸树脂",两者主体都是聚酯,都是二元酸或二元酸酐与二元醇和多元醇反应合成含羟基的聚酯树脂。和纯丙烯酸树脂没有关系。
1、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通过引入丙烯酸,应该是为了提高涂料的固化效果,使其交联在交联网络里。
2、聚酯丙烯酸树脂,本身是UV树脂,不存在固化问题,通过改性是为了提高其他一些性能。
3、纯丙烯酸树脂附着力比较好,柔韧性一般情况下较好,脆性主要根据配方中苯乙烯的加入量来决定,苯乙烯量加多,树脂脆性就大。
4、丙烯酸树脂和聚酯的价格一般是聚酯的便宜,丙烯酸的偏贵一些。
5、聚酯不亲水,但需要用丙烯酸来改变性能,但需要用聚酯来改变性能,但硬度不够(例外的是交联的聚酯硬度会改善很多。第一个主体是聚酯,但抗延展性不过,相应地。
丙烯酸 改性 聚酯树脂 acrylic modified polyester resin
改性的聚酯 丙烯酸 树脂 polyester modified acrylic resin
翻译的名词是校对了google上查找到的文章,单独使用:
两者是有些微差别的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二个丙烯酸是主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弱,那么因为其羧酸的存在,通过氢键和极性的基团。
(1)聚酯和聚酯树脂扩展阅读:
不饱和聚酯树脂
采用不同的多元酸和多元醇可合成出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饱和聚酯树脂。若使用的都是直链结构的二元醇和二元酸,产生的就是只含直链结构的聚酯树脂,若使用的多元酸中含苯环。
(例:苯酐、对苯二甲酸、偏苯三酸酐等)产生的就是含有苯环结构的聚酯树脂,若采用化学反应引入除多元醇、多元酸之外的其它成份,产生的就是改性聚酯树脂。
合成聚酯树脂若采用直链结构的多元醇与多元酸,合成得到的树脂具有线性结构,柔韧性非常好,主要用途不是在涂料行业。
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尼龙就是很典型的线性聚酯,最典型的线性聚酯尼龙-66就是己二胺与1,6-己二酸的产物,从结构上看也可用1,6-己二醇与1,6-己二酸合成。
合成聚酯树脂若采用苯环的多元酸与多元醇反应,合成得到含有苯环结构的树脂,苯环的刚性特征赋予树脂以硬度,而苯环的稳定的结构特征赋予树脂以耐化学性。
涂料行业最常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是含端羟基官能团的聚酯树脂,通过与异氰酸酯、氨基树脂等树脂交联固化成膜。
不同的原料对树脂性能作出不同的贡献,选择原料时要视对树脂的性能要求,选择相应的能对树脂所要求性能有帮助的原料,从提供官能度、硬度、柔纫性等多方面来考虑。
饱和聚酯树脂
饱和聚酯树脂(无油醇酸树脂)主要用于生产卷材涂料,根据树脂性能和结构的不同分别可用于卷材涂料的面漆、底漆、背漆,也有用于油墨和热覆膜卷材用的饱和聚酯树脂。
312C无油醇酸树脂是我厂开发成功的一种高分子量线型饱和聚酯树脂,主要应用于热覆膜卷材用胶粘剂和卷材涂料底漆,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很好的硬度与韧性的平衡性能。
环氧型底漆的特点是对底材的附着性好、与面漆的配套性好。同时环氧型底漆的防腐蚀性突出,抗化学性强。
聚酯底漆的特点是附着力好、通用性强,耐侯性、柔韧性突出。
背面漆涂在卷材的背面,主要起保护作用,同时提供外观性和一定的耐久性。背面漆以氨基聚酯型为多。
B. 聚酯的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是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的简称,如果把聚酯比作铝,那么聚酯树脂就相当于铝合金。不饱和聚酯胶粘剂主要由不饱和聚酯树脂、引发剂、促进剂、填料、触变剂等组成。主链中含有—CH=CH—双键的一种线型结构(见线型高分子)聚酯树脂,能与烯类单体,如苯乙烯、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等混合后,在引发剂和促进剂的作用下,于常温下聚合成不溶、不熔产物。不饱和聚酯的英文缩写为UP。主要用于生产卷材涂料。
合成聚酯树脂若采用直链结构的多元醇与多元酸,合成得到的树脂具有线性结构,柔韧性非常好,主要用途不是在涂料行业。
合成聚酯树脂若采用苯环的多元酸与多元醇反应,合成得到含有苯环结构的树脂,苯环的刚性特征赋予树脂以硬度,而苯环的稳定的结构特征赋予树脂以耐化学性。合成饱和聚酯树脂的原料主要是二元醇、二元酸和三元醇,个别的还有一元醇或一元酸。最常用的醇是新戊二醇,其酯化物的耐水性大大优于乙二醇和丙二醇。三元醇主要是三羟甲基丙烷、三羟乙基乙烷。最常用的芳香族二元酸是间苯二甲酸,由于间苯二甲酸的耐盐雾性、耐化学性和耐水性比邻苯二甲酸更优越,所以间苯二甲酸在聚酯树脂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合成聚酯树脂中也使用脂肪族二元酸,如己二酸、壬二酸和癸二酸,以己二酸应用更为普遍。大多数树脂都含芳香族二元酸和脂肪族二元酸,芳香族二元酸与脂肪族二元酸的摩尔比是控制树脂Tg的主要因素。
C. 聚氨酯树脂和聚酯树脂有什么区别
不一样的
聚氨酯树脂
主链含—NHCOO—重复结构单元的一类聚合物 .英文缩写PU.由异氰酸酯(单体)与羟基化合物聚合而成.由于含强极性的氨基甲酸酯基,不溶于非极性基团,具有良好的耐油性、韧性、耐磨性、耐老化性和粘合性.用不同原料可制得适应较宽温度范围 (-50~150℃) 的材料 ,包括弹性体、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高温下不耐水解,亦不耐碱性介质
不饱和树脂
“聚酯”是相对于“酚醛”“环氧”等树脂而区分的含有酯键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这种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经缩聚反应而生成的,而这种高分子化合物中含有不饱和双键时,就称为不饱和聚酯,这种不饱和聚酯溶解于有聚合能力的单体中(一般为苯乙烯) 而成为一种粘稠液体时,称为不饱和聚酯树脂(英文名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简称UPR).因此,不饱和聚酯树脂可以定义为由二元酸与二元醇缩聚而成的含不饱和二元酸或二元醇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单体(通常用苯乙烯)中而成的粘稠的液体.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当其在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固化成为一种不溶不融的高分子网状聚合物.但这种聚合物机械强度很低,不能满足大部分使用的要求,当用玻璃纤维增强时可成为一种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英文名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简称FRP).“玻璃钢”的机械强度等各方面性能与树脂浇铸体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D. 聚酯和树脂的区别聚酯树脂是什么意思呢怎么理解
是从使用的原材料上区别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是使用了含有不饱和双键的二元羧酸,所以在使用不饱和树脂制作产品的时候具有反应活性大固化快的特点,相反饱和树脂不含双键
E. 聚酯树脂和丙烯树脂有何不同
两者的单体不同:丙稀树脂的单体是丙稀,含碳碳双键,聚合后是聚丙烯;聚酯树脂的单体是专酯类(酸和醇酯化后属的产物),也有不饱和键,但不一定是碳碳双键.
此外,两者合成方式也有一定差异.丙烯树脂由加聚得到;聚酯树脂可以加聚也可以缩聚.
两者都可以用于制塑料.是否属于环保树脂要看属于哪种酯.应用的区别我不是很清楚,不好意思.
F. 求饱和聚酯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区别
饱和聚酯和不饱和聚酯统称为聚酯,聚酯树脂通常是指主链结构中含有酯基-cOO-的一大类版聚合物。不饱和聚酯是权指主链中有不饱和双键的聚酯,不饱和聚酯的固化是依靠和作为溶剂的烯类单体如苯乙烯进行游离基共聚反应而固化,空气中的氧有阻聚作用。相反,主链中不含不饱和双键的聚酯为饱和聚酯!与合成醇酸树脂明显不同的是合成聚酯树脂中不含植物油或植物油衍生的脂肪酸。合成聚酯树脂的基本原料是二元醇、二元酸、三元醇,有时还有少量的一元酸或一元醇。
G. 聚酯与树脂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性质不同
1、聚酯性质: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总称。
2、树脂性质:受热后有软化或熔融范围,软化时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常温下是固态、半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聚合物。
二、特点不同
1、聚酯特点: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经过缩聚产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的部分PET再通过水下切粒而最终生成。纤维级聚酯切片用于生产聚酯短纤维和聚酯长丝,是聚酯纤维企业加工纤维及相关产品的原料。
2、树脂特点:相对分子量不确定但通常较高,常温下呈固态、中固态、假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物质。具有软化或熔融温度范围,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破裂时常呈贝壳状。
(7)聚酯和聚酯树脂扩展阅读:
聚酯为极性较强的聚合物,一般均使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内、外润滑剂。常用的有硬脂酸、硬脂醇、褐煤酸及其衍生物(皂、酯)、三羟基硬脂酸甘油酯、乙撑双硬脂酞胺等。
在产品品种方面,中国聚酯生产仍以纤用聚酯为主,占全年总产能的88%;国内非纤维聚酯切片年产能约100万吨,其中聚酯瓶片发展尤为迅速,年生产能力仅2002年就增加了50多万吨。但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因此聚酯瓶片装置开工率不足50%。
H. 环氧树脂与聚酯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一、组成不同来
1、环氧树脂:环氧氯丙源烷与双酚A或多元醇的缩聚产物。
2、聚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总称。主要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习惯上也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和聚芳酯等线型热塑性树脂。
二、应用领域不同
1、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主要用于涂料行业和电子行业。复合材料成型用环氧(主要应用于电子行业的印刷电路板)占四分之一。
2、聚酯:PET可加工成纤维、薄膜和塑料制品。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品种,主要用于穿着。薄膜一般厚度在4~400μm之间,其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耐化学和介电性能,用作支持体,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磁带和磁卡。
(8)聚酯和聚酯树脂扩展阅读:
环氧树脂的优点:
1、单独的环氧树脂应用价值很低,它需要与固化剂配合使用才有实用价值。
2、高粘接强度:在合成胶粘剂中环氧树脂胶的胶接强度居前列。
3、固化收缩率小,在胶粘剂中环氧树脂胶的收缩率最小,这也是环氧树脂胶固化胶接高的原因之一。
4、耐化学性能:在固化体系中的醚基、苯环和脂肪羟基不易受酸碱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