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氯三苯甲基氯树脂多肽固相合成
① 多肽合成的介绍
多肽合成是一个固相合成顺序一般从C端(羧基端)向 N端(氨基端)合成。过去内的多肽合容成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称为液相合成法。从1963年Merrifield发展成功了固相多肽合成方法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今天固相法已成为多肽和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常用技术,表现出了经典液相合成法无法比拟的优点,从而大大的减轻了每步产品提纯的难度。多肽合成总的来说分成两种:固相合成和液相多肽合成。
② 化学史上的突破
立体化学史上两次大的突破, 即1874 年范霍夫的碳四面体学说及1950年巴顿的构象分析产生的背景、过程、其中发生的理论斗争以及对立体化学的巨大理论意义, 借以探讨立体化学发展的规律性.
范霍夫1874 年提出的碳四面体理论, 标志着立体化学的创立. 一百多年以来,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直是有机化学核心理论的一部分, 它不仅奠定了立体化学以后发展的基础, 而且对整个有机化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说过:“化学和物理学互相联结着, 缺少这个, 那个也就不完善”.恩格斯也非常重视化学与物理学的交界部分, 他说:“正是在这种地方可以期待最大的成果”.20 世纪20 年代以来, 运用物理方法得到了分子的许多重要的量的特征. 用现代电子照像、X 射线和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有机物分子中和结晶体中原子的几何形状, 证明了立体化学观念的正确性.
比较上述立体化学两次大突破, 可以看到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 两次突破都是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而获得的, 第一次是违反经验主义方法论观念, 采用了理论推测的方法; 第二次是突破了纯粹化学方法, 采用了物理测量方法. 其次, 两次突破的形成都有一个对理论强烈需求的条件, 这是由于化学事实的积累造成的. 第一次是19 世纪后半期大批化学家对异构体的研究,造成了对结构理论发展的要求; 第二次是对天然化合物的研究, 吸引了大批化学家, 他们需要解释的工具. 这样的条件对于两次突破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构成了对理论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又为理论的接受准备了土壤.
③ 多肽固相合成法的固定
将固相合成与其他技术分开来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固相载体,能用于多肽合成的固相载体必须满足如下要求:必须包含反应位点(或反应基团),以使肽链连在这些位点上,并在以后除去;必须对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稳定;载体必须允许在不断增长的肽链和试剂之间快速的、不受阻碍的接触;另外,载体必须允许提供足够的连接点,以使每单位体积的载体给出有用产量的肽,并且必须尽量减少被载体束缚的肽链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于固相法合成多肽的高分子载体主要有三类:聚苯乙烯-苯二乙烯交联树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乙二醇类树脂及衍生物,这些树脂只有导入反应基团,才能直接连上(第一个)氨基酸。根据所导入反应基团的不同,又把这些树脂及树脂衍生物分为氯甲基树脂、羧基树脂、氨基树脂或酰肼型树脂。BOC合成法通常选择氯甲基树脂,如Merrifield树脂;FMOC合成法通常选择羧基树脂如王氏树脂。氨基酸的固定主要是通过保护氨基酸的羧基同树脂的反应基团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来实现的,形成共价键的方法有多种:氯甲基树脂,通常先制得保护氨基酸的四甲铵盐或钠盐、钾盐、铯盐,然后在适当温度下,直接同树脂反应或在合适的有机溶剂如二氧六环、DMF或DMSO中反应;羧基树脂,则通常加入适当的缩合剂如DCC或羧基二咪唑,使被保护氨基酸与树脂形成共酯以完成氨基酸的固定;氨基树脂或酰肼型树脂,却是加入适当的缩合剂如DCC后,通过保护氨基酸与树脂之间形成的酰胺键来完成氨基酸的固定。
④ 多肽合成方法有哪些
多肽合成方法:
酰基叠氮物法
早在1902年,TheodorCurtius就将酰基叠氮物法引入到肽化学中,因此它是最古老的缩合方法之一。在碱性水溶液中,除了与酰基叠氨缩合的游离氨基酸和肽以外,氨基酸酯可用于有机溶剂中。与其他许多缩合方法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增加辅助碱或另一等当量的氨基组分来捕获腙酸。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叠氮物法是唯一不发生消旋的缩合方法,随着可选择性裂解的氨基酸保护基引入,该方法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复兴。该方法的起始原料分别是晶体状的氨基酸酰肼或肽酰肼64,通过肼解相应的酯很容易得到。在-10℃的盐酸中,用等当量的亚硝酸钠使酰肼发生亚硝化而转化为叠氮化物65,依次洗涤、干燥,然后与相应的氨基组分反应。有些叠氮化物可用冰水稀释而沉淀出来。 二苯磷酰基叠氮化物(DPPA)也可以用于酰基叠氮化物的合成。Honzl-Rudinger方法采用亚硝酸叔丁作为亚硝化试剂,并且使叠氮缩合反应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因酰基叠氮化物的热不稳定性,缩合反应需在低温下进行。当温度较高时,Curtius重排,即酰基叠氮转化为异氰酸酯的反应成为一个主要的副反应,最终导致生成副产物脲。由于反应温度低(如4℃)而导致反应速率相当慢,使得肽缩合反应通常需要几天才能完全。 对于较长的N端保护的肽链,酯基的肼解一般比较困难,因此,使用正交的N保护肼衍生物是一种选择。在肼基的选择性脱除后,按倒接(backing-off)策略组合的肽片段可以用于叠氮缩合。
如前所述,虽然叠氮法一直被认为是消旋化倾向最小的缩合方法,但在反应中,过量的碱会诱发相当大的消旋。因此,在缩合反应期间要避免与碱接触,例如,氨基组分的铵盐应采用N,N-二异丙胺或N-烷基吗啉代替三乙胺来中和。
虽然有上述局限性,但该方法仍很重要,尤其对于片段缩合而言,因为该方法具有较低的异构化倾向,适用于羟基未保护丝氨酸或苏氨酸组分时,Nˊ保护的本行酰肼还具有多种用途。
酸酐法
在多肽合成中,最初考虑应用酸酐要追溯到1881年TheodorCurtius对苯甲酰基氨基乙酸合成的早期研究。从氨基乙酸银与苯甲酰氯的反应中,除获得苯甲酰氨基乙酸外,还得到了BZ-Glyn-OH(n=2-6)。早期曾认为,当用苯甲酰氯处理时,N-苯甲酰基氨基酸或N-苯甲酰基肽与苯甲酸形成了活性中间体不对称酸酐。 大约在70年后,TheodorWieland利用这些发现将混合酸酐法用于现代多肽合成。目前,除该方法外,对称酸酐以及由氨基酸的羧基和氨基甲酸在分子内形成的N-羧基内酸酐(NCA,Leuchsanhydrides)也用肽缩合。最后应该提到,不对称酸酐常常参与生化反应中的酰化反应。
混合酸酐法
有机羧酸和无机酸皆可用于混合酸酐的形成。然而,仅有几个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多数情况下,采用氯甲酸烷基酯。过去频繁使用的氯甲酸乙酯,目前主要被氯甲酸异丁酯所替代。
由羧基组分和氯甲酸酯起始形成的混合酸酐,其氨解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依赖依赖于两个互相竞争的羰基的亲电性和(或)空间位阻。在由N保护的氨基酸羧酸盐(羧基组分)和氯甲酸烷基酯(活化组分,例如源于氯甲酸烷基酯)形成混合酸酐时,亲核试剂胺主要进攻氨基酸组分的羧基,形成预期的肽衍生物,并且释放出游离酸形式的活性成分。当应用氯甲酸烷基酯(R1=异丁基、乙基等)时,游离的单烷基碳酸不稳定,立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相应的醇。然而,对于亲核进攻的区域选择性,也有一些相反的报道,产物为氨基甲酸酯和原来的N保护氨基酸组分。 为了形成混合酸酐,将N保护的氨基酸或肽分别溶于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乙腈、乙酸乙酯或DMF中,用等当量的三级碱(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乙基吗啉等)处理。然后,在-15℃--5℃,剧烈搅拌的同时加入氯甲酸烷基酯以形成不对称酸酐(活化)。经短时间活化后,加入亲核性氨基酸组分。如果作为铵盐使用(需要更多的碱),必须避免碱的过量使用。如果严格按照以上的反应条件,混合酸酐法很容易进行,是最有效的缩合方法之一。
对称酸酐法
Nα-酰基氨基酸的对称酸酐是用于肽键形成的高活性中间体。与混合酸酐法相反,它与胺亲核试剂的反应没有模棱两可的区域选择性。但肽缩合产率最高,为50%(以羧基组分计)。
虽然由对称酸酐氨解形成的游离Nα-酰基氨基酸可以和目标肽一起,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萃取回收,但在最初,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极低。对称酸酐可以用Nα-保护氨基酸与光气,或方便的碳二亚胺反应制得。两当量的Nα-保护氨基酸与-当量的碳二亚胺反应有利于对称酸酐的形成,对称酸酐可以分离出来,也可不经纯化而直接用于后面的缩合反应。基于Nα-烷氧羰基氨基酸的对称酸酐对水解稳定,可采用类似上述纯化混合酸酐的方法进行纯化。
由于Boc-保护氨基酸的商品化和合理的价格,在肽链的逐步延长中,使用对称酸酐法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可以买到晶状的对称酸酐,但原位制备仍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碳二亚胺法
碳二亚胺类化合物可用于氨基和羧基的缩合。在该类化合物中N,Nˊ-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相对便宜,而且可溶于肽合成常用的溶剂。在肽键形成期间,碳二亚胺转变为相应的脲衍生物,N,Nˊ-二环己基脲可以从反应液中沉淀出来。显然,碳二亚胺活化后的活性中间体氨解和水解速率不同,使肽合成能在含水介质进行。经几个课题组的大量研究,确立了以碳二亚胺为缩合剂的肽缩合反应机理,羧酸根离子加成到质子化的碳二亚胺,形成高活性的O-酰基脲;虽然还没有分离出这个中间体,但通过非常类似的稳定化合物推断了它的存在。O-酰基脲与氨基组分反应,产生被保护的肽和脲衍生物。或者,与质子化形式处于处于平衡状态的O-酰基异脲,被第二个羧酸酯亲核进攻,产生对称的氨基酸酐和N,Nˊ-二取代脲。前者与氨基酸反应得到肽衍生物和游离氨基酸。在碱催化下,使用DCC的副反应使酰基从异脲氧原子向氮原子转移,产生N-酰基脲71,它不再发生进一步的氨解。不仅过量的碱可催化O-N的酰基转移,而且碱性的氨基组分或碳二亚胺也可催化该副反应。
另外,极性溶剂有利于这一反应途径。
⑤ 哪位高手能帮我简述固相肽合成技术
ziyirenjiajia 你好!
多肽合成技术
多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将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竟争的主要项目之一。生物活性多肽在内源性物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酶、受体、金属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外,许多合成或分离的多肽对生理过程或病理过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治疗过程有重要意义。
氨基酸彼此以酰胺键(也称肽键)相互连接的化合物称作肽。一种肽含有的氨基酸少于10个就称作寡肽,超过的就称为多肽。多肽与蛋白质只有肽链长短之别,二者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可见多肽是生命之"桥",蛋白质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研究多肽。
伴随着分子生学物、生物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研究取得了惊人的、划时代的飞跃。人们发现存在于生物体的多肽有数万种,并且发现所有的细胞均能合成多肽。同时,几乎所有的细胞也都受多肽调节,它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与生殖等各个领域,21世纪是一个多肽的世界,人们研究多肽,也渴望着将多肽应用到医疗、保健、检测等多个领域中去,为人类造福。
事实上,肽类药物开发与应用已走出科学家们的实验室,变成了现实,并发挥着其独特的功效。例如,神经紧张肽(NT)能降低血压,对肠和子宫具有收缩作用;内啡肽和脑啡肽的衍生物有着很强的镇痛作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是一种能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多肽;能治疗糖尿病、胃溃疡、胰腺炎的多肽是一种环状的14肽;临床上常用的催产素是一种多肽;已获广泛应用的白蛋白多肽、胸腺肽、血清胸腺因子(FTS)等均可以引起免疫T细胞的分化;近日来在中国及日本已开始使用的糖肽辅助治疗肿瘤,其作用机理是使淋巴系统活化等等。应用多肽技术开发的医用蛋白质芯片(肽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放置了与肾炎、胃溃疡和胃癌等相关的抗原分子,只要通过芯片阅读仪便可检测到有关疾病的功能状态与变异情况。其功能已相当于一个大型或中型实验室、化验室,效率是传统医学检测的成百上千倍,受检者几乎没有任何痛苦。肽芯片的广泛应用,已在医学临床检测业引发一场技术革命。
自从1963年MERRIFIELD发展成功了固相多肽合成(SPPS)方法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今天这个方法已成为多肽和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常用技术,表现出了经典液相合成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固相合成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先将所要合成肽链的未端氨基酸的羧基以共价键的结构同一个不溶性的高分子树脂相连,然后以此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氨基酸作为氨基组分经过脱去氨基保护基,并同过量的活化羟基组分反应接长肽链。重复(缩合—洗涤—去保护—中和和洗涤—下一轮缩合)操作,达到所要合成的肽链长度;最后将肽链从树脂上裂解下来,经过纯化等处理,即得所要的多肽。
http://www.pharmco.com.cn/technical-3.htm
多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它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肽键结合而成。到现在,人们已发现和分离出一百多种存在于人体的肽,对于多肽的研究和利用,出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景象。
多肽的全合成不仅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多肽全合成可以验证一个新的多肽的结构;设计新的多肽,用于研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多肽生物合成反应机制提供重要信息;建立模型酶以及合成新的多肽药物等。
多肽的化学合成技术无论是液相法还是固相法都已成熟。近几十年来,固相法合成多肽更以其省时、省力、省料、便于计算机控制、便于普及推广的突出优势而成为肽合成的常规方法并扩展到核苷酸合成等其它有机物领域。本文概述了固相合成的基本原理、实验过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1.固相合成的基本原理
多肽合成是一个重复添加氨基酸的过程,合成一般从C端(羧基端)向N端(氨基端)合成。过去的多肽合成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但自从1963年Merrifield发展成功了固相多肽合成方法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今天固相法已成为多肽和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常用技术,表现出了经典液相合成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其基本原理是:先将所要合成肽链的羟末端氨基酸的羟基以共价键的结构同一个不溶性的高分子树脂相连,然后以此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氨基酸作为氨基组份经过脱去氨基保护基并同过量的活化羧基组分反应,接长肽链。重复(缩合→洗涤→去保护→中和和洗涤→下一轮缩合)操作,达到所要合成的肽链长度,最后将肽链从树脂上裂解下来,经过纯化等处理,即得所要的多肽。其中α-氨基用BOC(叔丁氧羰基)保护的称为BOC固相合成法,α-氨基用FMOC(9-芴甲氧羰基)保护的称为FMOC固相合成法,
2. 固相合成的具体试验过程
2.1树脂的选择及氨基酸的固定
将固相合成与其他技术分开来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固相载体,能用于多肽合成的固相载体必须满足如下要求:必须包含反应位点(或反应基团),以使肽链连在这些位点上,并在以后除去;必须对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稳定;载体必须允许在不断增长的肽链和试剂之间快速的、不受阻碍的接触;另外,载体必须允许提供足够的连接点,以使每单位体积的载体给出有用产量的肽,并且必须尽量减少被载体束缚的肽链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于固相法合成多肽的高分子载体主要有三类:聚苯乙烯-苯二乙烯交联树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乙二醇类树脂及衍生物,这些树脂只有导入反应基团,才能直接连上(第一个)氨基酸。根据所导入反应基团的不同,又把这些树脂及树脂衍生物分为氯甲基树脂、羧基树脂、氨基树脂或酰肼型树脂。BOC合成法通常选择氯甲基树脂,如Merrifield树脂;FMOC合成法通常选择羧基树脂如王氏树脂。 氨基酸的固定主要是通过保护氨基酸的羧基同树脂的反应基团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来实现的,形成共价键的方法有多种:氯甲基树脂,通常先制得保护氨基酸的四甲铵盐或钠盐、钾盐、铯盐,然后在适当温度下,直接同树脂反应或在合适的有机溶剂如二氧六环、DMF或DMSO中反应;羧基树脂,则通常加入适当的缩合剂如DCC或羧基二咪唑,使被保护氨基酸与树脂形成共酯以完成氨基酸的固定;氨基树脂或酰肼型树脂,却是加入适当的缩合剂如DCC后,通过保护氨基酸与树脂之间形成的酰胺键来完成氨基酸的固定。
2.2氨基、羧基、侧链的保护及脱除
要成功合成具有特定的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需要对暂不参与形成酰胺键的氨基和羧基加以保护,同时对氨基酸侧链上的活性基因也要保护,反应完成后再将保护基因除去。同液相合成一样,固相合成中多采用烷氧羰基类型作为α氨基的保护基,因为这样不易发生消旋。最早是用苄氧羰基,由于它需要较强的酸解条件才能脱除,所以后来改为叔丁氧羰基(BOC)保护,用TFA(三氟乙酸)脱保护,但不适用含有色氨酸等对酸不稳定的肽类的合成。1978年,chang Meienlofer和Atherton等人采用Carpino报道的Fmoc(9-芴甲氧羰基)作为α氨基保护基,Fmoc基对酸很稳定,但能用哌啶-CH2CL2或哌啶-DMF脱去,近年来,Fmoc合成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羧基通常用形成酯基的方法进行保护。甲酯和乙酯是逐步合成中保护羧基的常用方法,可通过皂化除去或转变为肼以便用于片断组合;叔丁酯在酸性条件下除去;苄酯常用催化氢化除去。 对于合成含有半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等带侧链功能基的氨基酸的肽来说,为了避免由于侧链功能团所带来的副反应,一般也需要用适当的保护基将侧链基团暂时保护起来。保护基的选择既要保证侧链基团不参与形成酰胺的反应,又要保证在肽合成过程中不受破坏,同时又要保证在最后肽链裂解时能被除去。如用三苯甲基保护半胱氨酸的S-,用酸或银盐、汞盐除去;组氨酸的咪唑环用2,2,2-三氟-1-苄氧羰基和2,2,2-三氟-1-叔丁氧羰基乙基保护,可通过催化氢化或冷的三氟乙酸脱去。精氨酸用金刚烷氧羰基(Adoc)保护,用冷的三氟乙酸脱去。
2.3成肽反应
固相中的接肽反应原理与液相中的基本一致,将两个相应的氨基被保护的及羧基被保护的氨基酸放在溶液内并不形成肽键,要形成酰胺键,经常用的手段是将羧基活化,变成混合酸酐、活泼酯、酰氯或用强的失去剂(如碳二亚氨)形成对称酸酐等方法来形成酰胺键。其中选用DCC、HOBT或HOBT/DCC的对称酸酐法、活化酯法接肽应用最广。
2.4 裂解及合成肽链的纯化 BOC法用TFA+HF裂解和脱侧链保护基,FMOC法直接用TFA,有时根据条件不同,其它碱、光解、氟离子和氢解等脱保护方法也被采用。合成肽链进一步的精制、分离与纯化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亲和层析、毛细管电泳等。
3.固相合成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固相合成法对于肽合成的显著的优点:简化并加速了多步骤的合成;因反应在一简单反应器皿中便可进行,可避免因手工操作和物料重复转移而产生的损失;固相载体共价相联的肽链处于适宜的物理状态,可通过快速的抽滤、洗涤未完成中间的纯化,避免了液相肽合成中冗长的重结晶或分柱步骤,可避免中间体分离纯化时大量的损失;使用过量反应物,迫使个别反应完全,以便最终产物得到高产率;增加溶剂化,减少中间的产物聚焦;固相载体上肽链和轻度交联的聚合链紧密相混,彼此产生一种相互的溶剂效应,这对肽自聚集热力学不利而对反应适宜。 固相合成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固相载体上中间体杂肽无法分离,这样造成最终产物的纯度不如液相合成物,必需通过可靠的分离手段纯化。
4.固相合成的研究发展前景
固相多肽合成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然而到现在,人们还只能合成一些较短的肽链,更谈不上随心所欲地合成蛋白质了,同时合成中的试剂毒性,昂贵费用,副产物等一直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而在生物体内,核糖体上合成肽链的速度和产率都是惊人的,那么,是否能从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的原理上得到一些启发,应用在固相多肽合成(树脂)上,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也许是今后多肽合成的发展。
http://www.ptgcn.com/bbs/simple/index.php?t181.html
⑥ amberlite xad-4 非离子型大孔树脂是氯甲基聚苯乙烯聚合物吗
离子交换树脂XAD-7
英文名
Amberlite?
XAD-7
细小颗粒.本品可吸附多肽类和酶类,是含有丙烯酸酯的非极性离子交换树脂.表面积450m2/g.颗粒度:20~50目.
⑦ 固相合成是指什么
做多肽的化学合成的时候,固相合成法是一种将肽链一端结合于固相载体上的方法回,通过在N-末端逐步加答上氨基酸的方法合成肽段。。。
想想看。。。还是把书搬出来抄一遍给你看:
在固相合成中,肽链的延长是在不溶性的聚苯乙烯树脂载体上进行的。合成多肽的C-末端先和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氯化苄酯树脂)反应形成苄酯,然后按肽链一级结构的顺序将氨基端已被保护的氨基酸逐个加上去,使肽链延长。
固相法比液相法简单,时间缩短,可以自动化。在我国医药工业上已经得到应用。
⑧ 20世纪化学发展史过程重大事件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雅虎首页生活服务雅虎大全邮箱帮助中心 精彩频道精彩频道关闭
空间 博客 相册 音乐秀 画报社 友缘人 需求匹配 图文中国 群组 粉丝会 同事会 同行会 同学会 同乡会 论坛 原创根据地 贴图 视频 聊天室 今日热点 论坛地图 人文社会 艺术 非常生活 军事科学 同城有约 股市职场 个性版块 知识堂 专题 画报 精彩推荐 直播室 明星大哉问 开心玩吧 专家团 提问 参与回答 生活 路客故事 路客搜索 旅游搜索 地图搜索 天气预报 资讯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房产 数码 科学 时尚 健康 真情 笑话 星座 旅游 知识堂首页 网友最爱看 连环画 专题 开心玩吧 专家团 答人团 积分换礼 帮助中心 在线反馈
高级搜索 有难题就提问 赚积分 赢大奖 分享知识和经验 参与问答 赢取奖品 从这里开始>> 知识堂首页 > 社会人文 > 军事 已解决问题 - 浏览12次
下一个已解决问题
幽灵 伴读书童
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2个月前 - 1个回答 - 10 - 检举
收藏 寄给朋友 检举
添加/查看意见(0)
还可输入300个字
公元1900年
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
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
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法国 F.-A.V.格利雅发明格利雅试剂
公元1902年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下了确切的定义
公元1903年
英国E.卢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
公元1906年
俄国M.С.茨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
德国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
公元1907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
公元1909年
美国L.H.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
德国F.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
公元1910年
俄国C.B.列别捷夫制成丁钠橡胶
公元1911年
英国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公元1912年
奥地利F.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德国M.von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瑞典G.C.de赫维西和德国F.A.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德国F.克拉特和A.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
公元1913年
丹麦N.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氢原子结构理论
英国W.L.布喇格和俄国Г.В.武尔夫分别得出布喇格-武尔夫方程
英国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
美国K.法扬斯发现镤234
英国H.G.J.莫塞莱证实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相等
德国M.博登施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
英国J.J.汤姆孙和F.W.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公元1916年
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
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
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公元1923年
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
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公元1924年
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
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公元1926年
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
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
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
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
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
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
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
公元1931年
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
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公元1932年
英国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
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公元1934年
法国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
英国E.W.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
英国E.卢瑟福发现氚
W.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公元1935年
美国H.艾林、英国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美国W.H.卡罗瑟斯制成聚己二酰己二胺
英国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
公元1937年
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人工制得锝
德国O.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软质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国P.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德国O.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
公元1939年
法国M.佩雷发现钫
美国P.J.弗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国E.M.麦克米伦和P.H.艾贝尔森人工制得镎
美国G.T.西博格和E.M.麦克米伦等人工制得钚
美国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发现砹
苏联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发现自发裂变
公元1941年
英国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制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意大利E.费密等在美国建成核反应堆
美国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
公元1943年
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出链霉素
公元1944年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制得镅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奥索人工制得锔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
美国G.T.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进行络合滴定
S.鲁宾研究出扣式电池
美国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丁宁等分离出钷
公元1949年
美国S.G.汤普森、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锫
公元1950年
美国 S.G.汤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锎
苏联В.А.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个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公元1952年
美国A.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锿和镄
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英国A.T.詹姆斯和A.J.P.马丁发明气相色谱法
美国L.E.奥格尔提出配位场理论
公元1953年
美国J.D.沃森和英国F.H.C.克里克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联邦德国K.齐格勒发现烷基铝和四氯化钛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
公元1953~1954年
联邦德国K.齐格勒和意大利G.纳塔发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公元1954年
联邦德国E.G.维蒂希发现维蒂希试剂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鳖碱
意大利 G.纳塔等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成等规聚丙烯
公元1955年
美国A.吉奥索、S.G.汤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制得钔
英国F.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美国杜邦公司制成聚酰亚胺
澳大利亚A.沃尔什发明原子吸收光谱法
公元1956年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活性染料
公元1957年
英国J.C.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英国A.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
公元1958年
美国A.吉奥索等和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分别人工制得锘
联邦德国R.L.穆斯堡尔发现穆斯堡尔谱
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成顺式-聚异戊二烯
公元1950~1959年
美国R.B.伍德沃德、英国R.罗宾森、英国J.W.康福思和美国W.S.约翰森等完成胆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
公元1960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
美国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筛做择形催化剂·P.B.哈密顿用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公元1961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12C=12的原子量基准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铹
美国C.S.马维尔等制成聚苯并咪唑
公元1962年
英国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铂酸氙
美国R.B.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公元1963年
美国R.G.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公元1964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4号元素
公元1965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中国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聚苯醚
⑨ 多肽固相合成法的发明
多肽固相合成方法:Boc多肽合成法和Fmoc多肽合成法
多肽的合成是氨基酸重复添加的过程,通常从C端向N端(氨基端)进行合成。多肽固相合成的原理是将目的肽的第一个氨基酸C端通过共价键与固相载体连接,再以该氨基酸N端为合成起点,经过脱去氨基保护基和过量的已活化的第二个氨基酸进行反应,接长肽链,重复操作,达到理想的合成肽链长度,最后将肽链从树脂上裂解下来,分离纯化,获得目标多肽。
1、Boc多肽合成法
Boc方法是经典的多肽固相合成法,以Boc作为氨基酸α-氨基的保护基,苄醇类作为侧链保护基,Boc的脱除通常采用三氟乙酸(TFA)进行。多肽合成时将已用Boc保护好的N-α-氨基酸共价交联到树脂上,TFA切除Boc保护基,N端用弱碱中和。
肽链的延长通过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活化、偶联进行,最终采用强酸氢氟酸(HF)法或三氟甲磺酸(TFMSA)将合成的目标多肽从树脂上解离。在Boc多肽合成法中,为了便于下一步的多肽合成,反复用酸进行脱保护,一些副反应被带入实验中,例如多肽容易从树脂上切除下来,氨基酸侧链在酸性条件不稳定等。
2、Fmoc多肽合成法
Carpino和Han以Boc多肽合成法为基础发展起来一种多肽固相合成的新方法——Fmoc多肽合成法。
Fmoc多肽合成法以Fmoc作为氨基酸α-氨基的保护基。其优势为在酸性条件下是稳定的,不受TFA等试剂的影响,应用温和的碱处理可脱保护,所以侧链可用易于酸脱除的Boc保护基进行保护。
肽段的最后切除可采用TFA/二氯甲烷(DCM)从树脂上定量完成,避免了采用强酸。同时,与Boc法相比,Fmoc法反应条件温和,副反应少,产率高,并且Fmoc基团本身具有特征性紫外吸收,易于监测控制反应的进行。Fmoc法在多肽固相合成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⑩ 三苯基甲基正离子的共振结构是什么样的
三苯甲基正离子是一种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二苯氯甲烷在液态氧化硫中解离生成三苯甲基正离子和氯负离子。
三苯甲基正离子一般是从三苯基氯甲烷分离,三苯基氯甲烷非常容易解离,生成三苯基甲基正离子,然后在苯环上发生正离子离域得到一种共轭的正离子,这个化学物质是绿色的起源。
在三苯甲基正离子中,由于空间阻碍作用,3个苯环不在同一平面_k-,而是倾斜一定角度,呈现螺旋桨状。
(10)2氯三苯甲基氯树脂多肽固相合成扩展阅读:
三苯甲基(Trt)是50年代开始用于多肽合成的,现在体积大的Trt被用于保护各种氨基,如氨基酸、青霉素、头孢霉素等。
N-Trt-α-氨基酸的酯不能发生水解,需要较强的去保护条件,α-质子同样不易被脱去,这意味着,在分子中其他地方的酯可以选择性的水解。
Trt的立体位阻的影响还表现在接肽反应中,Trt-氨基酸(除Trt-Gly和Trt-Ala以外)一般不能采用混合酸酐法接肽。
Trt-氨基酸的酯不能水解,也就不能用叠氮法接肽,而只能采用DCC这类方法来接肽。但Trt的立体位阻只表现在对Trt-氨基酸的反应影响上,Trt-肽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对长链肽的末端氨基的保护来说,Trt还是可用的,特别是对于带有含硫氨基酸的肽来说,由于不能采用催化氢解来实现Cbz和Boc之间的选择性脱去,采用Trt则将有其有利之处。