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水耗材 » 树脂道的构造

树脂道的构造

发布时间: 2021-02-18 23:43:35

① 木化石的解剖构造(杨小菊)

地层中保存的木化石主要是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木材化石。木材通常是指树木(乔木),而且往往是把树木中树干的木质部称为木材。要研究化石木材,首先要了解现生木材(主要是树干) 的基本解剖构造,在对比现生木材结构的基础上对化石木材进行识别和研究。一株树木通常可划分为树冠、树干、树根三个部分,对木材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树干的构造。

1.2.1 木材的基本结构

1.2.1.1 树干的组成

树皮 形成层以外各种组织的总称。树皮是贮藏养分的场所,是把树叶所制造的养分向下输送的渠道,同时它还是树干的保护层,可防止树木生活组织受外界湿度剧烈变化或机械损伤的影响。

形成层 介于树皮和木质部之间,是分生组织,分生的细胞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

木质部 介于形成层和髓之间。根据细胞组织的来源不同,木质部可分为初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起源于顶端分生组织,围绕在髓的周围,量很少。次生木质部由形成层分生而来,常常简称木质部,它是木材利用的主要部分。

髓 位于树干的中心,为木质部所包围,通常直径很小。髓和初生木质部合称为髓心。

1.2.1.2 木材的三切面

木材是由大小、形状和排列各异的细胞组成。构成木材的细胞大多数沿树干轴向 (纵向) 排列;也有少量的细胞构成组织带,沿树干半径方向排列(木射线)。要全面、正确地了解木材的细胞或组织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特征,就必须通过木材的三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图1.2.1)来观察。

图1.2.1 茎的三种切面的切法

横切面 与树干轴向方向垂直的切面,这个切面能反映出木材纵向细胞或组织的横断面形态及分布规律,也能反映出横向组织木射线的宽度、长度方向等特征。横切面较全面地反映了细胞间的相互联系,是识别木材的重要切面。

径切面 与树干轴向相平行的沿树干半径方向 (即通过髓心) 的切面,这个切面能反映纵向细胞的长度和横向组织的长度和高度,以及交叉场纹孔的特点。

弦切面 与树干轴向相平行的不通过髓心的切面,这个切面能反映纵向细胞的长度及横向细胞或组织的高度和宽度。

1.2.1.3 木材的宏观构造特征

生长轮 树木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所产生的一层木质环轮。在横切面上,生长轮呈同心圆的圈层。温、寒带地区的树木,一年仅有一度生长,形成层每年向内生长一层木质部,故亦称之为年轮。在热带或亚热带,因四季温差小,树木生长与雨季和旱季相关,一年之内形成几圈木质层。每个生长季节早期形成的木材,其颜色较浅,组织较松,材质较软,称早材,早材位于生长轮内侧;生长季节后期所形成的木材,其颜色较深、组织较密,材质较硬,称为晚材,晚材位于生长轮外侧。

木射线 在木材横切面上,有许多由内向外呈辐射状的浅色线条,与年轮垂直。这些线条有的从髓心放射出来,称为髓射线;木射线在横切面上呈辐射状的细线,显示其长度和宽度方向;在径切面上呈横行带状或片状,显示其高度和长度;在弦切面上则顺着木纹方向呈点状、细线状或纺锤状,反映其高度和宽度。

管孔 木材由细胞(中空) 组成。多数细胞纵向排列,在横切面上呈孔洞状。仅一种细胞在宏观下可见——导管分子。根据导管的有无可以把木材分为两类,不具导管分子的针叶材 (无孔材)和具有导管分子的阔叶材 (有孔材)。在阔叶材中根据管孔的分布可以把木材分为环孔材、散孔材、半散孔材、辐射孔材、切线孔材、交叉孔材等不同的类型。

轴向薄壁组织 在横切面上所见的一部分材色较周围的材色浅,并能形成各种形态的组织。针叶树的木材轴向薄壁组织不发达或根本没有,宏观下一般不可见。多数被子植物阔叶材有较丰富的轴向薄壁组织。

胞间道 是由分泌细胞围绕而成的长形孔道,是树脂道和树胶道的统称。它不是细胞,而是细胞间隙。

树脂道 某些针叶材的胞间道中充满树脂,故称树脂道。树脂道有轴向树脂道、径向树脂道;还有正常树脂道和创伤树脂道之分。

1.2.1.4 针叶材的微观构造

管胞 是一种纵向的厚壁细胞,是构成针叶材的主要细胞,占细胞总量的90%以上。在纵切面上,管胞细而长,两端尖削。横切面上早材管胞呈近正方形,壁较薄,而晚材管胞呈长方形或扁平状,壁较厚。管胞长度多为3~5 mm,最长可达11 mm,最短为1.2 mm。管胞壁上的纹孔为具缘纹孔。

木射线 木射线的组成细胞有射线薄壁细胞和射线管胞两类。根据木射线在弦切面上的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单列木射线——木射线仅由一列或偶见两列细胞构成,如冷杉、杉木等;纺锤形木射线——由于横向树脂道的存在而使木射线呈纺锤形,如松、落叶松、云杉等具径向树脂道的树种。在径切面上,由射线薄壁细胞和早材管胞相交区域内的纹孔式,称为交叉场纹孔。它可分为5种类型:窗格型、松木型、云杉型、杉木型和柏木型。

轴向薄壁组织 针叶材中轴向薄壁细胞含量极小,以杉科、柏科、罗汉松科等木材中较发达。在横切面上,轴向薄壁细胞呈方形或长方形,壁薄,常含树脂等内含物 (树脂细胞)。在纵切面上,若干长方形轴向薄壁细胞连成一串,胞壁具单纹孔。

树脂道 由薄壁的分泌细胞围绕而成。观察轴向树脂道在横切面上进行,观察径向树脂道则在弦切面进行。树脂道的大小、数量和分泌细胞的数目、壁的厚度等随树种而异。

1.2.1.5 阔叶材的微观构造

导管 导管为阔叶材所独有,是一种由一连串轴向细胞形成的纵向管状组织,约占木材体积的20%。构成导管的单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在横切面上呈孔状,称为管孔。导管分子是形体较短的厚壁细胞,但细胞腔大,壁较薄,胞壁上的纹孔为具缘纹孔。相连的两个导管分子之间底壁相通的孔隙称为穿孔。相邻导管与导管间的纹孔称管间纹孔。

管胞 阔叶材的管胞通常包括导管状管胞和环管管胞,它们不同于针叶材的管胞,也不同于阔叶材中归为木纤维的纤维状管胞。导管状管胞类似小导管,但不具穿孔。环管管胞类似短的纤维细胞,位于环孔材大导管周围,不成一定的轴向排列,多呈扁平状。

木纤维 木纤维是阔叶材的重要组成细胞,占木材体积的50%以上。它是一种两端尖削,呈长纺锤形,腔小壁厚的纵向细胞。

轴向薄壁组织 由若干个薄壁细胞纵向串联而成。阔叶材的轴向薄壁组织较丰富,在横切面上的排列与宏观下所观察的相同。在纵切面上,轴向薄壁组织的高度相近,有时亦有少量分隔的纺锤形薄壁细胞。

木射线 阔叶材木射线均由横卧、直立、方形射线薄壁细胞组成。根据木射线的宽度 (弦切面) 可把木射线分为几个类型:单列木射线 (一个细胞宽)、多列木射线 (两列或两列以上)、聚合木射线 (多列木射线中夹杂有木纤维等细胞)。

从射线薄壁细胞组成来看,仅具横卧细胞的称为同形木射线;既有横卧,又有直立细胞的称异形木射线,如垂柳。

1.2.2 木化石的主要解剖特征

木材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的部分常常是不完整的。绝大多数所谓的木化石主要是次生木质部,也有一部分除了次生木质部外还保存了髓,因此,化石木材的解剖特征也常常是不完整的。研究化石木材也主要是从三个切面观察木材的解剖构造。在具有专业设备的实验室里,将要研究的化石木材按横向、径向和弦向三个方向制备成适合在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量和拍摄的薄片;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的样品。现将在裸子植物的密木型木材 (如松柏类、银杏类)、疏木型木材 (如苏铁类),以及被子植物木材中,各个方向上所能观测到的解剖构造特征简介如下。

1.2.2.1 横切面

在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木材是否有生长轮,生长轮的明显度 (明显、略明显或不明显) 和宽度,以及早材和晚材在一个生长轮内的急缓变化。

1) 松柏类木材的横切面 (图1.2.2):除观察生长轮外,主要观察纵向树脂道的存在与否,管胞横截面的形态、壁的厚薄和直径的大小,以及木射线的分布、宽窄和密度;当有轴向木薄壁组织存在时,还应主要观察它们的细胞壁上是否有纹孔出现。当有髓部和次生木质部被保存时,应注意观察髓的形态、大小及髓细胞是否属于同质的,是否有分泌细胞、分泌管以及分泌道等的存在。

2) 被子植物木材的横切面 (图1.2.3):在横切面中主要观察管孔的分布 (环孔材、散孔材、半散孔材、辐射孔材、切线孔材、交叉孔材) 和管孔的排列以及管孔内是否含有侵填体、树胶和其他沉积物,轴向薄壁组织发达与否,及轴向薄壁组织与管孔的连生关系 (离管还是傍管),树脂道或树胶道的有无。

3) 苏铁类木材的横切面 (图1.2.4):它们往往很容易同髓、次生木质部、皮层以及由叶柄基或低出叶柄基组成的防护套等一起被保存。苏铁类的髓比较大,在其中可以观察到髓的维管束、黏液道、转输细胞和由它们组成的转输组织,以及带状叶迹。髓的外侧是木质部圆筒,它由初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两个部分组成。在现生的苏铁类中,木质部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单环型和多环型。单环型仅有一个较窄的次生木质部环,初生木质部位于次生木质部的内侧,并被初生的髓射线分割;多环型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生木质部环,每个次生木质部环的内侧都有一个初生木质部带。在化石苏铁类的木材中,除了有与现生苏铁类相同的单环型和多环型以外,还发现有类似中始式的木质部环,即次生木质部有离心的次生木质部环和一个向心的次生木质部环。木质部环往往被初生的髓射线或次生的木射线分割成许多的木质部束。在木质部环的外侧,依次是韧皮部、较厚的皮层和较薄的周皮层,最外侧是由叶和叶柄基组成的防护套层。由髓部发出的带状叶迹可以穿过木质部、韧皮部、皮层和周皮进入叶柄基,并形成叶柄基中的维管束系统。

图1.2.4 苏铁茎在不同切面的图解

② 松树的叶为针形叶,其中的树脂道存在于()A.下皮层B.内皮层C.维管束D.叶

松树属于裸子植物,其叶片的结构为:表皮、叶肉和维管结构,表皮内细胞排列紧密,细容胞壁厚,无上、下表皮之分;气孔器下陷,有1对保卫细胞和1对副卫细胞.在表皮内有几层厚壁细胞组成的下皮层,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为皱褶细胞.叶肉之间分布有树脂道.叶片中央有一圈厚壁细胞,称内皮层,两束维管束位于其中. 在内皮层和两束维管束之间有传输薄壁细胞和传输管胞组成的传输组织.
树脂道是松树特有的结构,在木质部、针叶和初生皮层中形成 3个独立的系统.
故选:D

③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与双子叶植物相似,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等部分组成
表皮 裸子植物的表皮是位于茎最外的一层细胞,为初生保护组织,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皮层 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来,有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内常分布着树脂道.
维管组织(柱) 松柏类植物茎的韧皮部没有筛管、伴胞和纤维,由筛胞和韧皮薄壁细胞构成.木质部中没有导管、纤维,仅由管胞和木薄壁细胞组成.
木本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与木本双子叶植物相比,只有组成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成分不同:
(1)茎次生木质部结构均匀,构造简单,一般只含有大量管胞、少量木薄壁组织、木射线与树脂道等,木质部中没有导管和纤维;在晚材中只含有管胞状纤维(纤维管胞).有的种类的次生木质部完全由管胞和及少量薄壁组织组成,如松属.有的种类木质部、韧皮部、皮层等部位具有树脂道,纵横排列连接成一个系统.由于次生生长形成的木材主要由管胞组成,因而木材结构均匀细致,易与双子叶植物的木材区分.木材中亦有年轮、心材和边材的分化.在木材的横切面上,可看到呈辐射排列的单列细胞的木射线,只有少数种类含有两列细胞的木射线.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中通常是单列木射线和多列木射线同时存在.
(2)茎的次生韧皮部中只含有筛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也有些种类含有韧皮纤维,有些种类还含有围绕着树脂道的薄壁组织.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中没有筛管和伴胞.

木麻黄等草本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层细胞外壁厚,气孔器下陷.
皮层外层细胞局部发育成厚壁机械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含叶绿体,外韧维管束,具有束内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胞和位于外围的厚壁组织所组成,初生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分子所组成.
一般具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⑴ 表皮 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 机械组织 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 基本组织 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 维管束 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
A.初生结构
⑴ 表皮 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 皮层 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

④ 以松树为例,简述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
裸子植物茎的解剖结构
松柏类植物是现存的裸子植物中最大和最常见的一群,因此,裸子植物茎的构造可以用松柏类植物茎的构造为代表进行讨论。松柏类植物茎的初生生长、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次生结构与双子叶木本植物基本相似,但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成分略有不同。
(一)松柏类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与双子叶植物相似,松柏类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等部分组成(图6-26)。

表皮 裸子植物的表皮是位于茎最外的一层细胞,为初生保护组织,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皮层 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来,有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内常分布着树脂道。
维管组织(柱) 松柏类植物茎的韧皮部没有筛管、伴胞和纤维,由筛胞和韧皮薄壁细胞构成。木质部中没有导管、纤维,仅由管胞和木薄壁细胞组成。
(二)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结构与木本双子叶植物相似,有发达的次生构造,形成木材和树皮。只是组成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成分不同,因此,木材的构造也有差异。
松柏类植物茎次生木质部结构均匀,构造简单,一般只含有大量管胞、少量木薄壁组织、木射线与树脂道等,木质部中没有导管和纤维;在晚材中只含有管胞状纤维(纤维管胞)。有的种类的次生木质部完全由管胞和及少量薄壁组织组成,如松属。有的种类木质部、韧皮部、皮层等部位具有树脂道,纵横排列连接成一个系统。由于次生生长形成的木材主要由管胞组成,因而木材结构均匀细致,易与双子叶植物的木材区分。木材中亦有年轮、心材和边材的分化。在木材的横切面上,可看到呈辐射排列的单列细胞的木射线(uniserate ray),只有少数种类含有两列细胞的木射线(biserate ray)。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中通常是单列木射线和多列木射线(multiseriate ray)同时存在。
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中只含有筛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也有些种类含有韧皮纤维,有些种类还含有围绕着树脂道的薄壁组织。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中没有筛管和伴胞。
木麻黄等草本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图6-27)。表皮层细胞外壁厚,气孔器下陷,皮层外层细胞局部发育成厚壁机械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含叶绿体,外韧维管束,具有束内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胞和位于外围的厚壁组织所组成,初生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分子所组成。一般具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在百岁兰等少数较高级的裸子植物中,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出现了导管,韧皮部出现了筛管,更加强了植物对旱生的适应性。

⑤ 裸子植物茎,单子叶植物茎,双子叶植物茎,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与双子叶植物相似,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等部分组成

表皮 裸子植物的表皮是位于茎最外的一层细胞,为初生保护组织,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皮层 位于表皮与维管柱之间,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来,有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皮层内常分布着树脂道。
维管组织(柱) 松柏类植物茎的韧皮部没有筛管、伴胞和纤维,由筛胞和韧皮薄壁细胞构成。木质部中没有导管、纤维,仅由管胞和木薄壁细胞组成。

木本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与木本双子叶植物相比,只有组成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成分不同:
(1)茎次生木质部结构均匀,构造简单,一般只含有大量管胞、少量木薄壁组织、木射线与树脂道等,木质部中没有导管和纤维;在晚材中只含有管胞状纤维(纤维管胞)。有的种类的次生木质部完全由管胞和及少量薄壁组织组成,如松属。有的种类木质部、韧皮部、皮层等部位具有树脂道,纵横排列连接成一个系统。由于次生生长形成的木材主要由管胞组成,因而木材结构均匀细致,易与双子叶植物的木材区分。木材中亦有年轮、心材和边材的分化。在木材的横切面上,可看到呈辐射排列的单列细胞的木射线,只有少数种类含有两列细胞的木射线。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中通常是单列木射线和多列木射线同时存在。
(2)茎的次生韧皮部中只含有筛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也有些种类含有韧皮纤维,有些种类还含有围绕着树脂道的薄壁组织。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中没有筛管和伴胞。

木麻黄等草本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层细胞外壁厚,气孔器下陷。
皮层外层细胞局部发育成厚壁机械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含叶绿体,外韧维管束,具有束内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胞和位于外围的厚壁组织所组成,初生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分子所组成。
一般具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⑴ 表皮 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 机械组织 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 基本组织 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 维管束 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

A.初生结构

⑴ 表皮 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 皮层 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并可产生木栓形成层。
⑶ 中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构成。
① 维管束 多数双叶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方式为内始式。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② 髓 是茎中央的薄壁组织,起贮藏作用。
③ 髓射线 是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起贮藏和横向输导的作用,正对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可恢复分裂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B.从外至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构成。同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2) 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是初生结构的皮层在次生生长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留下来的一些残余。
3) 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主要起输送有机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在木本植物的老茎中,次生韧皮部还是木栓形成层发生的场所,一旦在此处形成周皮,其外方的部分韧皮部即死亡成为干树皮的一部分
4) 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5) 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起输送水分、矿质营养和机械支持作用。
6) 初生木质部:是由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保留下来,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木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和韧皮射线相连,共同构成维管射线 (vascular ray)。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木材
7) 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淀粉粒等贮藏物质。髓边缘常有环状的环髓带。

⑥ 在分泌结构中树脂道属于什么类型

植物的成熟组织也称永久组织,它们的特点是丧失分裂能力。成熟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和 分泌组织。 1 保护组织可分为表皮和周皮,覆盖体表,起保护作用。 2 薄壁组织(基本组织)壁薄,排列疏松。

⑦ 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向内主要包括哪几部分组成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在组织的排列上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该结构是由茎的顶端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它同根的初生结构一样,也分表皮、皮层和中柱三个部分。
(1)表皮:通常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形状比较规则,排列紧密,无胞间隙。表皮细胞的外壁常增厚,表面常有角质层和表皮毛,有的还有蜡质。这些结构都有加强保护的功能。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图解
(2)皮层:表皮以内为皮层,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但一般不及根的皮层发达,有明显的胞间隙。靠近外面的薄壁细胞常含叶绿体,因而幼茎常呈绿色。茎的皮层常具有厚角组织,这些组织或成束出现,使茎显出棱条,如唇形科植物;或连成圆筒,环绕在表皮的内侧,如葫芦科植物;还有的植物在皮层中具有纤维或石细胞。有些草本植物(如南瓜、蚕豆)的茎中,皮层最内一层细胞会有许多淀粉粒,被称为淀粉鞘。
(3)维管柱: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柱为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包括初生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部分。
维管柱内最重要的部分是初生维管束,常成束存在,多排列成环状。每个纸管束由初生韧皮部、形成层和初生本质部组成。大多数是初生韧皮部在外侧,初生木质部在内侧,即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的排列方式(称为外韧维管束),如向日葵、蓖麻、苜蓿等。茎中初生木质部被夹在内外韧皮部间的一种排列方式,称双韧维管束。这类维管束常见于葫芦科(南瓜)、旋花科(甘薯)、茄科(番茄)、夹竹桃科(夹竹桃)等植物的茎中,其中以葫芦科茎中的较为典型。在双韧维管束中,内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间不存在形成层,或有极微弱的形成层。周韧纸管束是木质部在中央,外由韧皮部包围的一种排列方式。周韧维管束通常多见于藻类植物的茎中,在被子植物中少见,如大黄、酸模等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有些双子叶植物花丝的维管束也是周韧维管束。周木维管束是韧皮都在中央,外由木质部包围的一种排列方式。周木维管束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茎中都存在。前者如香蒲和鸢尾的茎和莎草、铃兰的地下茎内的维管束,后者如家科和胡椒科植物的一些茎内的维管束。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种植物的茎中有的可存在两种类型的维管束,例如单子叶植物龙血树的茎,初生维管束是外韧维管束,次生维管束是周木维管束。如下图所示。

龙血树茎的横切面,示次生加厚
A.茎中只有初生维管束 B.茎中已形成次生维管束 C.一部分茎的横切面,示次生周木维管束
1.皮层 2.初生维管束 3.次生维管束 4.形成层 5.周木维管束
双子叶植物的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韧皮部的发育顺序和根内的相同,也是外始式,即原生韧皮部在外侧,后生韧皮部在内侧;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它们的发育顺序是内始式的,与根中初生木质部的外始式发育相反。茎内的原生木质部居内侧,由管径较小的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后生木质部居外侧,由管径较大的梯纹、网纹和孔纹导管组成。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都之间,具有形成层。
髓居茎中心,一般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胞间隙。有些植物在茎生长过程中,髓部中央部分被破坏消失,形成髓腔。草本植物多系这种情况。髓射线又叫初生射线,位于维管束之间,由薄壁细胞组成。在横切面上,呈放射状排列,外部与皮层相连,内部与髓相通。它的功能主要是执行横向运输的任务,兼具贮藏作用。
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在形成初生结构后不久,即开始出现次生结构。
茎次生结构的形成与根一样,也是由于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1)形成层活动和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双子叶植物的初生分生组织在形成维管束的过程中,并不全部成熟,而是在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保留一层分生组织,成为柬中形成层。当茎的次生生长开始时,除束中形成层开始分裂活动外,与束中形成层部位相当的髓射线细胞,也恢复分生能力而形成束间形成层。结果束中与束间形成层相连成圆筒状,随即开始运动。形成层细胞区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切向分裂,向内向外均产生新的细胞层。各层细胞按半径方向呈整齐的辐射排列,并进一步分化,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添加在初生木质部的外侧;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添加在初生韧皮部的内侧,形成层在不断地进行切向分裂形成次生构造的同时,也进行横向分裂和径向分裂,扩大形成层的周径,以适应内侧木质部的增加。同时其位置也渐次向外推移,最后导致茎的加租和伸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形成层细胞活动的图解
在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形成时,形成层中均有一部分细胞作径向伸长,形成维管射线。
(2)木栓形成层的活动:茎中木栓形成层大多数是由近表皮的皮层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所形成的,但也有少数是由韧皮部的薄壁细胞转变而来的。其活动与根中相似,主要是进行平周分裂,向外形成木栓,向内形成栓内层细胞(少量)。在木栓形成过程中,枝条的表面还会产生一些浅褐色的圆形、椭圆报甚至长形突起,叫做皮孔,皮孔是周皮上的通气结构,位于周皮内的生活细胞,茎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检、栓内层合称周皮。周皮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茎周皮的形成
注意从图中区分栓内层细胞与皮层细胞,栓内层也是薄壁的生活细胞,常常只有一层细胞厚,一般只能从它们与外面的木栓细胞排成同一整齐的径向行列,而与皮层薄壁细胞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茎的次生木质部与根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即不但组成成分相同,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与比例相似,而且在较老的材料中,连木栓形成层发生的部位也没有什么区别,在后期都由次生韧皮部形成。所不同的是根的中央有外始式的初生木质部,而在茎的中央则为髓,髓的外围是内始式的初生木质部。
(3)维管形成层的季节性活动与年轮的形成: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有显著寒、暖季节的温带和亚热带,或有干、湿季节的热带,形成层的活动就随着季节的更替而表现出有节奏的变化,有盛有衰,因而产生细胞的数量有多有少,形状有大有小,细胞壁有厚有薄。由于次生木质部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内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随季节的不同,它在形态结构上也因不同的时期而出现显著的差异。温带的春季或热带的湿季,由于温度高、水分足,形成层活动旺盛,在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细胞大而壁薄,纤维较少;温带的夏末秋初或热带的旱季,形成层活动减弱,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细胞小而壁厚,往往管胞数量增多,木纤维成分增多。前者在生长季节早期形成,称为早材或春材,后者在后期形成,称为晚材或夏材或秋材。从横切面上观察,早材质地比较疏松,色泽稍淡;晚材质地致密,色泽较深。从早材到晚材,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逐渐变化,虽然可以看到色泽和质地的不同,却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但在上年晚材和当年早材间,都可看到非常明显的分界,这是由于两者的细胞在形状、大小、壁的厚薄上有较大差异。在一个生长季节内,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一轮显著的同心环层,代表着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都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习惯上称为年轮。但也有不少植物在一年内的正常生长中,不止形成一个年轮,例如柑橘属植物的茎,一年内同产生3个年轮,3个年轮才能代表一年的生长,故称为假年轮。假年轮的形成也有的是由于该年气候的特殊变化或因害虫危害树叶后,使植物生长一度受到抑制所致。
3.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有显著的区别:
①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茎和根一样,没有形成层,因而只有初生结构,没有次生结构。
②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排列成轮状,因而皮层、髓、髓射线各部分界限分明。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因而没有皮层和髓部的界限,射线也无法区分清楚。
在单子叶植物中,也有少数种类如龙血树属、朱蕉属、丝竹属及芦荟属等的茎中,具有形成层,因而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不过它们形成层的起源与活动情况,与双子叶植物有很大的不同;如龙血村的形成层,不在维管束内,而发生在束外的薄壁细胞中。
4.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裸子植物茎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相似,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次生结构由形成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可形成年轮、早材和晚材;由木柱形成层产生周皮。裸子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裸子植物木质部的轴向系统中没有导管、木纤维,而由管胞担负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支持的双重功能。因此与双子叶植物相比,裸子植物茎中的次生木质部结构显得均匀整齐;裸子植物的次生韧皮部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有些裸子植物也无韧皮纤维;裸子植物多具树脂道。树脂道分布在皮层、韧皮部、木质部、髓,甚至髓射线中。树脂道通常是由两层细胞合围成的分泌管。

⑧ 树的根,茎,叶三部分的结构组成分别是怎样的

(二)根的结构
1.根尖的结构
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它由根冠、生长点(又叫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又叫成熟区)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结构由于初中教材中较详细地做了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
2.根的初生结构
在根毛区或根毛区以上的横切面上,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皮层和中柱。因为它们都是由根的初生分生组织经过生长分化所形成的,故称为根的初生结构。
(1)表皮:包围于根的最外面,细胞近似长方柱形,长径与根的纵轴平行,细胞壁薄,内含大液泡,排列整齐,无胞间隙,一部分表皮细胞形成根毛。表皮具有吸收作用和保护作用。
(2)皮层: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间,一般由多层大型薄壁细胞组成。在根的结构中皮层所占体积很大,排列疏松,胞间隙较大。它的功能是将表皮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类转运到中柱里去;同时将中柱内的有机养料输送出来。此外,在皮层细胞内,常常发现有很多淀粉粒和其他营养物质,所以皮层还有贮藏作用。
皮层的最内层细胞,即紧靠中柱的一层细胞,称为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没有胞间隙,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壁以特殊方式增厚,其中一种方式是每个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局部增厚成为带状,并且栓质化。这种围绕细胞一周的特殊结构,叫做凯氏带。另一种增厚的方式是大多数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横壁与内切向壁(向着维管柱的一面)均显著增厚并栓质化,只有外切向壁不增厚。从横切面看,内皮层细胞的加厚胞壁呈马蹄形,因而失去了透水和通气的能力。但其中有少数细胞仍保留着薄壁状态,成为水分和养料内外交流的推一通道。内皮层细胞壁的特殊增厚,对于控制根内液流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内皮层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内皮层的结构
(左)根部分横切面,示内皮层的位置,在内皮层的壁上可见凯氏带
(右)3个内皮层细胞的立体图解,示凯氏带在细胞壁上的位置
(3)中柱(维管柱):内皮层以内所有的组织统称为中柱。它由中柱鞘、木质部和韧皮部所组成。有些植物,例如许多单子叶植物,在中柱的中央有薄壁细胞(或厚壁细胞)组成的髓。
中柱鞘是中柱的最外层组织,向外紧贴着内皮层。它是由原形成层的细胞发育而成,长期保持着潜在的分生能力,通常由一层薄壁细胞组成,也有由两层或多层细胞组成的,有时也可能含有厚壁细胞。维管形成层(部分的)、第一次木栓形成层、不定芽、侧根和不定根,都可能由中往鞘的细胞产生。
中柱鞘以内是初生维管束,主要包括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两部分。根的初生木质部一般位于中往的中心,并且有几个辐射状的棱角(即木质部脊,由原生木质部构成),在横切面上呈星芒状。木质部脊的数量对同种植物是相对稳定的,但因不同植物而有差异。
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内逐渐发育成熟的,故木质部脊的尖端是最初形成的原生木质部,导管口径小,为环纹和螺纹导管。中心部分则是以后形成的后生木质部,导管口径大,为梯纹、网纹和孔纹导管。根的初生木质部这种由外向内渐次成熟的发育方式,叫做外始式。这是根的初生木质部成熟的重要特点。
初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的辐射棱之间,与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以此区分茎)。因此,初生韧皮部的数目与初生木质部相同,两者之间则为薄壁组织所隔开。初生韧皮部的发育方式与初生木质部相同,也是外始式,即原生韧皮部在外侧,后生韧皮部在内侧。在被子植物中,根的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组成。根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以被子植物为例)。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横切面图解
3.侧根的形成
种子植物的侧根是从主根中柱鞘细胞分生出来的,属于内起源。侧根在中柱鞘上的产生,常有一定的位置。通常只有在相对于初生木质部辐射棱的中柱鞘细胞才能产生侧根。所以,根内有多少初生木质部的辐射棱,就可以在根的外围看到有相同数目纵行排列的测报产生。例如蚕豆根有4个初生木质部辐射棱,其主根上便有4行侧根。但是有的植物,侧根的行数可为初生木质部脊的倍数。此外还有少数植物,例如许多禾本科植物,其侧根是在与初生韧皮部相对的中柱鞘都分发生的。
4.根的次生结构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和少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寿命较短,根的初生结构一直维持到植物体死亡为止,没有加粗生长。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特别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的根,在完成初生生长以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不断产生各种次生组织,使根的直径逐年加粗,这种生长的方式,称为次生生长。由次生生长所产生的组织和结构,称为次生结构。
(1)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根的形成层是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都之间的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而形成的。形成层的出现,最初是从初生韧皮部内侧的一小部分薄壁细胞开始恢复分生能力,然后逐渐扩展到左右两侧,并向外推移至中柱鞘。这时,位于初生木质部束尖端的一部分细胞也恢复分生能力。结果在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形成一个波浪形的形成层环。此后,各部分细胞进行着不等速的分裂,在初生韧皮部内侧的形成层细胞分裂速度快,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多;而在初生木质部辐射棱外侧的形成层细胞,则分裂速度慢,从而使原来波浪形的形成层环变成为一个整齐的圆环。以后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基本上是等速进行的,因而根的增粗也就显得均匀一致。形成层细胞除不断进行平周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及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外,同时还进行垂周分裂,以扩大其周径。
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的组成成分基本上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同。但在次生结构中常产生一些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称为维管射线,横贯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之间,具有贮藏养分与横向运输的功能。
(2)木柱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在形成层进行次生生长的过程中,中柱鞘以外的皮层和表皮因中柱不断地扩大而被胀破。与此同时,中柱鞘的薄壁细胞便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柱形成层。木柱形成层的活动与形成层活动相似,也是行平周分裂,不断向内向外产生新细胞。向外产生的组织称为木栓,向内形成的几层薄壁细胞,称为栓内层。木柱是由多层径向排列、紧密整齐的细胞组成,细胞成熟后,细胞壁栓质化,原生质体解体,死亡的细胞内充满空气。木栓层由于胞壁栓质化而隔绝了皮层与中柱之间的联系和物质的流通,所以当木栓形成后,木柱外周的组织由于养料供给断绝而死亡。由木栓、木柱形成层和检内层共同组成周皮,代替了原来的表皮行使保护机能。根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情况,如图下所示。

A B C D

根形成层发生的各阶段图解
A.形成层尚未发生 B.形成层片段发生
C.形成层呈波浪形 D.形成层呈圆环形
(三)茎的结构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在组织的排列上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该结构是由茎的顶端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它同根的初生结构一样,也分表皮、皮层和中柱三个部分。
(1)表皮:通常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形状比较规则,排列紧密,无胞间隙。表皮细胞的外壁常增厚,表面常有角质层和表皮毛,有的还有蜡质。这些结构都有加强保护的功能。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图解
(2)皮层:表皮以内为皮层,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但一般不及根的皮层发达,有明显的胞间隙。靠近外面的薄壁细胞常含叶绿体,因而幼茎常呈绿色。茎的皮层常具有厚角组织,这些组织或成束出现,使茎显出棱条,如唇形科植物;或连成圆筒,环绕在表皮的内侧,如葫芦科植物;还有的植物在皮层中具有纤维或石细胞。有些草本植物(如南瓜、蚕豆)的茎中,皮层最内一层细胞会有许多淀粉粒,被称为淀粉鞘。
(3)维管柱: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柱为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包括初生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部分。
维管柱内最重要的部分是初生维管束,常成束存在,多排列成环状。每个纸管束由初生韧皮部、形成层和初生本质部组成。大多数是初生韧皮部在外侧,初生木质部在内侧,即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的排列方式(称为外韧维管束),如向日葵、蓖麻、苜蓿等。茎中初生木质部被夹在内外韧皮部间的一种排列方式,称双韧维管束。这类维管束常见于葫芦科(南瓜)、旋花科(甘薯)、茄科(番茄)、夹竹桃科(夹竹桃)等植物的茎中,其中以葫芦科茎中的较为典型。在双韧维管束中,内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间不存在形成层,或有极微弱的形成层。周韧纸管束是木质部在中央,外由韧皮部包围的一种排列方式。周韧维管束通常多见于藻类植物的茎中,在被子植物中少见,如大黄、酸模等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有些双子叶植物花丝的维管束也是周韧维管束。周木维管束是韧皮都在中央,外由木质部包围的一种排列方式。周木维管束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茎中都存在。前者如香蒲和鸢尾的茎和莎草、铃兰的地下茎内的维管束,后者如家科和胡椒科植物的一些茎内的维管束。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种植物的茎中有的可存在两种类型的维管束,例如单子叶植物龙血树的茎,初生维管束是外韧维管束,次生维管束是周木维管束。如下图所示。

龙血树茎的横切面,示次生加厚
A.茎中只有初生维管束 B.茎中已形成次生维管束 C.一部分茎的横切面,示次生周木维管束
1.皮层 2.初生维管束 3.次生维管束 4.形成层 5.周木维管束
双子叶植物的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韧皮部的发育顺序和根内的相同,也是外始式,即原生韧皮部在外侧,后生韧皮部在内侧;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它们的发育顺序是内始式的,与根中初生木质部的外始式发育相反。茎内的原生木质部居内侧,由管径较小的环纹或螺纹导管组成。后生木质部居外侧,由管径较大的梯纹、网纹和孔纹导管组成。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都之间,具有形成层。
髓居茎中心,一般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胞间隙。有些植物在茎生长过程中,髓部中央部分被破坏消失,形成髓腔。草本植物多系这种情况。髓射线又叫初生射线,位于维管束之间,由薄壁细胞组成。在横切面上,呈放射状排列,外部与皮层相连,内部与髓相通。它的功能主要是执行横向运输的任务,兼具贮藏作用。
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在形成初生结构后不久,即开始出现次生结构。
茎次生结构的形成与根一样,也是由于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1)形成层活动和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双子叶植物的初生分生组织在形成维管束的过程中,并不全部成熟,而是在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保留一层分生组织,成为柬中形成层。当茎的次生生长开始时,除束中形成层开始分裂活动外,与束中形成层部位相当的髓射线细胞,也恢复分生能力而形成束间形成层。结果束中与束间形成层相连成圆筒状,随即开始运动。形成层细胞区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切向分裂,向内向外均产生新的细胞层。各层细胞按半径方向呈整齐的辐射排列,并进一步分化,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添加在初生木质部的外侧;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添加在初生韧皮部的内侧,形成层在不断地进行切向分裂形成次生构造的同时,也进行横向分裂和径向分裂,扩大形成层的周径,以适应内侧木质部的增加。同时其位置也渐次向外推移,最后导致茎的加租和伸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形成层细胞活动的图解
在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形成时,形成层中均有一部分细胞作径向伸长,形成维管射线。
(2)木栓形成层的活动:茎中木栓形成层大多数是由近表皮的皮层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所形成的,但也有少数是由韧皮部的薄壁细胞转变而来的。其活动与根中相似,主要是进行平周分裂,向外形成木栓,向内形成栓内层细胞(少量)。在木栓形成过程中,枝条的表面还会产生一些浅褐色的圆形、椭圆报甚至长形突起,叫做皮孔,皮孔是周皮上的通气结构,位于周皮内的生活细胞,茎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木栓、木栓形成层和检、栓内层合称周皮。周皮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茎周皮的形成
注意从图中区分栓内层细胞与皮层细胞,栓内层也是薄壁的生活细胞,常常只有一层细胞厚,一般只能从它们与外面的木栓细胞排成同一整齐的径向行列,而与皮层薄壁细胞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茎的次生木质部与根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即不但组成成分相同,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与比例相似,而且在较老的材料中,连木栓形成层发生的部位也没有什么区别,在后期都由次生韧皮部形成。所不同的是根的中央有外始式的初生木质部,而在茎的中央则为髓,髓的外围是内始式的初生木质部。
(3)维管形成层的季节性活动与年轮的形成: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有显著寒、暖季节的温带和亚热带,或有干、湿季节的热带,形成层的活动就随着季节的更替而表现出有节奏的变化,有盛有衰,因而产生细胞的数量有多有少,形状有大有小,细胞壁有厚有薄。由于次生木质部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内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随季节的不同,它在形态结构上也因不同的时期而出现显著的差异。温带的春季或热带的湿季,由于温度高、水分足,形成层活动旺盛,在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细胞大而壁薄,纤维较少;温带的夏末秋初或热带的旱季,形成层活动减弱,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细胞小而壁厚,往往管胞数量增多,木纤维成分增多。前者在生长季节早期形成,称为早材或春材,后者在后期形成,称为晚材或夏材或秋材。从横切面上观察,早材质地比较疏松,色泽稍淡;晚材质地致密,色泽较深。从早材到晚材,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逐渐变化,虽然可以看到色泽和质地的不同,却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但在上年晚材和当年早材间,都可看到非常明显的分界,这是由于两者的细胞在形状、大小、壁的厚薄上有较大差异。在一个生长季节内,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一轮显著的同心环层,代表着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都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习惯上称为年轮。但也有不少植物在一年内的正常生长中,不止形成一个年轮,例如柑橘属植物的茎,一年内同产生3个年轮,3个年轮才能代表一年的生长,故称为假年轮。假年轮的形成也有的是由于该年气候的特殊变化或因害虫危害树叶后,使植物生长一度受到抑制所致。
3.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有显著的区别:
①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茎和根一样,没有形成层,因而只有初生结构,没有次生结构。
②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排列成轮状,因而皮层、髓、髓射线各部分界限分明。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因而没有皮层和髓部的界限,射线也无法区分清楚。
在单子叶植物中,也有少数种类如龙血树属、朱蕉属、丝竹属及芦荟属等的茎中,具有形成层,因而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不过它们形成层的起源与活动情况,与双子叶植物有很大的不同;如龙血村的形成层,不在维管束内,而发生在束外的薄壁细胞中。
4.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裸子植物茎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相似,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次生结构由形成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可形成年轮、早材和晚材;由木柱形成层产生周皮。裸子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裸子植物木质部的轴向系统中没有导管、木纤维,而由管胞担负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支持的双重功能。因此与双子叶植物相比,裸子植物茎中的次生木质部结构显得均匀整齐;裸子植物的次生韧皮部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有些裸子植物也无韧皮纤维;裸子植物多具树脂道。树脂道分布在皮层、韧皮部、木质部、髓,甚至髓射线中。树脂道通常是由两层细胞合围成的分泌管。
(四)叶的结构
1.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被子植物的叶片一般有上下两面的区别,上面(即腹面或近轴面)呈深绿色,下面(即背面或远轴面)呈淡绿色,这种叶是由于叶片在枝上的着生取横向的位置,近乎和技的长轴垂直或与地面平行,叶片的两面受光的情况不同,因而两面的内部结构也不同,即组成叶肉的组织有较大的分化,形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这种叶称为异面叶。有些植物的叶取近乎直立的位置,近乎与枝的长轴平行或与地面垂直。叶片的两面受光情况差异不大,因而叶片两面的内部结构也就相似,即组成叶肉的组织分化不大,这种叶称为等面叶。有些植物的叶上下面都同样具有栅栏组织,中间夹着海绵组织,也称等面叶。不论异面叶还是等面叶,就叶片而言,都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包覆着整个叶片,有上下表皮之分。表皮通常由一层生活细胞组成,但也有多层细胞组成的,称为复表皮,如夹竹桃和印度橡胶树叶的表皮。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有无规则型、不线型、平列型和横列型4个主要类型。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在各个植物的叶中是不同的。植物体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叶尖端和中脉部分的气孔较基部和叶绿的多。有些植物如向日葵、蓖麻、玉米、小麦等叶的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且下表皮一般较多。但也有些植物,气孔却只限于下表皮(如早金莲、苹果)或只限于上表皮(如睡莲、莲),还有些植物的气孔却只限于下表皮的局部区域,如夹竹桃叶的气孔,仅生在凹陷的气孔窝部分。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同一种植物的叶气孔数目也有差异,一般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沉水植物的叶一般没有气孔(如眼子菜)。
叶肉和叶脉的结构因初中教材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2.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禾本科植物叶的基本结构也同样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3个部分,但具有以下特点:叶的表皮由一层排列整齐、略呈长方形的表皮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不仅角质化而且充满硅质,有的甚至堆积成粗糙不平的突起。叶片的上表皮还有一些特殊的大型壁薄具大液泡且扇形排列的泡状细胞,或称运动细胞。它们位于相邻两个叶脉之间,与叶片的展开和卷曲有关,可控制水分的蒸腾。上表皮气孔较下表皮为多,气孔由两个哑铃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在每个保卫细胞的外侧还有一个近似长梭形的副卫细胞。叶肉组织中没有明显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分,构造较均一,都是由一些短轴的薄壁细胞组成。叶脉平行排列,在维管束与上下表皮之间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每个维管束的外围具有由一层或两层大型薄壁细胞所组成的维管束鞘。水稻、大麦、小麦等维管束鞘外层细胞是薄壁的,较大,含叶绿体较叶肉细胞中少;内层是厚壁的,细胞较小,几乎不含叶绿体。但水稻的叶脉中一般只有一层维管束鞘。玉米等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较发达,内含较大的叶绿体,外侧紧密毗连着一圈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这种“花环形”解剖结构是C4植物的特征。小麦、水稻的叶片中没有“花环”结构,并且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较叶肉细胞少;这是C3植物叶的特点。
3.裸子植物针叶的结构
裸子植物的叶有针叶、条形叶、刺形叶、鳞形叶及扇形叶等多种类型,其中针叶见于松科。针叶在结构上具有旱生的特点,表面积小,表皮细胞壁较厚,并强烈木质化,外被一层很厚的角质层。气孔下陷,冬季常被树脂阻塞,从而减少蒸腾。表皮下有一层或几层厚壁细胞,称下皮层,具支持作用。叶肉细胞的壁内突,扩大了光合作用面积,叶肉内有树脂道,叶肉内方是内皮层。内皮层由一层排列整齐、侧壁木栓的椭圆形细胞组成。内皮层以内是转输组织和1个或2个维管束。转输组织由管胞和薄壁细胞组成,是松柏类植物的特征,其作用是在叶肉与维管束之间进行横向运输。

⑨ 次生结构的茎的次生结构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完成初生生长后,由于次生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不断增粗,这种增粗生长称为次生生长,也称加粗生长。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次生组织组成了次生结构。多年生木本植物,不断地增粗和增高,必然需要更多的水分和营养,同时,也需要更大的机械支持力,因此必须相应地增粗。次生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多年生木本植物在生长和发育上的这些要求,这也正是植物长期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次生生长,因而也就没有次生结构。茎的增粗是由于细胞的长大或初生加厚分生组织平周分裂的结果。但少数热带或亚热带的单子叶植物茎,除一般初生结构外,有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出现,如龙血树、朱蕉、丝兰、芦荟等的茎中,它们的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同于双子叶植物,一般是在初生维管组织外方产生形成层,形成新的维管组织(次生维管束),因植物不同而有各种排列方式。现以龙血树(Dracaena draco)为例,加以说明。
龙血树茎内,在维管束外方的薄壁组织细胞能转化成形成层,它们进行切向分裂,向外产生少量的薄壁组织细胞,向内产生一圈基本组织,在这一圈组织中,有一部分细胞直径较小,细胞较长,并且成束出现,将来能分化形成次生维管束。这些次生维管束也是散生的,比初生的更密,在结构上不同于初生维管束,因为所含韧皮部的量较少,木质部由管胞组成,并包于韧皮部的外周,形成周木维管束。而初生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木质部由导管组成。 ?
裸子植物都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基本和双子叶植物木本茎大致相同,二者都是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等部分组成,长期存在着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使茎逐年加粗,并有显著的年轮,不同之处是维管组织的组成成分上存在差异。
⒈多数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是由管胞和射线组成,无导管和典型的木纤维,管胞兼有输送水分和支持的双重作用。在横切面上,结构显得均匀整齐。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相同,裸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中也存在着早材与晚材,边材与心材的分化。
⒉裸子植物次生韧皮部的结构较简单,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和射线组成,没有筛管、伴胞和韧皮纤维。有些松柏类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中,也可能产生韧皮纤维和石细胞,有些种类可以产生树脂道,如松。 禾本科植物的茎和叶鞘相连形成了节部。在外形上,节部比较粗大,易于识别。内部结构上,由于上端节间维管束以及从叶鞘伸入的维管束(叶迹)在此交织汇合,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结构。将小麦茎,由上至下,从上部节间经节部,再到下部节间作连续切片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维管系统汇合排列的变化过程(图5-49)。
小麦茎的节间中空,在节部成为实心。叶鞘在较高水平上向一边开放,到了靠近节部成为封闭的。内部结构上,茎节上面的维管束成横向和斜向的分布,而在节内以及节的下面,就重新组合排列到较外面的周围。在叶鞘和茎连接处的下面,较小的叶迹伸到茎轴的外围,较大的叶迹则变成了茎轴的中间维管柱的一部分。

⑩ 木材宏观构造是什么

在肉眼和放大镜(10倍)下就能够看到的木材构造特征。又称巨观构造或粗视构造。版包括边材和权心材、生长轮(年轮)、早材和晚材、导管的管孔、木射线、轴向木薄壁组织、胞间道(树脂道或树胶道和创伤胞间道)、内涵韧皮部等。其他还有用于木材识别的物理特征,如材色和光泽、气味和滋味、纹理和结构、花纹及重量等亦属于木材宏观构造的范围。

宏观构造的特性比较粗放,易于掌握,只需一个10倍的放大镜和一把锋利的小刀。观察时,首先用小刀在木材的横切面削出一小块光滑的平面,借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必要时可用水润湿木材表面,利用光的反射,可观看得更清楚。观察中,以横切面为主能看到的特征最多,以针叶树材为例,如生长轮的明显度、早材到晚材的过渡情况、轴向薄壁组织存在与否、树脂道有无都能观察到。径面和弦面也应注意观察,有些特征往往出现于径面,如花纹、射线斑纹或银光纹理等,以及弦面上的波痕及宽射线或聚合射线等等。

热点内容
丁度巴拉斯情人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9:13:07 浏览:886
类似深水的露点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0:12 浏览:80
《消失的眼角膜》2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4:43 浏览:878
私人影院什么电影好看 发布:2024-08-19 08:33:32 浏览:593
干 B 发布:2024-08-19 08:30:21 浏览:910
夜晚看片网站 发布:2024-08-19 08:20:59 浏览:440
台湾男同电影《越界》 发布:2024-08-19 08:04:35 浏览:290
看电影选座位追女孩 发布:2024-08-19 07:54:42 浏览:975
日本a级爱情 发布:2024-08-19 07:30:38 浏览:832
生活中的玛丽类似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6:46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